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說到歐洲文藝復興運動,將歐洲引領到了大航海時代,使歐洲成為當時的世界領導者。
然而文藝復興運動的發祥地義大利卻未能成為強國。義大利境內各公國——薩伏依王朝(撒丁王國)、米蘭公國、威尼斯共和國等,彼此之間為爭奪政治、經濟和領土利益,不惜引入外部力量以謀取私利;教皇也為了自己家族、宗教和政治利益,在更大的範圍內大搞國際陰謀;而佛羅倫斯、那不勒斯王國、教皇國等地的公民憎恨義大利的專制獨裁甚於害怕外國統治,因此他們居然更願意法國人來統治;義大利人還試圖借法軍之手抵擋步步進逼的土耳其人。
在義大利各邦國紛爭再起之時,義大利邦國體系以外的歐洲諸國已經具備 了幹涉半島事務的充分條件,特別是西班牙和法國,已成為強大而統一的近代國家,它們急於對外擴張,開拓國家疆土,攫取物質財富,擴大王朝聲譽。義大利半島經濟富足但內部分裂,自然就成為各大國的主要目標了。
法國人發動了義大利戰爭,主要戰場在義大利本土。戰爭始於1494年,結束於1559年,起先為法國、西班牙和神聖羅馬帝國為爭奪義大利而進行的爭奪戰,後來演變為法國和西班牙爭奪歐洲霸權的戰爭。
經濟發達的義大利北部歷來是法國、西班牙和奧地利三國的必爭之地,當查理八世的大軍長驅直入亞平寧半島後,奧地利哈布斯堡家族統治下的德意志神聖羅馬帝國和西班牙旋即加入,義大利各主要城邦都被捲入了這場戰爭。
1494年,查理八世率兵越過阿爾卑斯山脈,穿過亞平寧中北部,進佔那不勒斯。次年3月,威尼斯共和國、米蘭公國、教皇國和神聖羅馬帝國和西班牙組建神聖同盟(也稱威尼斯同盟),以驅逐法軍。法軍兩次與盟軍交戰均被打敗,於1496年撤出那不勒斯王國,到1450年法軍才佔領米蘭公國和整個倫巴第地區,那不勒斯王國則由法國和西班牙兩國軍隊共同佔領。1503年,法國和西班牙之間爆發戰爭,年底於加裡利亞諾河畔一戰中,西班牙獲勝得以獨佔那不勒斯。
1508年底,教皇國、神聖羅馬帝國、法國和西班牙組建了康布雷同盟,對威尼斯共和國發動戰爭,而佛羅倫斯、費拉拉、曼圖亞及其它義大利邦國先後也加入了康布雷同盟(窩裡鬥 是不是很亂~很亂.)1509年春,法國出兵佔領了威尼斯共和國在倫巴第的領地,其在義大利西北部的勢力更是日益強大。為了防止法國勢力會變得不可控,1511年10月,威尼斯共和國、羅馬教皇、西班牙、英格蘭和瑞士訂立了神聖同盟,劍指法國。1512年的拉韋納一戰,西軍被法軍擊潰,但沒有常備軍的法軍軍隊內的德意志僱傭兵突然被召回,瑞士僱傭兵轉而投向威尼斯軍隊,法軍不得不放棄倫巴第。1515年法國新國王就位,法軍重新出戰,擊潰米蘭公爵的瑞士僱傭兵後,法國佔領了米蘭,西班牙繼續佔有那不勒斯。
到了後期好像更亂了,西班牙得到英格蘭、羅馬教廷、曼圖亞和佛羅倫斯等國的支持,與法國開戰,這時候威尼斯共和國變成了法國的盟友。1522年法軍在比科卡戰役中戰敗,弗朗索瓦一世獲釋後加入科尼亞克同盟,與英格蘭、威尼斯、米蘭和佛羅倫斯等為盟友。
1527年法國再次戰敗,被迫與神聖羅馬帝國籤訂和約,放棄對義大利的爭奪。然而弗朗索瓦一世於1536年率法軍再度挑起戰爭,佔領了皮埃蒙特和薩伏依。1538年,法國和神聖羅馬帝國再次籤訂停戰10年的協議,然而時間未過半,硝煙又起。哈布斯堡王朝的查理五世和英格蘭的亨利八世組成的同盟,對戰法國、丹麥、瑞典和奧斯曼帝國結成的同盟,戰場轉移到了尼斯。戰爭的勝利方是法軍,但哈布斯堡家族和英格蘭軍隊對法國境內發動了攻擊,法軍不得不低頭,被迫重新執行1529年籤訂的和約。最最後爆發的一場義大利戰爭從1551年到1559年持續了9年之久,最終法國不得不和西班牙籤訂和約,西班牙鞏固了自己在米蘭公國、那不勒斯王國、西西里島和撒丁島的統治地位。
1494年-1559年的義大利戰爭是歐洲歷史的一個轉折點,促使歐洲國家獨立並增強自己的主權地位。這期間的數場戰爭證明,政治形勢決定戰略局勢。西歐大國間開始形成一種政治均勢,西歐成為近代國際關係的中心舞臺。歐洲各國間逐漸採納義大利城邦國家體系的常設外交代表制度,「駐外大使」的出現給歐洲各國之間的關係提供了多極化的發展方向,加強了彼此間的交流與聯繫,加深了相互了解,促成了許多談判,縮短了一些戰爭的過程,開始成為一種多邊的國際政治聯繫。
戰爭期間,經過改進的火器(火槍和輪式炮架青銅火炮)首次得到了廣泛使用,炮兵首次參加野戰和堡壘、設防城鎮的攻防戰鬥。
這場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戰爭,從內到外都給義大利帶來毀滅性的破壞。軍隊蹂躪了美麗的國土,人民生命財產的損失難以估計。戰爭結束後,城鄉滿目瘡痍,工農商各業處於蕭條狀態,14、15世紀的經濟繁榮為16世紀的衰敗所代替。
這場戰爭也直接導致了義大利城邦國家體系的覆滅,此時義大利版圖上眾多的邦國大體上可分為三種類型:第一種是西班牙統治的邦國和地區;第二種是獨立的邦國;第三種是名義上獨立實際上依附於西班牙的邦國。各邦國的政治制度五花八門,各不相同,威尼斯、熱那亞、盧加保存了城市共和制,教皇國是神權統治,其它多數邦國都實行的君主專制。
義大利的美食如同它的文化:高貴、典雅、味道獨特,具有醇濃、香鮮、斷生、原汁、微辣、硬韌的特色,做法多樣,煎、炒、炸、煮、紅燴和紅燜,樣樣來得,配料豐富,既好看又美味。說它是個資深的吃貨也不算過分。
列強所覬覦的義大利北部包含8個大區:瓦萊達奧斯塔自治區、皮埃蒙特、利古裡亞、倫巴第、威內託、特倫蒂諾-上阿迪傑自治區、弗留利-威尼斯•朱利亞自治區和艾米利亞-羅馬涅。
東北部還有國中國聖馬利諾,整個領土被義大利包圍著。
北意接壤法國、瑞士、奧地利山區,菜式的特點是加入了乳製品,調味簡單但味道濃鬱,口味偏溫潤濃香,以做工麻煩的烤類見長。靠近邊境的地區,菜式受臨近國家的影響,有許多相似的菜品。
意式奶酪火鍋用濃鬱的義大利Fontina奶酪,還會加入黃油和雞蛋,再加入些松露,風味絕佳。
米蘭式炸牛排不像我們想的粘麵包糠油炸一下那麼簡單,但也不複雜。來學做一下:
將半個雞蛋攪拌到起泡,與植物油充分攪拌,加鹽和胡椒粉。將小牛肉均勻沾上攪拌好的蛋液,再滾裹上糠和粉狀的乾酪,稍微拍拍緊。用來炸牛排的油並不是單純的植物油,要在植物油中加入等量的奶油攪勻,再將牛排放入油炸。
大丸子是阿爾卑斯山下著名的菜式,用土豆泥丶麵包渣丶牛奶丶蛋黃等,加入奶酪丶菠菜丶煙燻火腿,揉成一個個大丸子。
威尼斯鮮肉盤是一道生食冷盤,生牛肉薄片配蒜味橄欖油、鹽、胡椒、檸檬汁和奶酪一起食用。
米蘭招牌菜小牛脛肉,將小牛脛骨橫切,以白酒、番茄、香料久燉而成,香濃軟嫩。
意北地區的冬季不能少的一道菜就是Cassoeula,將豬從頭到腳和捲心菜一起燉煮。
乳牛澆金槍魚沙司也很特別,煮牛肉切成薄片,澆上金槍魚風味的沙司醬,撒上少許配料和香草。
米蘭雖是內陸城市,卻擁有義大利最大的魚市,集中了全義大利的新鮮魚類,因而在米蘭餐館能吃到美味的魚料理。
北意麵食的主要材料是麵粉和雞蛋,特色是寬麵條和千層面,還有皮埃蒙特肉餃、布雷西亞意式餛飩。
玉米面很有代表性,單獨煮就是波輪塔玉米粥,也可以搭配肉類,還可以做成糕點,或者油炸,像義大利寬麵條那樣食用,做法很多樣。
米蘭不僅是時裝之都,還是美食天堂,甜點非常有名。紮實的玉米蛋糕是代表,漂亮的大蛋糕柔軟可口。
此外,北部盛產中長稻米,適合烹調意式多梭飯和米蘭式利梭多飯,喜歡用牛油烹調食物。
來學做一款意式奶酪燴飯吧~
在熱鍋加橄欖油,下蒜泥(大概四五瓣)炒出香味後加入洋蔥丁(約半個洋蔥)。繼續炒出香味之後加入risotto米(約兩個人的量),待米炒成微微透明時加入白葡萄酒,酒差不多沒過米。再加入歐芹碎炒勻,倒入雞高湯,要沒過大米,開中火煮。中途要時刻注意添加高湯,一直保持雞高湯沒過大米的狀態,直到大米吸水漲大,說明米飯基本煮熟了。這時加黃油和奶酪,可以按喜好加入蘑菇或三文魚、奶油或意面醬,最後再次加入歐芹碎。確認米飯熟了之後,關火加入小菠菜,適當攪拌一下就可以裝盤啦!在飯面上灑上一點點鹽和黑胡椒,灑幾滴檸檬汁,點綴一些碎香草就很漂亮啦~
都靈特產的傳統長麵包grissini,與各式義大利傳統菜餚都相配。
利古裡亞就是熱那亞青醬的起源地。
威尼斯的義大利式番茄燴牛肉飯、醋漬沙丁魚、青豆和大米做的湯、扇貝螃蟹沙拉、墨魚汁面都很有名。
威尼斯特色提拉米蘇Tiramisu。提拉米蘇源於17世紀的一種叫做Zuppa del Duca 或稱作Zuppa Inglese的義大利西北方甜品,而我們所熟悉的提拉米蘇則一直要到二十世紀60年代才在義大利威尼斯一帶出現。配方很簡單,打底是浸透了特濃咖啡與Masala、Rum或Brandy酒的手指餅乾,再一層混合了馬卡斯彭奶酪、蛋、鮮奶油和糖的芝士糊,再重複層層疊疊,最上面撒一層薄薄的可可粉。它將苦、潤、醇、馥鬱、綿密、稠香以及可可粉乾爽等各種口感有層次地交疊,讓人陶醉。
義大利的醃肉類是它帶給世界最棒的禮物,並且整個義大利不同地區都有出產不同種類的醃肉。
Prosciutto 生火腿是將豬腿用鹽醃過再風乾熟成製成。內部瘦肉呈深粉紅色,周圍有一圈白色脂肪,看著像生肉,吃時切成薄片,口感柔韌,有清楚的熟成感。不同火腿會因製作地不同的風土條件呈現變化多樣的風味,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聞名世界的帕爾馬火腿(Prosciutto di Parma),和聖丹尼火腿(Prosciutto ai San Daniele),它們都是受到嚴格規範的DOP(指定原產地保護)產品。
Prosciutto di Parma帕爾瑪火腿 是義大利艾米裡亞-羅馬涅區帕爾瑪省的特產,原產於帕爾瑪省南部山區。
在帕爾瑪省內的南部山區,吹來的海風拂過松樹和橄欖樹而變得和緩,掠過亞平寧山脈而變得乾燥,充滿了慄子樹的氣味的風將帕爾瑪火腿風乾,賦予了它特有的甜蜜香氣。火腿主要製作區域位於海拔262米的浪卡亞諾鎮(Langhirano),有些火腿廠甚至位於高達900米的山區,在那裡熟成火腿,品質更佳。
帕爾瑪火腿受歐盟法定產區保護和規範,生產區域的居民們都掌握有獨特技能,風乾過程非常嚴謹,必須經過鹽醃、風乾、熟成三個階段。從屠宰場出來的新鮮豬後腿要經過不少於12個月的專門處理,這個過程中唯一的添加物只能是海鹽。工序包括:隔離、屠宰、冷卻、修割、上鹽、擱置、清洗乾燥、前期風乾、後期風乾、封切口、成熟和陳化、切片包裝等。
工會的檢驗師會在火腿製作一年後進行檢測,通過檢測的會在火腿皮烙印上有「Parma」字樣的公爵皇冠標誌,這個標誌是對帕爾馬大公國的記憶。在蓋上火印章後,帕爾瑪火腿可以整隻或去骨出售,也可以切片切塊包裝出售,但切片包裝一定要在製作區域進行,而且包裝上要永久性印上受保護的原產地名稱標誌,這是確保帕爾瑪火腿品質和產品可追溯性的關鍵一步。
上好的帕爾瑪火腿必須取自義大利特有豬種,每頭豬的體重都超過150公斤,每條火腿8-10公斤。成品火腿內部色澤嫩紅,切片後有透明感,帶雲石紋理的脂肪分布均勻,聞起來有陳年的肉香及煙燻的氣味,入口鹹香柔軟,脂肪在口中溶解,讓人回味無窮。
雖然火腿可以用機器切,但傳統的餐廳會在餐廳裡放置一隻整的火腿,由專人表演現場切火腿,仔細地用細長的尖刀將火腿削出薄片。切出來的火腿片薄、半透明、完整、不斷裂,表面稍有凹凸,吃起來很有質感。
在帕爾馬地區的夏天,人們通常喜歡這樣的吃法:帕爾馬生火腿味道鮮美,鹹中帶甜,配上蜜瓜更能突出她的甜味。事實上,甜瓜或無花果與帕爾馬火腿的搭配,可能就是來源於羅馬人以水果為頭道菜的膳食習俗。
Prosciutto ai San Daniele聖丹尼火腿 首次被義大利政府承認是在1970年,根據原產地保護證明,只能來自義大利北部即中部指定的十二個地區。
聖丹尼火腿產量比帕爾馬火腿少,也沒有那麼鹹,有著同樣嚴格的製作過程。製作聖丹尼火腿所用的豬,它所吃的飼料中混入了乳清,吃乳清長大的豬,瘦肉呈淡淡的粉紅色,看著非常誘人。製作火腿需要優先把多餘脂肪切除,然後用西西里島海鹽醃製,醃製過程大概需要三個月。醃製結束後,需要把火腿清洗、擦乾,切口部位用豬油、麵粉、海鹽、胡椒混合的糊狀物塗上,然後進行最重要的風乾陳年過程。溫暖的亞得裡亞海風沿著附近的Tagliamento河飄往聖丹尼地區,與來自阿爾卑斯山脈的冷山風混合後,形成了這裡的最佳微氣候及相對溼度,讓火腿陳年。
火腿師會用一根牛骨插入火腿肉裡,拿出來聞著香味就能判斷火腿的成熟度。每隻聖丹尼火腿出售前,都必須烙上編號。
聖丹尼火腿色澤嫩紅,細細品嘗是義大利火腿中最為柔軟的,擁有細膩的口感,淡淡的甜味。
用來封住火腿切口的糊狀物一般由豬油、麵粉、海鹽、胡椒混合而成,呈麵粉的白色。而來自託斯卡尼亞大區的風乾火腿Prosciutto Toscano用的是黑胡椒碎,翁布裡亞大區出產的Prosciutto di Norcia諾爾恰風乾火腿,會加一層彩色的胡椒,看起來還挺漂亮的。
Culatello di zibello 庫拉泰勒火腿
製作這種火腿選取的是豬後腿的大塊肌肉,醃製後塞進豬膀胱,再放到酒窖裡陳放。所以它形狀特殊,但特別香,口感比生火腿幹一些。
Lonza風乾肉
取用豬裡脊瘦肉,用鹽和黑胡椒或者茴香醃製,再風乾而成。吃的時候必須將它切成如紙般薄。
Speck 煙燻火腿
來自義大利北部的Speck,取用的是豬腿部位,用鹽醃製過後,再用杜松子、月桂葉和迷迭香調味,經過風乾和煙燻、熟成,最後通過短期陳放。有著強烈的煙燻風味,吃起來口感緊實,味道濃重而且層次豐富,也可以將它當作煙燻培根來用。
Prosciutto cotto 熟火腿
將去骨的豬後腿放入混有調料和香料的鹽水中泡製,需時3-14天不等,撈出來後煮熟,再晾乾。吃的時候直接切片即可。
Lardo grasso醃豬油
很特別的豬油膏,採用脂肪層厚度不小於2.5釐米的豬脊背或腰腹側部的整塊脂肪,切成大塊,在大量鹽中加入黑胡椒、蒜、迷迭香、鼠尾草等,將肉塊四周都抹勻。然後將肉塊肉皮向下地整齊碼入牛皮紙墊底的木箱子裡,每塊肉之間要撒厚厚一層鹽隔開。碼好後,將肉塊四周填滿鹽,最後蓋一層牛皮紙或布,木箱蓋上壓上重物。放在陰涼避光處醃製6個月以上,就成為非常香軟的豬油膏了。
豬油膏香味濃鬱,肥而不膩,油脂香中還略帶甜味。刨薄片夾麵包、烤番茄或當牛油來塗麵包,非常美味,義大利人甚至會拿著薄片單吃呢,是很地道的義大利前菜材料。
Pancetta 意式培根
脊背和腰腹側部的肉做了豬油膏,那麼剩下的肚腩肉就用來做培根了。將整片豬腩肉加鹽和其它調料醃製,再捲起綁好成一根「肉腸」。北方地區做法只加鹽,南方地區則會加辣椒,有的還會經過煙燻。
可以切片,包著魚柳或雞胸肉烤或焗,也可以切粒煮意面。
Salame薩拉米
薩拉米這個詞Salame,在義大利語裡就是指鹽醃製的肉,而義大利醃肉有很多種。隨著時間推移,薩拉米這個詞慢慢的就變成了專指肉腸——用加了香料和鹽的肉灌腸,然後經過發酵,得到風味獨特的肉腸。
灌好的肉腸不用烹煮,經過發酵之後,還要懸掛半年以上來風乾,風乾後的肉腸口感更加有嚼頭,風味更加濃鬱。風乾的過程中,肉中的微生物脫水,使得有害的細菌無從繁殖。但是有益的細菌不受影響,它們存活下來可以避免肉類腐壞,並且會產生多種發酵風味。
歐洲的薩拉米有很多種,義大利薩拉米多是由純豬肉製成。切開來可見紋理細緻的紅色瘦肉中,均勻分布著細微如米粒的白色脂肪粒。
因為風乾腸比較硬,通常會切成薄片食用,拌沙拉、夾漢堡、夾三明治、做披薩、配意面.
義大利有許多形狀各異、不同肉餡的薩拉米腸。
米蘭薩拉米
米蘭薩拉米是義大利最傳統、最受歡迎的薩拉米之一,內餡是切得很細碎的豬肉、牛肉和肥肉,再加入胡椒和其他香料。
壓制薩拉米 最初源自於義大利南方,這種醃肉傳統上將多部位豬肉碾壓後灌入香腸,有的些巨大如小腿。
每個地區都有其專屬的調味與風格,有的呈棒狀,有的巨大如小腿。製作壓制薩拉米香腸時因為只是把肉大略切碎,肥瘦混合,所以斷面看起來像馬賽克一樣。吃起來有肉凍的口感,南部的做法還會加辣。
Testa,使用的是豬頭部分的肉。
豬頸肉薩拉米
顧名思義,這是用豬頸肉及其它特定部位製成的薩拉米,切開可見到加入豬舌和豬耳軟骨而形成的白色網狀紋理。皮亞琴查產的豬頸肉薩拉米最有名,傳統上會用肉桂、蒜瓣、肉豆蔻、黑胡椒、鹽混合的調味料,其他地方也有出產,但風味不同,有的會加入辣椒,或檸檬皮等等。
它製作的時間比較長,所以肉比較幹韌和濃鬱,單吃或配無花果、橄欖都可。
託斯卡納茴香薩拉米香腸
它的肉餡是精選豬腩肉和豬肩肉,加入茴香籽和葡萄酒調味而成。有濃鬱的茴香風味,食用的時候切成較厚的片,常做拼盤用。
還有加核桃的薩拉米香腸。
風乾牛肉
這是薩拉米香腸中少數以牛肉製成的一種,採用生牛腿肉精瘦部位,用鹽和香料醃製、風乾並熟成約3-6個月而成。切開呈暗紫紅色,有著堅硬精實的質感,食用時一般切成薄片。
食用時切薄片,加點橄欖油、檸檬汁、黑胡椒和帕爾馬奶酪,味道香濃,實而不韌。
意式肉腸
博洛尼亞地區特產的Mortadella看起來像個巨大的火腿腸,很久以前它也是薩拉米腸的一種。
內餡是用攪碎的豬瘦肉和切成丁的肥豬肉混合,再加入堅果一同塞入腸衣。肉腸切開呈粉紅色,橫切面也均勻分布有白色粒狀肥肉。
倫巴第地區產的奶酪是眾多奶酪中難得的精品,有藍紋的戈貢佐拉奶酪、柔軟的塔雷吉歐奶酪、辛烈的波蘿伏洛乾酪和濃鬱的羅比奧拉奶酪等,北意還有大名鼎鼎的帕爾馬奶酪。
篇幅有限,咱們下期再說。
本文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特色內容。
關注更多美食故事,推薦本公眾號歷史文章:
海軍咖喱牛肉DIY教程!小切親上陣,包會!
讓美國大兵吃吐的斯帕姆午餐肉也能做成美味佳餚!
歐羅巴美食巡旅:幾番亡國命多舛,自有美食長流傳:波蘭飲食文化漫談(上)
歐羅巴美食巡旅:百折不撓礪復興,香炙瓊漿迷人眼:波蘭飲食文化漫談(下)
歐羅巴美食巡旅:長戟如林風情美、傭兵忠勇奶酪香:瑞士的軍事歷史與奶酪美食
歐羅巴美食巡旅:軍刀銳利好切肉,鐘錶精準味悠長:瑞士軍刀、鐘錶、美酒與美食
歐羅巴美食巡旅:從古羅馬到十字軍,西餐始祖香草王國:義大利美食文化的歷史淵源
歐羅巴美食巡旅:文藝復興之先驅,烹飪藝術的殿堂:近代義大利歷史與美食文化
■ 手機用戶關注我們的微信公眾號有兩個辦法。
一、直接打開手機微信,點擊最上方的放大鏡圖標,搜索公眾號「牛小切士兵的餐桌」,點開之後再點擊「關注」。
二、請長按下面這個二維碼圖片,然後點擊「識別二維碼」,即可進入公眾號「牛小切士兵的餐桌」,之後請點擊「關注」。
■ 關注我們的微信公眾號「牛小切士兵的餐桌」之後,點擊「查看歷史消息」,可以閱讀更多歷史文章。
蘋果IOS系統用戶或安卓系統用戶如懶得點擊打賞,也可以掃描或識別下方二維碼打賞,謝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