湧泉
其由來,有二說:一是宋《嘉定赤城志》記載,鎮東北有延恩寺,舊名湧泉。晉太康中建,蓋因任旭女弟九妹築庵誦蓮花經,有泉自地面湧出,生白蓮花,故名。二是故《湯氏宗譜》記載,鎮東北延恩寺外有一仙人井,其井水自地下湧出,終年不涸,鎮以此得名。二者說法不同,然皆得自地下湧泉。
1、涇西 因此地處於湧泉涇(河)的西邊,故稱涇西。
2、涇東 因此地處於湧泉涇(河)的東邊,故稱涇東。
3、前坊 該村前面原有一座「雙進士坊」,故稱前坊。
4、西翁 相傳,在唐代有一翁姓人氏從外地遷居湧泉西邊,故稱西翁。
5、三村 原名大屋,這裡祖輩曾居住在一個很大的屋子裡,故名大屋。解放後,鎮劃定5個村子,此地列為三村。
6、西岙 該村坐落在湧泉西北的山岙中,故稱西岙。
7、巖園 該村有一農戶的庭院中有一塊巨石,呈圓形,故村以巖園為名,圓與園諧音,後稱之巖園。
8、前塘 該村祖先尹後塘,從河南遷移到此地定居,後人為紀念他,將村命名為後塘,1958年為爭先進,改村名為前塘。
9、楊每周 該村以產楊梅著名,村民多數姓周,故名楊梅周。
10、外岙 湧泉鎮有四個岙,即外岙、西岙、中岙、東岙,村莊坐落在最東面(該地習慣稱外方)的一個岙中,故名外岙。
11、夏山 該村後邊有一座山,原稱後山村。村民中多數姓夏,1981年因重名,更名為夏山村。
12、南坑 該村前面有一條溪坑,村子在溪坑之南,故稱南坑。
13、前路 該村前面有條大路直通南坑村,故稱前路。
14、梅峴 該村坐落在梅峴山下,故稱梅峴。
15、店頭 據傳,過去湧泉西岙有「十八家杭州店」,該村坐落在店前頭,故名店頭。
16、橫山前 該村後有座小山,名叫橫山,故該村名稱橫山前。
17、石灶頭 過去曾流傳此地只能限住是十戶,即十個鍋灶,若超過十個就容易發生火災。因「十」與「石」諧音,故名石灶頭。
18、木杓堂 該自然村地處山上,用水困難,常用木村取水,故名木杓堂。
19、西湯 該村地處巖園西邊,最早住著湯氏,故稱西湯。
20、牛屋 該村地形似一隻牛軛(套在牛頭頸上犁田的工具),住房就建在牛軛突出的部位,名洐為牛屋。
21、大嶺頭 該村屬於橫山前的自然村。解放後,直至梅峴水庫、小嶺水庫未建前,橫山前自然村的村民都到這裡的一口水井挑水吃。因此山比後面的小嶺頭山來得高,故名大嶺頭山。
22、岙裡周 該自然村地處山岙裡,最早住戶姓周,故稱岙裡周。
23、蘭田 據《臨海縣誌稿》記載,清朝時已有此村。解放前原稱濫田。
24、上周 該村地處山上,村民以周姓為多,故名上周村。
大爿地 村內有塊比較平坦的地,約有十畝大,稱大爿地,村子由此得名。
25、新屋 該村於1921年失火,村中的房屋幾乎全毀,後在此重建新屋,村名則稱新屋。
26、蘭田張 地處風光秀麗的蘭田山上,因張姓居民遷入,把村莊改名的「蘭田張」。
27、桐峙山 古時稱童峙山,又稱桐樹山,從詞義上理解,童峙均指小山,桐樹表示過去山上有很多油桐樹。不知何時何人,把兩個名字合二為一,稱之桐峙。事實上桐峙山不是小山,而是山脈連綿、山場廣闊的大山。
28、管岙 據《臨海縣誌稿》記載,清代時有大管岙。解放後建置時,去掉「大」字,定名為管岙村。
29、東岙 該村坐落在古村址(磧村)東面山岙中,故名東岙。
30、盤湖 村後有山,名盤龍崗,村前有湖,山行如龍盤踞於湖邊,故村名以盤湖得之。
31、巷弄 據傳,該村與古村磧村靠近,有巷道相通,故得名。
32、灣裡店 據《臨海縣誌稿》記載,清代時已有灣裡,因此地為山灣環繞而得名。直至民國年間,村上建起街道,開設店鋪,遂有灣裡店之稱。
33、石村 晉代時稱據磧村,《陳氏宗譜》亦有「宋光宗元年(1190),始祖陳舜遷居磧村」之語。磧村今已不存在,遺址在靠近靈江板的西匯頭,底層系砂石。可見石村之名來源於磧村,而磧村之名來源於當地之地質。
34、西管岙 原名小管岙,因其所處山岙與管岙相鄰而小於管岙得名。1961年建立生產大隊時,群眾不喜歡「小」字,因村在管岙的西側,遂改為西管岙。
35、沙渚 該村系江中泥沙淤積的小塊陸地,故稱沙渚。位於靈江中遊,四面環水。
36、西洋 地處戎旗的西面,土地平坦開闊,故稱西洋村。查閱宗譜,陳氏始祖於宋末元初在此開發,距今800年左右。位於靈江中遊北岸,與馬頭山隔江相望。
37、戎旗 是古莊名的沿用。據傳,古代有一元帥率兵過此地,並此豎旗紮營,戎旗由此得名。
38、戴家 村民以戴姓為主,故名戴家。
39、沙巷 村前原是江面,江中有一支沙直通山岙,故取名沙巷。據《翁氏宗譜》記載,其始祖於元天曆年間遷入沙巷。經查,比翁氏還早的為陳氏,已有沙巷之名,現存有陳靈寺遺址。
40、石門 相傳這裡最早住著盧、王兩姓,他們拼用一個祠堂,其祠堂的門用的是石板製作,因此,他們將村民取為石門。
41、前洋 該村處於管岙村前邊,整個地面比較寬闊,因此稱該村為前洋。
42、浦口 該村地處靈江岸邊,又是船隻停泊的口岸,因此稱為浦口。
43、嶺下 此地有座燕居嶺,解放前從石村到邵家渡、大田必經此嶺,嶺上有的嶺上村,此處處於嶺下,就取名嶺下村。
44、章家 村民以章姓為主,故名章家。
45、巖下周 該村後面有一座矮山,山上有一塊疊石巖。同時,村民以周姓為主,故名巖下周。
46、裡山 坐落在大山東北面的為裡山,落在在大山西南面的為外山。該村在大山東北面,故稱裡山村。
47、茶園 約一百年前有何姓氏遷居於此,當時此地為一片茶園,故名茶園村。
48、大山庵 相傳古時這裡有個大山庵,常有和尚數十人在此誦經耕作。後遭遇大瘟疫,三個庵堂的和尚唯有一人逃生,其餘全部喪生。大約在170年前,有幾個農民到此開荒種地,並長期居住下來,村名仍沿用原來的庵名。
49、望海尖 該自然村,是原大山鄉的最高點,海拔625米,登高遠眺可清楚看到海門港,因此,人們稱之為望海尖。
50、長茶園 該村村民一向以種茶為業,茶園隨山行發展,延伸得很長,故村名長茶園。
51、東院 村邊有一祠堂,在大山東面,俗稱東院堂,村以此得名。
52、獨丘田 此村原先只有一丘4分左右的水稻田,其他都是山地,故村名為獨丘田。
53、道臼坤 此村形似以前農民杵米的石搗臼,四周是山,而人住中間,谷村名為搗臼坤,音變道臼坤。
54、吃水坤 此村只有一處供山民汲水用的小水窟,但是水窟冬暖夏涼,常年乾涸,故村名為吃水坤。20世紀80年代以來,人們將這個水窟擴大,全村都來這裡取水。
55、龍潭坑 此村旁邊有一口深水潭,頗為壯觀,故村名為龍潭坑。
56、谷堆山 此地有一座形似谷堆的山,而村民住在谷堆山的山腳,故得名。
57、後涇 該村後邊,過去有一條河(涇),故村名為後涇。
58、西柯岙 該村坐落在黃石山的西岙裡,三面環山,故名西柯岙。
59、前大岙 該村坐落在山岙裡,原名大岙,為了有別於梓林大岙村,於1981年隨大隊更名為前大岙。
60、新花街 該村原有一條長約300米的街道,街容較美,稱為花街,村以此得名。另據傳,村裡沒有街道,稱街後,白事可穿街而過,百無禁忌。為有別於臨海城東花街,於1981年隨大隊更名,稱為新花街。
61、前裡 該村據古官道大路約一裡遠,故稱前裡村。
62、爐頭 據傳,村前有一條大路,路旁有一座廟宇,村民的祖先在此起爐打鐵為生,故稱爐頭村。
63、小爐頭 該村原屬爐頭村,後分開,因該村較小,故稱笑小爐頭。
64、西莊 據傳該村最早是莊氏居住,在今村的西首,稱西莊,此名沿用至今。
65、塘頭 該村過去是海塗,經圍墾成塘田,村莊坐落在圍塘邊上,故稱塘頭。
資料來源於《中國無核蜜橘之鄉——臨海湧泉》,部分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