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麵包 不用捱 來延命
麵包生活 層次跳升
人生峰迴而路轉 應該多失去常性
努力覓餘興」
——黃偉文
藍白方格,紅色封口,包裝是紙不是膠。或烘或不,烘時等它彈跳出來,看軟軟牛油攤放溶掉,是一大樂事;或是聽怕麻煩的媽媽說服:「麵包剛買來趁新鮮,烘甚麼烘。」白綿綿軟軟一片,塗一大匙果醬或花生醬或軟芝士,那快樂到現在還是十分貪戀。
——許芷婷
○ins:vanessahows
不單香港,身處廣東、深圳地區的人也都知嘉頓,對嘉頓的生命麵包無比熟悉,這份熟悉上至老人下至孩童,仿佛普通的就是家裡的一碗飯,不一定每頓食,卻不可或缺。(除了粵語地區,我們八成也都吃過嘉頓,因為至2019年KFC在中國的6000家餐廳依舊使用嘉頓的漢堡胚)~
嘉頓,作為一個94歲的老式港牌,和其製作暢銷了60年的生命麵包,現在看來滿滿都是「舊」,卻妙在滿載著香港人的回憶,一個回眸一縷味道都足夠消化了。所以單純以味道來評判,脫離了歷史環境來看它,就純屬耍流氓了~
下面我們分版塊從嘉頓的發展說起,著重梳理生命麵包這個活招牌,並試圖一窺它暢銷不衰的秘密。輕鬆點兒的可以在此看到香港百年歷史浮沉,研究向的可以思索通過技術和概念實現領先發展的可能性,以及光陰歲月孕育出的情感對品牌的黏性到底有幾多重~
嘉頓的百年發展以及技術引進
生命麵包的60年傳奇
嘉頓廣告如何深入人心
嘉頓的發展之路給我們什麼啟示
○前排左二,張子芳
嘉頓的創始人張子芳,1912年出生於廣東江門,幼時便隨父親往新加坡經商,1926年父親去世,張子芳回香港探親借住在表哥黃華嶽的家具店中。張子芳在街上觀察了幾天,敏銳地察覺到西餅是當時的香港時尚。於是極力遊說表哥將家具店改為麵包餅乾廠。
因為張子芳和表哥是在中環香港動植物公園(Hong Kong Zoological and Botanical Gardens)商議的計劃,因此便以「Garden」命名公司,中文音譯「嘉頓」。彼時,張子芳只有14歲(天吶,14歲……)!
○圖上:零售處;圖下:30年代廠房
第二年,嘉頓就於港島德輔道中開設了第一個零售及批發部。至1931年,嘉頓零售及批發部遷至鴨寮街3間相連店鋪,採用本地製造機器,日間生產餅乾,夜間烘焙麵包。
1932年因工廠失火停工數月,1935年以一萬元港幣於青山道購入四百七十五平方米土地重建廠房。1938年開始為香港政府製造營養成分高且保存期較長的防空洞餅乾和軍用餅乾,用於市民和軍隊所需。
○五十年代引入自動化生產機器
使勁兒瞅也沒用,圖片就是這麼糊😂
1941年嘉頓青山道廠房被日軍佔用,至1945年才領回廠房,重新投入生產。因戰後物資短缺,政府為食品訂下公價及配給物資。嘉頓被委派成為分發中心,生產麵包和餅乾。當時公價為五角一磅。食品質優並依公價出售,令嘉頓大受民眾歡迎。
在那個物資緊張的年代,張子芳本人也很有魄力,為打開批發市場,會向商販回收沒賣完的麵包,一舉為線下打通了渠道。
1949年,張子芳參加戰後香港第一個貿易訪英團,再次憑藉敏銳的嗅覺,回港後就訂購了當時最新式的自動化機器,全港首創,為海陸空三軍供應麵包,在1954年就已實現麵包自動化生產。待到1960年,嘉頓生命麵包問世,一時無二。這裡先按下不講,會在下個版塊單拎出來講透。
如今嘉頓的生產線早已拓寬至漢堡包、蛋糕、餅乾、糖果等,麵包生產線則是24小時運作,從食品製造到包裝,均有電腦控制。
嘉頓同時亦供應麵包、酥皮、急凍麵團,予香港各大快餐店、餐廳、酒店及航空機艙膳食,業務範圍相當廣闊。並在麵包市場長期佔據90%以上的份額,而這份功勞很大程度都要歸功於——生命麵包👇👇
它用藍白格仔蠟紙包裝,除了可以短暫防潮,看起來更高貴一點,當然售價也比普通方包貴,初面市時好像是7毫子(0.7元)一條。屋企人喜歡把那包裹麵包的蠟紙留起來包東西,很多人用來包書。
——香港資深傳媒人鄭明仁
註:屋企人就是家裡人的意思
算起來,直到1960年生命麵包問世,嘉頓的「大時代」才正式來臨。這一切都得益於張子芳長子張尚羽。
張尚羽是個麵包狂人,20歲時在倫敦的工藝學院研究西法烘焙麵包,曾在曼徹斯特參加烘焙麵包藝術大賽奪得金獎。而幾代香港人吃過的生命麵包,就是張尚羽從日本引入的,並開創了香港本土在麵包中加入營養素的先河。
因為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香港經濟還未騰飛,處於發展中國家水平,市民們都要為基本的溫飽而奔波,更談不上補充營養。嘉頓認為香港市場需要容易保存、食用方便、又有營養的麵包。張尚羽瞄準了時代所趨,遂推出了加入維他命和礦物質等營養素的麵包,並命名為「生命麵包」,寓意健康和成長。
價格上,發售時7毫子(0.7元)一條,還算親民。包裝上則採用藍白格的蠟紙包裝,降低透氣性、防潮,讓麵包維持鬆軟口感,更易保存。那會兒大家買不起獨立包裝,多選擇磅裝、散裝,街邊買東西都是用報紙包或以鹹水草扎著,唯獨嘉頓有蠟紙包裝,時尚的很。
營養+親民+時尚,產品一經推出就立馬雄霸市場,成為嘉頓幾十年間經久不衰的代表。至八十年代又學習日本,引入了自助販售麵包的模式,連美心和超群都向嘉頓偷師。
生命麵包的製作方法同白麵包相似,就是會加入多種營養素。將麵粉、水、糖、脫脂奶粉等混合揉搓成麵團,開始第一次發酵,之後將麵團分割並對其塑形,進行第二次發酵之後入爐烘焙。
為防製作過程中有異物,麵包在出廠前都會經過金屬探測器檢查,然後運送到售賣點。
由於生命麵包問世於上世紀六十年代,當時人們存放食物的科技比較落後,就有著方便保存的需求,所以這款麵包中是含有防腐劑的。
如今生命麵包除了最經典的蠟紙包裝,家族中還多了3種口味:綠色包裝的「蜜糖雞蛋」鬆軟可口,但沒有韌性不太適合用來做三明治;橙色包裝的「麥纖維」主打高纖,加入了全麥粉;藍色包裝的「高蛋白質」,主打補充蛋白質的功效。
上世紀七十年代香港經歷了多次天災,人們無法維持基本的溫飽,政府遂以生命麵包作為政府免費提供給市民的賑災糧食,讓民眾度過難過。
至今香港那些上了年紀的老人仍對這件事念念不忘:「儘管市面有各式各樣的麵包蛋糕,「生命麵包」仍然屹立不倒,相信與貫串了很多香港人感情因素有關,我們沒有忘記,六、七十年代香港發生天災,政府賑災時會派發「生命麵包」給災民應急。」
待到社會開始富裕,生命麵包依然經久不衰,就和生命麵包的市場定位、廣告宣傳有很大關係了👇👇
作為香港本土第一家食品公司利用彩色印刷製作宣傳海報的公司,待影音傳媒普及之後,嘉頓又緊跟電視的節奏推出了一些列正能量廣告。其中又以生命麵包的宣傳最為突出。
1986年投放的電視廣告是:「嘉頓每日帶給你新生命」,1987年則是:「嘉頓麵包伴著你成長」,都是營造的家庭、關愛與成長的溫馨話題,和著童聲歌唱,深入人心。
至1994引用自林子祥的《生命之曲》中的「生命生命這好傢夥,何時我也說它不錯「的廣告語,伴著經典的旋律,依舊是童聲翻唱和充滿活力與關懷的畫面,更是讓生命麵包街知巷聞。
待到千禧年後,隨著麥兜的火熱,又推出了童聲說唱版的麵包天天出籠,這時的歌唱節奏相比上世界八九十年代的就明快了不少,不再突出悠揚舒緩的慢節奏。
進入2010年,則加入都市化繁忙的節奏中,宣傳有生命麵包陪伴,有愛有力量。還打出了嘉頓麵包歷史情感牌,當年那些吃生命麵包的早已成長為大人,還是會和寶寶一起吃生命麵包。
如今嘉頓經常會出一些新媒體活動,吸引用戶的參與,依舊主打歷史和情感向。在ins上搜索#life bread#和#生命麵包#的標籤,能看到用戶對其琳琅滿目的表白。嘉頓在香港的號召力仍不容小覷。
或許如今看這些廣告,會覺得太老派,但在當時因為嘉頓將生命麵包和健康、好食、成長聯繫在一起,配著各式童聲🎵,給人營造一種幸福溫馨的氛圍,恰好契合了當時香港人的心理所需,猶如箭精準射中了靶子。
除了生面麵包,嘉頓推出的方包廣告系列也走的大致相同的溫馨路線,這裡不再贅述。倒是我們在收集資料時發現近年嘉頓的一些其他產品線的廣告做的越來越放得開,有種隱隱的幽默和無釐頭。
最好是直接YouTube搜索視頻,聲畫結合著看,稍有點兒賤兮兮的,卻一下子能讓人記住。拋開了傳統套路的宣傳,或許出奇制勝也不錯。
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名譽研究員李培德教授說,60年代的香港工業起飛,養活了不少家庭,生活亦因此有改善:」嘉頓同香港戰後的發展息息相關。「從嘉頓近百年的軌跡來看,我們會發現傳奇可借鑑,但並不好複製。
嘉頓在發展過程中曾多次抓住機遇,無論是我們前面講到的1937年製作防空洞餅乾和軍用餅乾,亦或是1949年的」雙十bao dong「,都為其樹立了」義「的形象。
至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中產階級興起,人們開始追求品質與品牌概念,嘉頓又掌握了人們生活追求的轉變,首創生命麵包,每一步都走進人們的心坎兒。
此外,嘉頓能迅速佔據90%的市場,是因為其最早一批引入技術生產線,並很早實現自動化生產,除了24小時運作的麵包生產線,還有東南亞第一條全電腦控制的自動化漢堡包生產線。這些技術的引進,讓批量生產成為可能,無論訂單量多少,嘉頓都能按時送到。
○嘉頓切皮方包產品廣告
登陸嘉頓官網會發現他們的產品線豐富多樣,從餅乾、麵包、蛋糕、糖果應有盡有。而每個品類也都進行了場景化細分。還是以麵包為例,有針對家庭的生命麵包、三明治切皮方包,還有口感多樣的奶油麵包,和針對孩子的手指餐包;還有面向餐廳的漢堡包和熱狗包。
在此基礎上,嘉頓還主動聯繫學校、醫院、福利院等公共機構進行合作,直接把產品批發給他們。所以在家裡、學校,日常去的茶餐廳,都滿是嘉頓的身影,不斷的印象疊加,讓香港人民對嘉頓的品牌認知度非常高。
○香港老人回憶嘉頓餐廳
對於老一輩的香港人來說,生命麵包問世之初是他們不太能吃得起的念想。後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生命麵包是唾手可得之物,嘉頓餐廳也消費的起了,加上歷史感情因素和補償心理而長久鍾情。
除了麵包產品,位於深水埗的嘉頓中心幾十年來也是大家的地標建築。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嘉頓中心可算區內最高建築,加上鐘樓易認,是很多人的約見地點:「後生時約一大班朋友去BBQ就在嘉頓集合,人人都識嘛。等等下,佢個廠到時到候就有麵包出爐,香氣直頭攻出來,在對面石硤尾邨過馬路行來都聞到啊!」
「我們還是會懷緬「生命麵包」那種質樸的味道……陣陣熟悉的麵包香,吃下去,正正就是回憶的味道。大家熟悉的生命麵包千變萬化,沾上蛋醬煎香成為西多士、燒烤時放上棉花糖、夾入餐肉、芝士等成為三文治。」
餘文樂飾演的張志明曾說:「我從小就喜歡吃便利店的肉醬面,它是真的有點鹹,肉也不多,很多人都問我為什麼喜歡吃,可喜歡就是喜歡,喜歡她就覺得她好,她什麼都好。」
對於嘉頓麵包,很多香港人的感情亦是如此,其實真的談不上味道多麼好吃,甚至在研究所來看就是普通的工業麵包,但仍然架不住物美價廉,和幾十年的光陰中淬鍊出的那份熟悉和溫暖。
嘉頓的成功已不太好複製,因為那個容易出風雲的艱難時代已成為過去,而營養和健康的理念也在不斷迭新分散大家的注意力,價格因素和線下渠道的鋪設都變得沒那麼容易。你看,市場就是這樣,太頂級的好味道不一定能輻射到太多人群,反而普通的平價麵包,卻能借著歷史契機撫慰幾十年人心~~
文 | Mogu
圖 | 網絡文獻
主要參考資料:
嘉頓官網-http://www.garden.com.hk/cht/home
嘉頓Official Instagram-@garden.hongkong
YouTube-Garden嘉頓廣告 1981-1990
明報-街知巷聞﹕嘉頓見!深水埗時光坐標
灼見名家-生命麵包的回憶
江門市圖書館人物庫欄目-張子芳
有味財經:93年間3起3落,麥當勞、肯德基為何雙雙被這家麵包商徵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