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今的中國,估計沒有幾個人記得索尼這個品牌。儘管索尼現在在高端攝像機、高畫質電視等方面,還有不小的競爭優勢。
但索尼早已不是當年的「騷尼」,作為消費電子品牌的影響力在日益減弱。Walkman、卡片相機、VAIO,現在基本都離開了我們的視野,即使苟延殘喘也不屬於索尼。
Walkman還沒普及,就已經過時了
作為00年代進入大學的國人,不少人可能還殘存了一些Walkman的記憶,也正好見證了一個明星產品的落日輝煌。
記得我是2001年進入大學的,進大學時還很流行聽磁帶。為了聽歌,不少同學買了音樂播放器。主要是裝磁帶的那種。剛開始,大家買的都是國產品牌,後來聽說有個叫Walkman的。p挺不錯的,大家慢慢都開始出錢買這臺隨身聽。那個時候擁有一臺Walkman,是一件很榮光的事情,看上去很酷的樣子。
當時由於在一個三四線城市上大學,所以信息比較閉塞。對外面發生的什麼事情也了解不多。其實當時索尼推出的Walkman不僅有磁帶版的,還有cd版的。只不過CD都比較貴,當時作為窮孩子沒幾個人去聽吧。
後來考到了大城市的學校去讀研究生,在複試的路上我才知道,原來大家當時都在聽mp3了,沒有幾個人。就用磁帶或者cd去聽音樂了。也就是在讀研究生那幾年,大概2005年左右吧,MP3,MP4,MP5不斷湧現。各路品牌也都開始嘗試通過電商的模式,銷售自己的產品。這時候我發現我身邊的同學,有的人開始用iPod,但是用Walkman的人很少很少了。
再往後,就很少聽說有人用Walkman了。隨著智慧型手機的廣泛使用,現在大家聽歌都是用手機。幾乎很少有人用專業的音樂播放器來聽歌。Walkman現在可能還能買到,但那都是情懷啦。
卡片相機還沒大賣,就已經淘汰了
現在,還有幾個人珍藏著自己曾經使用過的數位相機。這裡所說的數位相機,其實就是大家講的卡片相機。索尼在卡片相機領域,那是高價高質的代言詞,曾經不少人為擁有一部索尼卡片相機興奮不已。
現在的90後及以後的小朋友可能很奇怪,一個爛卡片機有什麼激動。要知道,在八九十年代,甚至00年代的中國,照相可不是一件小事,那個時候照一張生活照,都要找攝影師,或者借別人的相機,買膠片自己照,弄不好就曝光了,費了老鼻子勁兒可能啥也沒照上。最為關鍵的是,照片一定要洗出來才行,膠捲保管非常費勁兒。後來,出現了數位照相機,特別是卡片相機開始走入普通家庭。照片可以隨手照,也可以隨手刪除,能夠直接直觀看到自己照片,那種激動是可以理解的。
正因為如此,數位相機很快就淘汰了柯達為代表的膠捲相機。這個創新,是索尼等日本公司完成的。日本人為此驕傲,就連我們中國人也為他們宣傳了好多年,成為一種產品淘汰另一種產品的經典案例。
卡片相機在00年代,那是屬於新生事物,出門在外帶個數位相機,簡直就是旅行標配。然而,對於當時的大部分消費者而言,花費至少一兩千元才能購買一部卡片機,還是缺乏足夠動力的。畢竟,當時的消費熱點就是手機、筆記本這些必需品,數位相機遠遠沒有上升到必需品的地位。當時,到北京中關村市場,數位相機賣場的熱度,就沒法和筆記本相比。直到消失在市場,卡片數位相機也沒有實現大賣,跟手機、筆記本的火爆相比,簡直不值得一提。
媲美MacBook的VAIO,靠情懷「起死回生」,但還能走多久
90、00年代,筆記本絕對是消費電子產品中的大熱門之一。當時,大城市職場人士筆記本電腦是標配。大學生有一臺筆記本,那也是很高調的,畢竟當時連電腦都沒有實現人人自持。當時,眾多筆記本品牌中,VAIO絕對是明星產品。它不僅有ThinkPad系列的商務氣息,也不乏MacBook的時尚外觀,很是受消費者喜歡。曾經有一段時間,我就借用過別人的VAIO,那簡直是愛不釋手。讓我感到最為驚豔的是,一杯水倒了上去,晾曬了幾天,居然還能正常使用。
工作之後,我第一件想做的事,就是買一臺VAIO。然而,上網一看,我還是忍痛割愛,放棄了自己的想法。價格那個高,可以說讓人望而卻步。更為重要的是,隨著消費電子產品日益智能化,或者說各種功能日益向手機端靠攏,筆記本的作用實在有限。當時的感覺就是,真的沒有太多理由買一臺筆記本,除了VAIO情懷,恐怕找不到第二個理由。但VAIO的定價,又讓我覺得情懷還是放一放吧。
後來,又傳出著名的VAIO P系列,居然存在發熱、使用不便等新聞,對這個產品算徹底失去了興趣。不久之後,就出現了iPad及類似產品,筆記本也不在自己的關注範圍。不僅是我,幾乎所有人,都很少關注筆記本了。筆記本已經淪落為一種工具,但僅此而已。筆記本都不受關注了,價格奇高的VAIO可能更快被人所遺忘。
2014年,索尼忍痛割愛,賣掉了VAIO,隨後這個產品也退出了中國。後來,據說這個產品又回到了中國市場,但山上才幾日、山下已幾年,中國記得這個品牌的人恐怕也沒多少了。東山再起,我看是難上加難。
索尼涼了嗎?遠比我們想的強大
被我們中國人熟知的,除了上面講的三款產品,索尼還有手機電視、遊戲機、高端數位相機等產品。索尼的不少產品涼了,但索尼自己可沒有涼涼。據報導,索尼在圖像影音技術方向持續發力,圖像傳感器佔據著全球智慧型手機攝像頭八成以上的市場份額,依託圖像顯示技術優勢,索尼在單眼相機基礎上又推出全新的微單相機品類。與此同時,索尼的遊戲機仍然牢牢佔據全球領先地位。這些都說明,索尼已經意識到自己的優勢是技術和專利,開始從賣產品向買專利轉型,並且相對比較成功。
不僅索尼,幾乎所有我們熟知的日本大型消費電子巨頭,比如夏普、松下、東芝等等,都開始向產業鏈上遊的技術研發和核心零部件製造的方向發展,不斷追求核心技術的把控能力。比如,去年的日韓貿易戰,打得韓國這個消費電子產品大國根本招架不住,消費電子產業不可或缺的半導體設備和材料領域,日本卡住了韓國的脖子,韓國除了抗議就是無奈。據有關方面統計,日本半導體設備全球市場佔有率接近40%,而在半導體材料領域的全球市場佔有率超過了60%。
看到這些數據,讓人不寒而慄。我們缺的不僅是晶片,甚至連製造晶片的材料也受制於人。今天,我們有了華為為代表的消費電子產品巨頭企業,但我們還不能額手稱慶,要知道核心技術還掌握在別人手中。我們的產品優勢,更多還是成本優勢,別人離不開我們,我們同樣也離不開別人。
但無論如何,我們還是很了不起的,讓索尼引以為傲的三款產品,不再雄霸天下。
歡迎關注「老牛論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