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晉兩地的南匈奴勢力興衰始末

2021-02-13 榆林市大夏嘉平陵研究會

著名攝影家陳寶生先生鏡頭下的「七山」封陵

匈奴是個歷史悠久的北方民族集團,祖居在歐亞大陸的西伯利亞的寒溫帶森林和草原的交界地帶,他們披髮左衽。據《史記·匈奴列傳》中記載,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維。唐虞以上有山戎、獫狁、葷粥,居於北蠻,隨畜牧而轉移。中國古籍中的匈奴是秦末漢初稱雄中原以北的強大遊牧民族。公元前215年被蒙恬逐出黃河河套地區以及河西走廊地區。西漢前期匈奴勢力再次發展強大起來,屢次進犯邊境,其中匈奴樓煩王部落逐步佔據了今陝北及內蒙古黃河以南地區,成為西漢王朝的勁敵,後在西漢武帝時期,被大將軍衛青所敗。晉陝等地的匈奴隨之全部退居漠北,分裂為了五部。

東漢初年,光武帝劉秀無力與匈奴長期大規模作戰,匈奴乘機開始大量湧入塞內。公元46年前後,匈奴國內發生嚴重的自然災害,人畜飢疫,死亡大半。而統治階級因爭權奪利,發生內部分裂。公元48年,匈奴八部族人共立呼韓邪單于之孫日逐王比為單于,與當權的蒲奴單于分庭抗禮,匈奴實質上分裂為了南北兩部。由於實力懸殊,日逐王比單于所領導南部匈奴在與蒲奴單于所領導北部匈奴的較量中,劣勢日顯,權衡之下,日逐王比單于遂率4萬多人南匈奴南向附漢稱臣,主要安置在北地(今寧夏青銅峽市東南)、朔方(今內蒙古澄口市北)、五原、雲中、定襄(今山西省右玉縣南)、雁門、代郡、西河等緣邊8郡,與漢人雜居在一起。之後東漢朝廷乘機扶植南匈奴,共同應對和打擊北匈奴,戰敗的北匈奴不得不一路向西遷移,從而引發了長達幾個世紀亞歐大陸上遊牧民族遷徙浪潮。而與此同時,南匈奴也被東漢政府接納為正式臣民,逐步進入秦漢長城以南,徙居於今天的陝北和山西兩地,其中,南匈奴右賢王部屯戍朔方。到公元216年,曹操拘留南匈奴末代單于呼廚泉單于,並派呼廚泉單于的叔父即時任右賢王的去卑監國,將南匈奴分成左、右、南、北、中五部,其中左部居太原故茲氏縣(今山西省汾陽東南)、右部居祁縣(今山西省祁縣東南)、南部居蒲子縣(今山西省隰縣)、北部居新興縣(今山西省忻縣)、中部居大陵縣(今山西省文水縣東北)。其中於夫羅單于之子、呼廚泉單于的侄子——左部帥劉豹便是十六國中漢趙創建者劉淵之父,而右賢王去卑之子劉猛時任的是北部帥。到公元265年西晉王朝建立時,南匈奴五部基本各自為政,曹魏政權的監國一職形同虛設,已經退出了朝政視野,以致去卑是什麼時候、怎麼死的都無從考究。但筆者根據《北史》記載推斷:去卑既然是呼廚泉單于的叔父,從公元216年即擔任了曹魏的五部匈奴監國一職,到公元265年西晉武帝泰始元年前後,去卑年齡應該已到了自然老死的時候了,所以筆者判斷去卑應該是這個時候在碌碌無為中自然死亡。

西晉鹹寧五年(公元279年),劉淵的父親左部帥劉豹去世,西晉朝廷於是任命劉淵為代理左部帥。西晉太康十年(公元289年),晉武帝任命劉淵為北部都尉。劉淵在任期間,嚴明刑法,禁止各種奸邪惡行,英名遠播,匈奴五部的豪傑都紛紛投奔到他的門下。永熙元年(公元290年),晉惠帝司馬衷繼位,由外戚楊駿輔佐朝政,楊駿便任命劉淵為建威將軍、五部大都督,封爵為漢光鄉侯。元康末年(公元300年),劉淵因為部人叛逃出塞而被免官。不久成都王司馬穎鎮守鄴城,上表推薦劉淵擔任寧朔將軍、監五部軍事。公元304年,劉淵宣布獨立,建都左國城(今山西離石),自稱漢王,國號為漢,建年號為元熙。永嘉二年(公元308年),劉淵正式稱帝,改年號為永鳳。永嘉四年(公元310年)八月,劉淵去世,共在位六年。劉淵死後,其子劉和繼位,然不足一月,劉聰便殺劉和以自立並改元光興。在劉聰於公元318年七月去世前執政的這九年時間裡,漢趙國的政治勢力得到了迅速擴張,軍事、政治取得了很大發展。劉聰死後的次年,劉淵的養子劉曜徙都長安,改國號為趙,史稱前趙,並俘虜了西晉懷、愍二帝,完成了滅亡西晉的歷史任務。可是曇花一現的前趙劉氏匈奴政權在公元329年,被劉淵手下羯族大將石勒建立的後趙所滅。

     攝影家陳寶生先生鏡頭下的黃土溝壑

在左部劉豹家族建國興業的同時,北部劉猛一族也不甘寂寞。

西晉武帝泰始七年(公元271年),南匈奴(并州匈奴)北部帥劉猛因背叛出塞而被殺,遂由其弟劉誥升爰(劉訓兒)代領其眾。誥升爰死後,其子劉虎(烏路孤)代主北部帥,居於新興郡慮泗縣(即今五臺縣)之北。西晉永興二年(305年),鮮卑白部大人叛入西河,劉虎舉全部兵力在雁門策應,攻擊新興雁門二郡,并州刺史劉琨向北魏拓跋猗盧求的救兵,並聯合大破白部叛兵,並攻破劉虎陣營,屠其營落,劉虎大敗。《資治通鑑》載:「永嘉四年(310年)冬十月,劉虎收餘眾,西渡河,居朔方(漢朔方縣,今榆林東北長樂堡舊城,有遺址)肆盧川(今佳縣佳蘆川流域的通鎮至王家砭鎮一帶),漢主(劉聰)以虎宗室,封樓煩公」。經過了八年時間的休整,劉虎的軍事力量得到了很大的發展,於是在公元318年漢趙劉聰去世時,劉虎再次兵犯河東并州,企圖乘機光復故地,以成大事。然而這次卻被東晉所冊封的代王拓跋鬱律所敗,逃往塞外,劉虎無奈隻身逃出塞外。公元341年時,劉虎在最後一次攻擊代國兵敗不久後去世。劉虎死後,其子劉務恆(有稱劉豹子)繼位後即遣使與代國求和,並娶代王拓跋什翼犍女兒為妻。又向後趙朝貢,後趙則任命劉務桓為平北將軍、左賢王。畏畏縮縮且胸無大志的劉務恆在公元356年(東晉永和十二年)無為而終。劉務桓死後其弟劉閼陋頭(一作劉閼頭)繼立。公元358年,閼陋頭因領導無方,部落多叛,遂率殘部向東逃走,乘黃河結冰之際渡河,半渡而冰已融解,未渡之部眾盡歸其侄劉悉勿祈(魏書則載閼陋頭係為悉勿祈所逐),閼陋頭則逃亡至代國,後不知所終。劉悉勿祈為劉務桓之子,前任首領劉閼陋頭之侄。公元359年,悉勿祈去世,其弟劉衛辰殺掉悉勿祈之子後,被其部下擁立為主。劉衛辰從小在戰亂中長大,又親眼目睹了其家族的興衰成敗,其人本就天資聰慧、而且在祖父劉虎的悉心教導下,不僅文韜武略俱悉、更有雄才遠志。劉衛辰繼位之後,依偎於前秦與代國之間,韜光養晦、坐地自大,不斷招兵買馬,並逐步對周圍一些小的部落進行了徵討吞併,其實力短期內即得到了快速的發展,逐步成為塞外的一支極具影響力的匈奴勢力,成為不少勢力拉攏的對象。公元376年,劉衛辰被代國所逼,向前秦求救,前秦乘此機會,一舉滅代,並將代國分為東西二部,其中黃河以西之土地、部眾盡歸衛辰所屬。劉衛辰遂率部入塞後,復居祖地肆盧川,屯兵代來城(今榆林市榆陽區巴拉素鄉白城臺村,現城址尚存) ,苻堅先後封夏陽公、西單于等,督攝河西諸部(今陝西榆林、寧夏及內蒙黃河以南地區)。公元383年,前秦淝水之戰失敗後,兵強馬壯的劉衛辰先後受到後秦與西燕諸國的拉攏,劉衛辰的勢力範圍遂逐步擴張到了今內蒙中西大部、寧夏、甘肅東南部等地,始成為一方霸主。

公元391年,北魏攻克代來城,劉衛辰兵敗後為部下所殺。年幼的劉勃勃僥倖逃脫後在好友叱幹阿利的幫助下,投奔到了前秦將領沒弈於帳下,沒弈於看劉勃勃一表人才、精明能幹、且文韜武略俱佳,就把女兒嫁給劉勃勃。不久後,前秦政權瓦解,劉勃勃又隨沒弈於一起投奔了代之而起的後秦皇帝姚興,姚興見劉勃勃身高八尺五寸,腰帶十圍,生性善辯聰慧,風度儀表很美,甚是賞識寵信,先後任命為驍騎將軍、安遠將軍並封陽川侯。公元406年,姚興任命劉勃勃為持節、安北將軍、五原公,把三交五部鮮卑以及雜族共二萬多部落配給他,鎮守朔方。公元 407年,姚興派遣使者欲與北魏講和,這使得與北魏有著滅族之仇的劉勃勃極為不滿,年僅26歲的他開始謀劃脫離後秦、著手重建自己鐵弗部的勢力。正遇當時河西鮮卑杜崘向姚興進獻八千匹馬,路過平城時,劉勃勃便把馬匹全部扣留下來,這一事件直接點燃了劉勃勃起兵獨立的導火索。當年五月,劉勃勃召集他的三萬多人假裝去高平川遊獵,在今寧夏固原一帶襲擊並殺死他的嶽父沒奕於,吞併了沒奕於的軍隊,人馬達到數萬人。當年六月,劉勃勃明確自己是夏禹的苗裔,建國號大夏、建年號龍升,自立為大夏天王、大單于,建立朝廷、設立百官,正式脫離後秦。公元418年赫連勃勃(公元413年改姓赫連)乘東晉將領劉裕滅後秦急於南歸之機,領兵攻關中、佔長安並於在灞上昭告天下,正式稱帝,改年號為真興,定都統萬城,完成了今天陝西秦嶺以北、山西、寧夏、甘肅東南部以及內蒙古西南部等地區的區域性統一,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繼漢趙(前趙)後又一個完全封建體制的匈奴王朝——大夏。並追諡其六世祖劉去卑為正皇帝,追尊其高祖劉訓兒為元皇帝,曾祖劉武為景皇帝,祖劉務恆為宣皇帝,父劉衛辰為桓皇帝,廟號太祖,母苻氏為桓文皇后。

        畫家高朗宇先生筆下的統萬城遺址

公元413年,劉勃勃認為其祖上隨母姓劉深為不妥,劉姓也彰顯不出自己將要成就大業的獨特身份,於是取「帝王系天為子,其徽赫與天連也」之意,全族改姓赫連。同年赫連勃勃改元「鳳翔」,正式任命其生死好友、救命恩人、也是其最信任的部下叱幹阿利為將作大匠,選擇了紅柳河北岸、契吳山以南這片水草豐美、景物怡人的地方,驅使境內10萬民眾用了6年時間將漢代奢延縣故城改築為其國都統萬城。從歷史僅存的大夏遺留文獻《統萬銘》中關於「德音著於柔服,威刑彰於伐叛,文教與武功並宣,俎豆與幹戈俱運」和「尊七廟之制,崇左社之規,建右稷之禮」的記載以及《太平御覽》載崔鴻《十六國春秋·夏錄》「赫連昌發三百裡內民二萬五千人鑿嘉平陵;七千人繕廟於契吳。」中可以看出赫連勃勃執政的七年期間,國家的文治武功、禮儀教化都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發展,綜合國力也達到了鼎盛階段。這對區域內匈漢等多民族共存、草原遊牧文化和黃土農耕文化的有機融合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平臺。這種民族文化交融大背景下所形成的「河朔文明」甚至一直影響到了今天陝北、山西等地區的民俗民風和地方風土人情。

攝影家陳寶生先生鏡頭下的榆林市麻黃梁舊堡古城垣

真興六年(公元424年),赫連勃勃欲廢太子赫連璝而改立酒泉公赫連倫。正是由於這個一念之差,赫連勃勃不僅導致了痛失兩子的家庭悲劇的發生,也由此而改變了整個大夏國家的命運。易太子的消息一出,立刻引發了赫連璝對未來地位與生存空間的恐慌,並由此而激起了赫連璝內心極大的憤怒。頭腦簡單、四肢發達的赫連璝粗暴地認為,只要殺了赫連倫,自己的太子儲君之位就依舊能夠保留。於是於公元425年春,從自己的守地長安發兵甘肅成功地滅殺了自己的親弟弟赫連倫。緊接著在同年五月,赫連昌再以平亂為名襲殺赫連璝。當赫連勃勃親眼目睹了兩個兒子自相殘殺後的慘狀後,口吐鮮血,從此一病不起。自知天命的赫連勃勃此時只能將年齡稍長一點的三子赫連昌選定為太子儲君,自己則移駕離宮閉門養病去了,僅僅過了三個月,鬱鬱寡歡、悲憤無奈的赫連勃勃就在離宮的永安殿中悄然死去,一代梟雄就此隕落,終年45歲。《資治通鑑》載:「425年8月,赫連勃勃薨於永安殿,盛葬嘉平陵(疑在榆林麻黃梁鎮的七山區域,有待進一步考證)。廟號世祖,諡號武烈皇帝。」

赫連勃勃死後,太子赫連昌繼任為夏王。公元426年10月,剛剛繼位的北魏太武帝拓跋燾準備攻取大夏。於是派遣司空奚斤率領義兵將軍封禮等人統領四萬五千人襲擊蒲坂(山西永濟)、長安。拓跋燾則親率數萬大軍渡過黃河,大舉向大夏本部統萬城進攻。北魏的奚斤用了不到三個月時間便兵不血刃地佔領了大夏的蒲坂和長安兩座重要城池,蒲坂守將赫連乙升和長安守將赫連助興聞風喪膽,主動放棄了長安,一路向西逃到安定。而赫連昌卻輕視了迫在眼前的危險,反而在公元427年2月派其弟弟赫連定率兩萬人去收復長安失地,軍事力量的分散,大大削弱了大夏國對北魏的抵抗能力。同年六月,當北魏軍隊圍攻統萬城時,剛愎自用的赫連昌漠視弟弟赫連定讓其「固守城池、待其回援」的忠告,在赫連定還與奚斤焦灼對峙的期間,輕率地舉全城兵力出城與北魏對決,結果赫連昌軍隊大為潰敗,以致來不及進城,就慌忙奔逃到上邽(今甘肅天水),赫連定在長安城外的營地聽說赫連昌戰敗後也趕緊撤兵逃到上邽與赫連昌匯合。統萬城自此徹底淪陷北魏之手。

公元428年二月,在得到北魏太武帝拓跋燾的允許下,奚斤帶兵從長安出發,又一路奔殺向了赫連昌所在的上邽,生擒赫連昌並將其解送北魏大都平城,而赫連定則收拾餘部倉惶奔逃到了平涼(今甘肅平涼),在部眾的擁立下,繼位夏王,改元勝光。

赫連昌被俘北魏後,拓跋燾為收買大夏人心,不僅將自己的妹妹始平公主嫁給他,還先後給了他常忠將軍、會稽公以致秦王等封號。沒想到赫連昌不是三國時的阿鬥,拓跋燾的種種禮遇也沒能讓赫連昌「樂不思蜀」。公元434年,赫連昌背叛北魏,尋機向西逃走,然而僅僅兩天後,赫連昌便被北魏河西邊哨的將領截獲並斬殺。

大夏末代皇帝赫連定繼位時,胡夏已侷促一隅,情勢窘迫,不復當年。從登基一直到公元431年,赫連定雖然連年發動戰事,企圖在不斷擴大自己勢力的同時,伺機收復統萬城失地,然而命運弄人,即使赫連定算盡天機,卻每每都以失敗收場。公元431年六月赫連定企圖從治城渡過黃河襲擊北涼國主沮渠蒙遜時,卻被吐谷渾可汗慕容慕派遣的益州刺史慕容慕利延、寧州刺史慕容拾虔統率的三萬騎兵,乘夏軍渡河過了一半,大敗夏軍,生擒赫連定。公元432年3月28日,吐谷渾可汗慕容慕將赫連定獻給北魏,北魏將赫連定斬殺,自此,鶴唳一時的大夏國徹底滅亡,在陝北等地持續了近四百年的匈奴勢力也從此退出了歷史舞臺。

大夏國滅亡後,為防止其死灰復燃,北魏拓跋燾將原大夏國境內人口全數遷徙到山西新會郡(今山西忻州等地),在人為地製造了陝北境內無人區的同時,肆意破壞了除統萬城以外的所有人為建造痕跡,並焚燒了全部大夏的國史資料。因其地水草豐美,公元433年北魏僅在此設置了統萬軍鎮,用為牧地。公元487年北魏始置夏州,以統萬城為夏州治所。據成書於北魏晚期的《水經注》記載,當時的統萬城「雉堞雖久,崇墉若新」,說明統萬城在整個北魏時期並未遭受大的損壞。其後一直至北宋西夏王朝滅亡的七百餘年間,統萬城都以夏州城為名。雖然歷經朝代更迭、戰亂紛飛、雨打風吹,而統萬城一直傲立不倒,以其險峻、堅固和重要的地理位置,始終扮演著軍事重鎮的角色。公元994年(淳化五年),北宋軍隊攻佔了當時被西夏國佔領的夏州後,宋太宗下令進行遷民毀城,統萬城才開始遭遇逐步被毀的命運。到公元1471年(成化七年),明憲宗在陝北地區大修邊牆時,將統萬城的故址隔絕到了長城以外,統萬城和夏州城的故址和名字從此便逐步淡出了人們的視野,進而結集成了許多令人費解的歷史謎團。

攝影家陳寶生先生鏡頭下的舊堡古松落日圓

除去西漢樓煩王統治時期,從公元48年東漢初期到公元432年大夏國正式覆滅,匈奴統治勢力在陝北、山西等地盤踞了將近四百年,尤其是赫連勃勃家族發展壯大的一百多年,更是成為了南匈奴勢力在晉陝地區的天鵝一唱。在華夏文明發展的歷史長河中,四百年的南匈奴發展史不過是一個瞬間。赫連勃勃的馬蹄還沒有來得及踏遍華夏九州,堅固、險峻的統萬城也沒能阻止住歷史發展的車輪,隨著一代梟雄的隕落,南匈奴插在中華大地上的旗幟便在一聲嘆息中灰飛煙滅,只留下人們對那段歷史無盡的猜想和許多許多解不開的謎團。

歡迎關注榆林市大夏嘉平陵研究會

相關焦點

  • 匈奴、契丹、柔然、突厥、女真、韃靼,到底是什麼意思?
    中國人對北方古代的少數民族記憶比較深刻,因為這些少數民族時常侵犯中原地區,可每次前來侵犯的民族卻不同,比如突厥、匈奴等等。那麼匈奴、契丹、柔然、 突厥、女真、韃靼,這些遊牧少數民族你全搞懂了沒?到底是什麼意思?匈奴這個民族在中國先秦時期就出現了,戰國四大名將李牧就是因為抗擊匈奴而揚名四海。
  • 《戎馬丹心:漢匈決戰》匈奴勢力預覽:胡塵漫天!
    視頻戳這裡↓勢力預覽·匈奴「長生天,野茫茫。天地生我匈奴人,遊蕩四方把命爭。大漠、河西、河南地,是我根與葉,是我骨和魂。由於匈奴的白種血統來源在北部葉尼塞河流域和阿爾泰山一代,使得西北匈奴人的體質特徵開始慢慢改變,經過長年民族融合後匈奴的南北部人種出現了明顯的差異。也就是說,從西漢開始,南匈奴的樣貌和北匈奴的樣貌就在越來越不一樣,南匈奴混入了很多的漢族血統,而北匈奴則混入了很多白種血統。
  • 匈奴劉氏——劉氏文化
    匈奴劉氏是冒頓單于的後裔,形成的時間也即匈奴貴族改姓劉氏的時間,應在漢魏之際。改姓的最根本的原因是匈奴和漢族的民族融合,準確地說,則是東漢後期匈奴族南北分裂後南匈奴貴族南遷和漢化的結果。匈奴族原本是中國北方的一個遊牧民族,主要分布在今蒙古國和中國內蒙古地區。
  • 漢代「南匈奴」與託克託
    《漢書》卷二八《地理志》下所載五原郡稒陽縣(在今內蒙古包頭市境內)西北的『頭曼城』就是當年匈奴的第一位單于(音蟬餘,匈奴最高首領之義)——頭曼單于的駐牧中心及以他為首的匈奴部落聯盟的政治統領中心的所在地。」公元48年,漢光武帝劉秀建武二十四年,北匈奴蒲奴單于二年。呼韓邪單于的孫子,王昭君的兒子右薁鞬日逐王比在匈奴南邊八部奴隸主貴族大人的擁立下,立為南匈奴單于。
  • 東漢南匈奴南遷及其安置新論
    永元二年(90年),南匈奴人口增加至23.73萬人。四十年間,南匈奴人口增長四倍。至熹平六年(177年)左右,單于庭遷離美稷縣後,僅有部分南匈奴遷至潁川郡(今河南省中部區域)、安定郡和北地郡(甘肅慶陽市、寧夏回族自治區黃河以南地區)。[關鍵詞]東漢;南匈奴;遷徙;單于南匈奴歸附是漢代北方民族史上重要的歷史事件。
  • 為什麼說「秦晉爭霸」的本質是渭河平原與山西高原的地理博弈?
    在秦人的眼中,黃河是山西高原與渭河平原的天然分界線,自然也應該是秦晉兩國的勢力平衡線,但很遺憾現實卻與人們的期許相差甚遠。介於黃河與洛水之間的三角地帶稱為「河西」,僅僅從面積上看,這已經是一處無法讓人忽視的膏腴之地了,而更重要的是河西深入秦國核心區域,對秦人的社稷安全來說不亞於如芒在背。故此早期秦晉之間的戰爭主要圍繞河西的控制權展開,及至秦穆公時期,這種爭奪達到了高潮。
  • 竇固擊潰匈奴,搶佔伊吾廬地區
    可在漢朝邊境仍舊盤踞著大量其餘勢力,匈奴、西域國、烏孫,烏桓、鮮卑、高句麗,西羌、西南夷、交趾等等,這些勢力中,以匈奴、西域國兩地局勢最為複雜。 與此同時,東部的鮮卑也在崛起,匈奴勢力轉向西行,漸漸影響著西域國和烏孫。 劉秀進行大一統戰爭時,曾經的匈奴又恢復了往日雄風。 呼都而屍道皋若鞮單于欒提輿經常下令縱兵南下劫掠,南下進犯東漢邊境,而河套一帶的匈奴又多次在邊境劫掠民眾,甚至突襲到了河東邊境。
  • 匈奴人到底去了哪裡,蒙古是匈奴的後裔嗎?
    第二次是東漢時代阿提拉建立的橫跨歐亞的帝國,南北朝以後,匈奴已經在中國消失,唐朝時期,有一支匈奴的分支突厥,後來被唐朝所滅。好了,下面我們就來簡單的介紹一下,匈奴的興衰歷史。匈奴的起源這個要一竿子指到黃帝、炎帝時期了。
  • 鮮卑汗國是2世紀時佔據匈奴領地稱雄塞北
  • 秦晉兩國的愛恨糾葛:從秦晉之好到秦晉世仇
    這詞最初的來源是指春秋時期秦晉兩國政治關係融洽,相互通婚。實際上,秦晉兩國這種融洽的關係只維持了短暫的數十年,就很快破裂,甚至走向了截然相反的對立面——秦晉世仇。如果用夫妻來形容兩國關係的話,「秦晉之好」只不過是蜜月期,「秦晉世仇」才是往後漫長的婚姻生活。造成這一切的關鍵人物則是秦穆公。
  • 竇太后為何一定要滅掉北匈奴?如沒南匈奴添油加醋,一切未必發生
    兩漢之交,匈奴遭到了連年的早蝗災害,赤地數千裡,人畜死亡無數,實力大減。遊牧民族的力量較之農耕民族更為不穩定,大量的畜產品損失對於匈奴人而言是致命的。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 年),匈奴南邊八部擁立日遂王比為單于。南單于比襲用其祖父呼韓邪單于的稱號,率部眾四、五萬人歸附東漢,東漢政府將他們安置在北地、朔方、五原、雲中、定襄、雁門、代郡等邊郡,助漢守邊。
  • 【新書推介】薛小林:《爭霸西州:匈奴、西羌與兩漢的興衰》
    西漢立國伊始就面臨來自匈奴的嚴重威脅,所謂「和親」實際上是白登之圍的城下之盟,漢朝向匈奴供貢。但是無論在政治文化上還是國防安全上,漢朝方面都不會長期容忍這種境況。漢族「王者無外」、「天下一家」的政治文化傳統蘊涵著衝破反向夷狄供貢、首足倒懸之恥辱的內在動力;匈奴佔據著河南地和河西,羌胡相連,對關中腹心的安全構成嚴重威脅,從邊境安全上考慮也必須反擊匈奴。
  • 鮮卑族的遷移和興衰
    由拓跋鮮卑建立的北魏王朝,是中國歷史上遊牧民族在中原建立的第一個政權,其疆域東起遼西,西至新疆東部,北至蒙古高原,南達淮南。最初匈奴強盛時,鮮卑因其勢力弱小,臣服於匈奴。因南面有烏桓相隔,所以不見西漢史籍。至東漢初,烏桓族南遷至今遼河下遊、山西河北北部及內蒙古河套一帶駐牧,於是鮮卑族亦向南遷至遼東塞外。
  • ​淺談北匈奴西遷的原因與過程
    直至西漢晚期,匈奴內部發生分裂,南匈奴歸順中原,北匈奴繼續與漢朝為敵。在公元73年至91年,東漢與南匈奴聯合攻擊,將北匈奴驅逐出漠北高原,從此北匈奴開始了西遷的歷史。一、匈奴的興起與發展脈絡匈奴本是北方的一個遊牧部族,興起於公元前3世紀,主要活動範圍位於河套地區,在大漠南北進行遊牧。
  • 匈奴人不是中國人是個歷史謠言,是陰謀論,匈奴人必須是中國人
    後被湯追上俘獲,放逐於南巢,夏朝覆亡。數年後死於南巢。夏桀死後,他的兒子燻育把夏桀之眾妾據為己用,這中間當然包括淳維的母親。為避商湯攻伐,家恨變國讎,淳維便避居於茫茫北蠻荒漠之地,與山戎、獫狁、葷粥聚合,輾轉放牧,世代繁衍,此便是匈奴的由來。
  • 南匈奴後裔主要集中在該國,居然死不承認!
    中華金姓有三大起源,其中一個與匈奴有關。匈奴是我國古代北方一隻重要的遊牧民族勢力,在春秋戰國時期就開始活躍,到了漢代初年,形成強大的戰鬥力,控制了河套以北,包括西域廣大地區在內的龐大領土。而且在白登之圍中,差點俘虜雄霸天下的劉邦。那麼如此強大的的匈奴,現在後裔在何方呢?在此國最多,但是他們卻打死也不承認。
  • 曹操花了多大的代價才將蔡文姬從匈奴左賢王處贖回?
    東漢時期,匈奴分裂為南匈奴和北匈奴,南匈奴依附漢室,被安置在河套地區。雖然歸順朝廷,但是南匈奴極不穩定,內部勢力中有不少北匈奴的降眾,經常發生內亂,多位單于被殺。  黃巾之亂後,南匈奴內部又發生動亂,羌渠單于被殺。部分南匈奴勢力加入中原混戰,蔡文姬被擄走,流落至左賢王處。至此,蔡文姬開始了自己長達十二年的異鄉生活。
  • 白匈奴是不是匈奴?白匈奴:我們是匈奴人,我們也需要徵服與擴張
    此後,匈奴在冒頓的統治下達到鼎盛,致使北方的渾庾、丁零、屈射、鬲昆諸部紛紛臣服,勢力範圍波及貝加爾湖;向西大敗月氏國,收服西域26個大大小小城邦之國;向南則徵服了樓煩、白羊河南王,並將秦大將蒙恬收復的河南地(河套平原)重新佔領,與剛剛建立的西漢王朝咫尺之遙。
  • 東漢對北匈奴進行了一系列的打擊,漢末北匈奴一度復興
    建昭三年(前36年),隨著北匈奴逐漸威脅到西漢王朝對於西域的控制,西域都騎副都尉陳唐郊派人上書西域城郭諸國和漢軍團天劉兵4萬餘人,分成六隊重創郅支單于,最終郅支單于重傷不治身亡,北匈奴遂亡。胡漢謝山宇幾年後,依附西漢的南匈奴首領呼韓邪,見北匈奴已滅,漠北已無威脅,便率領南匈奴再次回到漠北。
  • 橫行歐洲的匈人真的是中國的匈奴人嗎?
    公元四世紀後半葉,一股強大的遊牧勢力突然在黑海沿岸出現。他們身材矮胖,面目猙獰,頭顱發尖,臉上密布著刀刻的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