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真正的劉禪是怎樣的?

2020-12-26 騰訊網

歷史上的劉禪不是演義、評書裡的那個劉禪,不是文人集團為了標榜自己,而吹噓諸葛亮,而刻意忽視、醜化的劉禪。

諸葛亮自己評價劉禪是:智量甚大,增修過於所望。翻譯過來就是:劉禪非常聰明,超過人們的期望。

當劉備死時,劉禪還是個剛剛成年十七歲青年。劉備將政事交託於諸葛亮,軍事交託於李嚴,但短短幾年,諸葛亮就運用政治手段,將李嚴架空,集軍政大權為一身,而劉禪名為君主,實無一點權力,政事無巨細,鹹決於亮。《三國志》中的後主傳和諸葛亮傳中都沒有劉禪主動將國家都託付給諸葛亮的記錄,也沒有劉禪荒淫縱慾、貪圖享樂的記錄。陳壽唯一詬病劉禪的,只因為他任用了閹人黃皓弄權。諸葛亮大權在握,隻手遮天,劉禪二十二歲時,還把他當成小孩子管束,劉禪不把自己沒有的權力「交給」諸葛亮,諸葛亮能還給他嗎?!一個被諸葛亮黨羽禁錮在宮廷中,連出宮去看一眼都江堰都不被同意的劉禪,除了面子上需要的祭祀活動,才可以出宮的「皇帝」,和一個傀儡有什麼區別,他能做什麼,能有什麼可以讓人皿知道他的能力呢?!

除了諸葛亮的黨羽和被荊州勢力壓制的服服帖帖、心懷怨憤不平得東、益二州本土勢力外,荊二代中也沒有一個可用之才,禁錮深宮的劉禪除了閹人黃皓,他還可以用誰來奪回本該屬於自己的權力呢?!黃皓是個閹人,他幫助劉禪奪回軍政大權,他弄權,劉禪再收拾他,不比收拾諸葛亮、費禕、蔣琬、姜維更容易嗎?!實際上,黃皓只是劉禪奪回權力的工具,雖然他在費禕、蔣琬死後,順利奪回了政權,卻在奪回軍權時失敗了,姜維及時逃回漢中,擁兵自重,延續了拖垮蜀漢政權的失敗戰爭,國家的軍隊常年在那屢敗屢戰,國家怎麼可能治理的好,一個只有政權,沒有軍權的跛腳丫皇帝,再怎麼努力,也是沒有用的,國家經不起常年戰爭的消耗,大量青壯年勞動力去為軍隊服務了,國家的財力也大多投入到軍事上了,國家經濟靠什麼來發展,靠誰來繁衍生息呢?!

後人常受演義、評書和無用文人們的鼓惑,對真正的歷史記錄一無所知,把姜維建議劉禪派兵防守陰平、陽關,黃皓問卜,告訴劉禪魏兵不來,他沒有把這件事告訴群臣,就不顧史書記錄的事實,把實際上還是採納了姜維建議,並及時派出了援軍的史實,說成劉禪只顧貪圖享樂,沒有採納姜維建議的謠言傳了近兩千年。姜維建議劉禪派兵防禦的陰平與鄧艾所偷渡的陰平山,根本不是一回事,雖然同叫陰平,但姜維所建議的陰平關是在今天的甘肅,而鄧艾偷渡的陰平卻是今天四川的陰平山,它位於陰平關、陽關、劍閣的深遠後方,如果不是姜維放棄祁山險道不守,放曹魏軍進漢中,偷渡陰平,根本是不可能發生的事。在鄧艾偷渡陰平之前,劉禪派出的援軍就已經到達陰平關,還與交戰失敗的姜維在陰平關會合了。鄧艾偷渡陰平成功後,劉禪又派出了最後一支還忠於自己的軍隊,在才幹平庸的諸葛亮之子諸葛瞻的率領下,被不聽勸告的諸葛瞻白白浪費了,坐看鄧艾奪取涪關得以喘息、補給,錯失蜀漢最後的屏障,導致了蜀漢的滅亡。

骨氣、氣節從來不是成大事者的品質,成大事者,當審時度勢,能屈能伸,懂得委曲求全,待機而動,留得青山在,而不是慷慨赴死。諸葛瞻之敗,劉禪己無人、無兵可用,成都號稱還有幾萬兵,實則己非劉禪可用,群臣一片清降之聲,城是守不住的,明知失敗,何必拉百姓無謂犧牲呢?!

劉禪聰慧過人、能隱忍,懂得權謀之術,審時度勢,愛民不惜自損,其奈不得天時、人和,空有德利爾。欲成大事,孔明之流切不可大用,忠臣不等於良臣、成事之臣。勤奮不代表能做正確的事,好心辦壞事,是經常發生的事。

相關焦點

  • 歷史上真實的劉禪,並不是無能之輩
    也是經歷過戰爭的洗禮的,那就是長坂坡上趙雲「七進七出」救下劉禪,並因此還讓劉備摔了一下。 能不能咱就不說了,很多人可能會誤以為會不會將一個嬰兒摔壞了。 劉禪的近臣李福前來問候諸葛亮,其目的也是為了摸底。看看諸葛亮的口風,劉備去世之後,政事都是由諸葛亮決定的,劉禪幾乎不管事情。 等到了諸葛亮快去世的時候,派人跑過來問這個事,如果是在平常人家,這也不足為奇,但是兩個人都是蜀漢的領導人物。
  • 歷史探秘 劉禪跟相父諸葛亮的關係怎麼樣?
    歷史探秘 劉禪跟相父諸葛亮的關係怎麼樣?時間:2020-12-11 16:52   來源:趣歷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歷史探秘 劉禪跟相父諸葛亮的關係怎麼樣?劉禪沒有忘了給他手抄《申子》《韓非子》《管子》《六韜》等書的師傅,沒有忘記劉備囑咐的父事丞相,沒有忘記《出師表》裡的諄諄勸誡用心良苦,幫他南徵北戰治國安邦的盡心盡責,以及內無餘帛外無餘財的兩袖清風。他   原標題:歷史探秘 劉禪跟相父諸葛亮的關係怎麼樣?
  • 來看看歷史上真實的劉禪
    說起三國那段歷史,就讓人很容易想起一句話:扶不起的阿鬥! 劉禪的小名叫阿鬥,千百年來,最讓老百姓詬病的是,劉禪被俘後,司馬昭問他想念蜀地嗎?劉禪居然笑嘻嘻地說出:「此間樂,不思蜀。」就這六個字,把他永遠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
  • 劉禪給關羽「壯繆」諡號的含義
    那麼劉禪給予關羽的這個諡號究竟怎樣讀更為合理呢?我們如何來評價這個諡號呢? 追諡記載 據《三國志·後主傳》記載:「三年秋九月,追諡故將軍關羽、張飛、馬超、龐統、黃忠。」在《關羽傳》則明確記載了關羽的諡號,是為「壯繆侯」。時劉禪追憶功臣,張飛諡為桓侯,馬超諡為威侯,龐統諡為靖侯,黃忠諡為剛侯,這四人的諡號都是很直白的美諡。
  • 西方古代歷史上,也有一個類似蜀漢劉禪的人,就是拜佔庭開國皇帝
    這是延續千年的拜佔庭帝國的開國皇帝,總體來說,他給東羅馬帝國的貢獻就是:為後世統治者做出了一個「劉禪式」的榜樣。什麼叫「劉禪式」?很好理解,就是甩手掌柜,把偌大的帝國完全交給寵臣去打理,而且自己沒有被奪權並得以善終。這種統治方式好像讓後來的拜佔庭皇帝們都特別的羨慕,既省心又不耽誤國家的發展,可是事實證明除了這個開國皇帝阿卡以外,好像沒幾個真正能做到的。
  • 劉禪到底有多恨關羽?從劉禪給他的諡號上,就能得到答案
    大意失荊州是蜀國從盛到衰的轉折點,荊州失守後,劉備為了為關羽報仇,不惜舉全國之力討伐東吳,結果被陸遜一把火燒得一敗塗地,夷陵之敗讓蜀國積聚了幾十年的國力耗盡,更重要的是,夷陵之戰讓蜀國人才流失了幾十年,到了後期,蜀國出現了一種沒有用武之地的局面,劉禪即位後,再面對劉備的爛攤子,即使他有天大的本事
  • 諸葛亮長期控制朝政,劉禪心中有所不滿嗎?其實不見得
    諸葛亮是蜀漢前期的真正的執政者,《魏略》中有這樣一句話:"政由葛氏,祭則寡人(劉禪)。"事實上也確實如此。在古代權臣與皇帝之間的關係大多數都是非常惡劣的,不過諸葛亮和劉禪的關係卻非常和諧。不過也有很多人認為,諸葛亮和劉禪的關係也沒有表面上那麼和諧,劉禪對諸葛亮還是有所不滿,並且還有證據。那麼這個證據有沒有力度呢?劉禪對諸葛亮的真正態度是怎樣的呢?
  • 劉禪真的扶不上牆?只因《三國志》一個成語,劉禪被黑了1800多年
    但是在歷史上,劉禪並非如此,史書記載劉禪聰明機智,而且善於韜晦,所謂的''樂不思蜀''只不過是為了保全大局不得已的行為。 《三國演義》畢竟是小說,作者難免會根據寫作目的去改變歷史事實。
  • 劉禪是否一無是處?諸葛亮死後劉禪去拜祭,看見家產後惱羞成怒
    ——楊簡引言三國時期可以說是中華歷史最精彩的一段時期,湧現了無數的英雄好漢,雖然歷史上曹魏才是主線,但是蜀漢的發展歷程才是大家最關注的,因為蜀漢有大眾最喜歡的諸葛亮。但是諸葛亮在死後卻被劉禪立馬清查家產,查完之後也是怒不可言,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 盤點歷史上赫赫有名的4位亡國之君,其中有一人過得比劉禪還瀟灑
    在中國歷史上,朝代更替算是比較頻繁的,一個王朝時間長的也就四百年左右,而短的可能就十幾年至幾十年。蜀後主-劉禪劉禪是不必多說了,因為他實在是太有名了;劉禪是劉備的兒子,三國時期蜀漢的第二位君王,同時也是亡國之君;幼年時多遭難,幸得大將趙雲兩次相救,劉備定益州後入蜀,蜀漢建立後被立為太子。
  • 劉禪和劉封的差距,從這三方面可以看出,劉禪不可能追得上
    蜀國後主劉禪大吃一驚,群臣眾說紛紜,但劉禪膽怯無能,竟聽了投降派譙周的話,將成都交給鄧艾。蜀國從此滅亡。結義起兵劉備桃園,輾轉半生建立蜀漢。雖為織席販履之輩,卻成就了帝業。諸葛亮託孤劉備,立劉禪為帝。不料劉禪如此無能,不戰而降,讓蜀漢的基業數十年毀於一旦,蜀人無不落淚。
  • 劉禪與孫皓
    寫過《戰爭與和平》的文學家託爾斯泰說:「皇帝是歷史的奴隸。」當我們回顧三國這段歷史,也會有此種感慨。
  • 遊戲從三國殺開始,為劉禪翻案
    不管是熟讀三國、喜歡歷史的朋友,還是熱衷三國殺的殺友,心中應該都有著一個疑問,那就是劉禪究竟是真傻還是大智若愚?有的人說劉禪是當年在長坂坡被劉備摔傻的,有的人說劉禪是因為當時的局勢而不得不裝傻……小編仔細看了近年來有關三國的遊戲,比如三國殺,發現其中都主張劉禪是大智若愚的論調,為劉禪翻了案。下面小編就為大家具體介紹下劉禪的大智若愚,到底是怎麼一回事。首先就是三國殺中的劉禪。
  • 諸葛亮臨終時,劉禪先後殺了3位大臣,多年後才知,劉禪高明之處
    然而多年以後,我們再回過頭來看歷史,劉禪真的是這樣一個不堪的人嗎?當年劉備駕崩前,曾在遺詔中這樣寫道: 射君到,說丞相嘆卿智量,甚大增脩,過於所望,審能如此,吾復何憂!
  • 姜維的一次疏忽大意差點害死劉禪,怪不得劉禪一直對他不冷不熱
    姜維,是三國時期蜀漢後期的名將,也是劉禪時代最重要的軍事支柱。諸葛亮死後,蜀漢隨時處在魏國的強大威脅之下,姜維在極端困難的局面下,獨撐危局,憑藉他出眾的軍事才華,成為蜀國最為倚重的國之幹城,屢次擊退魏國進攻,大大延緩了蜀漢滅亡的時間,為蜀國歷史上一位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
  • 劉禪如此「扶不起」,為何還要傳位給他?劉備臨終前說出事情起因
    不論是小說《三國演義》還是歷史記載,劉備去世以後,把帝位傳給了他的兒子阿鬥,也就是劉禪。  要說劉禪身為劉備兒子也有些悲喜交加。悲的是老爹為了籠絡趙雲,把劉禪直接扔在了地上,當場讓趙雲感動到淚流滿面,當然這是小說情節,不過就算是現實歷史,劉禪從小也是經歷了不少災難,能夠活下來算是運氣極好了。
  • 歷史上官職不高的趙雲,是怎樣一步步躋身於「五虎上將」的?
    可見趙雲在蜀漢朝堂上的地位,遠不如小說中這般。好在,歷史給了趙雲一個公允評價。民間傳說中,讚揚趙雲之勇武,有「一呂二趙三典韋,四關五馬六張飛」說法;亦有人贊趙雲之忠厚仁義,我們現在談到趙雲,多是以英武的少年英雄為主,更有不少粉絲,稱其為「三國時代唯一的完美武將」。
  • 孝懷皇帝劉禪天資愚鈍昏庸無能?其實不然,他帶著面具騙過所有人
    有一個諺語叫做「扶不起的阿鬥」裡面說的就是他啦,可能是因為他的政績不行,在歷史上面對他的定義也是一屆昏君,後來還成為了亡國之君,所以才有了這麼一個典故。根據歷史書籍記載。劉禪的情商和智商都不是很高,而且還膽小懦弱。即使是成為了一個國家的君主,都沒有任何任何的改變,哪怕是諸葛亮在他的身邊輔佐他,都沒有把他改變。可想而知劉禪的天資實在是太差勁了。
  • 劉禪亡國後寫下3字,司馬昭:免死,群臣不解,司馬昭:倒著來念
    這就和人們口中扶不起的阿鬥一樣,庸才若劉禪,阿鬥劉禪在很多人心中就是這樣一個扶不上正道、無法成才的一個形象。但很少有人知道真正的阿鬥其實並非一介懦夫,也不是所謂的昏君。劉禪在位期間,從公元207到公元271年,蜀漢國泰民安,儘管後來劉禪於公元263年開城投降魏國,那也只是權衡利弊後無奈的舉措。作為漢昭烈帝劉備最看好的兒子,劉禪從小便被給予了厚望。
  • 諸葛亮病重而逝,劉禪清查他的家產,查完後怒摔酒杯脫口七個字
    諸葛亮,古代歷史上不可忽視的大謀臣。多少文人墨客毫無保留展示對他的崇拜,就連李白、杜甫、陸遊等人他們無不被諸葛亮的才華給震驚。諸葛亮之所以能夠留名千古,不單是他的文章寫得格外好,他在很多方面都做的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