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憲:一個紈絝子弟,此前從未領兵,為何能大破北匈奴,勒石燕然

2021-02-23 歷史綜合體

眾所周知,中國古代武將最高的理想和榮譽就是封狼居胥,這說的是西漢驃騎將軍霍去病的典故。其實在東漢時期,還有一個可以和封狼居胥齊名的典故,叫做勒石燕然,這說的是東漢車騎將軍竇憲消滅北匈奴,在漠北燕然山刻字記功的故事!

和霍去病出身微寒不同,竇憲是東漢開國「雲臺三十二將」之一竇融的重孫,父祖兩代都是駙馬爺,可謂出身名門世代尊榮!他爹竇勳娶了東海恭王劉強之女沘陽公主,生下的長子就是竇憲,這樣出身,比之於皇族也不遑多讓!

可竇家可謂紈絝世家,竇憲的祖父竇穆、父親竇勳都是當時有名的紈絝子弟,向來橫行不法,禍害地方,甚至假傳太后令旨,欺壓劉氏宗族,最後惹惱了漢明帝劉莊,兩人都獲罪被誅。

所以說竇憲少年失護,還是有點孤苦無依的感覺,不過噩運沒有伴隨他多久,到了章帝建初三年(78年),其妹被立為皇后,竇家又顯貴起來,竇憲也跟著沾光,被封為羽林郎、侍中、虎賁中郎將,權勢日盛!

也許紈絝是竇家的遺傳病,所以竇憲顯貴起來後也是囂張跋扈、仗勢欺人!而且他根本不以父祖兩代遭遇為前車之鑑,依然和劉氏皇族為難,居然低價強買當朝沁水公主劉致的莊園。

後來漢章帝知道了這件事以後大怒,說當朝公主你都敢欺負,何況普通老百姓!準備窮治其罪,還是他妹妹章德皇后苦勸,才沒有懲罰他,不過從此以後也不再重用他,讓他當個富貴閒人罷了!

章和二年(88年),一代明君漢章帝劉炟病逝,年僅三十三歲!繼位的漢和帝劉肇才九歲,竇憲的妹妹竇太后臨朝稱制,她任命竇憲為侍中,幫助她一起處理朝政,還任命竇憲的弟弟竇篤為中郎將,竇景、竇瑰為中常侍。

於是竇憲又拽起來了,一時間權柄無兩,憑他的品行性格當然不會做什麼好事,盡幹些結黨營私陷害忠良的勾當!有個叫韓紆的大臣為人剛正不阿,當年審理過竇憲父親竇勳的案子,於是竇憲羅織罪名將之處死,割下腦袋祭奠竇勳!

竇憲之狂妄無以復加,居然敢加害竇太后的情人、皇族,都鄉侯劉暢!漢章帝死後,劉暢過來弔喪,不知怎麼的居然和竇太后好上了。

竇太后很信任劉暢,國事都找他商議。竇憲怕劉暢分他的權,於是派刺客將劉暢刺殺!結果事情暴露出來,這下竇太后惱了,把他囚禁在宮裡,想要從重治罪。

竇憲心想,自己犯的可是死罪,得想辦法死中求活!如果是後世那些紈絝,能想到的辦法無非就兩個,要麼向太后妹妹苦苦哀求,要麼拿出錢財打點破財免災。但竇憲不一樣,他居然向太后請求領兵出徵,將功贖罪!所以說竇憲雖是紈絝,但也有英雄氣!

這時匈奴分南北兩部,南匈奴和東漢交好,北匈奴卻桀驁不馴,不斷進攻南匈奴,還和東漢爭奪西域。所以南匈奴請求漢朝一起打擊北匈奴。竇憲可能也是知道了這事,所以才請求領兵出徵。

估計這時竇太后也左右為難,不殺竇憲吧怒氣難平,朝臣、宗室那邊也不好交代;殺了吧又是自己的親哥哥,實在下不了手。於是她居然答應了竇憲的請求,讓其帶兵出徵北匈奴,估計也是看他從來沒帶兵打過仗,上了戰場能打勝仗贖罪固然很好,要是打敗仗讓匈奴人殺了,也是一了百了。

不過到底還是親哥哥,所以竇太后還是請了名將耿秉給他當副手,又調派北軍五校、黎陽營、雍營、邊12郡騎士及羌胡兵(歸降漢朝的少數民族騎兵)等一大批精銳部隊給他統帥。

永元元年(公元89)六月,東漢朝廷任命竇憲為車騎將軍,率漢軍精銳騎兵8000人,輜重車13000輛以及輜重兵數萬,以及南匈奴左谷蠡王師子率領的10000南匈奴騎兵,從朔方雞鹿塞北上出擊北匈奴!

大軍出發沒多久,竇憲的好哥們,大史學家班固趕上來,想要投筆從戎建功立業,於是竇憲任班固為中護軍,參與軍中謀議。

莽莽草原天高雲淡,竇憲率領大軍行進在草原上,第一次領兵出徵的他異常興奮,這數萬大軍如臂使指,前呼後擁耀武揚威的感覺真是太爽了,比在洛陽欺男霸女胡作非為還要爽得多!

反正一應軍中雜務都交給耿秉處理,竇憲自己每日宿營後就和班固等一幫哥們飲酒作賦、歌舞昇平(帶女人是漢軍的「優良傳統」),絲竹之聲徹夜不息!

漢軍後勤保障充分,將士們供應充足,自然也不會覺得主帥享受一下有什麼不妥,反而覺得主帥如此淡定,肯定是胸有成竹,此戰必勝無疑,建功立業就在眼前,於是士氣高漲!

大軍抵達涿邪山(今蒙古西部、阿爾泰山東脈),竇憲下令在此安營紮寨,並派出斥候尋找北匈奴主力所在。

在這段時間內,南單于屯屠河率20000南匈奴騎兵、漢度遼將軍鄧鴻率8000羌胡騎兵先後過來匯合,竇憲手下兵力更加強大。

不久後得到軍報,北匈奴單于庭駐紮於東部的稽落山。於是耿秉請求竇憲召開軍事會議,商談出兵事宜。

沒想到竇憲呵呵一笑,說既然已經知道北匈奴人在哪裡,還開個什麼會,白白浪費時間。於是他下令,大軍丟下輜重,每人帶數天乾糧,一人兩馬極速向稽落山進軍。

這時竇憲才想起自己乃是戴罪之身,要是打了敗仗那就是數罪併罰必死無疑,所以他也是一馬當先,飛馳在隊伍的最前面,還不斷對部下封官許願鼓舞士氣!

竇家世代富貴,娶的都是美女,所以一代代優選下來,竇憲長得也是高大英俊,再加上他天不怕地不怕的性格,這時騎著駿馬一路飛馳,自有一股豪邁氣概和非凡風採,古之名將不過如此!部下深受鼓舞,速度又快了幾分!

臨近稽落山,竇憲下令兵分三路:中路由漢軍悍將副校尉閻盤、司馬耿夔等率1萬精騎直搗北匈奴大營;北路由竇憲、耿秉親率漢軍騎兵數千、南匈奴兵1萬,從北面包抄;南路由南單于屯屠河率南匈奴騎兵2萬,從南面包抄!

漢軍來得太快,北匈奴猝不及防,直到逼近北匈奴大營,北單于才得到報告。這時北單于當然可以帶騎兵逃走,但是北匈奴集中在稽落山附近的數十萬老弱婦孺,以及上百萬頭牛羊是無法逃走的。所以北單于只得硬著頭皮出兵迎戰!

兩軍一接戰,閻盤、耿夔率領的漢軍精騎集團狂飆疾進、勇悍絕倫,殺得北匈奴軍屍橫遍野!

北匈奴軍正難以招架,南北兩路大軍又包抄而來,本已膽寒北匈奴徹底崩潰四散奔逃,北單于見兵敗如山倒,也只能帶數百騎兵逃走!

竇憲佔領北匈奴大營後,又兵分四路追擊,剿殺殘敵收降俘虜。此役共斬殺北匈奴13000餘人,收降20餘萬,繳獲牛羊馬匹百萬頭,可謂大獲全勝!

其中竇憲親率一路追兵渡過安侯河,破龍城,直抵燕然山!於是竇憲登上燕然山設壇祭天,並讓班固作《封燕然山銘》,刻於山石之上,這就是中國古代戰史上有名的「勒石燕然」!

……鑠王師兮徵荒裔,剿兇虐兮截海外,夐其邈兮亙地界,封神丘兮建隆嵑,熙帝載兮振萬世!——《封燕然山銘》.東漢.班固

竇憲大獲全勝之後,一面派司馬吳汜攜帶金帛追尋北單于,招降他歸順漢朝(按竇憲的德行,估計想騙過來殺了),一面班師回朝。

竇太后這時氣也消了,見自家兄弟居然這麼能打,對提高她的威望也有好處,於是大喜,大加封賞自然不在話下!

永元元年(89年)九月,竇太后假借皇帝之名下詔,任命竇憲為大將軍,封武陽侯,食邑二萬戶,還賞給大量財物!

竇憲將財物全部分給將士,還給將士向朝廷請功,全軍上下都有封賞,一時間三軍稱頌將士歸心!

另外,竇憲覺得自己現在已經是名將了,所以假模假式的發揚一下風格,堅決退掉了武陽侯的封爵,但大將軍一職還是毫不客氣的笑納了。

漢朝時的大將軍可不僅僅是個軍職,而是軍政一把抓的高官,地位僅在太傅和三公之下。但朝中趨炎附勢之徒又上奏朝廷,讓大將軍位列三公之上,比照太傅設置屬官。

而竇家兄弟也各有封賞,竇篤為衛尉,竇景、竇瑰都任侍中、奉車、駙馬都尉。一時間竇家權勢燻天,竇家四兄弟廣置豪宅、建立莊園、侵佔田產、暗蓄部曲、橫行不法!

而竇家兄弟中又以竇景最為惡劣,其收容罪犯,為非作歹,甚至公然搶劫財物,綁架婦女,搞得都城烏煙瘴氣、商旅斷絕!而主事官員畏懼竇憲權勢,只得忍氣吞聲,根本不敢管!

之後竇憲以文學家班固、傅毅為文膽,以鄧疊、鄧磊、郭舉、郭璜等為心腹爪牙,全面把持朝政,朝臣升遷、罷黜皆一言而決,群臣戰戰兢兢,多屈服於其淫威之下!但也有幾個不識相的,尚書僕射鄭壽、樂恢看不過去,上書彈劾竇憲,結果被竇憲逼迫自殺,自此更沒有人敢和他作對了。

此時竇憲可能打仗上癮了,不滿足於在洛陽作威作福。永元二年(89年)七月,竇憲率大軍自涼州西進,襲取西域戰略要地伊吾城(今新疆哈密西),切斷北匈奴和西域的聯繫,猶如斷北匈奴一臂!

此時漢使吳汜帶著金銀財帛找到了北單于,勸他向南匈奴的伊稚斜單于學習,率眾歸降漢朝,漢朝方面一定優待。

北單于一方面是被漢軍打怕了,正有走投無路的感覺;另一方面可能也是作權宜之計。所以他聽從了吳汜的勸說,派使者攜帶降表和吳汜一起去洛陽請降,然後率眾南下,準備投降漢朝。

竇憲得到消息,心想你要投降了我還怎麼刷功勞?!於是表面上說很歡迎,還派班固帶數百人大張旗鼓的出塞迎接;暗地裡卻派出8000精騎出雞鹿塞抵涿邪山埋伏起來。

等北匈奴大隊人馬走到和雲這個地方,已經人困馬乏,所以北單于下令在此休息幾天。早已埋伏多時的漢軍立刻分兵兩路北上,東路渡過甘微河,奔襲和雲東;西路繞過西海奔襲和雲西!

兩軍殺到時正值深夜,加上北匈奴是來投降的所有毫無防備,所以漢軍乘著夜色合圍並突襲了單于庭,殺死北匈奴人上萬,北單于帶傷率數十騎夜逃!

經此一戰,北匈奴主力已經基本被殲滅,竇憲覺得徹底剷除北匈奴的時機已經到了!於是在永元三年(91年),竇憲再次率精騎1萬餘人從居延塞出發向西北進軍,一路深入北匈奴境內5000裡,尋找北匈奴決戰!

當大軍走到半路,竇憲了解到北匈奴的單于庭就駐紮在金微山,於是命派部下耿夔、任尚、趙博各率800精騎長驅直入,突襲金微山北匈奴大營,斬殺北匈奴人5000餘人,俘獲無數,連北單于的母親都被漢軍俘虜!北單于再次西逃,結果一逃就逃了個不知所蹤。

見北匈奴幾近滅亡,南單于屯屠河覺得自己一統草原的良機來了,他上書東漢朝廷,要求將南北匈奴混而為一,一起臣服東漢!

竇憲得知了屯屠河的圖謀,他想匈奴人狼子野心,現在實力不足只能暫時臣服,要是南北匈奴統一起來,再經過幾十年休養生息,難保不再次成為邊患!

於是他建議釋放一部分北匈奴俘虜,立原北單于的弟弟於除鞬為新的北單于!東漢政府採納建議,於永元四年(公元92年),派耿夔出使北匈奴,授於除鞬北單于璽綬,與南匈奴地位相等!

這樣南北匈奴維持分裂狀態,都無力對東漢造成威脅,東漢北方邊患得以暫時解除,漢匈數百年的大戰以東漢最終獲勝而告終!

此時竇憲的聲望已經達到頂點,他志得意滿的帶領大軍班師回朝!剛走到洛陽郊外,和帝派大鴻臚持節到郊外迎接,加封竇憲為冠軍侯!又對竇憲的部下親信大加封賞!

竇憲大喜,冠軍侯可是西漢霍去病的封號,這豈不是表示自己的功業可以和霍去病並肩了嗎?!這皇帝也太懂事了!

又前進數十裡,前面已經是巍峨的洛陽北城樓,又有數十名朝中官員在門口躬身迎接。竇憲志得意滿,驕狂以極,他對那些在城門口迎接的大臣不屑一顧,狂笑著縱馬馳入洛陽北門!

可就在此時,洛陽北門突然被人關上,竇憲帶著百餘名親信被關在城裡,和外面的大軍頓時隔絕開來!跟著城牆上、街道上出現大批軍隊,將竇憲一夥圍了起來!

竇憲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正要大聲喝罵,前面的士兵向兩翼分開,皇帝的車駕出現在眼前,年僅十四歲的漢和帝劉肇站在御車上,冷冷的看著竇憲!

原來,漢和帝劉肇對竇憲專權早已深惡痛絕,想要除之而後快,但身邊都是竇氏爪牙不得不隱忍。通過長期考察,劉肇覺得宦官鉤盾令鄭眾頗有才智,而且不依附竇憲,是個可以信任的人,於是找機會把自己的想法向鄭眾和盤託出。

鄭眾向劉肇建議,要剷除竇氏一黨,首先要掌握都城的兵權,陳平、周勃除諸呂一樣!

於是劉肇乘竇憲帶兵在外出徵的機會,對都城守軍將領進行了一番調整,將自己的親信放到關鍵崗位,控制了都城兵權,然後一步步將竇憲騙回都城,這才有了今天的一幕!

竇憲暗道不妙,但也毫無辦法,只得下馬拜見皇帝。

劉肇傳聖旨解散了城外的大軍,令其各回駐地,又收繳了竇憲大將軍印信,但保留了冠軍侯的封號,令竇氏兄弟回封地閉門思過!然後又下旨誅殺鄧疊、鄧磊、郭舉、郭璜等竇憲親信,連史學家班固都受牽連丟了性命!

竇憲剛回到封地,皇帝賜死竇氏兄弟的聖旨隨後就到,竇憲只得慘笑一聲,舉劍自刎!一代名將就此隕落!

這就是一代權奸、名將竇憲充滿爭議的一生!那麼問題來了,竇憲這樣一個以前從沒領兵的紈絝子弟、公子哥,為什麼第一次出徵就能大破北匈奴,取得了和霍去病齊名的戰績呢?

首先,主要原因還是形勢不一樣了!霍去病破匈奴的時候,匈奴正是強盛時期!而到了竇憲這一代,匈奴實力已經大不如前,而且分裂成了南北匈奴,南匈奴還投降漢朝當了帶路黨!所以說竇憲的戰績還是有點水分的,真心比不上霍去病!

然後,兩漢時期的紈絝,和後世的紈絝還真不一樣!後世的紈絝,平時的娛樂活動是逛青樓喝花酒,兩漢時期的紈絝最喜歡的娛樂項目是騎馬打獵;後世的紈絝子弟鬥酒時以猜枚划拳定輸贏,兩漢時期的紈絝子弟則以舉鼎、射箭、角力定輸贏;後世的紈絝子弟收藏珠寶古董,兩漢時期的紈絝收藏寶刀、寶甲;後世的紈絝出行坐轎,兩漢時期的紈絝出行都是鮮衣怒馬!

所以在兩漢時期,從朝廷到民間都有一股濃烈的尚武之風,即便是紈絝子弟也是悍勇好鬥!而且竇憲還是軍事世家出身,像兵法韜略等肯定也是從小學習的科目。君不見東漢末年,那些世家子弟像曹操、袁紹、孫策,個個都是文韜武略!

因此竇憲就算是紈絝子弟,像騎馬、射箭、搏擊等基本軍事技能都還是掌握的,兵法韜略也還過得去,而且膽氣十足,具備一名高級將領的軍事素養!畢竟帶數萬大軍深入窮山惡水,絕不是什麼輕鬆的事情,要是一點才能也沒有,是不可能取得大勝的!

最後,是漢軍非常強大!此時漢軍主力以騎兵為主,而且繼承了衛青、霍去病等先輩開創的騎兵閃擊戰戰術,擅長長途奔襲、快速突擊、迂迴包抄,往往取得出其不意的效果。

要實行騎兵閃擊戰,如果主將優柔寡斷謹小慎微是不行的,因為只有大膽設想果斷出擊才能發揮最大的威力!

而竇憲,正是膽大包天無所畏懼之輩,天生性格與騎兵閃擊戰相契合。再加上他得理不饒人的性格,每次擊破匈奴後都是窮追猛打,不給對手喘息之機;還心思狡詐,善用毒計!北匈奴栽在他手裡還真不冤!

東漢大將軍、冠軍侯竇憲,他把持朝政、結黨營私、陷害忠良,是不折不扣的權奸,最後獲罪而死一點也不冤!但功不掩過、過不掩功,其大破北匈奴,勒石燕然的功績,依然為後世所敬仰!

相關焦點

  • 封狼居胥,勒石燕然
    「燕然勒功」,典出《後漢書》卷二十三《竇融列傳·竇憲》。東漢竇憲破北匈奴,登燕然山,刻石記功。後以「燕然勒功」指把記功文字刻在石上,即刻石記功。後泛指建立或成就功勳,亦稱為「燕然勒石」。經過兩天的艱苦工作,考察隊完成了對該摩崖石刻的拓片、照相等工作,並對石刻文字做了仔細核對和辨識,最終確認該摩崖石刻的20行約260多個漢字中的220個漢字,確定該摩崖石刻即為東漢永元元年(公元89年)班固所作的《燕然山銘》,是東漢永元元年竇憲率領漢軍大破北匈奴,登上燕然山南麓、勒石記功的摩崖文字,反映的是東漢與北匈奴之間所進行的最後一場大戰的內容。
  • 「勒石燕然「銘文在蒙古杭愛山找到了
    兩千年以後,內蒙古大學發布消息稱:「2017年7月27日至8月1日,中國內蒙古大學蒙古學研究中心與蒙古國成吉思汗大學合作實地踏察,解讀東漢永元元年(公元89年)竇憲率大軍大破北匈奴後所立摩崖石刻。經過認真辯識,初步確認此刻石即著名的班固所書《封燕然山銘》。這是中蒙合作所獲重大考古發現,詳細的經過、內容以及資料整理和解讀正在進行中。」
  • 異國發現漢字石刻,「勒石燕然」證據重見天日,國人看後一聲嘆息
    這時候的匈奴被西漢打敗後早已分裂成南北匈奴,南匈奴愛好和平,北匈奴好戰。經過多年療傷,北部匈奴已經好了傷疤忘了疼,又開始侵犯大漢邊境。再說竇憲被封為車騎將軍後決心將功折罪,狠揍匈奴,朝廷命他率兵出擊北匈奴的出徵前夕,他特地去喊來了自己的好朋友班固。
  • 漢章帝大舅哥竇憲僱兇殺人,事情敗露出擊北匈奴贖罪,立不世奇功
    竇憲還是怕自己被殺,於是申請出擊北匈奴,用以贖罪。竇太后一看,這也算給自己的一個臺階,不如就坡下驢。於是任命竇憲為車騎將軍,討伐北匈奴汗國。公元89年,竇憲率軍徵伐北匈奴,其戰果如何呢?據《後漢書》記載:大破之,虜眾崩潰,單于遁走,追擊諸部,遂臨私渠比鞮海。斬名王以下萬三千級,獲生口馬、牛、羊、橐駝百餘萬頭。
  • 從燕然勒石說起,談談北匈奴的滅亡
    這段時間,我國內蒙古學者從外蒙古辨識出了竇憲大破北匈奴後,班固撰寫的燕然勒石碑文。
  • 解析東漢戰爭:竇憲出徵北匈奴,收降20萬匈奴兵,大獲全勝
    其實,這裡我們大抵能夠看得出來,南匈奴所謂的出兵,其實略有向擺脫漢庭的控制,趁勢坐大。 不過,南匈奴想要坐大,他還沒有這個資格。 竇憲、耿秉對此大為激動,這簡直就是東漢立國以來的創世奇蹟。 這場戰爭,也讓竇憲登上了榮耀之巔,成為了那個時代最閃亮的將星。 他們兩人齊登燕然山,竇固作為此次北擊匈奴的主帥,,下令讓班固在燕然山刻石勒功,以彰顯漢庭威德。
  • 埋沒的英雄:竇憲
    公元89年,竇憲和耿秉各率四千騎兵,南匈奴東西兩路各出騎兵一萬,從朔方、五原郡出擊,在稽落山大破北匈奴,單于逃走。竇憲追擊直到私渠比鞮海(烏布蘇諾爾湖)。北單于很高興,同意歸附,一起回到私渠比鞮海,聽到漢軍已經入塞,就派遣自己的弟弟到洛陽朝見漢和帝。竇憲看到北單于沒有親自前來洛陽,認為其沒有投降誠意,準備再次討伐。當年九月,漢和帝派使者持節到五原,下詔封竇憲為大將軍,賜爵武陽侯,竇憲堅決推辭了爵位。本來大將軍位在三公之下,結果群臣捧臭腳,非把大將軍列在三公之上。
  • 同樣是橫掃匈奴,竇憲為何沒有衛青、霍去病有名?
    自以為行事機密的竇憲不成想被人告了密,竇太后得知真相大怒,把竇憲關在內宮中。自知罪孽深重的竇憲,聽聞了北匈奴侵犯疆界的訊息,他決定申請出兵來立功贖罪。竇憲確實是個會打仗的將才,加上竇太后的有意包庇,便同意了他的請求。公元89年的盛夏,竇憲經過周密的偵查,趁著北匈奴內亂之際,決定兵分三路出擊,合圍殲滅北單于的軍隊。竇憲率領的那一支隊伍在稽洛山與北匈奴單于的主力部隊相遇了。
  • 是惡霸又是英雄:竇憲殲滅北匈奴帝國!中國10大歷史名將系列之二
    【薩沙講史堂第六百零三期】是惡霸又是英雄:竇憲殲滅北匈奴帝國!中國10大歷史名將系列之二中國歷史英雄的第二講:竇憲。歷史上,中國的強敵有很多,匈奴卻是第一個。從戰國開始直到秦漢,匈奴和中原王朝對峙了400年時間。無數中原軍民,慘死在匈奴人的屠刀下。好在,文明終將戰勝野蠻,匈奴最終被我大漢徹底消滅。最終打垮匈奴帝國的大漢英雄,竟然是個無惡不作的大惡霸!
  • 韓慶祥原創丨辛教授,請不要抹黑《燕然山銘》
    它記述了竇憲率領漢軍出塞三千餘裡,擊潰北匈奴,掃除了讓整個漢代不得安寧的北疆邊患。兩千年來,燕然山在何處?《燕然山銘》刻在哪座山峰上?一直是史學界未解之謎。 謎團越千年。2017年8月,蒙古國學者邀請中國考古人員去蒙古杭愛山勘查。在一處離地4米的山崖上,有寬1.3米,高近1 米的石刻,上面豎排刻有20行漢字,計291個字。
  • 囂張跋扈的「冠軍侯」 竇憲
    霍去病之後賈復、竇憲二人也被封為冠軍侯,而竇憲卻是一個貶多於褒的「冠軍侯」。      世家子弟。竇憲的曾祖為西漢末年割據河西的一方軍閥竇融,後竇融歸降劉秀,成為東漢名臣,在消滅割據勢力隗囂的戰爭中立有大功。
  • 燕然勒石的他,為何名氣遠不如霍去病?
    其實在與匈奴的長期戰爭中,東漢時期也有一名戰功赫赫的大將軍,他曾在稽落山(額布根山)大破北匈奴,追殺匈奴單于3000裡,殺敵萬餘,俘虜無數,取得了堪比霍去病的戰績。他效仿霍去病,在燕然山的石壁上刻下銘文記功,史稱燕然勒石。  可是他不僅下場可悲,還在歷史上留下惡名,以至於他的功績也被掩蓋,使得後世少有提及。他就是東漢章帝時期的名將竇憲。
  • 中國古代的三個大奸臣,每人都留下了一個著名成語
    舉例來說,歷史上的這三大奸臣就每人留下了一個成語,這些成語至今還廣為流傳,被人們使用著。助紂為虐當我們形容一個人給罪大惡極者當幫兇時,往往會說他的"助紂為虐"。其實,這一成語出自《史記·留侯世家》。按照書裡的描述,那麼崇侯虎簡直就是一個徹徹底底的奸臣,他排除異己,為紂王抵禦西岐的軍隊,確實稱得上是助紂為虐。燕然勒功第二個成語的故事發生在東漢時期,主人公則是一位名將,名叫竇憲。
  • 中蒙聯合考察隊確認蒙古國一處摩崖石刻為班固所書《封燕然山銘》
    中新社呼和浩特8月15日電 (記者李愛平)中新社記者15日從內蒙古大學校方獲得確切消息,蒙古國中戈壁省一處摩崖石刻,近日被中蒙兩國聯合考察隊確認為東漢史學家班固所作《封燕然山銘》。內蒙古大學蒙古學研究中心官網公布的相關考古視頻截圖。
  • 辛德勇漫談《燕然山銘》︱張公那頂破帽掇不到李公頭上
    不管是當時的匈奴(前面我在《蒼茫沙腥古戰場》中已經講過,當永元元年北匈奴單于逃走之際,還有「十餘萬落」匈奴人留在漠北故地),還是後來佔據這片草原的鮮卑人,突厥人,或者是至今仍生活在那裡的蒙古人,你愛在石砬子上寫啥寫啥,他們在下面的草場上該跑馬跑馬,該牧羊牧羊,快活地過自己的日子,從來也沒有人去刻意毀損這篇摩崖石刻。歷史的事實,向我們清楚表明:大可不必以小人的心眼兒和行徑,去揣度曠野壯漢之肚腹。
  • 一次外戚戴罪立功的北伐,大漢王朝燕然勒功,羅馬帝國卻由盛轉衰
    命竇憲為主將、執金吾耿秉為偏將,撥給二人精騎共8000人馬,再聯絡南匈奴單于獲得3萬騎兵和羌人8000騎兵的援助,總共不到5萬人馬,帶上萬餘輛車的糧草輜重,浩浩蕩蕩地北上攻擊北匈奴。 大軍兵分三路,迅速地朝著北匈奴經常出沒的地方進發,一路之上所向披靡,三軍最終會師涿邪山(蒙古的阿爾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