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 飛議 · 把生活剖開給你看
不要因為走得太久,而忘記為什麼出發。
——紀伯倫
攝影/單之薔
河水顏色誰來定?
我們耳熟能詳「涇渭分明」這個成語描述的是一道風景:涇河與渭河交匯處,兩水一清一濁,清晰的分界線綿延數裡,蔚為壯觀。這種風景在大自然中還有很多,不過它們的成因並不只是水清水濁那麼簡單。
成語可能大家都知曉,甚至在小時候作文中時不時會出現,博得語文老師的青睞,比如小王造句就喜歡用這句:
記得小時候和爸媽逛在冬至會得時候,人特別多,總有些戴白手套在人群中上躥下跳,這個人會顯得格格不入且行動非常怪異,我覺得這可能是壞人,一定要提高警惕,與他涇渭分明。
但不少人都不知道,這個成語和景點,來源於渭北的一個小縣城——高陵。除了涇河渭河交匯處外,不少其他地區也有此壯麗景觀:
在巴西瑪瑙斯,亞馬孫河水色偏黃的幹流與水色發黑的支流內格羅河交匯,形成十幾公裡黑白分明的水帶,非常壯觀。(圖:自國家地理)
兩條河匯合到一起,如果兩股河水的顏色差異比較大,水流交匯處就會形成一條分界線,如果這條分界線看起來非常清晰、而且又綿延很長,那就形成了「涇渭分明」這種風景。
此類風景的先決條件是,相匯的兩水顏色要有足夠差異—通常是一個黃一個綠,有時也會是一邊深、一邊淺。
水的顏色與水體成分、水中包含物質等多方面因素有關。河水的含沙量很重要,如果江河流經黃土地區,水就容易被所含泥沙染成黃色,流經紅土地區的,就會形成「紅河」、「赤水」。除了泥沙,人為汙染、藻類暴發等也會使河水變成不同顏色。
國外比較著名的「涇渭分明」出現在南美洲第一大河—亞馬孫河上。流經巴西城市瑪瑙斯時,亞馬孫河的一大支流內格羅河匯入,於是河水變成一邊黑、一邊黃,中間有條非常鮮明的分界線。
重慶朝天門碼頭是嘉陵江與長江交匯處。大多數時候,嘉陵江水清,長江水濁,在寬闊的江面形成長長的分界線,造就了經典的「涇渭分明」風景。
「勢均力敵」才造景
可能有人會摸著頭問:夥計,是不是兩條水色不同的河,交匯時都會「涇渭分明」呢?不一定。
比如有人會說:「我來自南方,交匯的河多了去了,渭河、涇河算老幾?我家的河怎麼不涇渭分明,就你高陵涇渭分明?」
不同的水流交匯,兩股顏色總有一個相互摻雜的緩慢過程,這個過程有長有短,有時水流過幾米、幾十米就「不分你我」了,有時則能「齊頭並進」幾公裡、甚至十幾公裡依然能看到明顯的分界線。
在顏色差異的基礎上,兩股水流的「混摻帶」、分界線要足夠長,才談得上壯美風景。河水的密度、溫度以及酸鹼度等因素會影響混合的快慢,而水量、流速以及交匯河道的角度,也會影響分界線的長短。
通常情況下,兩河交匯角度如果呈比較小的銳角,交匯後兩道水流更易於保持各自之前的方向,幾乎是「平行」流動—它們齊頭並進,不會很快交融,於是出現綿延很長的分界線。如果兩河以接近直角的方向交匯,那麼水流的方向相互交叉,很快就能融合到一起,分界線也很快就模糊不清了。
以上說的是兩條河水量相當的情況。兩河如果水量差異很大,那麼水多的很快會稀釋掉水少的,分界線會很短,而且不太明顯。總體來說,兩條河越是勢均力敵、交叉的角度越小,越有可能形成涇渭分明的風景。
涇渭變遷,清濁難辨
在很多國家的地區,很多地理、地質景觀能保持百萬年不變,但是涇渭分明的景色卻常常發生變化,時大時小,時有時無。
在河流入海口,也經常能形成「涇渭分明」的風景—河流所含的泥沙,把藍色的海水染黃了一大片。(圖自:中國地理)
兩千多年前的《詩經》就有「涇以渭濁,湜湜其沚」的詩句—成語就由此而來。然而往後歷代至今,都有不少好事者親自去實地考證,誰清誰濁卻一直爭議不休,甚至有人說涇河與渭河並不分明!
為什麼呢?
原來涇河、渭河是否清濁分明,與河流汛期、河道環境變遷有著密切關聯。渭河上遊河道泥沙沉積多,河水常年渾濁。而涇河上遊雖流經黃土高原,但河道深切入巖層,大多數時候泥沙少,河水清澈。但每當雨季,山洪會把大量泥沙衝刷入涇河,短時間內涇河含沙量會比渭河高得多。這時如果到涇渭交匯處,就會看到二河「同流合汙」,甚至涇河比渭河更渾濁。
近年來,渭河因為上遊排汙問題,河水也從黃色變得發黑。而涇河也因為上遊河道附近開發,河水變得渾濁。涇渭交匯處,不再是一清一濁,而是一黑一黃,幾百米後就分不出彼此了。
不過近幾年來高陵經濟騰飛,決策者不斷注重對生態的保護,渭北溼地公園等景觀不斷修復,我相信高陵未來必將經濟發展、人民富足,幸福安康,青山綠水與金山銀山同在,渭北奇景的涇渭分明也將常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