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對北匈奴進行了一系列的打擊,漢末北匈奴一度復興

2020-12-23 玲秀那的紀實

歷史家的職責是要確切、真實、不感情用事;無論利誘威脅,無論憎恨愛好,都不能使他們背離真實。——塞萬提斯(西班牙)

文章分類|歷史奇文

文章字數|2274字,閱讀約5分鐘

元狩四年(前119年),隨著西漢狀元侯霍病"封狼府胥山,禪於古堰,登瀚海",歷時四十餘年的漢雄戰爭正式宣告結束,漢朝終於打敗了曾經不可一世的匈奴,成為亞洲唯一的霸主,而戰敗的匈奴徹底走向了沒落,昔日的輝煌,無法與漢朝為敵。之後,被漢朝趕出漠北的匈奴,遠在西北。1958年,在西漢王朝和西域烏孫國的聯合進攻下,匈奴分裂為五部,各歸其主,互相攻伐

這一年,匈奴先後誕生了五位單于(漢謝單于,徐履全屈單于之子,姬後札)、突騎單于(薄虛堂之子)、胡節單于(胡節王)、車禮單于(遊敖河王)和烏季單于。接著,經過幾年的混戰,最終發展成呼韓邪單于和郅支單于(呼韓邪兄弟呼圖五四)兩派之間的對攻。

五鳳四年(前54年),郅支單于率軍擊敗呼韓邪單于。甘露元年(公元前53年),呼韓邪單于在郅支單于的壓力下,率兵南下,歸附西漢,史稱南匈奴,而郅支單于和他的軍隊史稱北匈奴(當然此時的北方雄奴並非東漢的北方湘奴)。

甘露元年(前53年)至建昭三年(前36年),在這段時間裡,北匈奴在郅支單于的領導下,重現了昔日匈奴的一絲雄風。然而,曾經那麼強大的匈奴都被西漢打的丟盔棄甲,何況今天的北匈奴?建昭三年(前36年),隨著北匈奴逐漸威脅到西漢王朝對於西域的控制,西域都騎副都尉陳唐郊派人上書西域城郭諸國和漢軍團天劉兵4萬餘人,分成六隊重創郅支單于,最終郅支單于重傷不治身亡,北匈奴遂亡

胡漢謝山宇

幾年後,依附西漢的南匈奴首領呼韓邪,見北匈奴已滅,漠北已無威脅,便率領南匈奴再次回到漠北。

就這樣,到了東漢。

前期南匈奴被北匈奴打敗,不得不選擇繼續依附東漢,被安置在河套地區,而北方的雄奴則繼續選擇與漢朝對抗,佔領北方的漠河地區。

待到此時漠北的北匈奴,由於勢力的削弱,不像鼎盛時期的匈奴,而其首領普突單于又不是雄主,再加上此時其盤踞之地已是天災不斷,而隨後周邊的烏桓、鮮卑等部落又紛紛崛起,這就是北匈奴的日子很不好過。簡單的說,此時的北匈奴已經不再是西漢時期的北匈奴那般強大,此時的它雖然還算有實力,但也不過是快速的走向了暮年。

劉秀

因此,北匈奴為了生存,不得不在建武二十年(1944年)遣使到漁陽會見漢朝官員,請求與東漢議和,希望用議和來緩解自己的壓力,同時挑撥東漢與南匈奴的關係。然而,劉秀不可能不知道,他斷然拒絕了北匈奴與之往來的請求,只答應與北匈奴進行貿易。此後,北匈奴見東漢王朝如此果斷地拒絕他的請求和親吻,感覺顏面無光,於是在隨後的幾十年裡,一有機會,就不斷騷擾東漢王朝的漁陽到河西走廊北部的邊塞

起初,東漢王朝忙於穩定自己的統治和恢復民生,對北匈奴的騷擾多是防禦性的。然而,隨著東漢王朝的天下更加安定,經濟更加繁榮,大漢對於北匈奴的爭奪也慢慢拉開。

永平十六年(73年),東漢正式向北匈奴宣戰,東漢聯合美南匈奴、魯水羌胡、烏桓、鮮卑共數萬人,分四路進攻北匈奴,北休奴呼延王步大敗,死傷千餘人,並佔伊吾魯城,置伊和都尉。次年,竇固兵伐天山,於蒲班海攻破北匈奴白山部,重置西域都護。永平十八年(75年),東漢大將竇固、耿恭率軍擊敗北匈奴呼延王和左魯裡王、湛車司

都縣

隨後,在東漢王朝和南匈奴的聯合進攻下,北匈奴日漸衰落,北方的一些雄奴為了生存開始南下歸附漢朝。元和四年(87年),隨著鮮卑對北匈奴的殺戮,北匈奴開始混亂,實力下降。永元元年(89年),東漢大將竇憲、耿秉聯合南匈奴,與卡固山壯聯合北匈奴,俘殺一萬三千餘人,降服北匈奴二十萬餘人。永元三年(91年),耿夔率領漢軍進攻金巍山,擊敗北匈奴軍隊,北匈奴被迫西遷,遠離故土,西逃的有孫氏和康居。

隨著北匈奴的西進,北匈奴漠北雄據的歷史結束了,但是,一場變革,卻讓北方雄奴重新煥發了近半個世紀的生機。

永元六年(94年),南匈奴亭單屍被匈奴繼承單于,對於這個單于,北匈奴是極度仇恨的,因為他經常率軍與漢軍聯合進攻北匈奴,殺害北匈奴人,所以對於他的繼位,要歸降東漢,南匈奴原來的北匈奴人自然是不服了。於是,這一年,歸降北匈奴的十五個二十多萬人都叛變了,擁立前單于吐赫的兒子敦敖吉日為單于。此後,匈奴再次分裂為南北匈奴。

同年,東漢文北匈奴兵變,遂調兵遣將與部下烏桓、鮮卑共出動4萬大軍出擊敵軍,迎侯單于大敗。然而,由於漢軍的疏忽,導致凡侯以率殘部塞之,漢軍放虎歸山。公元107年,東漢放棄西域,陳侯趁機控制西域,脅迫西域諸國擾亂東漢邊疆數十年,直至公元118年。於是,凡侯被鮮卑打敗。

元初六年(119年),列侯歸降東漢後,呼延王起兵控制殘存的北匈奴。隨後,在他的帶領下,北匈奴攻佔了伊吾,勢力一時有了復興的跡象。不過,由於班固的存在,北匈奴對東漢的邊疆並沒有構成太大的威脅。然而,由於呼延王的存在,再加上東漢國力開始衰落,東漢不得不徹底退出西域,將西域拱手讓人。

此後,史書中關於北匈奴的記載戛然而止。根據今天的研究,留在漠北的北匈奴可能已經與拓跋鮮卑融合,而西遷的北匈奴則可能前往頓河和多瑙河流域,以南俄羅斯草原為基地發動了對羅馬帝國的戰爭,最終導致羅馬帝國的滅亡

這裡是《玲秀那的紀實》,青山不改,綠水長流,咱們後會有期。

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真理因為像黃金一樣重,總是沉於河底而很難被人發現,相反地,那些牛糞一樣輕的謬誤倒漂浮在上面到處泛濫。

相關焦點

  • ​淺談北匈奴西遷的原因與過程
    直至西漢晚期,匈奴內部發生分裂,南匈奴歸順中原,北匈奴繼續與漢朝為敵。在公元73年至91年,東漢與南匈奴聯合攻擊,將北匈奴驅逐出漠北高原,從此北匈奴開始了西遷的歷史。一、匈奴的興起與發展脈絡匈奴本是北方的一個遊牧部族,興起於公元前3世紀,主要活動範圍位於河套地區,在大漠南北進行遊牧。
  • 解析東漢戰爭:竇憲出徵北匈奴,收降20萬匈奴兵,大獲全勝
    因為曾經南匈奴在南下選擇依附東漢王朝時,南匈奴的兵力被分散安置在邊境,長達半個世紀的生活,早已經讓南單于不可能有極強的號召能力。 當時,漢章帝剛剛病逝不久,漢和帝劉肇不過八歲,朝廷大權由其養母竇太后把持。 竇太后和執金吾耿秉商議,準備聯合南匈奴的勢力,合力出擊北匈奴。
  • 北匈奴西逃:西羅馬帝國滅亡的誘因?
    到西漢晚期,匈奴發生了分裂,呼韓邪單于率部歸順漢朝,而流竄到中亞與漢朝為敵的郅支單于也被漢將陳湯以「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為理由消滅掉了,漢匈關係從此走向和解。東漢初年,在匈奴貴族中反漢的勢力重新抬頭,導致匈奴再次分裂,南匈奴歸順漢朝,而北匈奴則堅持與漢為敵,經常發動對南匈奴和漢人的掠奪。  而當時東漢剛剛建立,國力還屬於恢復期,因此,直到漢明帝時,才發動了對北匈奴的反擊戰。
  • 東漢軍隊追擊北匈奴,北匈奴追擊日耳曼人,日耳曼人滅了西羅馬
    點擊上方藍色字體騰飛說史,可以免費關注本公眾號漢武帝攻打匈奴,導致匈奴分為北匈奴和南匈奴,南匈奴在呼韓邪單于的帶領下內附漢朝,北匈奴則踏上了持久而漫長的向西遷徙的徵程
  • 北匈奴的詛咒?2世紀東漢和羅馬同時開始大瘟疫,歷史暗藏線索
    最終,安東尼王朝在192年結束,羅馬帝國一度陷入「五帝之年」的混亂,從而走向了下坡路。 在地球另一端,東漢的瘟疫則更加漫長,在後來的一百多年裡不斷爆發,僅在東漢最後三十年裡,就記載有十二次瘟疫大流行。特別是在漢靈帝(168年-189年)時爆發的大瘟疫,再加上天災人禍,直接導致了黃巾之亂。
  • 匈奴人去哪兒了?——北匈奴西遷,一部壯烈的鬥爭史
    據《史記·匈奴列傳》記載:「匈奴其先祖夏後之苗裔也」。《山海經·大荒北經》則稱:犬戎與夏族同祖,皆出於黃帝。匈奴人從春秋開始,匈奴人不斷南下騷擾。匈奴帝國曾經是亞洲大陸上最強大幅員最遼闊的大帝國,一度縱橫馳騁,四處劫掠,成為橫亙在東西之間的一支可怕的文明破壞力量。由於西漢的強大,匈奴在與西漢帝國在連續的徵戰中消耗的精疲力盡。
  • 竇太后為何一定要滅掉北匈奴?如沒南匈奴添油加醋,一切未必發生
    東漢中期,漢朝與北匈奴爭奪對西域諸國控制權的戰爭。西漢開闢「絲綢之路」,密切了與西域(約今新疆及其與哈薩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鄰境一帶)的關係。西域諸國附漢後,朝廷設置西域都護府進行管理。王莽建立新朝後,匈奴趁機控制西域。
  • 北匈奴在東漢有多慘?四十年丟掉了八成部眾、被外戚刷功勞
    緊接著在漠北草原上給匈奴人放牧牛羊的丁零人也舉起了反旗,和烏孫人、烏桓人聯手重創了匈奴人。老天爺也似乎要給匈奴人顏色看,用罕見的大雪重創了匈奴的牲畜,這更加限制了匈奴大軍的行動。在天災人禍的打擊下,匈奴的統治動搖了,各個被徵服的民族紛紛脫離它的控制,匈奴帝國本身也分成了南北兩部分。
  • 是惡霸又是英雄:竇憲殲滅北匈奴帝國!中國10大歷史名將系列之二
    系列文章從古至今,排名不分先後,全部都是軍事將領。【薩沙講史堂第六百零三期】是惡霸又是英雄:竇憲殲滅北匈奴帝國!中國10大歷史名將系列之二中國歷史英雄的第二講:竇憲。歷史上,中國的強敵有很多,匈奴卻是第一個。從戰國開始直到秦漢,匈奴和中原王朝對峙了400年時間。無數中原軍民,慘死在匈奴人的屠刀下。好在,文明終將戰勝野蠻,匈奴最終被我大漢徹底消滅。
  • 從燕然勒石說起,談談北匈奴的滅亡
    然後好多人都為漢武帝喝彩,然後又有好多人說這是漢和帝的功勞,不能算在漢武帝身上等等……以及還有一些書呆子,認為燕然石碑出土地方比史學界意料得偏南一些,認為我們這種土得掉渣的農業帝國在歷史上是被高估的云云……可見俺還是對大眾對匈奴的了解高估了,所以原本是懶得寫的,這裡就稍微說說北匈奴的歷史。順便提一提,這軍功章裡,還真的算上漢武帝。
  • 曾與漢朝為敵的北匈奴人西遷四站後究竟去了哪裡?
    東漢初年,在匈奴貴族中反漢的勢力重新抬頭,導致匈奴再次分裂,南匈奴歸順漢朝,而北匈奴則堅持與漢為敵,經常發動對南匈奴和漢人的掠奪。而當時東漢剛剛建立,國力還屬於恢復期,因此,直到漢明帝時,才發動了對北匈奴的反擊戰。公元73年,漢軍四路出擊北匈奴,竇固、耿忠的漢軍一直追擊到天山一帶,並奪取了伊吾(今新疆哈密)。漢和帝時,又發動了針對北匈奴的反擊戰,
  • 擊敗匈奴,再通西域,東漢徹底解決匈奴問題 |秦漢史話連載34
    隨著東漢王朝的政治、經濟的發展,國力不斷的加強,以及邊疆各民族力量的消長,使東漢時期的民族關係發生了較大的變化。01、徹底擊潰匈奴東漢初年,匈奴利用中原戰亂之機,扶植割據的傀儡政權,分裂漢朝,北部邊郡受到攻掠,不堪其苦。那時候,東漢王朝剛剛建立,力量比較薄弱,而且統一戰爭正在進行,無暇顧及北部邊郡。
  • 燕雲十八騎的原型,東漢的精銳王牌,統一天下,滅匈奴。
    「出身仕漢羽林郎,初隨驃騎戰漁陽」(王維·《少年行》)並且在戰爭的錘鍊中,該地逐漸發展出一支特有騎兵。並且在兩漢交替,漁陽、上谷的突騎表現最為突出!為光武帝奪取江山立下了汗馬功勞。尤其是在景丹的帶領下逆轉劉秀在河北不利形勢,平銅馬,殺王朗,讓劉秀髮出:「吾聞突騎天下精兵,今日一見,名不虛傳」的感慨。
  • 竇憲:一個紈絝子弟,此前從未領兵,為何能大破北匈奴,勒石燕然
    這時匈奴分南北兩部,南匈奴和東漢交好,北匈奴卻桀驁不馴,不斷進攻南匈奴,還和東漢爭奪西域。所以南匈奴請求漢朝一起打擊北匈奴。竇憲可能也是知道了這事,所以才請求領兵出徵。估計這時竇太后也左右為難,不殺竇憲吧怒氣難平,朝臣、宗室那邊也不好交代;殺了吧又是自己的親哥哥,實在下不了手。
  • 東漢南匈奴南遷及其安置新論
    建武二十四年(48年)春,匈奴正式分裂為南、北兩部。建武二十六年(50年),單于比率南匈奴八部落歸降漢朝,成為漢朝的藩屬政權。本文試對南匈奴南遷、部落分布以及人口數量的變化做深入的探討。一、南匈奴單于庭暨八部的南遷與分布(一)南匈奴單于庭遷徙南匈奴歸附之初,漢朝先將單于庭安置於南距五原郡西部塞八十裡的草原上。
  • 匈奴人最終去了哪裡?
    漢初,不斷南下攻擾,漢朝基本上採取防禦政策。漢武帝時,對匈奴轉而採取攻勢,多次進軍漠北,匈奴受到很大的打擊,勢力漸衰。漢宣帝甘露二年(公元前52年)呼韓邪單于附漢,次年來朝。其後六七十年間,漢朝與匈奴之間經濟文化交流頻繁。東漢光武帝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年)分裂為二部:南下歸附漢朝的稱為南匈奴,留居漠北的稱為北匈奴。南匈奴屯居朔方、五原、雲中(在今內蒙古境內)等郡,東漢末分為五部。
  • 關於北匈奴西遷的考古學新探索
    C14 測定年代數據多在公元前190年到公元145年之間,參考出土規矩紋銅鏡 ,年代大致在東漢前期。 對照歷史文獻,新疆地區一直到桓帝元嘉三年(153 年)尚有北匈奴人活動記錄。所以不排除這些遺存也可能有延續到北匈奴時期的。上述匈奴遺存從西漢時期開始,自東向西,沿巴裡坤—吐魯番—和靜—哈薩克斯坦分布,越往西年代越晚。
  • 同樣是劉氏王朝,西漢與東漢對匈奴、西域的戰略有什麼不同?
    兩漢(西漢與東漢)皆是劉氏王朝,劉氏江山,而匈奴邊患,貫穿著兩漢歷史全過程,雙方恩怨日久,你來我往的衝突持續時間之長,歷史少有。西漢初年,承秦末的天下戰爭虛耗,國力不足,只能採取守勢,進行屈辱和親。維繫了六十年被動的狀態,漢武帝時代,改「和親」為進攻,經二十餘年戰爭,損耗了國力,也重創了匈奴,使匈奴勢力被壓縮到西域一帶。
  • 解析東漢戰爭:漢匈戰爭爆發!竇固擊潰匈奴,搶佔伊吾廬地區
    與此同時,東部的鮮卑也在崛起,匈奴勢力轉向西行,漸漸影響著西域國和烏孫。 劉秀進行大一統戰爭時,曾經的匈奴又恢復了往日雄風。 呼都而屍道皋若鞮單于欒提輿經常下令縱兵南下劫掠,南下進犯東漢邊境,而河套一帶的匈奴又多次在邊境劫掠民眾,甚至突襲到了河東邊境。
  • 匈奴西遷問題研究綜述
    公元前3世紀開始活躍於蒙古高原的匈奴,至1世紀40年代,由於連年遭受自然災害,加上統治階級層內部矛盾的激化,導致社會經濟脆弱,國內局勢動蕩。公元48年,匈奴分裂為南、北兩部。南匈奴居東漢緣邊八郡,助漢戍邊,受到東漢的保護和優待。北匈奴在漠北懼怕南匈奴附漢於己不利,多次遣使東漢,貢獻寶物,以求和親、互市。東漢既已接納南匈奴投誠,則對北匈奴欲與東漢建交的努力持謹慎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