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臨沂市莒南縣,有不少村莊是「姓氏+特定後綴」的命名方式。
筆者有位姓王的朋友,他的老家在王家歡疃村。有次討論的時候,筆者曾向他請教過這個名字的含義,他說他們那裡整體叫做「歡疃溝」,有很多姓氏都在這裡定居,各自加上姓氏,形成了不同的村落。
對於這種鄉土文化現象,筆者很感興趣。這位朋友見此,就另外推薦了一個類似格式的村莊,說這個名字更有特點。
他推薦的地方叫做「王家怪草」村,位於莒南縣經濟開發區境內,「王家」代表的是建村的姓氏,「怪草」則是後綴。
「怪草」這個後綴,很快就吸引了筆者的注意。前段時間,我們從莒南縣城北郊經過的時候,就專門走了淮海路,轉到王家怪草村看了看。
因為地處城郊,這個村莊已經準備搬遷改造。不過,在村裡我們還是打聽到了一些情況。關於村名的具體來歷,當地人說是與古代一種草有關係,不僅王家怪草村以此命名,還有梁家怪草、孫家怪草、西怪草等好幾個村莊。它們有的在開發區,有的在嶺泉鎮,距離都不算太遠。
在王家怪草村,我們沒有找到「怪草」的答案。後來查閱莒南地名資料,才大概明白,其實跟村裡人說的差不多。
在民國時期的《重修莒志·民社志》中,就提到了怪草這個地名。志載: 「石橋鄉,王家蒯草。」而關於怪草的來歷,《莒南縣地名志》在記載西怪草村時稱: 「孫氏明初由東海縣遷莒,始祖名諱失考,聞先住鐵牛廟,繼遷怪草。」也就是說,西怪草村的孫姓,是大鐵牛廟孫姓的分支,明代遷來此處定居建村。
相傳在建村之初,西怪草村周圍有一種蒯草,割而復生,踏而無損,焚而不絕,人們以此而得村名為蒯草,後演化怪草(可能是說這種草比較奇特)。後來又建三個村,為了區別,分別以方位和姓氏加上前綴,形成了現在的村莊名稱。
數百年過去,地理環境早已發生改變,當初的「怪草」是什麼模樣,現在的人們很難說上來。查詢字典說,「蒯」是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葉子條形,花褐色,生長在水邊或陰溼的地方。莖可用來編席,也可造紙。在古代有不少人姓「蒯」,可能也與此有關。由此看來,這種植物在古代分布應該很廣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