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對於「涇渭分明」這個成語肯定是耳熟能詳,用之即來。但是很少有人去深究,涇渭分明,到底誰濁誰清。據記載這個詞最早出於先秦古人在《詩經》中說:涇以渭濁,湜湜其沚。意思是涇河水雖然混進了渾濁的渭水,但是仍然能清澈見底,表明涇清渭濁。唐代詩仙李白在《秋雨嘆》中說:去馬來牛不復辨,濁涇清渭何當分?表明涇濁渭清。《現代漢語詞典》因此將這一成語解釋為:「涇河水清,渭河水渾,涇河流入渭河時,清濁不混」,表明涇清渭濁。對於同一水系,為何會有如此不一致的說法呢?想要搞清楚這些問題,須得讓我們一起去了解渭河、涇河其中的秘密。
涇河是渭河的第一大支流,而渭河又是黃河的第一大支流(其中關係:若黃河是母親、渭河就是大兒子、涇河就是大孫子)。涇河發源於寧夏六盤山涇源縣和固原縣,途徑涇陽縣(涇源縣、固原縣即使涇河的源頭,其中都有源頭之意,而涇陽縣位於涇河以北,山南水北稱之為陽,故名涇陽縣)。涇河一年之內徑流量變化極大,當夏季多雨水而形成洪水,泥沙含量增多會比較渾濁,當冬季時水量變少,水又會變清。
渭河又稱渭水,是黃河的最大支流,發源於甘肅省渭源縣鳥鼠山(渭河的源頭,稱渭源縣),全長818公裡,上遊流經黃土高原,所以多泥沙渾濁。涇河作為渭河的一個支流,會在陝西省西安市高陵縣船張村匯合,從而形成一個交匯點。就會看到明顯的涇渭分明的現象,之後因渭河源頭遠,流量大,匯合後仍稱渭河,併入黃河。涇河、渭河也組成了「八水繞長安」之景。
現在我們知道了涇河、渭河的基本情況,那麼為什麼會在先秦《詩經》中的婦人看到的是涇清渭濁,唐代詩仙李白看到的卻是涇濁渭清呢?其實他們看到的是真實的,是對的,只是由於渭水、涇河年徑流量、含沙量的變化造成的不同的現象,導致不同時間看到不同的景象而已。研究表明:當涇河流量大沙量大、渭河流量小沙量小,我們看到的是涇濁渭清;當涇河流量小含沙量小、渭河流量大含沙量大,我們看到的是涇清渭濁;這兩種情況下我們都可以看到明顯的「涇渭分明」。其他情況下,有可能看到是渾濁之水或是清水,在交匯處沒有明顯的分界線。
什麼時候去才能更好地看到「涇渭分明」的現象呢?首先涇河泥沙的年內分配很不均勻,90%的泥沙集中於汛期(7、8、9三個月)涇河汛期含泥沙量較渭河為大,相對呈現濁水:非汛期,含泥沙較渭河為小,相對呈現清水,故在汛期是渭清涇濁,而在非汛期是涇清渭濁。所以要看到明顯的涇渭分明現象,就要在冬季水量較小的時候,會明顯地看到二水在匯流後的一段河道內像兩條平鋪的清色和淡黃色布帶拼在一起,向東移動,色澤界線非常鮮明,形成舉世皆知的「涇渭分明」的自然景觀。
成語「涇渭分明」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的《詩經》裡、唐代詩仙李白《秋雨嘆》中,您還見過哪些「涇渭分明」的現象呢?您還知道哪些成語典故呢?歡迎分享,讓我們一起學習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