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涇渭分明
中華廉政文化瑰麗深邃,小小典故,信手拈來,鑑史問廉,如絲絲清風拂面,滴滴細雨潤心,幫助我們紀檢幹部潛移默化中受教育,被鞭策,自警醒,引領我們紀檢幹部在精神高地築起一道拒腐防變的思想之籬。
譬如涇渭分明,亦作「涇渭自分」、「涇渭自明」,出自《詩經·邶風·谷風》:「涇以渭濁,湜湜其沚。」是一個源自自然景觀,詮釋著明辨是非界限的成語故事。古代,渭河是黃河的最大支流,涇河又是渭河的最大支流,涇河和渭河在古城西安北郊交匯時,由於含沙量不同,呈現出一清一濁,清水濁水同流一河互不相融的奇特景觀,形成了一道非常明顯的界限。後人就用涇河之水流入渭河時清濁不混來比喻界限清楚或是非分明,也用來比喻人品的清濁,以及對待同一事物表現出來的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當然,「清」與「濁」相對,更讓世人看清了「清」的精深高妙和難能可貴,遂皆以「清」為美,舉「清」為貴,體現了中華民族清操自守、不容濁世的價值追求和道德風尚。
高飛之鳥死於貪,深潭之魚亡於餌。腐敗文化蔓延滲透到社會日常工作、生活中,不經意間會影響我們內心信仰和行為模式。毋庸諱言,每個人的心中都面對著諸如金錢、美色等不良欲望的引誘,尤其在權力恣肆下一旦了無束縛則極易放縱不羈。俗話說:「忍痛易,忍癢難。」貪似火,無制則燎原;欲如水,不遏必滔天。多少貪官走上不歸路,都是被貪火所焚,被欲水所溺。一念之差,隨波逐流,人生走岔,南橘北枳。
古人常說:「能吏尋常見,公廉第一難。」清正廉明一直被視作從政者的主要行為規範,為官與腐敗自古不兩立,清與濁向來互不沾。追溯歷史長河,屈原以「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立身,包拯以「清心為治本,直道是身謀」自勉,林則徐以「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明志。時至今日,我們當代紀檢幹部亦不是生活在真空裡,要真正成為自己人生道路的主人,就必須守住心靈的家園,嚴守規矩界限,不越雷池一步,勒住欲望的韁繩,決不能在腐敗上敗下陣來,「自己扳倒自己」,留下「一為不善,眾美皆亡」的悲劇。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人是需要自清濾己的,清則心境高雅,清則百濁不侵,清則正氣充盈。我們的本心原本是清澈見底的,生活在充滿困惑的世界,我們渴望內心的安頓,希望讓自己的靈魂有一個安靜棲息的場所。《楚辭·卜居》中有「寧廉潔正直以自清乎」,意為以廉潔正直使自己保持清白,拋卻浮躁,乾淨幹事,穩穩噹噹地寫好天地之間大寫的「人」字,以平常的心態去撫摸那素雅的錚音,安享珍貴的寧靜與自由。
「寧作清水之沉泥,不為濁路之飛塵。」真善美從來都是黑白分明、邊界廓清,哪怕中間還有灰色地帶橫加綿亙。涇渭分明是一種境界,兀自達到需終身砥礪磨鍊,矢志不渝;涇渭分明是一種領悟,淡看虛華,拒絕誘惑,清心寡欲;涇渭分明是生命的一味沉澱劑,讓我們混濁的心,趨於清澈透明。
大道至簡,濁者自濁清自清,一輪堅白不容塵。涇渭分明實則是泱泱中華千年文化凝練的一種自覺、意志和風範,傳承並昭示我們勿為名累,勿為利鎖,勿為權迷,勿為欲困,當激濁而揚清,廢貪而立廉,還內心一份朗朗乾坤,護世間一片清潔淨土!(汪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