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燕然勒石說起,談談北匈奴的滅亡

2021-02-13 關毛的野生歷史

這段時間,我國內蒙古學者從外蒙古辨識出了竇憲大破北匈奴後,班固撰寫的燕然勒石碑文。然後好多人都為漢武帝喝彩,然後又有好多人說這是漢和帝的功勞,不能算在漢武帝身上等等……

以及還有一些書呆子,認為燕然石碑出土地方比史學界意料得偏南一些,認為我們這種土得掉渣的農業帝國在歷史上是被高估的云云……

可見俺還是對大眾對匈奴的了解高估了,所以原本是懶得寫的,這裡就稍微說說北匈奴的歷史。

順便提一提,這軍功章裡,還真的算上漢武帝。

再順便說一說,勒石燕然本來就是吊打老年人的行為,也並不能代表我們土得掉渣的農業帝國的軍事打擊能力。

為什麼算上漢武帝呢?因為自漢武帝之後,匈奴的威脅真就不是個事兒了。

好多人對北匈奴的了解,也是非常有限的。有些人能說出郅支單于、呼韓邪單于,然後說北匈奴就是郅支單于統治、南匈奴是呼韓邪單于統治云云……

其實,也不完全是這樣的。

以及好多人可能會認為,呼韓邪單于是對漢朝友好的寶貝天使,郅支單于是反漢仇漢的頑固分子,其實……也不是這樣的。

漢武帝死後的幾十年內,已經在跟漢朝的戰爭中嚴重衰落的匈奴,不但完全無抵抗漢朝的力量,就連昔日的小弟都對付不了了。

公元前71年,丁零、烏丸、烏孫三個曾經做過匈奴小弟的國家聯手落井下石攻打匈奴,光斬首就有數萬級,擄掠牛羊馬匹無數。匈奴受此重創,又遇上災年,結果人口喪失了十分之三、畜產喪失一半。各部落為了生存,又無能力掠奪外族,就只好互相搶劫。

這麼互相搶劫之下,到了公元前60年,內亂的匈奴有五個人自稱單于,互相攻伐。這時候,呼韓邪單于和郅支單于二人相繼崛起。

呼韓邪起初比較順利,在一系列戰爭之後入主單于王庭,似乎是要統一匈奴了。結果再跟郅支單于決戰時打了敗仗,只能往南逃遁,不得不依附漢朝。

而郅支單于也並非是「堅持反漢的民族主義者」,他也是個很實際的傢伙,他向漢朝多次派遣使者請求歸附,其實就是為了避免被漢軍打擊。

但是……

呼韓邪單于在南方,郅支單于要派去漢朝的使者,只能路過呼韓邪單于的地盤。只要路過,呼韓邪單于就給抓起來,咔嚓了。

所以說,並不是呼韓邪一心向漢,也不是郅支單于反漢。而是呼韓邪單于佔據地理,壟斷了和漢朝的交流。

所以,最終可憐的郅支單于被「雖遠必誅」了。

而佔據地利的呼韓邪單于,成了民族友好交流的典型分子了……

所以說,簡單地將郅支單于視為北匈奴單于、呼韓邪單于視為南匈奴單于,是不合適的。呼韓邪事實上在漢朝的支持下,統一匈奴了。

然而,匈奴就真的友好了嗎?

沒有。

因為有這個篡位後的二貨胡來:

王莽這個皇漢很討厭匈奴,並挖空心思地削弱匈奴,然而……他的手段太直白太粗暴了。

首先,漢朝給匈奴賜的印章,在附屬國中規格最高,是「匈奴單于璽」。對於這一點,匈奴即便在事實上是漢朝附庸,但也比其他附屬國地位高一大截。王莽強行收回「匈奴單于璽」,給匈奴送去了「新匈奴單于章」。不但前面加上「新」表示匈奴是新朝(王莽的朝代)的附屬,「璽」也變成了「章」,規格簡直一落千丈……

接著,王莽又將匈奴單于改為「恭奴單于」,後來又改為「降奴單于」……這直接是侮辱了。

然後王莽向匈奴實施「推恩令」,要求分割匈奴為十五國,立十五個單于,互不統屬……

這麼一下,呼韓邪單于的繼承人烏珠留若鞮單于就不滿意了,於是開始恢復和中原的敵對關係。

由於大夥知道,皇漢文青王莽把國家倒騰滅亡了,中原又陷入戰亂。匈奴此時又有了崛起的機會了,並開始重返亞太……哦不……重返西域。

但是……匈奴已經不是當年的匈奴了,親漢派和反漢派再一次內訌,匈奴又分裂了,這回就正式分裂為堅持依附漢朝不動搖的南匈奴、和堅持重返西域和漢朝打遊擊戰的北匈奴了:

而這個堅持與漢朝為敵的北匈奴,其實為什麼與漢朝為敵呢?原因也很簡單,他佔不到地利,無法直接和漢朝溝通,沒有勾結漢朝的條件啊。所以只能硬著頭皮,以重返西域為主要著力點,努力積攢實力了。

然而,此時的西域,也不是以前的西域了。自王莽時代,脫離漢朝統治的西域各國,有了新的變化。

西域小國開始互相吞併,崛起小強權,而崛起的小強權都知道漢強匈奴弱的道理,只想著趁漢朝還沒有重返西域的時機,做漢朝在西域的代理人:

甚至於,匈奴當年在西域派一支兵馬,就嚇得西域小國馬上投降的歷史,也一去不返了:

所以,北匈奴的重返西域戰略,如果站在北匈奴自己的腳步來說,那就是困難重重。

雖然趁著漢朝一直沒有對西域派遣主力部隊的機會,北匈奴拉攏了一些小國,但漢朝卻只用了一個人,並沒有動用漢朝的主力軍隊,就把西域控制在了漢朝手中:

北匈奴如果無法控制西域,也就沒有了固定的產糧地,幾乎是跟漢朝毫無抗衡之力的。可為什麼漢朝卻一直抽不出手去直接派大軍出徵西域、北伐北匈奴呢?是因為漢朝有了新的強敵,那就是羌人:

而北匈奴的日子也過得異常困難,北匈奴的敵人,除了漢朝外,還有南匈奴、烏丸、烏孫、丁零、堅昆。以及正在慢慢崛起的可怕的新敵人——鮮卑。

而這其中,南匈奴便是北匈奴最棘手的敵人。

北匈奴本來就窮,但南匈奴卻經常組織兵力劫掠北匈奴,導致很多北匈奴人生存困難,不得不投靠南匈奴。剛剛分裂時,南匈奴只有人口四五萬人,到了公元前90年左右,由於北匈奴個部落陸續投降南匈奴,南匈奴人口已經增加到了二十三萬人。

甚至於,後來的草原霸主——鮮卑人檀石槐。檀石槐的他爸爸,一個鮮卑人,為了混口飯吃,離開鮮卑人的部落,就跑到南匈奴當兵,當兵做什麼事呢?就是劫掠北匈奴。

所以這時候北匈奴的小日子,那簡直就是王二小過年——一年不如一年啊。

而這時候漢朝除了鎮壓羌人外,還忙著做什麼呢?

忙著鎮壓造反的歸附南匈奴的北匈奴人。

北匈奴人,投靠南匈奴是為了混口飯吃。而草原上連年戰亂,牲畜減產,不劫掠是無法吃飯的。如果換作以往,他們會劫掠漢人。但現在不一樣了,南匈奴單于是漢朝的棋子而已,根本不敢帶著他們劫掠漢人。

漢朝也經常給南匈奴賞賜物資,如果賞賜糧食的話, 估計新歸附的北匈奴也不會反。但漢朝給南匈奴賞賜的,多數都是酒、布匹。這些東西都只能用於南匈奴貴族享受,是沒法讓匈奴人吃飽的。

所以,南匈奴下屬的匈奴人,就紛紛造反。然後漢朝就派兵鎮壓,凡是造反的匈奴人,就被扣上「北匈奴新降戶」的帽子。南匈奴的造反被平定後,南匈奴也越來越離不開漢朝了,漢朝也能抽出手進攻北匈奴了。

首先,是在公元73年,漢朝決定派主力解決掉北匈奴在西域的部隊,完全斷絕北匈奴掠奪西域取得物資的可能。於是,竇固率大軍出擊,在新疆東部大破北匈奴在西域的遠徵軍統帥呼衍王,原本依附匈奴的車師國迅速投降漢朝,北匈奴完全喪失了從西域取得物質的可能。

北匈奴無力掠奪西域後,幾乎就是慘得不能活了,然後又一大批部落南逃投降南匈奴。剩餘的北匈奴人又互相掠奪開戰,甚至很長一段時間,北匈奴都沒有一個穩定統治的單于。

互相掠奪的匈奴各部,又被更野蠻的鮮卑人掠奪,在一次戰爭中,還沒當幾年單于的北匈奴優留單于戰死了。

就這個光景,北匈奴已經是離完蛋差不多了。

所以在公元89年,南匈奴的休蘭尸逐侯鞮單于要給領導好好表現了,上書朝廷,請出兵北伐,表示他願率南匈奴士兵為炮灰,他是這樣上書的:

臣與諸王骨都侯及新降渠帥雜議方略,皆曰宜及北虜分爭,出兵討伐,破北成南,並為一國,令漢家長無北念。

南匈奴單于……居然是將北匈奴稱為北虜的……

然後,正巧遇上竇憲因犯罪被囚禁,竇憲表示可以率軍出兵戴罪立功。竇太后請求漢和帝給他這個機會,才有了竇憲率軍,聯合南匈奴進攻北匈奴,最後勒石燕然的事情。

而這時候,北匈奴還能有個啥還手之力啊……

而長期被漢朝統治者用酒和布匹養傻了的南匈奴,也早就喪失了做草原霸主的能力。

果然在北匈奴滅亡後,新的草原霸主,就成了在南匈奴的炮灰僱傭軍的後代——鮮卑野男人檀石槐了:

北匈奴殘餘紛紛投降鮮卑,鮮卑人的時代慢慢來臨了。

而南匈奴,則最終漢化了。

所以說,為什麼漢武帝名氣大,漢和帝名氣小。衛青霍去病名氣大,竇固竇憲名氣小的原因也是如此了。

勒石燕然的功勞,在我看來,還不如瘋狂的使者——班超定西域的功勞:

相關焦點

  • 北匈奴西逃:西羅馬帝國滅亡的誘因?
    西漢晚期,匈奴發生了裂變,其中呼韓邪單于部歸順漢朝,而並郅支單于部向西逃跑,沒想到這一逃跑竟造成聞名於世的西羅馬帝國走向滅亡……公元73年,漢軍四路出擊北匈奴,竇固、耿忠的漢軍一直追擊到天山一帶,並奪取了伊吾(今新疆哈密)。漢和帝時,又發動了針對北匈奴的反擊戰,公元89年,竇憲、耿秉率領漢軍大敗北匈奴,一直追擊到燕然山(今蒙古國杭愛山)。公元91年,漢軍再次出擊北匈奴,在金微山(今阿爾泰山)大敗北單于,北單于只得向西逃竄。
  • 燕然勒石——漢民族的光輝歲月
    近日,中國內蒙古大學蒙古學研究中心與蒙古國成吉思汗大學合作實地踏察,解讀東漢永元元年(公元89年)國舅竇憲率大軍大破北匈奴後所立摩崖石刻。
  • 燕然勒石的他,為何名氣遠不如霍去病?
    其實在與匈奴的長期戰爭中,東漢時期也有一名戰功赫赫的大將軍,他曾在稽落山(額布根山)大破北匈奴,追殺匈奴單于3000裡,殺敵萬餘,俘虜無數,取得了堪比霍去病的戰績。他效仿霍去病,在燕然山的石壁上刻下銘文記功,史稱燕然勒石。  可是他不僅下場可悲,還在歷史上留下惡名,以至於他的功績也被掩蓋,使得後世少有提及。他就是東漢章帝時期的名將竇憲。
  • 解答:匈奴西遷滅亡古羅馬帝國,靠譜嗎? | 劉三解
    問題如下:竇憲對匈奴的打擊和古羅馬帝國的滅亡有什麼關係?回答如下:關於匈奴的去向,在坊間有無數中誤解,最廣為人知的就是:漢武帝大敗匈奴,匈奴人由此西遷,大殺四方,上帝之鞭阿提拉胖揍羅馬帝國,後裔居住在匈牙利,成為匈牙利人的祖先。
  • 東漢對北匈奴進行了一系列的打擊,漢末北匈奴一度復興
    待到此時漠北的北匈奴,由於勢力的削弱,不像鼎盛時期的匈奴,而其首領普突單于又不是雄主,再加上此時其盤踞之地已是天災不斷,而隨後周邊的烏桓、鮮卑等部落又紛紛崛起,這就是北匈奴的日子很不好過。簡單的說,此時的北匈奴已經不再是西漢時期的北匈奴那般強大,此時的它雖然還算有實力,但也不過是快速的走向了暮年。
  • 匈奴西遷滅亡古羅馬帝國,靠譜嗎?|文史宴
    郅支單于一直向西發展,屢屢進攻烏孫和大宛,在西域的漢將甘延壽和陳湯(就是「雖遠必誅」那個陳湯)眼中,這是對漢朝在西域統治的威脅,所以,出兵遠襲郅支單于,滅亡之。注意, 這個「北匈奴」等於就此完蛋了,並沒有西遷,因為郅支單于所帶的北匈奴人馬並不多。
  • 東漢軍隊追擊北匈奴,北匈奴追擊日耳曼人,日耳曼人滅了西羅馬
    點擊上方藍色字體騰飛說史,可以免費關注本公眾號漢武帝攻打匈奴,導致匈奴分為北匈奴和南匈奴,南匈奴在呼韓邪單于的帶領下內附漢朝,北匈奴則踏上了持久而漫長的向西遷徙的徵程
  • 匈奴人去哪兒了?——北匈奴西遷,一部壯烈的鬥爭史
    西漢晚期,匈奴分裂為南北兩部分,分裂後的南匈奴人有的融入其他民族裡,成為了北方的一些少數民族。只有北匈奴繼續與漢朝為敵。西漢北方態勢圖東漢光武建武二十四年 ,東漢聯合南匈奴持續發動了對北匈奴的戰爭,北匈奴在東漢帝國的打擊下,敗走西方,開始了他們西遷的徵程。
  • 歷史沙塵裡的燕然勒石
    > 所謂「燕然勒石」或「燕然勒功」,它泛指把記功文字刻在石上。 我們可以從系列邊塞詩裡,讀到幾個經常提到的標誌性地域,比如居延(祁連),樓蘭,賀蘭山等,或許我們可以透過這些文學意象,從一個側面,探看若隱若現的『燕然勒石』身影。
  • ​淺談北匈奴西遷的原因與過程
    直至西漢晚期,匈奴內部發生分裂,南匈奴歸順中原,北匈奴繼續與漢朝為敵。在公元73年至91年,東漢與南匈奴聯合攻擊,將北匈奴驅逐出漠北高原,從此北匈奴開始了西遷的歷史。一、匈奴的興起與發展脈絡匈奴本是北方的一個遊牧部族,興起於公元前3世紀,主要活動範圍位於河套地區,在大漠南北進行遊牧。
  • 是惡霸又是英雄:竇憲殲滅北匈奴帝國!中國10大歷史名將系列之二
    被匈奴役的鮮卑人乘機強大起來,也多次重創北匈奴。公元87年,鮮卑人主動出擊,將北匈奴擊敗,甚至斬殺了優留單于,將他的皮剝下作為戰利品!在漢朝的支持下,南匈奴幾次擊敗北匈奴單于。見北匈奴瀕於滅亡,內部也紛紛出現背叛。北匈奴各部落共20多萬人口,騎兵近萬人,先後投靠大漢。到了漢和帝時期,北匈奴屬地又出現大面積的蝗災,各部落內外交困,人心惶惶,瀕於瓦解。
  • 匈奴人究竟去了哪裡:向西逃跑引發西羅馬滅亡
    公元91年,漢軍再次出擊北匈奴,在金微山(今阿爾泰山)大敗北單于,北單于只得向西逃竄。至此,東漢對北匈奴的戰爭取得了全面勝利,而與漢為敵的北匈奴,則受到漢與南匈奴的合擊,已無法在漠北蒙古高原立足,只得退出蒙古高原向西逃竄。 北匈奴西遷的第一站:伊犁河流域 與其說是西遷,還不如說西逃貼切一些。
  • 北匈奴去哪了,在歐洲的遷徙和敗落,最後的匈奴人原來是他們
    有趣的是,匈奴弓的上梢比下梢長,是不對稱弓形,這種弓更利於在馬上前後左右,更快的轉換射擊目標不受阻礙。逃出中國匈奴人因匈河而得名,但對公元91年的匈奴人來說,和南方漢朝的戰爭正在變成夢魘,北匈奴開始逃離和漢朝的接觸,他們的逃亡路線在中國史籍中記載的很清楚。
  • 曾與漢朝為敵的北匈奴人西遷四站後究竟去了哪裡?
    而當時東漢剛剛建立,國力還屬於恢復期,因此,直到漢明帝時,才發動了對北匈奴的反擊戰。公元73年,漢軍四路出擊北匈奴,竇固、耿忠的漢軍一直追擊到天山一帶,並奪取了伊吾(今新疆哈密)。漢和帝時,又發動了針對北匈奴的反擊戰,
  • 曾經令古代皇帝頭疼的「匈奴」,最後去哪兒了?學者:至今還存在
    說起匈奴,這個名號可是非常耳熟,在很多人的印象當中,匈奴人是非常殘暴而且兇狠的。所以,古代各朝皇帝說起匈奴都是頭疼不已,那麼匈奴到底是如何發展起來的呢?以前兇狠的匈奴人現在又在哪裡呢? 對此,曾有學者表示,其實「匈奴」現在離我們也不遠。
  • 馮學榮:匈奴為何從歷史中消失了?他們去了哪?
    其實,北匈奴是逐步融合到當地的各民族去了,例如說,融合到阿拉伯人、東歐等地區的人民中去了。 那麼問題來了:既然北匈奴融入了阿拉伯地區、東歐地區各民族,可是北匈奴明明是黃種人,為什麼今天中東人、東歐人,看起來還是白種人的樣子呢? 這個事情說起來,其實也實屬正常:因為北匈奴的基因,被白種人的基因稀釋了。
  • 解析東漢戰爭:竇憲出徵北匈奴,收降20萬匈奴兵,大獲全勝
    北匈奴再鬧饑荒,偌大的草原到處哀鴻遍野,不斷有北匈奴士兵南下,選擇投降南匈奴。 及至此時,南匈奴已經投降四十餘年,漢文化的超強同化能力,漸漸讓他們忘記了自己是匈奴人。 至少,在短期內他們內心的那股狂悍,不會重新被點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