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其不備、出其不意歷來是兵家制勝的法門,是達成進攻目的的重要途徑。攻其不備的關鍵是出其不意,即在敵意想不到的時間和地點,採用敵意想不到的方式和速度發起攻擊。信息化戰爭中,戰場高度透明,進攻方的一舉一動大都難逃對方分布在全域多維空間的各種「眼睛」,隱蔽進攻企圖更加困難。面對日益透明的信息化戰場環境,如何才能做到攻其不備呢?
偵察對抗,製造迷霧。作戰行動可以看成由「偵察、判斷、決策、行動」四個環節構成的一個相互關聯的循環周期,對抗雙方誰能夠比對手更快完成這一循環,就可以剝奪對方的反應時間,從而在行動中贏得主動。而破壞敵方作戰循環的首要就是使敵方發現不了或不能及時發現己方的行動企圖,使其來不及進入循環或進入錯誤的循環,由此陷入混亂和無序狀態,從而大大削弱其對抗能力。面對日益透明的信息化戰場環境,要想隱蔽己方企圖,就應做好以下兩點:一是採取隱蔽偽裝、戰場管制等措施隱匿行蹤。使用各種制式或就便器材偽裝自己,利用地形和氣象條件隱蔽自己的行動,對敵偵察實施幹擾、破壞,嚴密封鎖消息,實施戰場管制控制電磁輻射,等等,都可以有效隱蔽己方的兵力兵器、行動和企圖。二是採取以假亂真、佯動欺騙等措施製造迷霧。通過施放大量真真假假的信息使敵難辨真偽或不能及時處理海量信息,使其做出錯誤判斷而進入錯誤的作戰循環,以達成出其不意的目的。
心理對抗,因敵施策。攻其不備、出其不意的一個重要方面,是針對敵方指揮員的心理特性,通過幹擾其心理活動,延誤或擾亂其決策,趁其心理紊亂和猶豫不決時達成攻擊的突然性。因此,要深入研究敵方文化傳統、心理特徵、行為習慣,尤其要把握其指揮員的性格特點、行為習慣、個人愛好,針對其思維和心理採取相應的欺騙措施,因敵而制勝。抗日戰爭中,劉伯承元帥兩次在七亙村設伏取得成功,就是摸清了日軍認為我軍不會在同一地域重複設伏的心理。抗美援朝戰爭中,志願軍第一次戰役就是抓住了美軍狂妄自大、驕傲輕敵的心理給美軍以突然打擊。在作戰過程中,還要採取各種偵察手段實時掌握敵情動態,對己方隱蔽欺騙行動的效果進行跟蹤與評估,分析敵方有沒有上當,是真的上當還是「將計就計」,切忌只關注己方,犯「掩耳盜鈴」式的錯誤。伊拉克戰爭中,面對美軍的長驅直入,伊軍曾利用沙塵暴天氣隱蔽集結精銳力量企圖偷襲美軍,結果被美軍偵察衛星發現,遭到美軍空中打擊而損失慘重,這是典型的沒有關注對手能力而採取的一廂情願的行動。
技術對抗,創新手段。隨著各種新技術、新裝備在戰場上的大量運用,可以通過運用新技術、新裝備,充分發揮其技術優勢或創新攻擊手段來實現攻擊的突然性。一方面,是使用敵人不知道的新裝備,以技術優勢達成突然性。如美軍入侵巴拿馬時使用F-117A隱身轟炸機,車臣戰爭中俄羅斯藉助移動通信跟蹤定位技術成功擊斃杜達耶夫等,都是使用新裝備和先進技術,發揮技術優勢達成了攻擊突然性。當然,使用新技術新裝備實現攻擊突然性的持續時間是有限的,因為新技術新裝備一旦被敵人獲知和掌握,便失去了其突然性。因此,要不斷創新軍事技術,同時應加強對新技術新裝備的保密,戰場上才能出其不意。另一方面,創新裝備和技術的使用手段,達成攻擊突然性。二戰期間,德軍使用滑翔機輸送空降部隊突襲比利時埃本埃馬爾要塞,就是創新攻擊手段的成功戰例。朱可夫在柏林戰役中集中使用探照燈照射德軍陣地也達成了攻擊突然性。
謀略對抗,活用戰法。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信息化戰爭中,雖然隱蔽戰鬥企圖的難度增大,但通過深入研究戰場環境、作戰對手,不斷創新戰法和攻擊樣式,在敵意想不到的時間和地點,採取敵意想不到的方式打擊敵人,仍然可以攻其不備。海灣戰爭中,美軍使用海軍陸戰隊對科威特境內的伊軍實施佯攻,主力則出敵預料地從沙伊邊境實施「左勾拳」行動,成功切斷伊軍退路,加快了作戰進程。在阿富汗戰爭「蟒蛇行動」中,儘管美軍在戰場上擁有全方位優勢,但塔利班武裝採取非對稱戰法和手段,利用山谷溝壑、雪地洞穴作掩護,出其不意地攻擊美軍,也達成了攻擊突然性,使美軍遭受了較大損失。天下武功,唯快不破。針對敵方慣性思維,採取超常的攻擊速度,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對敵發起連續攻擊,可以打亂敵人節奏,使敵來不及採取應對措施,同樣可以達成攻擊的突然性。
【來源:解放軍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