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興鋒
(貴州師範大學歷史與政治學院,貴州貴陽550025)
[摘 要]東漢建武二十六年(50年),南匈奴單于率部四萬多人歸附漢朝。漢朝先將其安置於今內蒙古烏拉特中旗川井鎮至新忽熱蘇木一帶。翌年(51年),單于庭遷至西河郡美稷縣域,另外七部亦隨之遷入漢朝北部邊郡,分布於西到內蒙古烏蘭布和沙漠,東到河北桑乾河流域的廣大地區。永元二年(90年),南匈奴人口增加至23.73萬人。四十年間,南匈奴人口增長四倍。至熹平六年(177年)左右,單于庭遷離美稷縣後,僅有部分南匈奴遷至潁川郡(今河南省中部區域)、安定郡和北地郡(甘肅慶陽市、寧夏回族自治區黃河以南地區)。
[關鍵詞]東漢;南匈奴;遷徙;單于
南匈奴歸附是漢代北方民族史上重要的歷史事件。建武二十四年(48年)春,匈奴正式分裂為南、北兩部。建武二十六年(50年),單于比率南匈奴八部落歸降漢朝,成為漢朝的藩屬政權。本文試對南匈奴南遷、部落分布以及人口數量的變化做深入的探討。
一、南匈奴單于庭暨八部的南遷與分布(一)南匈奴單于庭遷徙南匈奴歸附之初,漢朝先將單于庭安置於南距五原郡西部塞八十裡的草原上。據《後漢書·南匈奴列傳》載:建武二十六年「遣中郎將段郴、副校尉王鬱使南單于,立其庭,去五原西部塞八十裡。單于乃延迎使者。使者曰:『單于當伏拜受詔。』單于顧望有頃,乃伏稱臣。拜訖,令譯曉使者曰:『單于新立,誠慚於左右,願使者眾中無相屈折也。』骨都侯等見,皆泣下。郴等反命,詔乃聽南單于入居雲中。」[1]2943東漢將南匈奴單于庭安置於「去五原西部塞八十裡」處。有學者認為此地在田闢城以北八十裡、漢長城以南的烏拉山北麓。[2]145此說欠妥。
筆者認為南匈奴單于庭「去五原西部塞八十裡」,即單于庭距離南方的五原郡西部都尉駐防的漢長城八十裡。五原郡西部都尉駐防的漢長城主要分布在今烏拉特中旗、烏拉特前旗和固陽縣境。西自狼山烏不浪山口起,石塊壘砌的長城遺蹟逶迤東行,經巴音哈太蘇木南境,向東進入查石太山區,經郜北鄉南部伸入烏拉特前旗小佘太鄉境,再東橫貫郜北鄉梁五溝林場,向東進入固陽縣境內。[3]626漢代度制,1 裡等於415 米。[4]261八十裡約等於33.2 公裡。由這段漢長城往北33.2公裡,即今內蒙古烏拉特中旗川井鎮(北緯41°88′,東經108°23′)至新忽熱蘇木(北緯41°58′,東經109°20′)之間。單于庭應在這一帶的草原上。[5]
同年,單于庭又遷入雲中郡西部。據《後漢書·光武帝紀》載漢光武帝「遣中郎將段郴授南單于璽綬,令入居雲中,始置使匈奴中郎將,將兵衛護之。南單于遣子入侍,奉奏詣闕。」[1]78南匈奴單于率部眾越過長城,由塞北草原遷入雲中郡。至於遷入雲中郡何地?史書並無明確記載。東漢雲中郡,治今內蒙古託克託縣東北的古城村古城。筆者由其後單于庭再次南遷美稷縣推斷,單于庭遷入雲中郡後,其駐地當在雲中郡西部,相當今內蒙古土默特右旗、土默特左旗一帶。
建武二十六年至二十七年(50—51),南匈奴單于及其部眾越過黃河再遷至西河郡美稷縣。《後漢書·南匈奴列傳》載:建武二十六年冬「前畔五骨都侯子復將其眾三千人歸南部,北匈奴單于使騎追擊,悉獲其眾。南單于遣兵拒之,逆戰不利。於是,復詔單于徙居西河[郡]美稷[縣],因使中郎將段郴及副校尉王鬱留西河擁護之,為設官府、從事、掾史。」[1]2945雲中郡地處邊塞,直接面臨北匈奴的武力威脅;同時,為便於護衛南匈奴單于及其部眾,東漢再將單于庭遷至西河郡美稷縣,在今內蒙古準格爾旗暖水鎮榆樹壕古城。[6]129
(二)南匈奴八部的安置與分布與南匈奴單于庭南遷美稷縣的同時,經東漢朝廷批准,單于將所轄八部眾亦配置在北疆八郡地帶。
據《後漢書·南匈奴列傳》載:「南單于既居西河,亦列置諸部王,助為扞戍。使韓氏骨都侯屯北地,右賢王屯朔方,當於骨都侯屯五原,呼衍骨都侯屯雲中,郎氏骨都侯屯定襄,左南將軍屯雁門,慄籍骨都侯屯代郡,皆領部眾為郡縣偵羅耳目。」[1]2945由此可知在八郡中,單于的直屬部眾分布在西河郡域(美稷縣域)、韓氏骨都侯部落分布在北地郡域(轄境相當於今寧夏賀蘭山、青銅峽、山水河以東及甘肅環江、馬蓮河流域)、右賢王部落分布於朔方郡域(轄境相當於今內蒙古東勝梁以北、狼山與查石太山脈以南、毛不拉孔兌溝與黃河北至烏不浪山口以西、烏蘭布和沙漠及其以東的區域)、當於骨都侯部落分布在五原郡域(轄境相當於今毛不拉孔兌溝與黃河北至烏不浪山口以東、呼斯太河與五當河及昆都倫河源頭以西、東勝梁以北、陰山秦漢長城以南的區域)、呼衍骨都侯部落分布在雲中郡域(轄境相當於今內蒙古達拉特旗和準格爾旗北部,包括今大青山與烏拉山南、黃河以北的狹長平原地帶)。郎氏骨都侯部落分布在定襄郡域(轄境相當於今山西朔州北部和內蒙古清水河縣,包括黃河以東、蒼頭河以北、渾河以南的丘陵山區),左南將軍部落分布在雁門郡域(轄境相當於今山西五臺山以北、恆山以西、內蒙古涼城縣岱海以南地帶),慄籍骨都侯部落分布在屯代郡域(轄境相當於今山西大同市南部、河北桑乾河及壺流河上遊一帶)。
綜上所述,建武二十六年,單于庭南遷今內蒙古烏拉特中旗川井鎮至新忽熱蘇木一帶。此後,南匈奴單于庭與其八部兩度遷徙其駐地,形成東漢初期南匈奴部落散居北部緣邊八郡的分布格局。南匈奴單于庭及其八部分布在今西到內蒙古烏蘭布和沙漠,東到河北桑乾河流域的漢代北方緣邊八郡的廣大地區。
二、南匈奴人口變動及數量蠡測建武二十七年(51年)以後,南匈奴八部人口的宏觀分布格局暫未改變,但是各部落人口數量逐漸增多。除自然增長這個因素外,也包括接納北匈奴歸降人口的因素。
東漢初期,歸降東漢的南匈奴八部人口有多少呢?
據《後漢書·南匈奴列傳》載:建武二十三年,日逐王比「詣西河太守求內附。兩骨都侯頗覺其意,會五月龍祠,因白[蒲奴]單于,言薁鞬日逐夙來欲為不善,若不誅,且亂國。時比弟漸將王在單于帳下,聞之,馳以報比。比懼,遂斂所主南邊八部眾四五萬人,待兩骨都侯還,欲殺之。骨都侯且到,知其謀,皆輕騎亡去,以告單于。單于遣萬騎擊之,見比眾盛,不敢進而還。」[1]2492與《南匈奴列傳》記載稍有不同的是《資治通鑑》卷44「光武帝建武二十三年」條載:「比遂率聚八部兵四五萬人」,[7]1406顯然「部眾」與「部兵」僅一字之差。黃烈認為「兵」與「眾」雖一字之差,但含義迥然不同;若兵指兵員、眾指人口,那麼,四五萬兵與四五萬眾就有很大差距,進一步分析比所領「八部眾四五萬人」係指戰鬥人員,而非八部的人口數。最後,他推測比所領八部四五萬人為兵眾,則其人口以兵眾的二倍計,應有十餘萬口。[8]165筆者認為關於南匈奴單于比率領南匈奴八部的人口,史書記載明確。即《後漢書》卷89《南匈奴列傳》所載建武二十三年,日逐王比率領匈奴八部歸降漢朝時,其八部總人口約四到五萬人。其理由如下:
首先,建武二十二年(46年),匈奴地域發生嚴重的自然災害,加之單于子弟的互相爭鬥,致使匈奴總人口極度減少。史載建武二十二年「單于輿死,子左賢王烏達鞮侯立為單于。復死,弟左賢王蒲奴立為單于。比不得立,既懷憤恨。而匈奴中連年旱蝗,赤地數千裡,草木盡枯,人畜飢疫,死耗太半。」唐李賢註:「三分損二為太半。」[1]2942我們無法推測東漢初期匈奴總人口,僅知總人口銳減約三分之二,可知日逐王比所領部眾數量不會太多。
其次,「民」「兵」不分是包括匈奴在內的草原遊牧民族的重要特點。《史記》卷110《匈奴列傳》載:「士力能毌弓,盡為甲騎」。[9]2879日逐王比所轄匈奴八部人口四到五萬人,若五口出一兵,則有騎兵一萬餘。這就是蒲奴單于認為比「眾盛」,其一萬騎兵不敢追擊的原因。
第三,日逐王比率其部眾主動歸降漢朝,必如實稟報其全部人口之數。
因此,筆者認為匈奴分裂之建武二十三年(47年),日逐王比所轄匈奴八部人口共四到五萬人。
建武二十四年(48年),八部大人共立日逐王比為呼韓邪單于。匈奴正式分裂為南、北兩部。建武二十五年(49年)春,南匈奴單于比「遣弟左賢王莫將兵萬餘人擊北單于弟薁鞬左賢王,生獲之;又破北單于帳下,並得其眾合萬餘人,馬七千匹、牛羊萬頭。北單于震怖,卻地千裡。……北部薁鞬骨都侯與右骨都侯率眾三萬餘人來歸南單于。南單于復遣使詣闕,奉藩稱臣,獻國珍寶,求使者監護,遣侍子,修舊約。」[1]2943是年,北匈奴前後有四萬多人歸附於南匈奴。這樣,南匈奴單于入居五原郡西部都尉塞之時,其部眾總人口約八至九萬人。
南匈奴單于歸附漢朝後,在漢朝的支持下實力逐漸發展,人口日漸增多。同時,隨著東漢與南匈奴的軍事打擊,北匈奴勢力逐漸衰微,北匈奴降眾相繼遷居緣邊諸郡。
筆者據《後漢書·匈奴列傳》,將建武二十六年(50年)至永元二年(90年)期間的南匈奴人口變動羅列於下。
建武二十六年(50年)夏,即單于庭向雲中郡遷徙過程中,「南單于所獲北虜薁鞬左賢王將其眾及南部五骨都侯合三萬餘人畔歸,去北庭三百餘裡,共立薁鞬左賢王為單于。」[1]2943此後,南匈奴人口減至六萬人左右。隨後,經東漢朝廷批准,南匈奴單于將所管八個部落配置在北疆八郡地帶。
此後,隨著漢朝的軍事反擊,北匈奴部落不斷南下降漢。
永平二年(59年),「北匈奴護於丘率眾千餘人來降。」[1]2948
建初元年(76年),「時皋林溫禺犢王復將眾還居涿邪山。南單于聞知,遣輕騎與緣邊郡及烏桓兵出塞擊之,斬首數百級,降者三四千人。」[1]2949
建初八年(83年),「北匈奴三木樓訾大人稽留斯等率三萬八千人、馬二萬匹、牛羊十餘萬,款五原塞降。」[1]2950
元和元年(84年),「南單于聞,乃遣輕騎出上郡,遮略生口,鈔掠牛馬,驅還入塞。」[1]2950
元和二年(85年),「正月,北匈奴大人車利、涿兵等亡來入塞,凡七十三輩。」[1]2950
元和二年(85年),「南單于復令薁鞮日逐王師子將輕騎數千出塞掩擊北虜,復斬獲千人。北虜眾以南部為漢所厚,又聞取降者歲數千人。」[1]2951
章和元年(87年),「鮮卑入左地擊北匈奴,大破之,斬優留單于,取其匈奴皮而還。北庭大亂,屈蘭、儲卑、胡都須等五十八部,口二十萬,勝兵八千人,詣雲中、五原、朔方、北地降。」[1]2950
章和二年(88年),「時北虜大亂,加以飢蝗,降者前後而至」。[1]2952
永元元年(89年),「以[耿]秉為徵西將軍,與車騎將軍竇憲率騎八千,與度遼兵及南單于眾三萬騎,出朔方,擊北虜,大破之。北單于奔走,首虜二十餘萬人。事已具《竇憲傳》。」[1]2953
永元二年(90年)春,「鄧鴻遷大鴻臚,以定襄太守皇甫稜行度遼將軍。……獲閼氏及男女五人,斬首八千級,生虜數千口而還。」[1]2953
據以上引文可知,建武二十六年至永元二年(50—90)間,歸降東漢的北匈奴人口約四十五萬人。當然,這四十五萬人有部分北匈奴降眾被南匈奴收編。[8]179總之,至和帝永元二年(90年),南匈奴人口最盛。史載:「是時南部連克獲納降,黨眾最盛,領戶三萬四千,口二十三萬七千三百,勝兵五萬一百七十。故事,中郎將置從事二人。耿譚以新降者多,上增從事十二人。」[1]2953
可見,南匈奴在經過自身發展及兼併北匈奴部落後,至永元二年總共有三萬四千戶,二十三萬七千三百口,常備騎兵五萬一百七十人。關於和帝以後南匈奴人口數量,據《後漢書·南匈奴列傳》載:順帝永和五年(140年),梁商上表曰:「匈奴寇畔,自知罪極,窮鳥困獸,皆知救死,況種類繁熾,不可單盡。」[1]2960南匈奴部眾時降時叛,人口數量並未減少,還應略有增長。
由此可見,建武二十三年(47年),匈奴分裂後,南匈奴單于比率部歸降漢朝時共有四至五萬人。至建武二十六年(50年)夏,分布在緣邊八個郡域的南匈奴人口約有六萬人。如以《後漢書》卷89《南匈奴列傳》所載永元二年(90年)分布於北方地區的南匈奴人口約有二十三萬七千三百萬人為準。那麼,四十年間,南匈奴部眾增長四倍。
三、永元二年至熹平六年南匈奴分布格局的變動東漢永元二年至熹平六年(90—177)的87年間,南匈奴單于及其部眾仍舊分布於北疆八郡地帶。但南匈奴部眾時降時叛,導致南匈奴部眾分布格局略有變動。筆者以南匈奴部眾四次動亂為依據,考察這時期南匈奴分布格局的變動。
(一)南匈奴單于安國之亂永元五年(93年),南匈奴單于安國因與師子發生矛盾,而離開單于庭駐地美稷縣。據《後漢書·南匈奴列傳》載:安國既立為單于,師子以次轉為左賢王,覺單于與新降者有謀,乃別居五原界。單于每龍會議事,師子輒稱病不往。皇甫稜知之,亦擁護不遣。單于懷憤益甚。六年春,皇甫稜免,以執金吾朱徽行度遼將軍。時單于與中郎將杜崇不相平,乃上書告崇,崇諷西河太守令斷單于章,無由自聞。而崇因與朱徽上言:「南單于安國疏遠故胡,親近新降,欲殺左賢王師子及左臺且渠劉利等。又右部降者謀共迫脅安國,起兵背畔,請西河、上郡、安定為之儆備。」和帝下公卿議,皆以為「蠻夷反覆,雖難測知,然大兵聚會,必未敢動搖。今宜遣有方略使者之單于庭,與杜崇、朱徽及西河太守併力,觀其動靜。如無它變,可令崇等就安國會其左右大臣,責其部眾橫暴為邊害者,共平罪誅。若不從命,令為權時方略,事畢之後,裁行客賜,亦足以威示百蠻」。帝從之。於是徽、崇遂發兵造其庭。安國夜聞漢軍至,大驚,棄帳而去,因舉兵及將新降者欲誅師子。師子先知,乃悉將廬落入曼柏城。安國追到城下,門閉不得入。朱徽遣吏曉譬和之,安國不聽。城既不下,乃引兵屯五原。崇、徽因發諸郡騎追赴之急,眾皆大恐。安國舅骨都侯喜為等慮並被誅,乃格殺安國。[1]2954安國繼立為單于是在永元五年。從上述記載可以看出,是年,左賢王師子因與單于安國矛盾激化,遂「別居五原界。」當時,單于安國居於西河郡美稷縣,此「五原界」即指五原郡境。永元六年(94年),漢朝派杜崇、朱徽發兵至單于駐地。單于安國聞後大驚,遂逃離美稷,率兵攻打師子。師子將其廬落部眾遷入曼柏縣(治今內蒙古達拉特旗白泥井鎮黑慶壕村西的黑慶壕古城)。安國無法攻克曼柏,只好引兵駐牧五原郡境。
(二)偽單于逢侯之亂永元六年(94年),新降匈奴十五部二十餘萬人反叛,擁立逢侯為單于。逢侯「遂殺略吏人,燔燒郵亭廬帳,將車重向朔方,欲度漠北[去]。」東漢派遣大軍及烏桓、鮮卑兵共四萬人大敗逢侯。逢侯遂率眾逃出塞外,即遷離朔方郡。此後「逢侯於塞外分為二部,自領右部屯涿邪山下(今蒙古國額德倫金山脈),左部屯朔方西北,相去數百裡。八年冬,左部胡自相疑畔,還入朔方塞,龐奮迎受慰納之。其勝兵四千人,弱小萬餘口悉降,以分處北邊諸郡。」[1]2956永元八年(96年)冬,屯於朔方郡西北方,即今內蒙古巴彥淖爾市、阿拉善盟一帶的逃亡匈奴左部經由朔方郡塞南逃,歸降漢朝。漢朝將其「分處北邊諸郡」,即是指朔方、五原、雲中等郡。
元初四年(117年),「逢侯為鮮卑所破,部眾分散,皆歸北虜。五年春,逢侯將百餘騎亡還,詣朔方塞降,鄧遵奏徙逢侯於潁川郡。」[1]2958元初五年,即公元118年。逢侯的部眾潰散於涿邪山下後,他逃回朔方郡,被漢朝遷往內地的潁川郡(今河南省中部區域)。
逢侯之亂實是單于安國叛亂的繼續。經過兩次動亂事件後,原先歸降的北匈奴二十萬人幾乎遷離緣邊八郡。
(三)烏居戰叛逃事件永元八年(96年)南匈奴單于「以其右溫禺犢王烏居戰始與安國同謀,欲考問之。烏居戰將數千人遂復反畔,出塞外山谷間,為吏民害。秋,龐奮、馮柱與諸郡兵擊烏居戰,其眾降。於是徙烏居戰眾及諸還降者二萬餘人於安定、北地。馮柱還,遷將作大匠。逢侯部眾飢窮,又為鮮卑所擊,無所歸,竄逃入塞者駱驛不絕。」[1]2957漢朝明確將右溫禺犢王烏居戰及其部眾兩萬人安置在安定(治臨涇,在今甘肅涇川縣東南)、北地郡(治富平,在今寧夏青銅峽峽口巴閘村附近)二郡之地。
(四)薁鞮臺耆、且渠伯德之亂據《後漢書·南匈奴列傳》載:漢安元年(142年)「秋,吾斯與薁鞮臺耆、且渠伯德等復掠並部。」又載:「永壽元年,匈奴左薁鞮臺耆、且渠伯德等復畔,寇鈔美稷。安定屬國都尉張奐擊破降之。事已具《奐傳》。」[1]2963《後漢書·張奐傳》載:「永壽元年,遷安定屬國都尉。初到職,而南匈奴左薁鞮臺耆、且渠伯德等七千餘人寇美稷。東羌復舉種應之。而奐壁唯有二百許人,聞即勒兵而出。軍吏以為力不敵,叩頭爭止之。奐不聽,遂進屯長城,收集兵士,遣將王衛招誘東羌。因據龜茲,使南匈奴不得交通東羌。諸豪遂相率與奐和親,共擊薁鞬等,連戰破之。伯德惶恐,將其眾降,郡界以寧。」[1]2138匈奴薁鞮臺耆、且渠伯德叛眾寇掠西河郡美稷縣,則其駐牧地應在西河郡地界。無獨有偶,在今陝西神木縣與榆陽區交界處曾出土「漢匈奴為鞮臺耆且渠印」一枚,[10]93印文中「為鞮」,即「薁鞮」「若鞮」,漢語意為「孝」。「臺耆」,又作「屠耆」,為單于子弟之意。[11]85《後漢書·南匈奴列傳》載:「其餘日逐、且渠、當戶諸官號。」[1]2944此漢匈奴為鞮臺耆且渠可能為其中之一人。可見,南匈奴左薁鞬臺耆、且渠伯德及其部眾駐牧於西河郡境內。
四、結語東漢建武二十六年(50年),南匈奴單于比率領其部眾四到五萬人南遷至今內蒙古烏拉特中旗川井鎮至新忽熱蘇木一帶,在此建立單于庭。翌年(51年)春,單于庭遷至西河郡美稷縣。與此同時,經東漢朝廷批准,南匈奴八部亦南遷。分布在西到內蒙古烏蘭布和沙漠,東到河北桑乾河流域的漢代北方緣邊八郡的廣大地區。永元二年(90年)分布於北方地區的南匈奴人口約有二十三萬七千三百人。四十年間,南匈奴部眾增長四倍。至熹平六年(177年)左右,單于庭遷離美稷縣後,僅有部分南匈奴遷至潁川郡(今河南省中部區域)、安定郡和北地郡(甘肅慶陽市、寧夏回族自治區黃河以南地區)。
[參考文獻]
[1]範曄.後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2.
[2]邱樹森.兩漢匈奴單于庭、龍城今地考[J].社會科學戰線,1984,(1).
[3]國家文物局.中國文物地圖集·內蒙古自治區分冊[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
[4]盛璋,編制.歷代度量衡換算簡表[M]//中國科學院《中國自然地理》編輯委員會.中國自然地理·歷史自然地理.北京:科學出版社,1982.
[5]王興鋒.論東漢南匈奴單于庭駐地的四次遷徙[J].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19,(1).
[6]王興鋒.漢代美稷故城新考[J].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16,(1).
[7]司馬光.資治通鑑[M].北京:中華書局,2011.
[8]黃烈.中國古代民族史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9]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82.
[10]戴應新.陝西匈奴文物簡說[J].人文雜誌,1984,(6).
[11]周偉洲,[日]間所香織.陝西出土與少數民族有關的古代印璽雜考[J].民族研究,2000,(2).
[中圖分類號]D6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215(2019)02-0047-05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秦漢時期河套地區民族遷徙與邊疆治理研究」(項目編號:18CZS048)。
[作者簡介]王興鋒,貴州師範大學歷史與政治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中國邊疆史地。
[責任編輯 齊金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