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以下地理關係示意圖中,我們大致可以看出山西高原與渭河平原的位置關係。在周王室東出洛陽之後,秦人受命留在渭河平原與戎族繼續戰鬥,此時居於黃河東岸的晉國已經逐步完成山西南部的整合併大有跨過黃河,向西挺進之勢。時光流逝,轉眼平王東遷已經過去一百多年,秦國在付出幾代先王戰死疆場的代價後終於在關中站穩了腳跟,意氣風發的秦人不斷地向東擴張,意圖掌控整個渭河平原。然而令其意想不到的是,當秦人最終抵達黃河西岸的時候卻發現晉人已經先期越過黃河,自東向西佔領了河西之地。對於兩個均有志於天下的大國來說,這樣的格局註定無法長久維持,於是接下來圍繞地緣的秦晉爭霸便正式上演。
渭河平原又稱關中,南北兩面被群山包裹,東部僅留下崤函通道與洛陽盆地相通,因而自古被視為「王者之地」。如果把地圖放大,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渭河平原從格局上可基本概括為「一橫兩豎」,亦即東西流向的渭水與南北流向的涇水和洛水。在秦人的眼中,黃河是山西高原與渭河平原的天然分界線,自然也應該是秦晉兩國的勢力平衡線,但很遺憾現實卻與人們的期許相差甚遠。介於黃河與洛水之間的三角地帶稱為「河西」,僅僅從面積上看,這已經是一處無法讓人忽視的膏腴之地了,而更重要的是河西深入秦國核心區域,對秦人的社稷安全來說不亞於如芒在背。故此早期秦晉之間的戰爭主要圍繞河西的控制權展開,及至秦穆公時期,這種爭奪達到了高潮。
渭河平原
分析完了秦國,讓我們把目光聚焦回晉國所在的山西高原。夾於呂梁山與太行山之間的谷地在形成一個個南北相連的盆地同時,山西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也顯露無疑。自北向南看,大同盆地、忻定盆地、太原盆地、臨汾盆地和運城盆地是山西在農業時代的主要地緣資本,但很遺憾在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晉國還未能將上述區域全數整合起來,否則的話這絕對是一個可以同周王室分庭抗禮的超級強權(對比一下後來的閻錫山,這點應該不難理解)。早期的晉人由居於渭河平原的周天子分封至河東,及至諸侯兼併、禮壞樂崩的年代,晉人也只是統合了臨汾與運城兩大盆地而已,但即便如此,相對於渭河平原上的秦人,晉國依舊佔據著壓倒性優勢。
山西高原
平心而論,周人離開渭河平原之後並未將關中全數封給秦國,那麼晉人憑藉距離優勢,先於秦人佔據河西便不存在法理上的不妥。然而河西太過重要,晉人有之可令秦坐臥難安,秦人有之便與晉勢均力敵。鑑於這種情況,處於劣勢的秦國無時無刻不在思考如何將河西之地從晉國手中奪回,並且很快機會來了。細數晉國的歷代君主,晉獻公無疑是其中最能打的一個,不過也正是這個人最終導致了晉國內部一系列的內訌。獻公攻破驪戎,俘獲美女驪姬,驪姬誕下一子,名為奚齊,可惜奚齊並非獻公的嫡長子,因而也就不具備繼承大統的資格。獻公晚年昏邁以致驪姬弄權,奚齊被強行扶上君位,其餘諸公子盡皆四散逃難。在奚齊逃往國外的哥哥中有兩位後來做了國君,一位是晉惠公夷吾,另一位便是大名鼎鼎的晉文公重耳。
由於廢長立幼是周朝大忌,奚齊很快被大臣殺害,如此一來其餘公子便有了回國繼位的可能。相比於周遊列國的重耳來說,避難於秦國的夷吾顯然更具地理優勢。實際上,不論古代還是現代,政治家對來自敵國的政治難民總體上都是持歡迎態度的,畢竟這是一次直接介入對方內部事務的好機會,而這次對於穆公這隻老狐狸來說更不在話下。為了確保夷吾能夠順利登基,秦穆公一路派兵護送,可如果你單純地將這些理解為「友誼」就大錯特錯了。臨行前雙方達成政治交易,秦國全力支持夷吾繼位,而夷吾則在事成之後將河西八城割予秦國。顯然如果此舉成行,秦晉之間的戰略態勢必將得到根本改變,可惜事物的發展並非總是盡如人意。夷吾回國後確實成為了晉惠公,但轉身就撕毀了同秦國的約定,秦人竹籃打水一場空。
河西八城
關於這次毀約,晉國給出的官方理由是朝臣們反對,但我更願意相信是惠公本人不願意履約,畢竟在政治家眼裡,個人信譽永遠比不上國家利益。晉人的背信棄義確實令穆公大為光火,但秦國卻並未因此急於發兵,老謀深算的穆公知道還不是時候。儘管春秋已無「義戰」,但禮壞樂崩的程度還不至於戰國時期那般強烈,因「趁人之危」未遂而攻擊鄰邦的政治風險不是眼下的秦國所能承受的。不過老天爺顯然不會讓秦人等太久,惠公掌握大權之後,晉國爆發饑荒,不得已向秦國求救。秦穆公頗為大度地向晉國運去了糧食,此舉不但使秦國在國際上的聲譽與日俱隆,更重要的是藉此做好了戰爭的一切準備。秦國派去送糧的隊伍綿延數百裡,押糧的官員多為軍隊骨幹,僅此一遭便摸清了敵方兵力的虛實以及日後行軍的路線。
秦晉之戰
戰爭已經不可避免,對秦人而言欠缺的只是一個合適的藉口,這個時候好巧不巧晉國竟然主動授人以柄。在晉人度過饑荒不久,穆公同樣以秦國遭受天災為由向晉國求救(事實上遭沒遭災很難說),結果卻被晉人吃了閉門羹。這樣一來秦人便抓住了對方「忘恩負義」的口實,再加上前期穆公成功的外交表演,晉國在國際上被徹底孤立起來。此戰穆公親率大軍奪佔河西,然後渡過黃河進入晉國腹地,惠公則率領晉軍主力迎戰。結果很可惜,主場作戰的晉人並未取得勝利,相反惠公本人卻被秦軍生俘,戰後雙方訂立城下之盟,河西之地得以盡歸秦國。此後儘管秦晉兩國在拉鋸中互有勝負,但總體格局卻沒有發生大的變化,直至「三家分晉」。當山西高原的勢力再次踏足河西時,晉國已經不復存在,擁有強悍魏武卒方陣的魏國成為了秦國新的地緣對手。
本文轉載自百家號動圖簡史
山西文史系列
晉國六百年研究:晉國之脈
晉國六百年研究:晉國之變
晉國六百年研究:晉國之風
山西曾有14座古都,你都知道是哪些嗎?
森林之殤:對山西省森林變遷史的觸摸
晉源:晉水之源,三晉之源,浴火重生鳳凰城
晉源古城營,阿育王、九龍聖母、耶穌基督的共存與共榮
夢遊晉陽古城國家遺址公園,重回太原隋唐盛世
晉陽、并州、龍城、迎澤……太原這些名稱的由來和含義你都知道嗎
與晉陽同時被毀的隆州古城何處尋?
從大漠到忻州:秀容在山西的留痕
山西曾經的岢嵐山,緣何成為南匈奴的神山和精神圖騰?
晉陽文化自南來——從古今兩個太原說起
太原丁字街,無關龍脈與防禦——解讀風水學在城市規劃上的應用
太原老城的前身:唐河東軍城•宋并州城•明清太原府城
西山狼虎寺——鮮為人知的晉陽文化遺珍
太原西山有九峪,風峪傳奇故事多
靖康之難中金軍曾在晉陽古城廢墟上築城
天府太原,北齊別都,28載剎那芳華
名都自古并州,太原竟然是這麼多王朝的國都
并州寒——于謙、司馬光在太原經歷的嚴酷寒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