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秦晉爭霸」的本質是渭河平原與山西高原的地理博弈?

2021-02-13 太原道

從以下地理關係示意圖中,我們大致可以看出山西高原與渭河平原的位置關係。在周王室東出洛陽之後,秦人受命留在渭河平原與戎族繼續戰鬥,此時居於黃河東岸的晉國已經逐步完成山西南部的整合併大有跨過黃河,向西挺進之勢。時光流逝,轉眼平王東遷已經過去一百多年,秦國在付出幾代先王戰死疆場的代價後終於在關中站穩了腳跟,意氣風發的秦人不斷地向東擴張,意圖掌控整個渭河平原。然而令其意想不到的是,當秦人最終抵達黃河西岸的時候卻發現晉人已經先期越過黃河,自東向西佔領了河西之地。對於兩個均有志於天下的大國來說,這樣的格局註定無法長久維持,於是接下來圍繞地緣的秦晉爭霸便正式上演。

 

渭河平原又稱關中,南北兩面被群山包裹,東部僅留下崤函通道與洛陽盆地相通,因而自古被視為「王者之地」。如果把地圖放大,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渭河平原從格局上可基本概括為「一橫兩豎」,亦即東西流向的渭水與南北流向的涇水和洛水。在秦人的眼中,黃河是山西高原與渭河平原的天然分界線,自然也應該是秦晉兩國的勢力平衡線,但很遺憾現實卻與人們的期許相差甚遠。介於黃河與洛水之間的三角地帶稱為「河西」,僅僅從面積上看,這已經是一處無法讓人忽視的膏腴之地了,而更重要的是河西深入秦國核心區域,對秦人的社稷安全來說不亞於如芒在背。故此早期秦晉之間的戰爭主要圍繞河西的控制權展開,及至秦穆公時期,這種爭奪達到了高潮。

 

渭河平原

 

分析完了秦國,讓我們把目光聚焦回晉國所在的山西高原。夾於呂梁山與太行山之間的谷地在形成一個個南北相連的盆地同時,山西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也顯露無疑。自北向南看,大同盆地、忻定盆地、太原盆地、臨汾盆地和運城盆地是山西在農業時代的主要地緣資本,但很遺憾在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晉國還未能將上述區域全數整合起來,否則的話這絕對是一個可以同周王室分庭抗禮的超級強權(對比一下後來的閻錫山,這點應該不難理解)。早期的晉人由居於渭河平原的周天子分封至河東,及至諸侯兼併、禮壞樂崩的年代,晉人也只是統合了臨汾與運城兩大盆地而已,但即便如此,相對於渭河平原上的秦人,晉國依舊佔據著壓倒性優勢。

 

山西高原

 

平心而論,周人離開渭河平原之後並未將關中全數封給秦國,那麼晉人憑藉距離優勢,先於秦人佔據河西便不存在法理上的不妥。然而河西太過重要,晉人有之可令秦坐臥難安,秦人有之便與晉勢均力敵。鑑於這種情況,處於劣勢的秦國無時無刻不在思考如何將河西之地從晉國手中奪回,並且很快機會來了。細數晉國的歷代君主,晉獻公無疑是其中最能打的一個,不過也正是這個人最終導致了晉國內部一系列的內訌。獻公攻破驪戎,俘獲美女驪姬,驪姬誕下一子,名為奚齊,可惜奚齊並非獻公的嫡長子,因而也就不具備繼承大統的資格。獻公晚年昏邁以致驪姬弄權,奚齊被強行扶上君位,其餘諸公子盡皆四散逃難。在奚齊逃往國外的哥哥中有兩位後來做了國君,一位是晉惠公夷吾,另一位便是大名鼎鼎的晉文公重耳。

 

由於廢長立幼是周朝大忌,奚齊很快被大臣殺害,如此一來其餘公子便有了回國繼位的可能。相比於周遊列國的重耳來說,避難於秦國的夷吾顯然更具地理優勢。實際上,不論古代還是現代,政治家對來自敵國的政治難民總體上都是持歡迎態度的,畢竟這是一次直接介入對方內部事務的好機會,而這次對於穆公這隻老狐狸來說更不在話下。為了確保夷吾能夠順利登基,秦穆公一路派兵護送,可如果你單純地將這些理解為「友誼」就大錯特錯了。臨行前雙方達成政治交易,秦國全力支持夷吾繼位,而夷吾則在事成之後將河西八城割予秦國。顯然如果此舉成行,秦晉之間的戰略態勢必將得到根本改變,可惜事物的發展並非總是盡如人意。夷吾回國後確實成為了晉惠公,但轉身就撕毀了同秦國的約定,秦人竹籃打水一場空。

 

河西八城

 

關於這次毀約,晉國給出的官方理由是朝臣們反對,但我更願意相信是惠公本人不願意履約,畢竟在政治家眼裡,個人信譽永遠比不上國家利益。晉人的背信棄義確實令穆公大為光火,但秦國卻並未因此急於發兵,老謀深算的穆公知道還不是時候。儘管春秋已無「義戰」,但禮壞樂崩的程度還不至於戰國時期那般強烈,因「趁人之危」未遂而攻擊鄰邦的政治風險不是眼下的秦國所能承受的。不過老天爺顯然不會讓秦人等太久,惠公掌握大權之後,晉國爆發饑荒,不得已向秦國求救。秦穆公頗為大度地向晉國運去了糧食,此舉不但使秦國在國際上的聲譽與日俱隆,更重要的是藉此做好了戰爭的一切準備。秦國派去送糧的隊伍綿延數百裡,押糧的官員多為軍隊骨幹,僅此一遭便摸清了敵方兵力的虛實以及日後行軍的路線。

 

秦晉之戰

 

戰爭已經不可避免,對秦人而言欠缺的只是一個合適的藉口,這個時候好巧不巧晉國竟然主動授人以柄。在晉人度過饑荒不久,穆公同樣以秦國遭受天災為由向晉國求救(事實上遭沒遭災很難說),結果卻被晉人吃了閉門羹。這樣一來秦人便抓住了對方「忘恩負義」的口實,再加上前期穆公成功的外交表演,晉國在國際上被徹底孤立起來。此戰穆公親率大軍奪佔河西,然後渡過黃河進入晉國腹地,惠公則率領晉軍主力迎戰。結果很可惜,主場作戰的晉人並未取得勝利,相反惠公本人卻被秦軍生俘,戰後雙方訂立城下之盟,河西之地得以盡歸秦國。此後儘管秦晉兩國在拉鋸中互有勝負,但總體格局卻沒有發生大的變化,直至「三家分晉」。當山西高原的勢力再次踏足河西時,晉國已經不復存在,擁有強悍魏武卒方陣的魏國成為了秦國新的地緣對手。

本文轉載自百家號動圖簡史

山西文史系列

晉國六百年研究:晉國之脈

晉國六百年研究:晉國之變

晉國六百年研究:晉國之風

山西曾有14座古都,你都知道是哪些嗎?

森林之殤:對山西省森林變遷史的觸摸

晉源:晉水之源,三晉之源,浴火重生鳳凰城

晉源古城營,阿育王、九龍聖母、耶穌基督的共存與共榮

夢遊晉陽古城國家遺址公園,重回太原隋唐盛世

晉陽、并州、龍城、迎澤……太原這些名稱的由來和含義你都知道嗎

與晉陽同時被毀的隆州古城何處尋?

從大漠到忻州:秀容在山西的留痕

山西曾經的岢嵐山,緣何成為南匈奴的神山和精神圖騰?

晉陽文化自南來——從古今兩個太原說起

太原丁字街,無關龍脈與防禦——解讀風水學在城市規劃上的應用

太原老城的前身:唐河東軍城•宋并州城•明清太原府城

西山狼虎寺——鮮為人知的晉陽文化遺珍

太原西山有九峪,風峪傳奇故事多

靖康之難中金軍曾在晉陽古城廢墟上築城

天府太原,北齊別都,28載剎那芳華

名都自古并州,太原竟然是這麼多王朝的國都

并州寒——于謙、司馬光在太原經歷的嚴酷寒冬

相關焦點

  • 區域地理26|| 究竟哪裡是關中平原, 它為何又叫渭河平原?(內附)
    【地理背景】朋友,你知道我們生活的腳下的這片土地為什麼叫關中、關中平原、渭河平原和「八百裡秦川」麼?要了解這個問題,首先要了解關中平原,了解她的來龍去脈,了解她的地理坐標,了解她的歷史貢獻,了解她的邊關要塞。
  • 渭河:說不盡的關中平原和長安城
    作者:汜水禾 (文章版權為微信公眾號、頭條號:我們的河 作者所有)為什麼自古有得關中平原者得天下之說,西安為什麼能夠成為當之無愧的帝王首都控
  • 究竟哪裡是關中平原 它為何又叫渭河平原?
    從五丈原北望,列車正在關中平原上奔馳朋友,你知道我們生活的腳下的這片土地為什麼叫關中、關中平原、渭河平原和
  • 我國北方地區的「渭河平原」,屬於什麼地質構造?
    渭河平原位置圖 此外,還有一些平原從屬於一些相對更大的地形單元,從而被稱為從屬型平原,比如成都平原、寧夏平原、河套平原和渭河平原都屬於從屬型平原
  • 渭河,為何
    陝西境內,它的核心區域不過千裡之長流域面積僅6.75萬平方公裡相對於中國960萬平方公裡的廣袤國土佔比不到1%但就是這塊彈丸之地卻對中華民族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在黃土高原與秦嶺的轄制之下渭河蕩出一片肥沃的河谷
  • 【對話名家】渭河平原的兒子寫給渭河的讚歌
    小說講述了陝西渭河平原上一個普通農民之家三代人歷經種種苦難和不幸,為了家族立足,高安氏罵街罵了半年,成為一道風景。」情】《大平原》開篇用了一整章篇幅寫渭河,詳盡而耐心地描繪著這條河在隴西高地的誕生及其軌跡:從千山萬壑的山崖上滲出來的一滴滴黃泥巴水,先是像萬千條蚯蚓似的,一路匯聚接納起無數小水小河,千迴百轉,蜿蜒流淌,終於有了規模和氣勢,終於衝出大散關,終於有了廣大的渭河衝積平原——八百裡秦川。
  • 涇渭分明,到底是涇河清還是渭河清,為什麼現代和古代觀點相反
    到底是怎麼形成的呢,在現代謎底很容易解開,就是兩邊的含沙量和地質不同,渭河含沙量達到每立方10公斤時,水色便會變的渾濁。清澈的涇河水流入到渾濁的渭河後,自然形成了涇渭分明的奇觀。但讓人納悶的是,為什麼現代和古代的觀點是相反的,現代人認為是涇河水清渭河水濁,古代卻是渭河水清涇河水是濁的。詩聖杜甫便在《秋雨嘆》寫到,濁涇清渭何當分。
  • 涇渭分明,涇河和渭河誰濁誰清?
    這要說到兩條河了,就是涇河和渭河。    在說這兩條河之前還要說一條大河,這就是作為我國母親河之一的黃河。黃河發源於青藏高原的巴顏喀拉山脈,不停的曲折轉彎,到了內蒙古的託克託附近,黃河改為由北向南流淌,並成為山西與陝西兩省的界河。黃河奔流數百公裡後,在山西、河南、陝西三省交界的風凌渡附近改由西向東流淌。
  • 【地理觀察】如果青藏高原是平原,你一定想不到我國氣候會有這些變化
    每日每篇精品推文在中國的高原當中,青藏高原的作用是非常大的的,比如說青藏高原對南方的氣候就有著很大的影響,而正是因為這樣,所以就有人研究在沒有了青藏高原之後,中國的氣候的變化情況,所以就有人提出這樣一個疑問,如果青藏高原是平原,那麼我國氣候會有什麼變化?
  • 太行山 高原向平原的轉折很壯麗
    地理地貌學家曾昭璇先生還把中國地貌更簡單地分為高原中國和低地中國兩部分,這兩部分的界線剛好在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線,此線以西,為內蒙古高原、山西高原、黃土高原、雲貴高原,以至更高的青藏高原;此線以東,為東北平原、黃淮海平原、長江中下遊平原。這一線幾乎縱貫中國南北的山系,與被稱為中國中央山脈的秦嶺—大別山山系,正好呈十字交叉,從而構成了中國地貌的主要骨架。
  • 世界上面積前三大的平原:亞馬孫平原、東歐平原和西西伯利亞平原
    基本的地形類型有五種,分別是平原、高原、丘陵、山地和盆地,其中平原地形是指海拔200米以下,海拔一般在0到50米,平坦開闊的區域,一般分布在河流沿岸和瀕臨海洋地區。當然,也有一些比較特殊的平原地形,比如我國的成都平原、渭河平原、寧夏平原和河套平原等,海拔都在200米以上。
  • 河套平原:華夏文明之腎
    為什麼黃河百害,惟利一套?河套平原位於黃河中遊,黃河從蘭州北上,進入寧夏之後,便進入了河套平原,黃河在此繼續北上銀川,經過內蒙古五原、包頭、呼和浩特的土默特平原,一路從鄂爾多斯高原向南,進入陝西、山西交界。
  • 蒙古高原沉浮錄
    在中國歷史當中,來自蒙古高原的遊牧民族一直都是東亞農耕民族的惡夢。但即使是作為一個重要的緩衝地區,我們也有必要了解一下它的地緣結構。  從地理結構上來講,蒙古高原東界為大興安嶺,西界阿爾泰山脈,北界薩彥嶺、雅布洛諾夫山脈,南界陰山——燕山山脈。整個高原的主體目前為蒙古國所佔據,南部部分基本在中國的內蒙古自治區境內。而西北部分行政上歸屬俄羅斯「圖瓦共和國」。  這種行政上的劃分結果,更多的是緣自於近代中俄兩國的政治博弈。
  • 微專題:黃土高原
    總面積64萬平方千米,橫跨中國青、甘、寧、內蒙、陝、晉、豫7省區,主要由山西高原、陝甘晉高原、隴中高原、鄂爾多斯高原和河套平原組成。大約在兩千多萬年以前,青藏高原的南部已經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它已經能阻擋來自印度洋的水汽。這時候呢?我國西北乾旱程度劇烈增加,西北地區原來的湖泊都已經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沙漠和隔壁。
  • 中國的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這裡一次講清楚
    在中學地理上,我們對中國的基本地形已經有過了解。比如四大高原,四大盆地和三大平原,當時都是考試的必考題。但隨著年紀的增長,大部分人可能都記不大清楚了。今天我們就以點帶面,用著名的旅遊景點來將這些知識講清楚。首先是四大高原。
  • 中國幾十條地理分界線
    (水電站分布與三級階梯的關係)02地形區界線(1)內蒙古高原和東北平原界線:大興安嶺(2)黃土高原和華北平原界線:太行山脈(3)四川盆地和長江中下遊平原界線:巫山(4)雲貴高原和青藏高原界線:橫斷山脈(5)準格爾盆地和塔裡木盆地界線:天山山脈
  • 河套平原的歷史和地理
    中國遼闊的地理國土,曾經有無數歷史故事悲歡演繹。河套平原,是黃河的衝積平原,是鄂爾多斯高原與賀蘭山、狼山、大青山間的陷落地區。
  • 黃土高原上曾經有茂密森林?它們是怎麼消失的?
    那麼,為什麼說黃河是母親河?她和中華民族有怎樣的關係,如何孕育出輝煌的文明,她的獨特面貌是如何形成的,又應該如何治理呢?復旦大學資深教授、中央文史館館員葛劍雄撰寫《黃河與中華文明》一書,對這些問題做出了回答。葛劍雄教授曾任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所所長,是歷史地理領域的一流專家,他師承譚其驤先生,多年來一直關注河流文化領域。
  • 中國地理小區域——秦嶺
    (4)渭河平原和江漢谷地南北跨度僅兩百公裡,但種植業顯著不同。試比較兩地農業(農業類型、熟制、主要糧食作物)的主要差異。參考答案:(1)差異:北坡短而陡峭,南坡長而和緩。成因:秦嶺和渭河平原之間形成斷裂帶,秦嶺一側巖體相對上升,形成陡崖。
  • 地理視野| 特色建築——黃土高原的窯洞
    窯洞是中國西北黃土高原上居民的古老居住形式,這一"穴居式"民居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窯洞廣泛分布於黃土高原的山西、陝西、河南、河北、內蒙古、甘肅以及寧夏等省。《墨子·節用》中說:「古人因丘陵掘穴而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