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神堂原名洋水神祠,始建於明代嘉靖年間。水神堂坐北朝南,佔地7600平方米,主要建築有靈應寶塔、聖母殿、文昌閣、百工祠、鐘鼓樓、山門等。
百工祠,位於正殿聖母殿西側,殿門正面題有「百工始祖」,百工祠也叫百工社。它是清代當時廣靈各行各業組織的一個行業會首。當時,行業會首們聚在這裡,商討事業問題。裡面供奉的是在我國春秋時期各行各業的始祖。
百工祠,正中間一位為老子,又名太上老君,這裡不是按道教祖師對待,而是以火爐工匠祖師供俸,被稱為「金火爐神」,成為鐵匠冶煉及翻砂業的始祖。
右面為公輸班,也就是魯班,是土木建築工匠的祖師,人稱「巧聖先師」。左面為範蠡,他是戰國時期越國的一位軍事家,棄官經商,人稱「文財神」,「商聖」。這裡也不是按財神對待而是以商人祖師供俸,人稱「義賈無表」。
據說,廣靈水神堂百工祠,是全國唯一供奉商神的地方。解放前,寺內祭祀香火旺盛以魯班為最,每逢農曆二月十五和五月初七,廣靈縣工匠都要聚集水神堂祭祀魯班。百工祠,東西牆壁上各有一幅壁畫,稱為《百工圖》。東牆壁畫有四層,每層5幅畫,西牆壁畫也有四層,每層5幅畫,共有40幅畫。每一幅畫代表一個行業,不同行業依據當時在社會的地位高低從上往下排列,上邊的地位高,下邊的地位低。比如第一幅畫地位最高,即東牆第一層右邊第一幅畫(過去從右往左看),內容是反映私塾的,這是古人「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思想在壁畫中的體現。最後一幅畫社會地位最低,即西牆第四層左邊第一幅畫,內容是剃頭和鞝鞋。兩個行業繪在一幅圖內,也說明了他們的地位最低。
《百工圖》共畫有244個人物,個個栩栩如生,細緻入微,逼真的復原了當時的市井生活,較全面地反映了廣靈在明清時期工商業發展的真實情況。《百工圖》在全國並不多見,屬於形象史料,彌足珍貴。從其百科類的內容與繪畫手法看,猶如清代版本的《清明上河圖》。東牆壁畫從上到下,從右到左依次為:
私塾
中醫
農耕
繪畫
泥塑
酒坊
石匠
熟鐵匠
磚瓦匠
油漆匠
柳編鋪
油坊
麻繩店
醋坊
碾坊
蓆匠
錫匠
銀匠
米店
氈帽鋪
西牆壁畫從上到下、從右到左依次為:
第三層:文具店、當鋪、雜貨鋪、四景園(茶館)、肉鋪第四層:生皮店、豆腐坊、騾馬市、水磨坊、剃頭匠鞝鞋匠泥匠
木匠
生鐵匠
棉布店
熟皮店
香坊
染坊
餅鋪
絲綢店
毛皮店
文具店
當鋪
雜貨鋪
四景園(茶館)
肉鋪
生皮店
豆腐坊
騾馬市
水磨坊
剃頭匠鞝鞋匠
為什麼在廣靈這樣一個晉北小縣城裡會出現「百工圖」呢?恐怕還得從它的地理位置說起。明初統治者為守衛北方邊境,設置九邊重鎮,大同宣府位列其中。作為邊防體系重要構成,雁門關以北地區起伏林立的邊牆軍堡內駐紮大量守軍。有軍隊就要有供給,因此明初起,大同地區便湧動著大量商人的身影,他們以物資換鹽引,開啟萬裡商路。在聚南北物資、互通有無的同時,大量手工業者也隨之流動到大同各地。相比天鎮、陽高等地,廣靈位置獨特,山青水秀,更適合人們定居生活,因此,這裡就成了北方工商業重鎮,店肆林立,商旅雲集。到了明中後期,戰事減少、邊備松馳,蒙漢互市興起,廣靈的工商業進一步發展,無論是生產規模還是交易數量進一步擴大,許多手工作坊生產的物品隨著晉商的腳步走進大漠草原。
歲月雖逝,印痕仍存。今天,在廣靈人日常生活中還能見到「百工圖」的影子,如今,廣靈的剪紙已經走出國門,廣靈東方亮小米、畫眉驢、豆腐乾在全國的聲名也頗為響亮。巧娘宮柳編、旭隆古燈、石雕、廣靈醋等等也非常有名,成了廣靈農民脫貧致富的產業。此外還有廣靈的面點,當年的餅鋪裡生產過糕點、月餅、蒸饃、大餅、麻葉、麻花、金缸爐、米麵餅、面人等,這些民食如今仍活躍在廣靈人的餐桌上。點擊下方「閱讀原文」進入廣靈求職招聘/房產/拼車/生活服務/徵婚信息自助發布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