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岢嵐】岢嵐山,南匈奴的精神圖騰

2021-02-07 岢嵐v文旅


  東漢建武二十四年(48年),匈奴內部為爭奪王位發生內戰,呼韓邪單于率領部眾歸附漢王朝,從此匈奴分為南、北兩部。南匈奴部眾被漢光武帝安置於并州北部地區。202年,南匈奴首領率部歸附曹操。為了維護北方的統一穩定,212年,曹操將南匈奴分為五部,大規模遷入今晉北、晉西地區,從此管涔山兩麓完全成為南匈奴新的家園。

  大約也在這一時期,管涔山出現了新的名稱「岢嵐山」。

  「岢嵐」為匈奴語。

  「岢」字在《說文》中沒有記載,最早見於漢魏間的官印「臣岢」、「岢鳳私印」。

  「嵐」字也不見於《說文》,清人孫星衍認為是《說文》中「葻」的俗寫,義為「草得風貌」。他說:葻上的草頭可以省做「山」,後人因此誤寫為「嵐」。這種解釋未必對,但是,可知「岢」、「嵐」是兩個後起字。

  「岢嵐」二字合為一座山的名字,專指晉西北的管涔山。有關較早的記載有《元和郡縣誌》:「岢嵐山在宜芳縣北九十八裡,高二千餘丈,西北與雪山相接。」《太平寰宇記》:「岢嵐山在嵐谷縣東二裡。」從「岢嵐」兩字的字形分析,兩字皆從「山」,含義明確是指山,完全符合中國傳統的造字命名的特點。同時,這又是一個表音的地名,也就是說,這個地名的含義與其字義無關。再從這兩字出現在漢魏間的時間分析,我們認為「岢嵐」應是北方民族匈奴語言中的音譯。

  東漢建安末,曹操徙南匈奴五部入居今晉北和晉西地區,「岢嵐」之名當產生在南匈奴入居之後。

  岢嵐山在漢代以前就有漢語專名,統稱為管涔山,又名燕京山。管涔,本作「菅岑」,「菅」,是草類植物的菅茅;「岑」,是指尖狀。「菅岑」意謂其群山森列如菅草芽尖,故後人俗稱「蘆芽尖山」、「蘆芽山」。而「燕京」又是「菅岑」一音之轉,實為同名之異寫。後人又相其陰陽,把整個山脈分別稱為北山、南山、東山,又將其主要山峰分別稱為荷葉坪山、東雪山、西雪山等。漢晉以後又出現了「岢嵐山」的稱謂,顯然是出自另外一個語言系統。

  這種判斷也得到了文獻資料的證實。

  據《晉書?四夷列傳》對北狄中的匈奴有如下記載:「前漢末,匈奴大亂,五單于爭立,而呼韓邪單于失其國攜率部落,入臣於漢。漢嘉其意,割并州北界以安之。」又載:「後漢末天下騷動,群臣競言胡人猥多,懼必為寇,宜先為其防。建安中,魏武帝始分其眾為五部,部立其中貴者為帥,選漢人為司馬以監督之。魏末,復改帥為都尉。其左部都尉所統可萬餘落,居於太原故茲氏縣;右部都尉可六千餘落,居祁縣;南部都尉可三千餘落,居蒲子縣;北部都尉可四千餘落,居新興縣;中部都尉可六千餘落,居大陵縣。武帝踐阼後,塞外匈奴大水,塞泥、黑難等二萬餘落歸化,帝復納之,使居河西故宜陽城下。後復與晉人雜居,由是平陽、西河、太原、新興、上黨、樂平諸郡靡不有焉。」

  然後又詳細分析了匈奴各部落的種類:「北狄以部落為類,其入居塞者有屠各種、鮮支種、寇頭種、烏譚種、赤勒種、捍蛭種、黑狼種、赤沙種、鬱鞞種、萎莎種、禿童種、勃蔑種、羌渠種、賀賴種、鍾跂種、大樓種、雍屈種、真樹種、力羯種,凡十九種,皆有部落,不相雜錯。」

  以上是當時匈奴人入居今山西的概況,特別是提到了匈奴部落19種的「賀賴種」。

  據胡三省《資治通鑑注》:「蓋內者為賀賴氏,留北方者為賀蘭氏。蘭,賴語轉耳。」

  從這裡我們可以判定「賀賴」、「賀蘭」是匈奴語。

  「賀賴」與「駁馬」

  「賀賴」這一語言雖已消亡,但是仍保留在我國北方的一些地名中,成為古老民族語言的活化石。如寧夏有「賀蘭山」;內蒙古杭錦旗有「賀蘭驛」;唐代在今內蒙古呼和浩特置「賀魯州」;甘肅省平涼縣有「可藍山」,又作「岢藍山」,《十六國春秋》記載:「赫連定勝元二年,畋於陰槃,登岢藍山,望統萬城而泣」,即此地。而山西的「岢嵐」與「賀賴」、「賀蘭」、「賀魯」、「可藍」、「岢藍」同為漢魏時期匈奴遺語「賀賴」一詞不同音譯在地名中的保留。

  那麼,「賀賴」是什麼含義呢?最早的解釋見於唐代杜佑的《通典》:「突厥謂駁馬為曷剌。」成書稍晚幾年的《元和郡縣誌》也作同樣解釋:「賀蘭山在(保靜)縣西九十三裡,山樹木青白,望如駁馬。北人呼駁為賀蘭,故名。」文中的「曷剌」為「賀賴」的又一音譯,與「賀蘭」同樣含義,即「駁馬」、「駁」。

  「駁馬」又是什麼樣的馬呢?一般解釋為「馬毛色不純」、「毛色斑駁之馬」。《詩經?豳風?東山》:「之子于歸,皇駁其馬」,這句詩是寫一位遠徵士卒回憶迎娶妻子時,所騎的黃白色的迎親花馬。「賀蘭」是指山上林木錯雜,遠望如一匹毛色斑駁的馬,這應該是《元和郡縣誌》解釋的本意。

  當代很多辭書據此將賀蘭山的名稱含義釋為「駿馬」(如《辭海》、《中國地名大辭典》等)。

  但也有人提出「駁馬」並非指馬,而是一種能食虎豹的猛獸。《易經?說卦》:「乾為天,為駁馬。」孔穎達《疏》曰:「言此馬有牙如倨,能食虎豹。《爾雅》云:『倨牙,食虎豹』是也。王廙云:駁馬能食虎豹,取其至健也。」司馬相如《子虛賦》:「楚王乃駕訓駁之駟,乘雕玉之輿。」張銑註:「駁,獸名。」明謝肇淛《五雜組?物部一》:「鵔鸃食駁,駁食虎。」《太平廣記》所載:「似虎而略小,食虎能盡者是已。」如果按此解釋,駁馬當時一種猛獸,是古人敬畏的一種神靈。

  近年來,寧夏等地的學者對「賀蘭山」地名含義的解釋不斷翻新,大致認為「賀蘭」不是山形如駁馬,而應該是匈奴賀賴部在這一帶定居生活的歷史見證。甚至有人還把「賀蘭」與鮮卑破多羅部族(又稱破多蘭)聯繫起來,認為鮮卑破多羅部曾在此生活云云。

  順便應該提一下的是,在唐代北方曾有國名叫「駁馬國」,國境大致在今貝加爾湖附近。《新唐書》:「又有駁馬者,或曰弊刺,曰遏羅支,直突厥之北,距京師萬四千裡。隨水草,然喜居山,勝兵三萬。地常積雪,木不雕。以馬耕田,馬色皆駁,因以名國雲。北極於海,雖畜馬而不乘,資湩酪以食。好與結骨戰,人貌多似結骨,而語不相通。皆劗發,樺皮帽。構木類井幹,覆樺為室。各有小君長,不能相臣也。」這個駁馬國可能與東漢末期的匈奴賀賴部有著淵源關係,「駁馬」是義譯,而「賀賴」是音義,二者應屬同一種族。

  南匈奴心目中的神山。

  現在我們可以把目光轉向山西的「岢嵐山」。確切地說,「岢嵐」與匈奴賀賴部沒有關聯,因為從其字形和部首「山」分析,是當初造字者為了準確表達「山名」的心理所致。「岢嵐」是匈奴人對管涔山的稱謂,含義就是「駁馬」,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花馬、駿馬,或者是那種食虎的神馬。從這裡我們可以感受到匈奴人對這座山的景仰和崇拜。

  匈奴是典型的馬背上的民族,他們閒時圍獵,戰時攻伐,從小就馬不離身,弓不離手,他們與馬有著我們難以想像的依存關係,對馬有無與倫比的感情。法國歷史學家勒內?格魯塞在《草原帝國》一書中對匈奴人的宗教有過研究,他說匈奴人的宗教「是以祭神化了的天和崇拜某些神山為基礎」。當匈奴人入居今山西北部,看到雄奇神秀的管涔山後自然會產生許多複雜的幻想,也會把自己和民族的命運歸結為山的自然力,並進行崇拜祭祀。他們還將管涔山想像成為一匹心目中的駁馬,稱之為「岢嵐」,以表達崇敬熱愛之情。

  從歷代史籍對管涔山神話故事的記載,都可以反映出匈奴人對這座命運攸關的神山所寄予的深厚民族感情。

  《水經注?汾水》記載了劉曜受管涔山神庇佑成就霸業的故事:「劉淵族子曜,嘗隱避於管涔之山,夜中忽有二童子入,跪曰:管涔王使小臣奉謁趙皇帝。獻劍一口,置前,再拜而去。以燭視之,劍長二尺,光澤非常,背有銘曰:『神劍服御除眾毒』。曜遂服之,劍隨時變為五色也,後曜遂為胡王矣。」

《魏書?爾朱榮傳》記載了爾朱榮在管涔山天池聽簫鼓而至公輔的故事:「秀容界有池三所,在高山之上,清深不測,相傳曰祁連池,魏言天池也。父新興曾與榮遊池上,忽聞簫鼓之音。新興謂榮曰:『古老相傳,凡聞此聲皆至公輔。吾今年已衰暮,當為汝耳。汝其勉之』。」後爾朱榮軍事力量不斷壯大,被封「天柱大將軍」,完全控制了北魏朝政。

  《北齊書?神武下》記載了高歡在天池獲瑞石的神奇故事:「六月壬申,神武如天池,獲瑞石,隱起成文曰『六王三川』。」據說「六王」指高歡的字「賀六渾」;「三川」指中原的黃河、洛川、伊川。這又是一個高歡代魏而王天下的神奇讖語,而且仍然來自於管涔山的天池。

  儘管這些故事我們看作是神奇傳說,但是當時卻是史官忠實記錄的國史,是君權神授的重要合法性依據。從這裡反映出北方民族對其精神圖騰管涔山的崇信和依賴。

  在民族信仰的影響下,北魏置嵐州和岢嵐縣,州縣同城而治,治所均在今嵐縣嵐城鎮北。正如《元和郡縣誌》所釋:「後魏置嵐州,因州西岢嵐山為名也。」隋開皇三年(583年),岢嵐縣遷治於今靜樂縣城。隋大業三年(607年),在今岢嵐縣城置岢嵐鎮,後演變為岢嵐軍、岢嵐州、岢嵐縣。明洪武二年(1369年),改嵐州為嵐縣。

  一千五百年來,這些政區地名在匈奴文化「岢嵐」的影響下產生、演變,並沿用至今天,從這一地名化石中,讓我們看到了山西境內民族融合的悠久歷史。

相關焦點

  • 岢嵐山居然是南匈奴的神山和精神圖騰 岢嵐人該自豪了!
    南匈奴部眾被漢光武帝安置於并州北部地區。202年,南匈奴首領率部歸附曹操。為了維護北方的統一穩定,212年,曹操將南匈奴分為五部,大規模遷入今晉北、晉西地區,從此管涔山兩麓完全成為南匈奴新的家園。        大約也在這一時期,管涔山出現了新的名稱「岢嵐山」。
  • 【話說岢嵐】歐陽修與岢嵐
    慶曆四至五年(公元1044年-1045年)歐陽修任河北轉運使,期間多次到岢嵐視察,並寫了有關岢嵐的好多奏摺。其中有三篇是關於岢嵐軍使米光浚的。【舉米光浚狀】  右臣伏自準敕計置河東沿邊糧草,所過州軍,遍見文武官吏不少,其間臨民治軍可稱邊任者,絕難得人。伏見西頭供奉官、閣門祗候、岢嵐軍使米光浚,年四十餘。世家代州,熟知本路邊事。
  • 趙德榮:岢嵐,府州折氏的大後方
    (楊座山書)岢嵐,府州折氏的大後方趙德榮/文岢嵐軍是北漢在北邊的軍事重鎮,從後來府州又多次進攻岢嵐軍來看,折德扆此次佔領岢嵐軍後並沒有長久佔領。不僅如此,劉崇還加強了在岢嵐軍的防守,增設寧化軍(治今山西寧武)、雄勇鎮(治今山西河曲舊縣)以「備周師」,實際上就是專門防禦府州折德扆。
  • 三腎丸「岢嵐方」——方解
    據史書記載,岢嵐從漢代建城至今已有2200年歷史,現存的古城遺址是後漢第一位皇帝劉知遠所建,有1200多年的歷史。因城的形狀宛如一葉扁舟,所以岢嵐也被稱為"舟城"。為了讓後代們學習到前輩先烈這種精神,讓他們記住這些一個個忠誠的烈士,用血汗和智慧、青春和生命,譜寫了一曲徵服宇宙、為國獻身的壯歌。就在當地建了烈士陵園,1996年11月,烈士陵園經忻州地區驗收為本縣青少年德育教育陣地。
  • 感受不一樣的岢嵐 忻州古城岢嵐文旅招商推介宣傳月等你來(附活動...
    新聞發布會由市新聞中心副主任張俊峰主持,岢嵐縣委常委、宣傳部長李勇致詞,副縣長王福平介紹宣傳月活動情況。來自中央、省、市多家媒體的新聞記者參加新聞發布會,岢嵐縣相關負責人就記者普遍關注的岢嵐全域旅遊及全域旅遊示範區創建等回答了記者提問。
  • 忻州市婦聯主席邢雨花一行參觀調研岢嵐法院家事審判工作
    7月24日,忻州市婦聯主席邢雨花在岢嵐縣委副書記銀培秀、縣婦聯主席李彩雲陪同下,來到岢嵐法院就家事審判工作進行調研,岢嵐法院黨組書記
  • 銘記師恩 揚帆遠航|忻州岢嵐中學聲勢浩大的一幕
    銘記師恩 揚帆遠航7月11日上午,岢嵐中學隆重舉行2020屆高三畢業典禮,學校全體師生齊聚操場,向青春致敬,為340名高三學子啟航新徵程助力。「銘記母校培養,謹遵師長教誨;維護母校榮譽,弘揚岢中精神……今天我以母校為榮,明天母校以我為榮!」典禮儀式在全體高三學生鏗鏘的宣誓聲中結束。來源:岢嵐你好
  • 山西岢嵐宋家溝村:那些努力離開「窮山溝」的年輕人回來了
    山西省忻州市岢嵐縣地處呂梁山深處,這裡山高溝深、土地貧瘠,近一半村莊散落在溝壑邊緣,生活條件惡劣,曾長期被戲稱為「可憐縣」。2017年6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岢嵐縣宋家溝村考察,並發出了「請鄉親們同黨中央一起,擼起袖子加油幹」的號召。
  • 忻州市生態環境局岢嵐分局推進國三及以下柴油貨車淘汰
    12月17日,忻州市生態環境局岢嵐分局為落實省、市、縣工作部署,聯合岢嵐縣市場局、縣交通局、縣交警大隊集中,成立聯合辦公小組開展了國三及以下排放標準營運柴油車淘汰工作,一是按照工作任務主動對接具體柴油貨車車主,提供一站式服務,確保車主政策知曉度和淘汰任務的工作進度;二是赴岢嵐縣金隆機動車監測有限公司,與負責人籤訂承諾書,要求該公司對95兩已報廢車輛進行公示,以提高宣傳力度和民眾知曉度
  • 岢嵐交警大隊舉辦「迎新年強警體」 第二屆警營體育運動會開幕式
    為迎接元旦佳節的到來,貫徹「全民齊健身,共築中國夢」的指導思想,豐富民警的業餘文體生活,加強交流,增進友誼,增強職工的身體素質,培養職工的集體榮譽感精神,達到「團結、和諧、友誼、快樂、溫馨」的目的。12月16日,岢嵐交警大隊工會舉辦「迎新年、強警體」第二屆警營體育運動會開幕式,共計110餘名民警、輔警參加了活動。會議由副大隊長兼工會主席蔚振棟主持,教導員高文光宣讀比賽競賽方案,大隊長齊偉作動員講話並宣布「岢嵐縣交警大隊第二屆『迎新年、強警體』警營體育運動會開幕」!本次運動會由交警大隊主辦,交警大隊工會協辦。
  • 漢代「南匈奴」與託克託
    《漢書》卷二八《地理志》下所載五原郡稒陽縣(在今內蒙古包頭市境內)西北的『頭曼城』就是當年匈奴的第一位單于(音蟬餘,匈奴最高首領之義)——頭曼單于的駐牧中心及以他為首的匈奴部落聯盟的政治統領中心的所在地。」公元48年,漢光武帝劉秀建武二十四年,北匈奴蒲奴單于二年。呼韓邪單于的孫子,王昭君的兒子右薁鞬日逐王比在匈奴南邊八部奴隸主貴族大人的擁立下,立為南匈奴單于。
  • 東漢南匈奴南遷及其安置新論
    永元二年(90年),南匈奴人口增加至23.73萬人。四十年間,南匈奴人口增長四倍。至熹平六年(177年)左右,單于庭遷離美稷縣後,僅有部分南匈奴遷至潁川郡(今河南省中部區域)、安定郡和北地郡(甘肅慶陽市、寧夏回族自治區黃河以南地區)。[關鍵詞]東漢;南匈奴;遷徙;單于南匈奴歸附是漢代北方民族史上重要的歷史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