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利民
漢代的匈奴族與今天的內蒙古託克託這片土地有著什麼樣的關係呢?這得從頭說起:
據《漢書.匈奴傳》記載:「匈奴,其先夏后氏之苗裔,曰淳維居於北邊,隨草畜牧而轉移。」「其俗寬則隨畜田獵禽獸為業,急則人習戰攻以侵伐。」
「假如班固對此確有考據而不錯的話,從這段引文(指上面的《漢書.匈奴傳》)中可以看出匈奴是華夏之後,由於歷史的演變居住地區和生產生活條件不同,因此成了另一族,所以漢匈戰爭乃係同一祖先遠方弟兄間的爭鬥也。」(據《託克託縣誌》1984年版第9頁)
對此,林幹教授在《中國古代北方民族通論》(第三章,第43頁)中也提出了相近的觀點:「根據史書的記載,匈奴族誕生的『搖籃』在今內蒙古河套及大青山一帶。《漢書》卷二八《地理志》下所載五原郡稒陽縣(在今內蒙古包頭市境內)西北的『頭曼城』就是當年匈奴的第一位單于(音蟬餘,匈奴最高首領之義)——頭曼單于的駐牧中心及以他為首的匈奴部落聯盟的政治統領中心的所在地。」
公元48年,漢光武帝劉秀建武二十四年,北匈奴蒲奴單于二年。呼韓邪單于的孫子,王昭君的兒子右薁鞬日逐王比在匈奴南邊八部奴隸主貴族大人的擁立下,立為南匈奴單于。
同時,右薁鞬日逐王比襲用其祖父呼韓邪單于的稱號(實際叫醯落尸逐鞮單于),向漢王朝請求內附,得到東漢朝廷的允許。同年,脫離蒲奴單于,並遣使到長安貢獻,奉藩稱臣,歸附東漢。緊接著擊破北匈奴,略地千裡,從此以後,匈奴分裂為南匈奴和北匈奴。
公元50年,漢光武帝建武二十六年,南匈奴醯落尸逐鞮單于四年,光武帝派中郎將段郴、副校尉王鬱出使南單于,準備讓單于王庭設於五原郡(今內蒙古包頭)西部塞80裡處。
當時,南匈奴單于不想在五原郡設立王庭,所以遲遲沒有迎接段郴、王鬱等使者。同時,也沒有接受漢朝廷的命令,於是段郴、王鬱等只好返回長安復命。
後來,漢光武帝聽從南匈奴單于的意見,又下詔令南匈奴入居雲中(今內蒙古託克託東北,下同)。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到雲中郡的重要性。
當年秋天,南匈奴單于送子入侍,漢光武帝賜南單于金璽、冠帶、車蓋、引箭等。調河東郡(治今山西西南部)乾飯25000斛,牛羊36000頭,給以贈濟。
據《託克託文物志》記載:「光武帝建武二十六年(50年):派遣中郎將段郴授南單于璽綬,令其入居雲中,始置使匈奴中郎將,將兵衛護之。」
從此以後,南匈奴的各部首領積極協助漢王朝,「助為捍戍」,「皆領部眾,為郡縣偵羅耳目」(《資治通鑑》卷八十九,《晉紀》十一),標誌著漢匈關係進入了一個新時代,雲中地區漢匈關係更為密切。
後來,漢匈關係從政治到軍事成為牢固的整體,如漢明帝永平五年冬(公元62年)「北匈奴六、七千騎入於五原塞,遂寇雲中,至原陽(今內蒙古呼和浩特東南),南單于擊卻之」(《後漢書》)。
雲中郡作為中國歷史上的一個邊疆重鎮,許多民族你來我往,先後在此活動。南匈奴入居雲中郡以後,再一次體現出民族間的和諧與發展,同時也促進了民族間的經濟與文化交流。
再後來,南匈奴單于王庭移建於美稷(今內蒙古準格爾旗納林古城),同時,隨南匈奴單于內徙的南匈奴各部又分別置於陰山以南和山西北部各郡。但云中郡始終具有漠南和北疆地區交通樞紐地位,仍然是當時大漠南北的重要交通幹線。
寫到這裡,筆者想起了董必武1963年來內蒙古時創作的一首詩:
謁昭君墓
昭君自有千秋在,
胡漢和親識見高。
詞客各攄胸臆懣,
舞文弄墨總徒勞。
筆者最後說明一點:在漢代,昭君墓這個地方歸雲中郡管轄。
2019年12月21日於呼和浩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