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學榮:匈奴為何從歷史中消失了?他們去了哪?

2021-02-13 讀書人馮學榮

 

許多朋友都有這個疑問:當年和我大漢朝打得天昏地暗的匈奴,他們為何從歷史上消失了?他們到底去了哪?

 

這是個有趣的問題,今天,老馮用通俗易懂的文字,把這事為大家簡單講解一下。

 

事情是這樣的:

 

首先,大家要知道「匈奴」這個東西,其實是一個統稱,在當年,匈奴內部是分成許許多多不同的部落,主要有五大部落,他們匈奴在內部,其實並不團結,他們經常也是狗咬狗的、內戰不斷的。

 

所以呢,雖然匈奴和我大漢帝國,打得不可開交,但是到了東漢時期,匈奴分裂了,分成了北匈奴、南匈奴兩個部分。

公元48年,也就是東漢建武二十四年,南匈奴有個單于(王)名叫「醢落尸逐鞮」的,率眾投降東漢的光武帝劉秀,對東漢採取了投降、投靠、依附的政策。

 

南匈奴投降東漢之後,被安置在河套地區、內蒙古地區居住。

 

也就是說,從那個時候起,南匈奴決定:跟著漢人跑、跟著漢人混。

 

然而,北匈奴卻仍然對東漢採取敵視態度,繼續和東漢打仗,這個時候,北匈奴則主要集中在今天蒙古國(外蒙古)地區。

 

然後呢,北匈奴有沒有打得贏漢朝?

 

答案是:沒有。

 

在這個過程中,南匈奴和我大漢,形成了軍事同盟,聯合攻擊北匈奴。

 

所以,在我大漢和南匈奴的夾攻之下,北匈奴且戰且退,逐漸地,撤退到新疆地區,然後大概在公元160年前後,也就是東漢延熹三年前後,撤退到中亞,也就是阿拉伯地區去了。

北匈奴西遷、南匈奴南進融入漢族

 

那麼,北匈奴撤退到中亞去了之後,有趣的是:他們在歷史上,逐步消失了。

 

為什麼消失了?

 

其實,北匈奴是逐步融合到當地的各民族去了,例如說,融合到阿拉伯人、東歐等地區的人民中去了。

 

那麼問題來了:既然北匈奴融入了阿拉伯地區、東歐地區各民族,可是北匈奴明明是黃種人,為什麼今天中東人、東歐人,看起來還是白種人的樣子呢?

 

這個事情說起來,其實也實屬正常:因為北匈奴的基因,被白種人的基因稀釋了。

 

就像一滴黑色的醬油,滴到一大鍋白色的湯裡面,湯還是白色,醬油的顏色,被稀釋了。

 

舉個例子:我們福建泉州姓丁的,基本上都是古代在泉州經商的阿拉伯人的後代,但是,今天泉州的丁氏,完全是中國人的長相,已經看不出來阿拉伯人的長相了,為什麼?因為年代久遠了,阿拉伯的基因被稀釋了。

 

有歐洲學者提出:曾經在東歐歷史上橫行霸道的「匈人」(Huns),就是中國歷史上的「匈奴人」,是西遷到東歐的匈奴人。然而,這個觀點在學術界,有很大的爭議,應當存疑。

 

不過,這個爭議其實也沒多大意義,因為在東歐歷史上的「匈人」,他們也消失了,他們的基因,也融入了東歐、中東等地,基因也被稀釋了。

也就是說,無論東歐歷史上的「匈人」是不是中國歷史上的「匈奴人」,他們都在歷史上消失了,融入了當地的民族。

 

總之,北匈奴被漢朝驅趕到中亞和東歐之後,他們在歷史的長河裡,逐漸消失了,悄無聲息地,不知不覺地消失了,最合理的解釋就是:他們逐步地,融入了中亞和東歐各個民族。

 

好了,這就是北匈奴的結局。

 

值得一提的是:北匈奴也並非全部跑光了,他們也是部分西遷了,有一部分則留在了大草原上,和後來在草原崛起的民族不斷融合,喪失了自我,最後,融入了後來的蒙古人。

 

那麼,南匈奴呢?

 

南匈奴的結局,則比北匈奴有趣多了。

 

漢朝滅亡之後,對漢人友好的南匈奴,逐漸在華北地區,和其他遊牧民族一起,分別建立了許許多多的國家,史稱「五胡十六國」。

 

五胡,是指:(南)匈奴、羯、鮮卑、氐、羌。

 

十六國,是指:成漢、前趙、後趙、前涼、前燕、前秦、後燕、後秦、西秦、後涼、南涼、西涼、北涼、南燕、北燕、胡夏。

 

然後呢,在中國的歷史長河裡,位於華北地區的這「五胡十六國」,在各種戰爭中,先後都滅亡了。

 

「五胡十六國」先後滅亡了之後,南匈奴的遺民,逐步地融入了華北地區的漢族人民。

 

其中有的南匈奴先是融入鮮卑族,然後又隨著鮮卑一起,融入漢族。

《晉書》記載:「關中人口百餘萬,戎狄居半,匈漢雜居」,記錄了當時漢人和南匈奴雜居在一起的狀態。

 

漢化之後的南匈奴遺民,放棄了遊牧,並跟漢人學會了農耕,並且逐步改了漢人的姓氏,我用圖表的形式,來舉一些例子:

講到這裡,大家要小心一個邏輯陷阱:舉例說,部分南匈奴人改姓「劉」,不等於所有姓「劉」的漢人的祖先都是南匈奴。

 

就這樣,在歷史的長河裡,南匈奴的後代,逐步融入了漢族、成為了漢人,分散在中國的大江南北,我舉一些具體的例子:

 

江蘇蘇州的金氏,就是南匈奴的後代。

 

福建福安市賽岐鎮宅裡村的金氏,也是南匈奴的後代。

 

河南省鶴壁市的赫連氏,也是南匈奴的後代。

 

安徽省皖南東至縣南溪古寨金氏,也是南匈奴的後代。

 

甘肅省蘭州市榆中金崖鎮金氏,也是南匈奴的後代。

 

浙江省浦江縣鄭宅鎮後路金村金氏,也是南匈奴的後代。

 

山東省文登市叢氏,也是南匈奴的後代。

 

……

 

然而,這只是茫茫人海的幾個例子,這樣的例子,實在太多。

 

以上這些人群,在他們的戶口本裡,寫的都是「漢族」,但是,他們是南匈奴的後代。

 

說到這裡大家要注意:還有更多的村子,祖上是南匈奴,但是後代覺得不光彩,或者覺得標榜祖先對自己不利,所以,許多南匈奴的後代,在修族譜的時候,年代久遠了,也就逐漸不再提起自己的遠祖(南匈奴),換句話說,在我們中國,還有許許多多的村莊,他們是南匈奴的後代,但在族譜上,已經查不到了,也就是說,他們已經徹徹底底,融入了漢族。

 

說到這裡,我們簡單總結一下:

 

總結一:西漢一朝,對匈奴打擊甚大,到了東漢時期,匈奴分裂,分成北匈奴、南匈奴,其中,北匈奴和漢人敵對,南匈奴則歸附了漢人。

 

總結二:在和東漢的戰爭當中,加上蒙古高原爆發氣候災害,北匈奴逐漸西遷,並從東亞的地盤中逐步消失。北匈奴一部分西遷到中東、東歐之後,隨著歲月的流逝,悄無聲息地,融入了當地各民族。一部分呢,則留在草原上,生存繁衍,後來融入了北方諸多遊牧民族,例如蒙古族。

 

總結三:南匈奴在華北的地盤上,建立各種小國,但先後都滅亡了,然後南匈奴在歲月的長河裡,他們逐步融入了漢族,他們的後代,改了漢姓,變成了漢人,今天就在我們的身邊。

 

鬥轉星移,滄海桑田,回顧歷史,幾分蒼涼,幾分唏噓。

 

值得一提的是,匈奴祖祖輩輩生活的大本營蒙古高原,不長竹子,也沒有造紙工業,所以,在古代,匈奴沒有竹簡,如果依靠昂貴的牛皮寫字記事,無法承載深厚的文化,這就是為什麼,匈奴滅亡之後,關於它的歷史文字資料,少之又少。

 

然而實際上,匈奴是只有語言、沒有文字的,司馬遷《史記》、班固《漢書》都有這樣的記載:

 

「(匈奴)毋文書,以言語為約束。」

 

意思是說:匈奴人沒有文字,跟他們說事,都是靠口頭約定的,都是憑的信用。

 

今天的歷史回顧到這裡,我們發現三個有趣的點:

 

首先,我們說一個民族,一家公司,一個組織,一個國家要團結,才能生存下去,才能有所發展。匈奴這個民族之所以滅亡,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不團結,他們分裂成南北兩個匈奴,其中南匈奴還幫助漢人攻擊北匈奴,我們說,堡壘都是從內部攻破,匈奴民族滅亡的歷史,足以使我們警醒!

 

其次,世間萬事萬物,都在發展變化當中,沒有一成不變的事物。匈奴雖然在民族意義上滅亡,但是在生物學意義上,匈奴人至今仍然存在,他們變成漢人、或者融入中東和東歐。

 

再者,物質條件是一切文化、文明和意識形態的基礎,由於氣候的原因,匈奴的地盤(蒙古高原)不長竹子,無法製作竹簡,龜殼什麼的也沒有,森林資源也不豐富,連木片都貴,因此如果要寫字的話,只能在牛皮上書寫,這樣的話,使用文字的成本很高,所以,匈奴在歷史上,無法形成文字,匈奴的文化也無法得到傳承,所以匈奴很容易被其他民族同化。

相關焦點

  • 馮學榮:蘇武牧羊的歷史真相
    )去放羊,一共流放了十九年,後來匈奴看拿他沒辦法,才把蘇武放了,於是蘇武回到大漢,受到後人稱頌。按理說,蘇武是使節,匈奴人虐待一個使節,沒有意義。當時大漢和匈奴打仗,有一回,雙方相互扣留了對方的使節作為人質,匈奴首先釋放善意,把大漢的人質,給放了。大漢是禮儀之邦,作為回報,於是也釋放了匈奴的人質。而且,漢武帝還派出蘇武一行人,出使匈奴,護送這批釋放的匈奴人質(使節),好讓他們平安回到匈奴。這一行人,都是漢朝的使節,到了人家匈奴的地盤,理應安分守己、好好做使節,對不對?
  • 歷史的真相——匈奴西遷後到底去哪了?
    在中國史料中,匈奴最後一次出現是在《魏書·西域傳》中,其中的記載說:「粟特國,在蔥嶺之西,古之奄蔡,一名溫那沙。居於大澤,在康居西北,去代一萬六千裡。先是,匈奴殺其王而有其國,至王忽倪已三世矣。其國商人先多詣涼土販貨,及克姑臧,悉見虜。高宗初,粟特王遣使請贖之,詔聽焉。自後無使朝獻。」這表明殺了粟特國王從而獲取統治權的匈奴人,在魏高宗即位的公元452年以後,消失在了中原王朝的視野之中。
  • 馮學榮:關於朝鮮,有趣的歷史往事
    所以說在歷史上,朝鮮半島,千真萬確,曾經是我國的土地。漢四郡示意圖,注意圖中大漢帝國和三韓的分界線 2 歷史上有許多重大事情,其實是互相聯繫的,但是我們在讀史的時候,沒有人點撥,所以一直不知道彼此之間有關聯
  • 蘇武牧羊:歷史的真相竟然如此
    漢武帝釋放匈奴人質,並派出蘇武一行人,護送匈奴人質回匈奴。蘇武堅決不投降,於是,蘇武被匈奴人流放到北海(貝加爾湖)去放羊。按理說,蘇武是使節,匈奴人虐待一個使節,沒有意義。當時大漢和匈奴打仗,有一回,雙方相互扣留了對方的使節作為人質,匈奴首先釋放善意,把大漢的人質,給放了。大漢是禮儀之邦,作為回報,於是也釋放了匈奴的人質。而且,漢武帝還派出蘇武一行人,出使匈奴,護送這批釋放的匈奴人質(使節),好讓他們平安回到匈奴。這一行人,都是漢朝的使節,到了人家匈奴的地盤,理應安分守己、好好做使節,對不對?
  • 公元五世紀後,匈奴人消失在史書之中,他們究竟去了哪裡?
    ,它大約消失在公元五世紀左右,匈奴並不是一個單一的種族,它從一個小部落發展成龐大的帝國,在兼併其他部落的過程中,接納了許多東胡、月氏、印歐人以及漢人。 可是後來,匈奴又再一次分裂,大約在公元156年,北匈奴被漢軍狠狠擊敗,自此開始西遷之路,從此消失在史書之中,而南匈奴在東漢以後大量遷移到內地,分布在山西、河北等地,於公元5世紀左右在歷史舞臺上徹底落幕。
  • 馮學榮:美國歷史的10個驚人真相
    因為他們的農產品,賣不出去了。 所以呢,南方的幾個州,就宣布脫離美國、獨立出去,要分開單幹,而林肯說,哇靠,分裂祖國,我才不做歷史的罪人,於是南北就開戰了,後來林肯打贏了,並且順便解放了南方的黑奴。 後人為了「政治正確」,就把南北戰爭描寫成「解放黑奴之戰」了。 事情簡單地說,就是這樣。
  • 歷史上的烏孫國後裔去哪了?原來,他們衍化成了哈薩克人!
    在中國歷史上,烏孫國的歷史很悠久,曾在多個文獻中記載過。然而,現在人們已經找不到烏孫國的影子。那麼,烏孫國子孫去哪了?
  • 中國歷史上的鮮卑、匈奴、党項和契丹這些民族現在到哪兒去了?
    中國歷史上的鮮卑、匈奴、党項和契丹這些民族現在到哪兒去了?一言以蔽之,這些民族的主體可以說已經融入了中國的各民族之中,但也有一些分支則遷居到中國以外的地區,之後也基本融入了當地其它民族之中。鮮卑族去哪了?
  • 北匈奴去哪了,在歐洲的遷徙和敗落,最後的匈奴人原來是他們
    有趣的是,匈奴弓的上梢比下梢長,是不對稱弓形,這種弓更利於在馬上前後左右,更快的轉換射擊目標不受阻礙。逃出中國匈奴人因匈河而得名,但對公元91年的匈奴人來說,和南方漢朝的戰爭正在變成夢魘,北匈奴開始逃離和漢朝的接觸,他們的逃亡路線在中國史籍中記載的很清楚。
  • 在位54年漢武帝,卻花44年去打匈奴,為何揪著匈奴不放?
    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讓匈奴臣服於中原王朝的皇帝。自元光二年(前133)起,他一直致力於消滅匈奴,花了整整44年才成功。這執著的勁兒不禁令人疑惑:為何他揪著匈奴不放? 漢武帝心裡有數了,衛青就是天才型將軍,讓他去打匈奴自己是可以放心的。所以,他就開始重用衛青了。 衛青的時候,匈奴已經是不敢囂張了,因為這個期間都是漢朝追著匈奴打,而不是他們來騷擾漢朝邊境了。 可以說這件事漢武帝還是可以值得驕傲的,之前受匈奴欺負,這個仇他是一定要報的。
  • 古代少數民族現在都去哪了?匈奴、鮮卑、突厥、契丹、女真,他們是什麼關係?
    他們是消失在歷史中,還是到那裡去了呢?曾經以為北方這些少數民族一旦被徵服了,整個民族就被徵服者屠而滅族了,因為古代類似的屠城不絕於史。翻看歷史資料發現,其實除了少數幾個民族被盡數屠殺外,其它大多被漢族同化了。
  • 匈奴人到底去了哪裡,蒙古是匈奴的後裔嗎?
    匈奴,這個曾經強大的中國北方霸主已經不復存在了,在歷史的長河中,他不斷的分裂,通婚,遷移,雜居,已經融合到世界的各個民族當中。目前在中國,真沒有哪個民族算是匈奴的後代。有人說蒙古,有人說滿族,其實都不是,蒙古的祖先是東胡,居住在大興安嶺附近,是和匈奴同時代的一支部落,滿族的祖先是肅慎,生活在黑龍江、烏蘇里江、松花江一代。
  • 北匈奴的後裔究竟去了哪?歐洲的匈人真的是匈奴後裔嗎?
    先看匈人的外貌,羅馬史學家馬賽裡努斯在他的著作《歷史》中寫到:「匈人的孩子剛一出生,他們的面頰就被刀深深刻劃,這樣當他們長大時,臉上的刀疤紋路會阻止鬍鬚的生長。因此匈人成年後,他們相貌醜陋,沒有鬍鬚,形同閹人。所有匈人都有著緊湊強壯的四肢,肥短的脖子,而且身材畸形,樣子可怕。」
  • 為何匈奴抓到漢俘不斬,反而賜他們匈奴女子?才發現是我們上當了
    為何匈奴抓到漢俘不斬,反而賜他們匈奴女子?
  • 憑空消失的古國之「匈奴王國」
    憑空消失的古國之「匈奴王國」古代蒙古高原遊牧民族,興起於今內蒙古陰山山麓,他們披髮左衽。公元前215年,匈奴被秦將蒙恬趕出河套以及河西走廊地區。公元48年,南匈奴首領醢落尸逐鞮率眾投降光武帝劉秀,被安置在河套地區。而北匈奴還是叛服不定,讓東漢下決心摧毀北匈奴。漢和帝劉肇永元元年即公元89年,竇憲大敗北匈奴,並迫其西遷,班固在燕然山(今蒙古杭愛山)南麓勒石,銘刻《封燕然山銘》紀功。 南匈奴在五胡十六國時期建立了前趙政權。匈奴與鮮卑的後代鐵弗人建立了胡夏政權。
  • 深山裡的他們是匈奴後裔,不信你看看他們的長相
    成龍主演的《天將雄獅》,激起人們對消失的羅馬軍團的興趣。
  • 攪亂中原的匈奴、鮮卑、氐、羌、羯等五族,最後都去哪了
    他們又去了何方呢? 一、鮮卑 五胡之中,首先要聊的民族必然是鮮卑,因為在5個民族之中,鮮卑民族在民族融合方面做得最好。鮮卑貴族已經併入到了漢人貴族之中,甚至他們連鮮卑的姓氏都在融合生活後逐漸消失,因此鮮卑人融入了漢人中。
  • 野雞一到了晚上為何就消失不見了,它們都去哪了,看完就懂了!
    野雞一到了晚上為何就消失不見了,它們都去哪了,看完就懂了!萬千世界無奇不有,歡迎收看本期精彩內容。自然界中雨哦很多稀奇古怪的事情,都在等著人們不斷地去進行探索,之前有人提出了這樣一個疑問,野雞一到了晚上為何就消失不見了?它們都去哪了?看完或許你就懂了。其實自然界中的每一種動物都會分為不同的種類,只不過隨著人們活動的範圍逐漸擴大和無節制的捕殺,很多的動物也都在逐步消失,還有一些非常稀有的動物已經被國家列為是保護動物。
  • 匈奴人和漢人語言相貌都不同,為何《史記》還說他們同根同源
    匈奴人和漢人語言相貌都不同,為何《史記》還說他們同根同源《史記·匈奴列傳》開篇即說:「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維
  • 漢武帝在位54年,卻花了44年去打匈奴,為何劉徹揪著匈奴不放?
    「匈奴未滅,無以家為」,這句千古名言是西漢名將霍去病在漢武帝對其賞賜時所說。大意是說如果匈奴不滅,大漢王朝就會受到嚴重的威脅,不打敗匈奴,大漢王朝就會不安全,國家不安,人民也會深受其苦。驃騎大將軍霍去病認為匈奴還沒有消滅,就不應該只顧自己的小家。這句名言也成為中國歷史上保家衛國將士們的座右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