歷史上的劉禪不是演義、評書裡的那個劉禪,不是文人集團為了標榜自己,而吹噓諸葛亮,而刻意忽視、醜化的劉禪。
諸葛亮自己評價劉禪是:智量甚大,增修過於所望。翻譯過來就是:劉禪非常聰明,超過人們的期望。
當劉備死時,劉禪還是個剛剛成年十七歲青年。劉備將政事交託於諸葛亮,軍事交託於李嚴,但短短幾年,諸葛亮就運用政治手段,將李嚴架空,集軍政大權為一身,而劉禪名為君主,實無一點權力,政事無巨細,鹹決於亮。《三國志》中的後主傳和諸葛亮傳中都沒有劉禪主動將國家都託付給諸葛亮的記錄,也沒有劉禪荒淫縱慾、貪圖享樂的記錄。陳壽唯一詬病劉禪的,只因為他任用了閹人黃皓弄權。諸葛亮大權在握,隻手遮天,劉禪二十二歲時,還把他當成小孩子管束,劉禪不把自己沒有的權力「交給」諸葛亮,諸葛亮能還給他嗎?!一個被諸葛亮黨羽禁錮在宮廷中,連出宮去看一眼都江堰都不被同意的劉禪,除了面子上需要的祭祀活動,才可以出宮的「皇帝」,和一個傀儡有什麼區別,他能做什麼,能有什麼可以讓人皿知道他的能力呢?!
除了諸葛亮的黨羽和被荊州勢力壓制的服服帖帖、心懷怨憤不平得東、益二州本土勢力外,荊二代中也沒有一個可用之才,禁錮深宮的劉禪除了閹人黃皓,他還可以用誰來奪回本該屬於自己的權力呢?!黃皓是個閹人,他幫助劉禪奪回軍政大權,他弄權,劉禪再收拾他,不比收拾諸葛亮、費禕、蔣琬、姜維更容易嗎?!實際上,黃皓只是劉禪奪回權力的工具,雖然他在費禕、蔣琬死後,順利奪回了政權,卻在奪回軍權時失敗了,姜維及時逃回漢中,擁兵自重,延續了拖垮蜀漢政權的失敗戰爭,國家的軍隊常年在那屢敗屢戰,國家怎麼可能治理的好,一個只有政權,沒有軍權的跛腳丫皇帝,再怎麼努力,也是沒有用的,國家經不起常年戰爭的消耗,大量青壯年勞動力去為軍隊服務了,國家的財力也大多投入到軍事上了,國家經濟靠什麼來發展,靠誰來繁衍生息呢?!
後人常受演義、評書和無用文人們的鼓惑,對真正的歷史記錄一無所知,把姜維建議劉禪派兵防守陰平、陽關,黃皓問卜,告訴劉禪魏兵不來,他沒有把這件事告訴群臣,就不顧史書記錄的事實,把實際上還是採納了姜維建議,並及時派出了援軍的史實,說成劉禪只顧貪圖享樂,沒有採納姜維建議的謠言傳了近兩千年。姜維建議劉禪派兵防禦的陰平與鄧艾所偷渡的陰平山,根本不是一回事,雖然同叫陰平,但姜維所建議的陰平關是在今天的甘肅,而鄧艾偷渡的陰平卻是今天四川的陰平山,它位於陰平關、陽關、劍閣的深遠後方,如果不是姜維放棄祁山險道不守,放曹魏軍進漢中,偷渡陰平,根本是不可能發生的事。在鄧艾偷渡陰平之前,劉禪派出的援軍就已經到達陰平關,還與交戰失敗的姜維在陰平關會合了。鄧艾偷渡陰平成功後,劉禪又派出了最後一支還忠於自己的軍隊,在才幹平庸的諸葛亮之子諸葛瞻的率領下,被不聽勸告的諸葛瞻白白浪費了,坐看鄧艾奪取涪關得以喘息、補給,錯失蜀漢最後的屏障,導致了蜀漢的滅亡。
骨氣、氣節從來不是成大事者的品質,成大事者,當審時度勢,能屈能伸,懂得委曲求全,待機而動,留得青山在,而不是慷慨赴死。諸葛瞻之敗,劉禪己無人、無兵可用,成都號稱還有幾萬兵,實則己非劉禪可用,群臣一片清降之聲,城是守不住的,明知失敗,何必拉百姓無謂犧牲呢?!
劉禪聰慧過人、能隱忍,懂得權謀之術,審時度勢,愛民不惜自損,其奈不得天時、人和,空有德利爾。欲成大事,孔明之流切不可大用,忠臣不等於良臣、成事之臣。勤奮不代表能做正確的事,好心辦壞事,是經常發生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