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南匈奴」與託克託

2021-02-13 土默川文化研究
漢代「南匈奴」與託克託          

 楊利民

漢代的匈奴族與今天的內蒙古託克託這片土地有著什麼樣的關係呢?這得從頭說起:

據《漢書.匈奴傳》記載:「匈奴,其先夏后氏之苗裔,曰淳維居於北邊,隨草畜牧而轉移。」「其俗寬則隨畜田獵禽獸為業,急則人習戰攻以侵伐。」

「假如班固對此確有考據而不錯的話,從這段引文(指上面的《漢書.匈奴傳》)中可以看出匈奴是華夏之後,由於歷史的演變居住地區和生產生活條件不同,因此成了另一族,所以漢匈戰爭乃係同一祖先遠方弟兄間的爭鬥也。」(據《託克託縣誌》1984年版第9頁)

對此,林幹教授在《中國古代北方民族通論》(第三章,第43頁)中也提出了相近的觀點:「根據史書的記載,匈奴族誕生的『搖籃』在今內蒙古河套及大青山一帶。《漢書》卷二八《地理志》下所載五原郡稒陽縣(在今內蒙古包頭市境內)西北的『頭曼城』就是當年匈奴的第一位單于(音蟬餘,匈奴最高首領之義)——頭曼單于的駐牧中心及以他為首的匈奴部落聯盟的政治統領中心的所在地。」

公元48年,漢光武帝劉秀建武二十四年,北匈奴蒲奴單于二年。呼韓邪單于的孫子,王昭君的兒子右薁鞬日逐王比在匈奴南邊八部奴隸主貴族大人的擁立下,立為南匈奴單于。

同時,右薁鞬日逐王比襲用其祖父呼韓邪單于的稱號(實際叫醯落尸逐鞮單于),向漢王朝請求內附,得到東漢朝廷的允許。同年,脫離蒲奴單于,並遣使到長安貢獻,奉藩稱臣,歸附東漢。緊接著擊破北匈奴,略地千裡,從此以後,匈奴分裂為南匈奴和北匈奴。

公元50年,漢光武帝建武二十六年,南匈奴醯落尸逐鞮單于四年,光武帝派中郎將段郴、副校尉王鬱出使南單于,準備讓單于王庭設於五原郡(今內蒙古包頭)西部塞80裡處。

當時,南匈奴單于不想在五原郡設立王庭,所以遲遲沒有迎接段郴、王鬱等使者。同時,也沒有接受漢朝廷的命令,於是段郴、王鬱等只好返回長安復命。

後來,漢光武帝聽從南匈奴單于的意見,又下詔令南匈奴入居雲中(今內蒙古託克託東北,下同)。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到雲中郡的重要性。

當年秋天,南匈奴單于送子入侍,漢光武帝賜南單于金璽、冠帶、車蓋、引箭等。調河東郡(治今山西西南部)乾飯25000斛,牛羊36000頭,給以贈濟。

據《託克託文物志》記載:「光武帝建武二十六年(50年):派遣中郎將段郴授南單于璽綬,令其入居雲中,始置使匈奴中郎將,將兵衛護之。」

從此以後,南匈奴的各部首領積極協助漢王朝,「助為捍戍」,「皆領部眾,為郡縣偵羅耳目」(《資治通鑑》卷八十九,《晉紀》十一),標誌著漢匈關係進入了一個新時代,雲中地區漢匈關係更為密切。

後來,漢匈關係從政治到軍事成為牢固的整體,如漢明帝永平五年冬(公元62年)「北匈奴六、七千騎入於五原塞,遂寇雲中,至原陽(今內蒙古呼和浩特東南),南單于擊卻之」(《後漢書》)。

雲中郡作為中國歷史上的一個邊疆重鎮,許多民族你來我往,先後在此活動。南匈奴入居雲中郡以後,再一次體現出民族間的和諧與發展,同時也促進了民族間的經濟與文化交流。

再後來,南匈奴單于王庭移建於美稷(今內蒙古準格爾旗納林古城),同時,隨南匈奴單于內徙的南匈奴各部又分別置於陰山以南和山西北部各郡。但云中郡始終具有漠南和北疆地區交通樞紐地位,仍然是當時大漠南北的重要交通幹線。

寫到這裡,筆者想起了董必武1963年來內蒙古時創作的一首詩:

謁昭君墓

昭君自有千秋在,

胡漢和親識見高。

詞客各攄胸臆懣,

舞文弄墨總徒勞。

筆者最後說明一點:在漢代,昭君墓這個地方歸雲中郡管轄。

2019年12月21日於呼和浩特

相關焦點

  • 漢代周勃、樊噲與託克託
    漢代周勃、樊噲與託克託           楊利民    公元前196年,漢高祖十一年,「陳豨造反,漢將樊噲攻打陳豨
  • 東漢南匈奴南遷及其安置新論
    永元二年(90年),南匈奴人口增加至23.73萬人。四十年間,南匈奴人口增長四倍。至熹平六年(177年)左右,單于庭遷離美稷縣後,僅有部分南匈奴遷至潁川郡(今河南省中部區域)、安定郡和北地郡(甘肅慶陽市、寧夏回族自治區黃河以南地區)。[關鍵詞]東漢;南匈奴;遷徙;單于南匈奴歸附是漢代北方民族史上重要的歷史事件。
  • 漢代「封狼居胥」戰爭徹底消滅了匈奴的有生力量
    匈奴大攻圍馬邑,韓王信降匈奴。匈奴得信,因引兵南逾句注,攻太原,至晉陽下。高帝自將兵往擊之。會冬大寒雨雪,卒之墮指者十二三,於是冒頓詳敗走,誘漢兵。漢兵逐擊冒頓,冒頓匿其精兵,見其羸弱,於是漢悉兵,多步兵,三十二萬,北逐之。」此後發生了平城之圍,漢高祖受困平城白登山。
  • 漢代匈奴大羊角青銅牌飾有收藏價值
    專家鑑評: 這是一塊漢代匈奴大羊角青銅牌飾。依據現有的文獻記載,匈奴是生活在古代歐亞草原上的主要民族。匈奴時期的飾牌風格與早期迥然大變,飾牌幾乎無論大小外側均加有方形的邊框,動物咬鬥的題材開始減少,更多出現的是代表祥和景象的雙駝、雙牛等圖案。此時期的飾牌造型規整,表面鎏金的工藝讓飾牌更為華麗。
  • 馬王堆文物揭秘:沒有導航的漢代,漢軍為何能深入草原打擊匈奴?
    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
  • 化身007玩刺殺,還燒烤匈奴使臣!漢代的外交官就是這麼狠!
    蘇武出使匈奴前,匈奴單于認為自己不能和漢朝抗衡,連「我兒子,安敢望漢天子!漢天子,我丈人行」這樣裝孫子的話都說出來了。蘇武到達單于王庭後,匈奴單于卻不介意在漢朝的外交官面前擺一下架子。這氣壞了蘇武的副手張勝,讓蘇武使團陷入了匈奴的內部糾紛。
  • 南匈奴後裔主要集中在該國,居然死不承認!
    中華金姓有三大起源,其中一個與匈奴有關。匈奴是我國古代北方一隻重要的遊牧民族勢力,在春秋戰國時期就開始活躍,到了漢代初年,形成強大的戰鬥力,控制了河套以北,包括西域廣大地區在內的龐大領土。而且在白登之圍中,差點俘虜雄霸天下的劉邦。那麼如此強大的的匈奴,現在後裔在何方呢?在此國最多,但是他們卻打死也不承認。
  • 【話說岢嵐】岢嵐山,南匈奴的精神圖騰
    東漢建武二十四年(48年),匈奴內部為爭奪王位發生內戰,呼韓邪單于率領部眾歸附漢王朝,從此匈奴分為南、北兩部。
  • 剪紙連環畫:託克託史話
    1.託克託縣地處土默川平原,南臨黃河,北依大青山。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早在五六千年的新石器時期,就有人類在此生息。7.君子津曾是今託縣地區黃河岸邊的一處古渡口。11.隋唐時期,託克託地方曾叫金河縣,雲內,雲中都護府等。唐(709年)再置東受降城。盛唐時期,實行營田制和均田制,居住在這塊土地的漢族和北方各民族人民共同生活,社會經濟有了新的發展。
  • 秦晉兩地的南匈奴勢力興衰始末
    由於實力懸殊,日逐王比單于所領導南部匈奴在與蒲奴單于所領導北部匈奴的較量中,劣勢日顯,權衡之下,日逐王比單于遂率4萬多人南匈奴南向附漢稱臣,主要安置在北地(今寧夏青銅峽市東南)、朔方(今內蒙古澄口市北)、五原、雲中、定襄(今山西省右玉縣南)、雁門、代郡、西河等緣邊8郡,與漢人雜居在一起。
  • 尋找匈奴西遷的蹤跡 ——試論匈人、匈奴同族說
    《後漢書》有云:「明年(91年),北單于為耿夔所破,遁走烏孫……」 [2]1520根據《北史·西域傳》記載:「悅般國(據肖之興考證,北魏時期的般悅國在漢代烏孫故地。此時的烏孫國是為漢以後南遷的新國[3])在烏孫西北……為漢車騎將軍竇憲所逐, 北單于度金微山,西走康居……」[4]3219,因此,北匈奴很有可能跟隨單于於公元91年左右前往康居,公元91年也被許多學者認為是匈奴西遷歷程的開始。
  • 竇太后為何一定要滅掉北匈奴?如沒南匈奴添油加醋,一切未必發生
    兩漢之交,匈奴遭到了連年的早蝗災害,赤地數千裡,人畜死亡無數,實力大減。遊牧民族的力量較之農耕民族更為不穩定,大量的畜產品損失對於匈奴人而言是致命的。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 年),匈奴南邊八部擁立日遂王比為單于。南單于比襲用其祖父呼韓邪單于的稱號,率部眾四、五萬人歸附東漢,東漢政府將他們安置在北地、朔方、五原、雲中、定襄、雁門、代郡等邊郡,助漢守邊。
  • 岢嵐山居然是南匈奴的神山和精神圖騰 岢嵐人該自豪了!
    東漢建武二十四年(48年),匈奴內部為爭奪王位發生內戰,呼韓邪單于率領部眾歸附漢王朝,從此匈奴分為南、北兩部。
  • 關於北匈奴西遷的考古學新探索
    文章賞析:[摘 要]考古學上劃分南、北匈奴文化以公元 48 年為準。中國新疆地區曾是匈奴活動地區之一。北匈奴西遷後仍保留較多匈奴遊牧文化傳統因素。從西遷匈奴人的葬俗仍可看到秦漢時匈奴的傳統、禮儀和文化特質 ,但也有變異。
  • 高榮:漢代張掖屬國新考
    留居河西的匈奴人數量有限,不足以構成張掖屬國的主要成分。漢代張掖屬國的設立,為切實「隔絕羌胡」,實現「斷匈奴右臂」的戰略,發揮了重要作用。關鍵詞:張掖屬國;小月氏;匈奴;「隔絕羌胡」漢代張掖屬國是為安置河西地區的「蠻夷降者」,「因其故俗」而特設的相當於郡一級的地方機構。
  • 大唐名將裴行儉與託克託
    大唐名將裴行儉與託克託                                楊利民
  • 匈奴單于號研究
    這六位單于的單于號的末尾,都有「若鞮」,如同漢代皇帝諡號中皆有「孝」字。手塚隆義說這是匈奴對漢朝禮制的單純模仿。問題是,漢代皇帝生前無諡,孝諡是死後 獲得的。而這六位單于的單于號,應當是在即位時就一次性獲得了。
  • 中國古時候的「匈奴」,如今後代在哪裡?學者:分布非常廣泛
    時至漢代初期,匈奴又開始屢屢進犯中原大地,西漢政權迎來了巨大的威脅和挑戰。漢武帝作為一代明君,怎能容許匈奴割據土地,佔山為王?匈奴最終為漢武帝所敗,匈奴在名將霍去病的驅逐追殺之下不僅退居到漠北,就連其政權因為內部矛盾而四分五裂。公元前53年,南匈奴首領呼韓邪帶兵歸順西漢,北匈奴遭到重創,後在東漢時期再次分裂,分成了南、北兩支。
  • 《戎馬丹心:漢匈決戰》匈奴勢力預覽:胡塵漫天!
    由於匈奴的白種血統來源在北部葉尼塞河流域和阿爾泰山一代,使得西北匈奴人的體質特徵開始慢慢改變,經過長年民族融合後匈奴的南北部人種出現了明顯的差異。也就是說,從西漢開始,南匈奴的樣貌和北匈奴的樣貌就在越來越不一樣,南匈奴混入了很多的漢族血統,而北匈奴則混入了很多白種血統。
  • 漢代絲綢之路的保護者,西域都護府
    西域都護府是漢代在西域地區設立的軍事行政機構。西域地區在漢代初期泛指玉門關和陽關以西的地區。秦末漢初之際,中原地區大亂,匈奴的勢力逐漸崛起,阻斷了中原和西域地區的交流。匈奴是當時生活在北方的遊牧民族,發展強大後開始了對外擴張,向西攻破河西走廊,統治西域各族,絲綢之路被匈奴人阻斷。在北方,匈奴不斷攻擊漢朝的邊境,對大漢天下造成了極大的危害。漢武帝時期是西漢最強大的年代,一邊通過和親政策瓦解匈奴內部的統一,一邊派遣大將衛青、霍去病將匈奴從西北一帶趕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