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河裡有兩種顏色真是奇哉怪哉,為此還衍生出了一個成語,涇渭分明。到底是怎麼形成的呢,在現代謎底很容易解開,就是兩邊的含沙量和地質不同,渭河含沙量達到每立方10公斤時,水色便會變的渾濁。
清澈的涇河水流入到渾濁的渭河後,自然形成了涇渭分明的奇觀。但讓人納悶的是,為什麼現代和古代的觀點是相反的,現代人認為是涇河水清渭河水濁,古代卻是渭河水清涇河水是濁的。
詩聖杜甫便在《秋雨嘆》寫到,濁涇清渭何當分。濁涇清渭明明白白,於是有人質疑說,是不是詩聖他老人家搞錯了,道聽途出給弄反了,不然不只是《秋雨嘆》很多書籍中都有記載,就是涇濁渭清。
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到底是涇河清還是渭河清,據專家研究,其實現代和古代都沒有錯,只是環境不一樣啦。在古代沒有人為因素,渭河途徑關中平原涇河則是流過黃土高原,渭河的含沙量比涇河的少得多。
所以渭河看起來比涇河清澈,但到了現代渭河周邊的水土流失嚴重,反觀黃土高原那邊再推行植樹造林大大改善了涇河的環境。雖然還是涇河的含沙量多,但渭河還因為有一層地質的關係,開頭便說了當渭河含沙量到每立方米10公斤時便會變渾。
現在渭河的平均含沙量已經來到了每立方米26.8公斤的地步,於是看著比涇河水混。不得不感嘆大自然的神奇啊,幾千年了涇渭分明的奇觀還在,但不同的是已經和之前反了過來,這是大自然才有的鬼斧神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