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兆東:臨朐縣村名中帶「樓」的村莊名稱由來

2021-01-08 騰訊網

臨朐縣村名中帶「樓」的村莊名稱由來

作者 | 安兆東

臨朐縣村名中帶有「樓」的建制村共有18個。其中城關街道有王家樓、後樓、董家樓,東城街道有鹹富樓、王家樓、相家樓,冶源鎮有趙家樓、呂家樓、顏家樓、半截樓王舍,五井鎮的大樓村,龍山高新技術產業園有陳家樓、東陳家樓,辛寨鎮有王村樓,蔣峪鎮有常莊樓、馮家樓、牛河樓,山旺鎮有上樓。這些村莊佔全縣村莊總數的5%以上。自然村有城關街道後樓村所轄的前樓、大譚馬莊所轄的史家樓子,東城街道南相家樓村所轄的北相家樓、西相家樓,冶源鎮鞏家橋村所轄的小樓村,龍山高新技術產業園張佩環村所轄的半截樓村等6個。從《臨朐縣地名志》和《臨朐村鎮志略》看,村名由來基本如下所述。

王家樓村屬城關街道,位於縣城南2公裡,縣城龍泉路與南環路交叉路口西北側。明朝成化年間,王姓從柳山鎮翠飛村遷居於此,初因建土樓1座,村名王家樓,曾稱南王家樓。

後樓村屬城關街道,由前樓、後樓、姚家莊3個自然村,位於縣城西北郊。後樓、前樓,元朝立村,因距離老縣城3華裡,故名北三裡莊(與城南三裡莊對稱)。明朝成化年間(1465-1487),劉姓在村前建樓1座,稱劉家樓。清朝順治年間(1644-1661),張姓在劉家樓南建樓1座,習稱前樓,村北住戶改稱後樓。

史家樓子村是城關街道大譚馬莊的一個自然村,位於小譚馬莊東北側。早年為官宦史密定所居,以建有樓房數座,得名史家樓子。

董家樓村屬城關街道,位於縣城西5公裡,轎頂山東麓。明初,董姓立村。據傳董尚書在此建樓1座,故名董家樓。後董姓遷徙,村名沿稱。

鹹富樓村屬東城街道,位於臨朐縣城東北 3.7 公裡,東城街道辦事處駐地東北3 公裡處。明洪武年間,張姓立村建樓一座,以企盼五穀豐收之意,故名鹹豐樓。明末曾姓自曾家窪村遷入, 張姓徙,村名沿稱。後取盼富之意,改稱鹹富樓。

南相家樓村屬東城街道,位於臨朐縣城東5公裡,東城街道辦事處駐地東3.5公裡,濰臨公路南側,轄南相家樓、北相家樓、西相家樓、王虎溝4個自然村。明初,陳姓立村,取名陳家莊。明嘉靖初年,相姓自臨淄遷入,陳姓衰,村名沿用。清康熙年間(1662-1722),相於鼐科舉成名後建樓1座,改稱相家樓。後來村落擴展,按方位分為南相家樓、北相家樓、西相家樓。

王家樓村屬東城街道,位於臨朐縣城東5公裡,東城街道辦事處駐地東北4公裡,張姓立村,建小樓1座,得名張家樓。後來王姓遷入,張姓遷徙,改稱王家樓。

大樓村屬五井鎮,位於臨朐縣城西南13公裡、五井鎮政府駐地北4公裡處,村東原有石橋,名朱旺橋,村亦名朱旺莊。明朝末年,進土傳國在村中建起5層石樓1座,遠近彰顯,久之,大樓之名取代朱旺莊,沿稱至今。村西南有一山谷,名「馬峪」,傳為青州衡王府放馬場。清道光年,高氏7戶由大樓遷此居住避難,遂名馬峪村,為大樓之自然村。

趙家樓村屬冶源鎮,位於臨朐縣城西南13公裡、冶源鎮政府駐地西北10公裡處。元末,桑姓立村,名桑家莊子。明洪武年間(1368-1398),桑姓徙,吳姓自山西省洪洞縣遷此定居,繼之趙姓從本縣水磨村遷入;高姓自北關村徙此;郭姓由今青州市莊入居;程氏清末從賀家莊遷入。因西鄰譚家小崔村,故以方位稱東小崔。清道光年間,趙姓族人建3層樓房1座,村改稱趙家樓。

呂家樓村屬冶源鎮,位於臨朐縣城西南6公裡、冶源鎮政府駐地西北8公裡處。明正德十四年(1519),呂三接(字寵吾),自今城關街道張家亭子東原呂家院窩村遷此立村,取村名呂家莊。萬曆三十年(1602),呂姓族人建3層樓1座,遂易名呂家樓。

顏家樓村屬冶源鎮,位於臨朐縣城西南12公裡,小埠山東北麓。宋代(一說明代洪武年間)顏氏立村。顏氏曾有儀賓,建樓房1座,得名顏家樓。

小樓村是冶源鎮鞏家橋村的一個自然村。明成化年間(1465-1487)衣姓立村,名衣家樓。後以西鄰大樓村,改名小樓。

半截樓王舍村屬冶源鎮,位於臨朐縣城南15公裡、冶源鎮政府駐地東1公裡處。明正統元年(1436),王姓立村。王姓建樓到一半,樓停建,人稱半截樓;又因此地為明衡王封地,建有王舍,故取村名半截樓王舍。

王村樓村屬辛寨鎮,位於縣城東南15公裡,辛寨鎮政府駐地北3.5公裡處,冶倫公路北側。明朝嘉靖(1522-1566)前,張姓住此,村名張家鐵欄。明末,張姓遇難遷走。崇禎年間,翠飛王姓七世祖、太學生王啟仿遷至此地,建別墅而居,得名王家樓。為避免重名,1980年更稱王村樓。

半截(街)樓村是龍山高新技術產業園是張佩環村下屬的一個自然村,在張佩環村北200米處。位於臨朐縣城北部12公裡彌河東岸。明嘉靖年間(1522-1566),劉姓始祖劉松(前明舉人)六世孫劉照自今青州市彌河鎮大張冀村遷此立村。因西傍彌河,取名彌河甸子。後因劉姓所建樓面積佔半街之多,得名半街樓,後演稱半截樓。

陳家樓村屬龍山高新技術產業園,位於臨朐縣城東北14公裡,龍崗至上林公路南側,屬龍山高新技術產業園。明朝初年,陳始祖甫居此立村,村中建樓房一座及圍牆三重,稱陳家樓。

東陳家樓明朝弘治年間(1488-1505),陳姓村民在村東析居立村,以方位稱東陳家樓。

上樓村屬山旺鎮,位於臨朐縣城東北17公裡,山旺鎮政府駐地東南1公裡處。據《臨朐縣地名志》記載,明末,辛氏良士、必祥、必高3戶從鎮內辛家溝村析居立村,因村莊處在山坡上,三面環溝,進村如登樓,得名上樓。

馮家樓村屬蔣峪鎮,位於臨朐縣城南33公裡,東紅公路西側。明朝洪武二十八年(1395),馮姓自山西洪洞縣遷此立村。明朝萬曆年間,馮惟敏後裔從冶源鎮車家溝村遷入,因建樓房2座,故名馮家樓。

常莊樓村屬蔣峪鎮,位於縣城東南30公裡,東紅公路東側1公裡處。明朝泰昌年間(1620),劉姓從本鎮劉家營村遷居立村,因西鄰常莊,且建有2層樓房1座,故名常莊樓。

牛河樓村屬蔣峪鎮,位於縣城東南30公裡,東西南北分別與郇家溝、坨峪、西牛河、潘家溝接壤相鄰。明嘉靖年間(1522-1566),張姓自今東城街道郝家莊村遷居立村。因南鄰東、西牛河,建有樓房1座,取名牛河樓。

綜上所述,這些村莊大多處在地勢平坦的地方,以樓主的姓氏來命名村莊,其中王姓居多,城關街道、東城街道、辛寨鎮都有王家樓。東城街道的王家樓村,建樓的主人姓陳,王姓遷入後,改為王家樓。兩個半截樓,以「爛尾樓」命名的是冶源鎮的半截樓王舍,「截」與「街」傳訛了的是龍山高新技術產業園的半截樓(應為半街樓)。以方位命名的是城關街道的後樓、前樓。因所鄰村莊命名的是蔣峪鎮的常莊樓、牛河樓和冶源鎮鞏家橋村下屬的小樓村。因為村莊居於山坡,進村如爬樓的是山旺鎮上樓。體現樓層高大的是五井鎮的大樓,明朝末年就能建造5層石樓,且精雕細琢,結構嚴謹。據說,一些殘存的石頭,1972年砌在了嵩山水庫西乾渠。

(由於知識所限,本文中可能有遺漏錯訛,歡迎批評指正。)

圖片/網絡

安兆東,臨朐龍山高新技術產業園安家莊村人,大學畢業後當過初中教師、鄉鎮幹部,2003年調入縣司法局工作,2009年調到縣政協機關工作。現從事政協文化文史工作。

相關焦點

  • 作為鄢陵人,你知道恁村名的由來嗎?趕緊收藏
    鄢陵縣的名稱由來起源於古鄢國。鄢陵周初封為鄢國,又因古城坐落在一條土崗陵之上,東周平王初鄢國改為鄢陵。縣內村落的名稱,大致有以下幾種情況: ——以姓氏命名    全縣645個自然村,純以姓氏命名的有233個,如張莊、王莊、趙莊、馬莊、許莊、楊莊等。
  • 新樂市化皮村名的由來
    化皮村村名,是鄉村的第一張名片,是一個體積雖小但內存巨大的信息存儲盤。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村名也隨之演變。你知道村名的由來嗎?期待您的分享哦!
  • 邢臺部分村莊名字由來,看看有你知道的嗎?
    後來為了紀念公孫杵臼和程嬰救護趙氏孤兒的事跡,遂把村名改為趙孤莊。此幾個村在達活泉水系區內,地勢低洼,過去地下水位接近地表,達活泉和紫金泉、白沙泉水流不斷,瀝澇季節,更是積水成汪,所以這幾個村子名稱中都帶「汪」字,汪、窪義同音近,故又俗稱南小窪、北小窪等。《順德府志》記載:「將軍墓在城西百二十裡,世傳蔡將軍葬此。」
  • 陝西省鹹陽市禮泉縣石潭鎮所轄村莊具體位置及典故由來
    我特意查閱石潭鎮主要村莊地理位置及村名由來,藉助谷歌地圖逐一找到村莊的衛星圖片。在禮泉旱腰帶上,石潭熠熠生輝。石潭鎮地理位置:石潭鎮位於禮泉縣西北部,鎮政府駐夏侯村,距禮泉縣城17公裡。東與昭陵隔溝相望,東南與趙鎮以河為界,南與城關鎮以泔河為界,西與乾縣注泔鎮為鄰,北與南坊鎮相接。
  • 雞澤縣各村村名的由來
    相傳該村有位姓田的人於明代萬曆年間在朝中做官,為尊重田姓,賦予村名雙重含意,既表示風調雨順,又表示公正廉明,故把原名「馮鄭堡」改為「風正」。又因其為南北向,該村在中間,故稱中風正。牛莊據查:明永樂年間,牛氏祖奉詔從山西洪洞縣遷來佔產立莊,故稱牛莊。
  • 村名頻遭遊客嘲弄!奧地利這個村莊2021年正式更名
    中新網11月28日電 據歐聯社綜合報導,由於當地居民受夠了村名頻遭訪客嘲弄,近日,一座位於奧地利、名為「富金」(Fucking)的村莊宣布,從2021年元旦開始,將放棄該村從11世紀延續至今的村名Fucking,今後村名法定拼寫將改為Fugging。
  • 很多唐山人都不知道玉田這些奇葩村名!
    其中,多數冠以單姓,如玉田鎮的洪莊,最初為洪氏建莊,村裡的主姓至今仍為洪姓;楊家套鄉達王莊系明朝永樂年間由南方遷來的王氏建莊,村內大部分人家都姓王;還有賈莊、張莊子、司家鋪、潘家莊、李莊子等都是以村中主姓為村名之冠。有的村莊是兩個宗族共同創建,則冠以雙姓,如苗李莊,創建這個村莊的為苗姓、李姓兩個宗族,還有朱廖莊、黃姚鋪等也是如此。
  • 唐山人:玉田都有哪些奇葩村名?有啥特點?
    其中,多數冠以單姓,如玉田鎮的洪莊,最初為洪氏建莊,村裡的主姓至今仍為洪姓;楊家套鄉達王莊系明朝永樂年間由南方遷來的王氏建莊,村內大部分人家都姓王;還有賈莊、張莊子、司家鋪、潘家莊、李莊子等都是以村中主姓為村名之冠。有的村莊是兩個宗族共同創建,則冠以雙姓,如苗李莊,創建這個村莊的為苗姓、李姓兩個宗族,還有朱廖莊、黃姚鋪等也是如此。
  • 莒南縣有不少村莊名稱都帶「怪草」兩個字,這是啥講究?
    在臨沂市莒南縣,有不少村莊是「姓氏+特定後綴」的命名方式。筆者有位姓王的朋友,他的老家在王家歡疃村。有次討論的時候,筆者曾向他請教過這個名字的含義,他說他們那裡整體叫做「歡疃溝」,有很多姓氏都在這裡定居,各自加上姓氏,形成了不同的村落。
  • 【太康大美鄉村】馬頭鎮後寨行政村(曹屯村、後寨村),村名由來、姓氏由來、姓氏族譜......
    【村名由來】馬頭集西三裡處,前後三個村莊,都姓郭,前為大郭寨, 也稱前郭寨,中間為中寨,後村隨其村名稱後郭寨,為了省 事,直接叫後寨,後寨村名沿用至今。甲午(1654年),大清順治十一年,禮部會試北京城,榜中二 甲,中進士。庚子(1660年)順治十七年,任順天府科試同考官。
  • 山河地理——灤河下遊有些村名與原籍村名藕斷絲連
    眾所周知,灤河下遊很多村莊是明朝時外來的移民村。原籍村是提供這些移民來源的村莊。解放前,每個村都有村廟,廟裡一般都有一口大鐘,上面鑄有村名的來歷,一般都追溯到明朝「充實京畿[jī]」的大移民時代。東北才姓家譜中不少寫有來自永平府昌黎縣才莊村,昌黎才莊似乎成了才姓尋根的聖地。儘管如此,昌黎才莊村名還是很可能來自山東的才莊。全國不下七個才莊,在山東能否找到才莊呢?山東菏澤市鄄[juàn]城縣真的有才莊村。既然昌黎才莊來源於山東,且山東僅有一個才莊,那麼山東菏澤市 鄄[juàn]城縣的才莊很就極可能是昌黎才莊村名之源。
  • 駐馬店市名稱由來探究
    ,漸漸形成村莊,名為薴麻村,「1293年元朝政府受汝寧府官員伯顏請求在汝寧府西30公裡薴麻村建立起有15匹健馬的驛站」。都不能真正解釋駐馬店歷史的由來。為什麼這麼說呢?首先第一個版本:且不說確山縣下隗保和薴麻村史書毫無記載,就連駐馬店市地方志《汝寧府志》也未有記載,而薴麻村在這一名稱最早來源於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駐馬店市志》.....至於1293年元朝汝寧官員伯顏,這句話不符合史實!
  • 博愛歷史--村名的由來
    三、博愛縣有十一個村名、地名的來歷與司馬卬有關。其中孝敬鎮七個、張茹集鄉二個,青天河風景名勝區二個。概括起來有以下幾種情況:一是由司馬卬高尚品質產生的地名有兩個;孝敬村、扒莊村。朝賀官員的駐蹕點形成了二個村莊,叫東王賀、西王賀。王都的糧倉建在王都的東邊,後來形成了兩個村莊,叫東糧食,西糧食。後人因這兩個名稱太土氣,便更名為西良仕、東良仕。三是由司馬卬之死產生的地名2個。即青天河風景名勝區的將軍巖、將軍頭。漢王劉邦於公元前206年開始了「楚漢戰爭」。為了消滅殷王,劉邦在博愛、沁陽一帶發動了大規模的戰爭,在博愛縣北部的山區,即現在的青天河風景名勝區將殷王司馬卬殺害。
  • 劉新文|村名裡的仨兄弟
    終於有一天,我見到了這個人的父親,交談中就問他:「你怎麼給孩子起一個村莊的名字呢?」那人笑道:「我有三個兒子,大兒子叫張康,二兒子叫張莊,三兒子叫張路。」我忍不住笑了起來,說道:「連起來又成了路名了。」那人卻一本正經地說:「這樣不好嗎?讓我們的後代都走康莊大道,人人都有小康的富裕生活。」我聽了頓感無語。
  • 盤點青島即墨的有趣村名:黃豆屯、綠豆圈、皋虞、巉山
    青島市即墨區位於膠東半島南部,陸域面積達到1780平方公裡,轄內有超過1000個村莊。這些村莊的名字各有特點,有的屬於普通類型,就是某家莊、某家疃這種常見名稱;也有不少村莊的名字比較有趣,看一眼就讓人印象深刻,本文就選取若干有趣的村名,簡要盤點一下。
  • 臨西299個鄉村村名來歷(全齊了)
    陳、李兩姓以燒窯為業,後人增丁繁,形成村莊,由於陳姓居多,取村名陳家窯,簡稱陳窯。汪江明初:王、李、汪三姓,由山西洪洞縣詔遷至此,佔產立莊,因王姓人興財旺,取村名王家莊。因衛運河從村東流過,過往船隻經常在此擱淺,群眾習稱王家莊為王家淺。清光緒年間,臨清知州陳命新改村名為王家江,簡稱王江。因村中汪姓較多,汪王同音,後易名汪江。
  • 科普:五臺各村莊名稱的來歷
    五臺縣現有573個村莊(行政村),這些村名的來歷,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種:(一)以地形地貌命名的;(二)以居民的姓氏命名的;(三)以傳說或遺蹟命名的;(四)以物產資源命名的;下面就讓小編帶你去看看各村的來歷吧!古城:西漢時置慮虒縣,為縣城故址,現有城牆遺蹟,故名古城。東雷:舊志載,東西雷村有雷公殿,雷聲發起於此,故名雷村,有東雷、西雷之分。代銀掌:相傳古代此溝開過銀礦,至今留有礦洞,故名。
  • 博愛孝敬村名的由來
    後人為了弘揚他孝敬母親的美德,人們便將生養他的村莊取名為孝敬村,將他每次下馬叩頭的地方稱為爬莊,後因爬字不雅,改為扒莊。      此種傳說,有實物為證。在孝敬村的四個十字路口,後人立有四隻石羊,大家稱為「石獅」,傳說為司馬卬誕生的信物,藉以頌揚殷王。為什麼要用石羊作為信物呢?很可能司馬卬出生之年為羊年。現村裡仍存一隻,在舞樓西後中社十字路口的電線桿旁。
  • 湧泉人須知:全鎮65個村名的由來,快收藏!
    8、前塘      該村祖先尹後塘,從河南遷移到此地定居,後人為紀念他,將村命名為後塘,1958年為爭先進,改村名為前塘。9、楊每周     該村以產楊梅著名,村民多數姓周,故名楊梅周。10、外岙       湧泉鎮有四個岙,即外岙、西岙、中岙、東岙,村莊坐落在最東面(該地習慣稱外方)的一個岙中,故名外岙。
  • 著名西瓜之鄉「龐各莊」地名裡的「各莊」兩字的由來
    在我國封建社會中,皇室、貴族、官僚、地主,都在所佔據的土地上設立莊園組織。莊園組織萌芽於東漢,魏晉、南北朝時期逐漸形成。唐以後均田制徹底破壞,被地主莊園所取代。唐中期到宋、元、明時期,莊園多分皇莊、官莊、官僚地主莊園和寺院莊園等。皇莊,為皇室個人佔有的莊園,以出佃或僱工耕種,派官吏為內宅莊使,兼管經營和收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