涇渭分明是一個成語,源自自然景觀。渭河是黃河的最大支流,涇河又是渭河的最大支流,涇河和渭河在古城西安北郊交匯時,由於含沙量不同,呈現出一清一濁,清水濁水同流一河互不相融的奇特景觀,形成了一道非常明顯的界限。
古代關於涇渭分明的說法
1.春秋:《詩經》有「涇以渭濁」,故有人認為在春秋時代是「涇清渭濁」
2.唐代:唐詩中杜甫有「濁涇清渭何當分」「旅泊窮清渭,長吟忘濁涇」等其詩中有7次提到「清渭」,4次說到「濁涇」(渭清涇濁)
3.宋代:記載中和唐代一樣「清渭濁涇」
4.清代:乾隆派陝西巡撫秦承恩對涇渭進行考察得出了「涇清渭濁」的結論
現代關於涇渭分明的說法
現代一年中涇渭分明是呈現季節性的,一年中大部分時間(10月-次年6月)是涇河清,渭河濁;每年的7,8,9月份兩河都處於豐水期,大部分時間涇渭皆濁
涇渭分明的原因
一、受基巖及流經區地形的影響
涇河是一條「下切河」,也叫「山區河」,比降大,流速快,已經下切到基巖上,河床是石頭,所以涇河平時是沒有泥沙的,泥沙只集中在雨季和汛期( 7,8月的洪水季節或春汛或上遊降雨),那時通過侵蝕黃土高原而獲得大量泥沙;渭河流淌在衝積平原上,它既衝刷,又淤積。
二、受雨帶影響(每年夏季先「涇清渭濁」後「涇濁渭清」)
渭河在南,涇河在北,涇、渭河河流受鋒面雨的推移規律影響,先後錯開了雨季和汛期(當鋒面雨帶北移時,渭河首先進入雨季水渾,而涇河水清。之後涇河進入雨季,水渾而渭河則水清。當鋒面雨帶南移時,涇河先進入雨季,而後渭河進入雨季)
三、受人類活動影響
渭河上遊地區植被破壞,水土流失嚴重,加上生產生活廢水的大量排汙而致。
總體來說,兩條河流勢均力敵。交匯角度如果呈比較小的銳角,交匯後兩道水流更易於保持各自之前的方向,幾乎是「平行」流動——它們齊頭並進,不會很快交融,於是出現較長的分界線,越有可能形成涇渭分明的風景
具體分情況討論
1.一年中大部分時間是涇清渭濁
①流程和匯水面積
渭河流程長,匯水面積大,含沙量大而涇河是渭河的支流匯水面積小,含沙量小
②流域降水量和流量
兩河流域都地處秦嶺以北,氣候類型均為暖溫帶半溼潤季風氣候,但因為渭河流域面積大,匯入幹流的水量大,渭河流量較涇河大,水質較黃
③流域地勢落差
渭河流域源自秦嶺山脈,到涇渭匯入點垂直差異較大,特別是在上遊流速較快的河段流程長,地勢落差大則含沙量高;涇河流域源自六盤山脈,到涇渭匯入點垂直差異較小
④河床底部物質差異
渭河流淌在衝積平原上,它既衝刷,又淤積,河床是自己堆積製造的,它可以通過河床淤積的泥沙自己給自己供沙。
涇河是一條「下切河」,也叫「山區河」,比降大,流速快,因此下切很深,河床是石頭,所以涇河平時是沒有泥沙的,是清的
⑤人類活動的影響
由古至今由於渭河流域開發強度不斷增大,尤其是上遊地區人類活動增強,環境破壞嚴重,水土流失嚴重,渭河水質逐漸變黃甚至發黑。涇河流域人口密度和開發強度遠不及渭河流域,人類影響較小,所以水質較好。
2.每年的7,8,9月份兩河都處於汛期,大部分時間涇渭皆濁
渭河年均泥沙含量只有27公斤每立方米,涇河年均泥沙含量高達196公斤每立方米,涇河的年均含砂量竟是渭河的7倍之多。一年中大部分時間涇河水清,但涇河水系流量,洪水期特大,枯水期特小,一到汛期,涇河水量和含沙量大漲,特別是含沙量能達到平時均值的1000多倍,兩條河的含沙量都很高界限不明晰,所以兩河河水在汛期均黃濁不堪。
來源:
1.搜狐網:http://m.sohu.com/a/253955549_197704
2.地理老師雷亞鳴:什麼是涇渭分明?http://www.lovfp.com/seduzx/100193286/276266426.html
央視《航拍中國》關於涇渭分明的解釋⬆⬆⬆
中國究竟有多少涇渭分明的河流?http://www.sohu.com/a/232595945_429223
【試題連結】
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涇河和渭河交匯時,因兩河河水一漬一濁,常見「涇渭分明」奇觀;但不同時期兩河清濁又有不同,唐代詩人杜甫《秋雨嘆》中有「濁涇清渭何當分」,而《現代漢語詞典》中對「涇渭分明」又有:「涇河水清,渭河水渾,涇河流入渭河時,清濁不混」的解釋。
材料二 渭河流域(部分)圖
(1)分析杜甫《秋雨嘆》中的「涇濁渭清」的自然原因。
(2)當地居民說:除了發洪水外,涇河水清常常能看見河底的石頭,而渭河河水常渾濁甚至發黑。試分析涇清渭渾濁的原因。
(3)請針對渭河河水渾濁的問題,提出合理化建議。
【答案】(1)涇河流經黃土高原,地勢起伏大,水流急;黃土廣布,土質疏鬆,易被侵蝕;流域內植被覆蓋率低;降水集中夏季,強度大,河流含沙量大,故河水渾濁;渭河在平原流經河段長,泥沙沉積,流至涇渭交匯處的河水含沙量減少,故渭河水清。
(2)涇河流經黃土高原,比降大,流速快,下蝕嚴重,已下切至基巖,侵蝕少;河流徑流量比渭河小,攜帶泥沙少;渭河流域人口眾多,人類活動頻繁,生態環境破壞,水土流失嚴重;流經平原地區,河水流動,能帶起河床泥沙,河流含沙量大,渭河渾濁。
(3)調整農業生產結構,合理安排農、林、牧各業生產;採取植樹種草等生物措施,恢復地表植被;合理放牧;陡坡退耕還林還草,合理安排生產生活;採取打壩淤地,修築梯田等工程措施,減少水土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