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大拉距和力量更強,匈奴人使用用的弓經過特殊設計,匈奴梢角弓長度要達到1.3m,超過漢軍弓15-20釐米,拋射距離也可達到兩百多米。有趣的是,匈奴弓的上梢比下梢長,是不對稱弓形,這種弓更利於在馬上前後左右,更快的轉換射擊目標不受阻礙。
逃出中國
匈奴人因匈河而得名,但對公元91年的匈奴人來說,和南方漢朝的戰爭正在變成夢魘,北匈奴開始逃離和漢朝的接觸,他們的逃亡路線在中國史籍中記載的很清楚。
公元91年,《後漢書》:「北單于為耿夔所破,遁走烏孫,塞北地空,餘部不知所屬」,北匈奴首先到了新疆伊犁河的烏孫,在這裡被漢西域長史班勇兩次擊敗,137年斐岑擊斃匈奴呼衍王,151年,司馬達又擊敗匈奴新呼衍王,匈奴無處立足只好再向西逃亡。160年來到了錫爾河的康居國。"康居東界烏孫,西達奄蔡",從史料看,匈奴人並沒有停下,而是繼續向西。據《三國志·魏志》「有奄蔡國一名阿蘭,皆與康居同俗,東南與康居接」。這時候,匈奴離開故地已有兩百多年,距離故地四千多公裡。
在阿蘭那國,唐朝李延壽《北史》載:「…匈奴殺其王而有其國,至王忽倪已三世矣…」。匈奴攻破了緊鄰康居的阿蘭那國,自己做了國王,這是中國歷史中最後一次關於西遷的匈奴人的記載。
匈人來到羅馬帝國
想不到的是,匈奴人滅掉阿蘭那國的事件,也引起了西方另一個帝國,羅馬帝國的關注,在羅馬帝國的一部著作《歷史》中也記載到,374年異族攻破了阿蘭那國。這恰巧和中國歷史上最後一條匈奴記載吻合,羅馬人把這個異族稱為匈人。
羅馬歷史學家阿米亞努斯描述的匈人是這樣的,(節選)
孩子剛一出生,面頰就被刀深深刻劃,當他們長大時,刀疤紋路就會阻止鬍鬚的生長,匈人成年後,相貌醜陋,沒有鬍鬚,形同閹人。他們從來不蓋房子,避之如同躲避墳墓,你甚至找不到一間哪怕蘆葦編成的陋室,匈人以亞麻衣服或縫在一起的森林鼠皮蔽體,無論在私人場合還是在公開場合,他們都只穿一種衣服。他們不懂換洗,直到衣服被磨損撕扯成布條,才會將它們脫下。他們不需要火,他們食用野草根和半生不熟的肉類,為了加熱,他們會把生肉放在自己的大腿和馬背之間捂一小段時間。
這種描述太過詆毀匈人,或者只是作者的聽聞,匈奴人從來不是一個血統民族,而是一個鬆散聯盟,匈奴人在西遷的過程中與沿途的文化和血液混合,進入歐洲的匈奴風俗習慣已經有了很多改變,比如在幼童時期通過纏頭就讓頭顱變形,嚴重變形以昭示高貴。長期的遷徙讓他們不會蓋房子,以搶劫得到生活用品讓他們感到以前的手工技藝成本太高,吃生肉可能是一種原始的補充維生素C的方法。
這本書也描述過匈人的戰爭,匈人的智慧並不低。
「匈人有時會通過主動挑釁發動戰爭,他們的作戰陣型為楔形,作戰時發出兇猛的戰吼。在戰場上他們會故意驟然分散攻擊,散亂的向各個方向突擊,給敵人造成慘重的損失。匈人是最可怕的戰士,因為他們會在很遠的距離上用弓箭射擊,他們連接箭頭和箭杆的技術非常高超。當敵人全力格擋他們的衝擊時,他們會使用繩索捆住敵人,使得其喪失騎馬和行走的能力。」
「匈奴為漢所驅,皆轉入歐洲」,這個論點正確嗎? 匈奴是匈人嗎? 一直以來,都缺乏非常明確的證據。
匈奴是匈人,但墓葬考古支持這一論點,從蒙古到中亞匈奴風格的大量墓穴型墓葬,沿途反覆出現漢朝風格的玉劍,雕刻和鑲嵌工藝品,漢朝的絹帛,伏爾加河流的匈人遺址的漢式弓箭,高加索的漢代日光鏡,匈奴風格的陶罐。這一連串遺址從西漢時期開始,自東向西,越往西時代越晚,似乎聯成了匈奴遷徙的軌跡,一直到匈人帝國中心--匈牙利。
最後的匈人
最偉大的匈人"上帝之鞭"阿提拉,他長著一副純粹的的東方面孔,《哥特史》:個子不高,肩膀寬,黑頭髮,黑眼睛,稀疏的鬍鬚和扁平的鼻子,阿提拉開始匈人的極盛期。後來阿提拉死在婚床上,匈人內戰,帝國瓦解,468年成為匈人在史書中最後一年,因為從這以後,歐洲的史書中就再也找不到匈人的消息了。
匈牙利真相
有人爭,有人搶,匈牙利一直認為自己是匈奴,匈牙利古稱"潘諾尼亞"是匈人建國之地,匈人大汗阿提來的首都就在布達佩斯。但現在的匈牙利人不是歷史上的匈人,現在的匈牙利人也是來自亞洲的遊牧民族,他們被稱為馬扎爾人,他們很有可能是唐朝時期的逃亡的「靺鞨」人。在馬扎兒人的阿爾帕德大公和7個部落到達"潘諾尼亞"時,匈人早已滅國四百多年了。馬扎爾人或者「靺鞨」的打仗風格,讓歐洲人想起了匈人,因此把這裡叫做「匈奴之地」--「匈牙利」,馬扎爾人也被稱作「匈牙利人」,其實不是匈人的後裔,當地有匈奴人遺存,但並不多。
低調之國
還有比較純的匈奴人嗎? "玫瑰之國"保加利亞的保加爾人,其實就是匈奴人,上帝之鞭阿提拉死後,匈人分成庫特利格匈人和烏特利格匈人,為了統一和奪權互相攻擊,傷亡殆盡的庫特利格匈人和斯拉夫人通婚形成保爾加人。阿提拉的餘部。跟隨阿提來的十姓回紇最後都跟隨了保爾加人,保爾加人也被拜佔庭帝國視為匈人,這應該是最後的成建制的匈人了,但今天的保加利亞人其實混入了大量的斯拉夫血統,皈依了東正教,也已經不是匈奴了。
最後血脈
在俄羅斯還有一個民族楚瓦什人,楚瓦什人很可能是匈奴人進入歐洲前遺留下的老弱部落(匈奴人有這個傳統,如悅般國),他們沒有太深入的進入歐洲,雖然現在也已經斯拉夫化,但他們的語言仍然保留和很多不同於其他突厥語的獨特語境,楚瓦什人可能就是比較沉真的匈奴人。這個民族有一個習俗,似乎可以看出他們的徵戰軍事背景,他們把金屬硬幣縫在頭巾上,像戰士的頭盔。
被同化
匈奴帝國滅亡後,被羅馬帝國僱傭服役的匈族軍人很多,匈奴軍人參加過卡利尼庫姆之戰但為雙方作戰,在哈德良堡之戰中,匈奴軍是東哥特人的士兵,當西哥特人洗劫羅馬時,有幾個稱為"混血匈族"的部落隨西哥特人進入法國周邊地帶,建立了第一個日耳曼王國,有一個匈族部落隨東哥特狄奧多裡克進入義大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