棠張55個村名故事,快來找找你們村~

2021-02-07 銅山發布

徐州東南棠梨張,尋根問祖共一堂。

四百餘年勤耕耘,和睦為本人興旺。

天意佑族族興盛,國富民強後世昌。

你知道這個歌謠裡的棠梨張是哪嗎?

可能老一輩人一下子就看出來了

這就是現在的棠張!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嘮嘮

棠張背後的那些故事!



地處蘇魯豫皖四省交界,位於徐州市區南郊3公裡,下轄棠張、學莊、沙莊、夏湖、馬蘭、鐵營、牌坊、劉莊、劉塘、高莊、位河、新莊、躍進、田河、後谷堆、河東、前谷堆 17個行政村,55個自然村。

轄棠張1個自然村。

原名棠梨張村,也有叫圩裡村的。據傳,該村原是一片荒草湖地,無人居住,直到元末明初才有了人煙。最先入住的是一戶張姓人家,來自山西省洪洞縣喜鵲窩。張姓人家為謀生計沿路乞討路過現在的棠張村,發現這片土地雖無人煙,一片荒草地,但也水草茂盛,鳥語花香,地勢平坦,於是在此安居。以後討荒路過此地的人漸漸多了起來,形成了一個小村莊。

張姓人家的房後原有一棵棠梨樹,大家認為這是一棵吉祥樹,族人經過討論,將村名叫作棠梨張村。現在的老人,特別是外地的遊子仍然稱該村為棠梨張。再後來由於戰亂,村裡人沒有安全感,於是大家商議在村子周圍挖一道護村河,築上圍牆,安上大門。圍牆四米左右,大門分別取名東大門、西門口、前門口、北門口,於是又有村人把該村叫做圩裡村。解放後,政府把該村正式命名為棠張村, 1982年棠張村為獨立的行政村。

轄躍進、前進2個自然村。2011年12月,由躍進村和前進村兩個行政村合併的一個行政村。

躍進村:原名後曲頭,在1965年「社教運動」時期,把後曲頭更名躍進村。


前進村:原名前曲頭,在1965年「社教運動」時期,把前曲頭更名前進村。

清朝年間,陳氏家族有一人在朝庭做官,因遭奸臣陷害,被朝庭下令斬首。陳氏家族為紀念這位官員,將前後兩莊分別取諧音,前曲頭、後曲頭,其喻意被冤曲砍頭。至於前後之分,是後代分支居住在前、后庄,才有前曲頭、後曲頭之說。

棠張前進村宣傳隊

轄大高莊、小高莊、高窯、王屯、七聖廟、奶奶廟、郭湖、馮樓、小潘莊9個自然村。

大高莊村和小高莊村:明初,從山西洪洞縣遷來高姓兄弟二人,分別建村,老大所建為大高莊村,弟弟所建為小高莊村。

高窯村:清道光年間,由高姓立村,因該村地勢較高,祖輩以建窯燒磚為生,故得名高窯村。

王屯村:清康熙年間,由王姓立村,取名王家屯,後改為王屯。

七聖廟村:明洪熙年間,因村內有座「七聖宮」寺廟,廟內雕塑著天庭七仙像,被民間稱為「七聖」仙人,因此取名七聖廟。

奶奶廟村:清乾隆年間,該村東頭有座廟,廟內有個碧霞元君神仙的塑像,當年方圓幾十裡的村民們稱她是送子娘娘,傳說非常靈驗,香火旺盛。因為碧霞元君是山東泰山奶奶的名諱,故取名為奶奶廟村。

郭湖村:清末,據說村西頭有一形狀似鍋的湖泊,定名為「鍋湖」。民國初年,眾議「鍋」字俗氣,易「鍋」為「郭」,定名為郭湖村。

馮樓村:明初,一馮姓人家自山西遷此定居,在村內築起看家樓一座,取名馮樓。

小潘莊:明朝嘉靖年間,潘氏祖先由馮樓村遷出單獨立村,取名小潘莊。

轄沙莊、杜莊、崔莊3個自然村。

沙莊:明朝由山西遷民到棠張,一位姓沙的在莊裡建了一個糧倉,從此沙莊村這樣就叫開了。

杜莊村:五百年前,有一個人叫杜伴程,在徐州做大生意,後來在該村買了地,蓋了房子當倉庫,杜莊由此得名。

崔莊:原名付莊。付姓先祖在此居住,崔姓先祖在明代嘉靖三十六年,從山東遷居徐州東城頭,在徐州的周圍買了很多土地,後來建了許多莊園。因人口多、勢力大,就把付莊改為崔莊了。

轄牌坊1個自然村。

民國初期,該村有一鄭氏大戶人家,先後娶鄭彭氏、鄭楊氏為妻,婚後不久生病去世。鄭彭氏、鄭楊氏均終身未育、未嫁,守節盡孝。鄭姓後人鄭大勳,1940年,建造鄭彭氏、鄭楊氏兩個青石節孝牌坊,橫楣鐫刻 「女宗共仰」和「淮楊風範」八字,以倡其德。並圍繞牌坊立有「二十四孝」和「八仙過海」的石雕故事並刻有龍紋,刻工精良。墓前石碑高2.6米,寬0.8米,厚0.3米。碑文由書法家孫洪嘯先生親筆書寫,經徐州市文物鑑定委員會和南京市博物館專家鑑定,為徐州境內一處重要的民國文物,有一定的歷史和文化藝術價值,該村以此得名。

在文革期間,兩個牌坊遭到嚴重破壞,被埋在路邊雜草中,並有多處明顯損傷,牌坊村當時也被改名為紅旗大隊,改革開放後,再次被恢復原名牌坊村。

轄學莊1個自然村。

原名踅莊村。清乾隆年間,從山東來該村的一個和尚名叫踅八。當時該村住戶很少,這個和尚學識淵博,為人處事相當好,威望很高,臨終前有一個老鷹圍著廟轉幾圈,然後老鷹飛走了,和尚也就咽氣了。村人為紀念他,就起村名叫踅莊。1965年,社教運動開始,把「踅莊」改為學莊。

轄鐵營1個自然村。

據說漢劉邦起兵初,從安徽北上來到徐州東南四十五裡的孟家屯一帶安營紮寨,招兵買馬,擴充隊伍。

當時的孟家屯附近有幾個村落,分別是王家莊、秦唐寨、孫圩子和程家莊。劉邦的指揮部就設在程家莊,孫圩子是騎兵隊餵養戰馬的地方,秦唐寨是存放軍糧的軍需庫,王家莊當時有很多打鐵的能工巧匠,是用來打造兵器的地方,劉邦的重兵就布守在孟家屯,在此一駐就是一年零六個月。在這一年半的時間裡,雖遭到秦朝軍隊的十幾次攻打,但一直沒有攻下這個堡壘。

一年多後,劉邦率兵一舉攻下了鹹陽,被封為漢王,後來建立漢朝。人們為歌頌劉邦的豐功偉績,把他起義時駐徐州東南四十五裡的幾個村屯全部更名。當時劉邦的指揮部駐地程家莊更名為官莊,餵養戰馬的孫圩子改名馬欄,存放軍糧的秦唐寨更名為谷堆,打造兵器的王家莊改名為爐上,劉邦的主陣地孟家屯因被秦兵強攻十幾次均未攻下,特形象地更名為鐵營。

從此官莊、馬欄、谷堆、爐上、鐵營這五個村的村名一直沿用至今。

轄魏河村、文廟村2個自然村。

魏河:又名魏賈河。據傳說,很早以前,魏姓先來到這裡,以開荒種地為生,後來,賈姓、河姓也從山西遷來,形成了魏、賈、河三個戶族,人稱變成魏賈河,後來改名魏河。

文廟:該村原有清朝建立的一座古寺廟,布局美觀,建築高雅,佛像逼真。每年農曆正月初七逢廟會,吸引了周圍百餘裡的百姓、官吏來此燒香拜佛、求神禱告,熱鬧非凡。

民國期間,該村愛國人士劉啟明,原名劉丙辰,從日本留學回國後,立志報國,衝破了當時封建社會的重重阻力和幹擾,破廟建校。先設小學後設中小學,周圍百餘裡的部分學生都在此校就讀。校名「中華小學」,被稱之為徐州市「三高」。第一任校長是牌坊村萬世童。

「文化大革命」期間,紅衛兵打著「破四舊、立四新」的旗號,將寺廟大小殿上的龍頭鳳尾砸得一乾二淨,文廟村也就有其名無其實,但村名一直沿用至今。

轄後谷堆、雙井2個自然村。

後谷堆村:楚漢戰爭時期,劉邦在古彭城東南方約35華裡空曠原野,安營紮寨,在琅溪河西不足1裡處堆儲糧草,「後谷堆」由此得名。

雙井村:元末明初,直隸(現河北)靜海縣有海、曹、柳三姓人家為躲避戰亂,結伴南遷至彭城東南四十裡處,見該地雖荒無人家,但土地肥沃,三姓隨決定在此安家落戶,雖然相處融洽,但是吃水卻成了一件煩心事,要到很遠的地方去擔水。於是三家一合計,集體出資,在村中打了一口水井。井壁用青石砌成,井口用九尺見方青石覆蓋,蓋井石上琢兩個井口,以供兩人同時取水用。此井之大為數百裡內少有,引來過往行人駐足觀看。「雙井」由此得名,至今古井尚存。

轄劉莊1個自然村。

公元前201年漢高祖劉邦戰勝西楚霸王項羽,封其弟劉交為楚王,定都在彭城。劉交依仗劉邦的權勢,魚肉鄉裡,欺壓百姓。跟隨劉邦打天下的一位劉姓老者,因不滿劉交的暴行,逃到此地隱居,後來生育二個兒子,大兒子叫劉古,二兒子叫劉唐。老者逝後,兩個兒子分開居住,大兒子劉古在此地生息繁衍。由於劉古待人厚道,好施樂善,遷此居住人員越來越多。後來人們為了紀念他,就把此地叫做劉古莊,一直延續到建國初期。1953年銅山區劃調整,把劉古莊村改為劉莊村。

轄馬蘭1個自然村。

楚漢戰爭時期,劉邦在徐州東南一帶安營紮寨。伐木設欄,廄養戰馬,村名由此得名「馬欄」。後來為了寫字方便就把「馬欄」改為「馬蘭」。另傳說徐州東南地勢比較低洼,有一年黃河水泛濫,水勢兇猛,村後有一座古廟,在洪水來到之前,廟裡突然出現一個白胡老道,站在廟門伸手迎擋水勢,當時洪水分開兩路,恰巧把馬蘭村錯過去了。使整個村莊未受任何災難,後來演繹由馬攔改稱為馬蘭。

轄夏湖1個自然村。

夏氏之先祖定居浙江紹興會籍,但可考證的始祖是宋朝時的夏竦,他是宋朝宋仁宗(1023----1064年在位)時期的宰相。他一生忠君愛民,很得宋仁宗的賞識。夏竦死於1051年抵抗金兵內侵,屍骨葬於晁家湖村西,夏竦五個兒子,二兒夏鈺為守靈就在晁家湖村東首澤地建房安家,村名定為夏家湖村。

轄前谷堆1個自然村。

楚漢戰爭時期,劉邦在古彭城東南方約35華裡空曠原野,安營紮寨,在琅溪河西不足1裡處堆儲糧草,「前谷堆」由此得名。

轄劉塘1個自然村。

相傳南宋末年,蒙古人入侵,為了躲避外族蹂躪,北方居民紛紛往南方逃難。其中,有一雙兄弟,哥哥叫劉古唐,弟弟叫劉古壯。他們都長得身強力壯,有一身驚人的武藝,曾參加過北方農民自發組織的抗元武裝。元政府及降敵便恨透了這支義軍,發誓將他們斬草除根。由於得不到政府的支持,這股農民義軍被元軍擊潰。為了東山再起,殘存的義軍化整為零,隱蔽起來。

一日,他們來到徐州府東南鄉四十五裡的一個荒僻地方。見官道旁邊有一方池塘,水清澈見底,塘邊岸柳茂盛,水草青青,鮮花盛開,是個不錯的地方。

小歇之後,準備趕路,老大忽然有個想法,便與老二商量。二人一致認為,這兵荒馬亂之秋,整日為躲避殺伐而逃總不是個辦法。不如先找個地方安頓下來,以後有機會再去投軍效力,拼死沙場。老二同意了,於是老大一家便在塘邊搭了一個茅棚,住在塘邊。老二繼續南行,在離此五六裡地又找了個合適的地方也安頓下來。

後來,又來了一戶姓苗的和一戶姓姜的,他們是山東人,也是逃避戰亂,逃荒至此。

起初,他們以捕魚撈蝦,在路邊設攤,賣些小吃食、茶水,賺過往行人的零錢來養家餬口,後來便開荒種地。幾年下來他們憑著一雙勤勞的手,艱苦創業,各自蓋了房子,砌了院落,於是便在此定居下來。

又過了些日子,又有不少逃難的人,也在此落戶。這裡便成了一個有十幾戶人家的小村子。

大家公推劉古唐為莊主。苗家戶主是個不第秀才,大家讓他給莊子起個名字。秀才想了半天,捻須笑了笑說:「不如以莊主名字為莊名,咱們又住在塘邊,就把莊主名字的後一字加個「土」字,你們看如何?」大家都說好,於是這裡便定名為「劉古塘」。幾經滄桑,繁衍至今,現改名為劉塘村。

轄河東1個自然村。

原名叫「秦家湖」。當時秦家湖人口很少,村西向西北延伸有一個大窪子,早年都叫「西大窪、西河底」。水由此向北流經現在的奶奶廟、位河、文廟等村邊。據說這是早年黃河決堤衝成的一個大窪子。秦家湖就在這個大窪的東邊,因為風景秀麗,位置獨特,搬來居住的人也越來越多,雜姓人員也隨之增多,莊體亦逐漸擴大,故而改名河東。

轄喻莊、新莊2個自然村。

喻莊:根據當代工筆花鳥畫大師喻繼高先生的十二世祖喻仲動碑文記載:喻仲動全家自徐州奎山遷居於此,原莊名稱「康湖」,由康姓、史姓、張姓三家,新增喻姓一家,為四家組合,自1722年後改稱喻莊至今。  

新莊:明末,一家境比較富裕的韓姓人家在此蓋房置田,並招攬了許多長工,打理田地,慢慢形成了一個村莊模樣,剛開始就稱「韓新莊」。 1959年,改為新莊,沿用至今。

轄田河、宋橋2個自然村。

田河:田姓人家在此定居,因莊子東西兩邊有河,遂取名田河。

宋橋:據傳北宋時期,有一位王候微服私訪尋找兒子來此,遇大河相阻而不能前進,村上眾人用木板送他過了河。王候找到兒子回朝後,感激百姓相助,出銀子修建了橋,只說自己姓宋,因此百姓為橋取名宋橋,村莊名字也取名宋橋,沿用至今。

內容出自:《村莊的故事——江蘇銅山村名、地名趣談》

材料提供:陳思功

編輯:張茜

預告

下一期鄉村的故事將為大家介紹

張集鎮村名背後的故事

敬請期待


- END -

銅山最權威的資訊平臺

銅山最高效的互動平臺

銅山最貼心的服務平臺


關注我們

聆聽銅山的聲音!

相關焦點

  • 固安村名由來大全,看看你們村什麼來頭!
    南小營:明永樂二年(1404),王、高、蔣、平、鄭五姓氏,從河南"小營"遷來,到此建村定居,為紀念原籍取名南營,後與東西小營合併一村,統稱南小營。林子裡:北宋治平年間(1064~1068),此地是一片大樹林,宋軍在此扎過營,後有人在此建村原名董家林,後改村名為林子裡。
  • 快來找找看!你家榜上有名嗎?
    快來找找看!你家榜上有名嗎?經過層層推選審核,華亭市潘建樂家庭等13戶被評定為2019年度平涼市「最美家庭」,安口鎮朱家坡村等2個集體被評定為平涼市「美麗庭院」典型示範村,屈潤敏家庭等10戶家庭被評定為平涼市「美麗庭院」典型示範戶。快來找找看,你家榜上有名嗎?
  • 陽信村名故事:東馬西馬(老陽信治所 備馬嶺遺址 秦始皇天駒)
    這是村中的老井和老灣,他們成為村莊變化的見證據中老人說,「白(寶)馬嶺」當初由18個村莊共同出資,在此處修建一座廟和一處學堂。兩處建築均是坐北朝南,一牆之隔。西邊是廟,共為三間房,裡面供奉著泰山奶奶塑像和其他神仙塑像,還張貼神仙畫像,村民們經常來此上香供奉,做女孩子纏足穿的鞋,時稱「拴鞋」。東邊為學堂,共為四間房,主要是附近村莊適齡孩子在此讀書受教。另有一個說法是漢將韓信攻打燕國時,途經於此,在此屯兵,韓信所騎白馬在此拴過,所以叫「白馬嶺」。
  • 羅村不是村,為什麼叫羅村?獅山村名故事又來了
    羅村唔系村,點解叫羅村?羅東、羅南、羅北排排坐,為何不見羅西?獅山羅村都有哪些趣怪的村名?你們村的名字又是怎麼來的?今日,我們一起尋根問祖。探究獅山部分自然村落的命名方式,以及村名背後的趣聞軼事。一起來感受獅山獨到的村名文化內涵!
  • 柳州融水縣新興村、本洞村、榮洞村等部分村名村史由來
    至村名調查時止,有44戶,190人,壯族居多,餘為漢族。板必【Mbanjbiz】在本洞村公所駐地東南。清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80年)建村。「板」即村;「必」是壯語biz同音,意為肥、肥沃。因村的田地肥沃,興旺發達而得名。至村名調查時止,有40戶,210人,壯族居多,餘為苗族、侗族。
  • 這些村名你都認識?一筆一划帶你領略最紅小康村風採
    插圖(尋找「最紅小康村」長條圖)滘、圩、垇、冚這些生僻字從哪裡來?最近,小編看到「最紅小康村」系列報導和申報資料,內容十分精彩,讀了之後讓人有心潮澎湃之感。只是有些村的村名乍一看還真不認識,讓小編著實苦惱了一通。
  • 【收藏】洪洞各村村名來歷大全,看看你們村村名怎麼來的
    南柏村、西柏村:相傳,此地地形較高,群山環繞,柏樹較多,在高崖下面有水流,有人來此居住闢土墾田,慢慢形成了村落,由於柏樹較多,得名柏村,後村子擴大,以村子五龍溝為界限,分為二村,該村在村的南部,故名南柏。在村的西部故名西柏村。  五龍莊村:該村在北柏村以東,此地左右有五個高原,形成龍,故名五龍莊。
  • 新樂市化皮村名的由來
    化皮村村名,是鄉村的第一張名片,是一個體積雖小但內存巨大的信息存儲盤。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村名也隨之演變。各位老鄉你所在的村有什麼歷史呢?你知道村名的由來嗎?期待您的分享哦!歡迎撥打熱線電話88588836或者後臺留言傾聽老家的傳奇故事!來源 | 新樂融媒
  • 臨西299個鄉村村名來歷(全齊了)
    重修後的寺院,佔地200畝,有水井72眼。正中3座大殿,廂房百餘間。正殿琉璃瓦脊,四面環廊,四角飛簷。山門外兩側石獅坐立,規模十分壯觀。院內碑碣眾多,有「碑林」之稱。因年久失修,至清末變為一片廢墟。明初,韓、路等姓應詔自山西洪洞縣遷來,於寺東北側各自立村,至今有韓家村、路家村、北崗、西小莊的說法。
  • 遵化這個村竟有「村歌」!快來聽聽
    快來聽聽 2020-12-22 04:4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山河地理——灤河下遊有些村名與原籍村名藕斷絲連
    原籍村是提供這些移民來源的村莊。解放前,每個村都有村廟,廟裡一般都有一口大鐘,上面鑄有村名的來歷,一般都追溯到明朝「充實京畿[jī]」的大移民時代。包括昌黎縣在內的灤河下遊地區的明朝移民村,會不會有村名和原籍村一樣呢?這種情況應當是有的。
  • 劉新文|村名裡的仨兄弟
    後來看村莊志,發現村名裡有很多與三兄弟有關的故事,就選了幾段說給大家聽:明正德五年(1510年),有個叫李恭的人領著三個兒子從山西洪洞縣遷移而來,當路過今天的菏澤市開發區佃戶屯辦事處原來一個叫洪大崗的地方時突遇一隻斑斕猛虎,這李恭雖然吃了一嚇,但馬上鎮定了下來,就帶領三個兒子一陣窮追猛打,竟然把這隻大老虎活活打死了,為我們演繹了一段驚心動魄的打虎故事
  • 雞澤縣各村村名的由來
    而留守在外邊的部將馬坊率領軍隊進京營救楊波曾路過本村,安營紮寨,因而改村名為馬坊營。當年本村有一座廟(廟早已倒塌)壁畫上繪有這個故事。而且劇目上也有《馬坊困城》這齣戲。北安上北安上地勢平坦,多為黃沙土質,呈鹼性。全村,耕地1420畝。
  • 棠張女排教練宋愛菊 劉琪獲頒第四屆銅山道德模範
    棠張中學女子排球隊教練宋愛菊 劉琪獲得道德風尚模範榮譽稱號。  主持人:宋教練、劉教練你們倆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接觸排球的?獲得了哪些榮譽?  主持人:面對處於青春期的運動員你們是怎麼做的呢?  主持人:最近熱播的電影《奪冠》你們一定看了吧,是不是有別樣的感觸?
  • 唐山市豐潤區七樹莊鎮、沙流河鎮、左家塢鎮村名怎麼來的?
    唐山市豐潤區七樹莊鎮、沙流河鎮、左家塢鎮村名怎麼來的?中國鄉村旅遊網消息:唐山市豐潤區七樹莊鎮七樹莊村是一個有3000多口人的大村,還鄉河自村東南流過,水源豐富,北臨102國道。據村內白馬寺的碑文記載:唐朝初年,修廟建村,白馬寺為唐初名將尉遲敬德監修,因村人忠誠國家,唐太宗曾下旨免徵該村的捐稅賦,故得名齊恕莊。至清道光年間,白馬寺中7顆長成才的大樹,長得十分壯觀,遂藉此改村名為七樹莊,並沿用至今。白馬寺建廟以來一直香火旺盛,寺內有一口大鐘。是純銅鑄造而成,聲音傳數裡,曾經享譽京東。
  • 很多唐山人都不知道玉田這些奇葩村名!
    其中,多數冠以單姓,如玉田鎮的洪莊,最初為洪氏建莊,村裡的主姓至今仍為洪姓;楊家套鄉達王莊系明朝永樂年間由南方遷來的王氏建莊,村內大部分人家都姓王;還有賈莊、張莊子、司家鋪、潘家莊、李莊子等都是以村中主姓為村名之冠。有的村莊是兩個宗族共同創建,則冠以雙姓,如苗李莊,創建這個村莊的為苗姓、李姓兩個宗族,還有朱廖莊、黃姚鋪等也是如此。
  • 唐山人:玉田都有哪些奇葩村名?有啥特點?
    其中,多數冠以單姓,如玉田鎮的洪莊,最初為洪氏建莊,村裡的主姓至今仍為洪姓;楊家套鄉達王莊系明朝永樂年間由南方遷來的王氏建莊,村內大部分人家都姓王;還有賈莊、張莊子、司家鋪、潘家莊、李莊子等都是以村中主姓為村名之冠。有的村莊是兩個宗族共同創建,則冠以雙姓,如苗李莊,創建這個村莊的為苗姓、李姓兩個宗族,還有朱廖莊、黃姚鋪等也是如此。
  • 高塘鎮41個村合併為24個村,都有哪些村你記清楚了嗎?
    早在2015年初,華縣高塘鎮鎮村行政區劃調整工作全面完成,已經將全鎮原有的41個村撤銷合併為現在的24個村 一直,最容易讓大家弄混的,就是咱們高塘南堡村和原東陽的南堡村,儘管原東陽南堡已經更名為澗峪口村,但是因為長期以來的習慣性稱呼,咱當地人對村名的稱呼,更改過來還需要一定的周期!
  • 湧泉人須知:全鎮65個村名的由來,快收藏!
    5、三村    原名大屋,這裡祖輩曾居住在一個很大的屋子裡,故名大屋。解放後,鎮劃定5個村子,此地列為三村。6、西岙     該村坐落在湧泉西北的山岙中,故稱西岙。8、前塘      該村祖先尹後塘,從河南遷移到此地定居,後人為紀念他,將村命名為後塘,1958年為爭先進,改村名為前塘。9、楊每周     該村以產楊梅著名,村民多數姓周,故名楊梅周。
  • 浙江一個不起眼小村,村名尤為奇特,因打贏一場官司而得名
    來人間一趟,一定要好好感受這世間美好。這裡是小方談旅行,帶你探索山川湖海。地名的建立,往往需要結合當地的人文和地理位置。我國大部分地名都是根據這兩個方面來取得,如北京、上海等。在浙江寧波,有一個村名尤為特殊的村莊,它的名字竟源於一場農事糾葛,因其打贏了官司,才取了這樣的一個名字。聽上去略顯草率,究竟事實如何,請聽我細細道來。這個村名為張家瀛,位於浙江寧波鄞州區邱隘鎮東南側,曾用名四喜村,是一個不起眼的小村莊。有耕地面積1400畝,在冊農戶457戶,近年來,新農村改造,這裡發生了比較大的變化,農民的生活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