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德榮:岢嵐,府州折氏的大後方

2021-02-19 府谷文化

(楊座山書)

岢嵐,府州折氏的大後方

趙德榮/文

折氏獨據府州二百餘年,府州是宋夏交鋒的前沿,戰事頻繁,所以府州折氏一直把嵐州的岢嵐軍作為他的大後方。

折家與岢嵐有著不解之緣,據《新五代史》記載:「廣順二年(952年)二月庚寅,府州防禦使折德扆克岢嵐軍。」殺岢嵐軍使張德仁、十寨都指揮使蘇審等人。岢嵐軍是北漢在北邊的軍事重鎮,從後來府州又多次進攻岢嵐軍來看,折德扆此次佔領岢嵐軍後並沒有長久佔領。不僅如此,劉崇還加強了在岢嵐軍的防守,增設寧化軍(治今山西寧武)、雄勇鎮(治今山西河曲舊縣)以「備周師」,實際上就是專門防禦府州折德扆。

961年折德扆歸附代周而立的宋朝,宋廷許他世襲府州。折德扆還有個弟弟叫折德源,折德扆到京城覲見宋太祖時由折德源權知府州,這期間德源大敗北漢軍於嵐州境內的沙谷寨,從此折家開始向河東嵐州發展。

折御卿為北宋名將,是折德扆的次子。奉宋太宗命攻嵐州,他攻下岢嵐軍,佔據憲州,俘獲北漢將領七人,被提拔為崇儀使。在平滅北漢與契丹的戰鬥中,屢立戰功,曾兩次破嵐州,殺敵千餘,殺憲州霍翊,獲夔州節度使馬延忠等七人。特別是在子河汊戰役中,大獲全勝,表現了傑出的軍事才能。後又帶病出徵,逝於軍陣,以死明志。宋太宗聞知「痛悼久之」,成為宋代軍將「忠勇」的典範,「公忠體國」的英雄。宋朝曾在嵐州宜芳縣立「折御卿祠」奉祀;「徽宗崇寧二年五月,賜廟額『顯忠』。」

宜芳的折家祠究竟在哪裡?

宋時的宜芳是一塊很大的土地,他包括今天的河、保、偏、神、五、岢。宋太宗「析宜芳地設岢嵐軍」,換言之,岢嵐軍這塊原來是宜芳的地盤。再說岢嵐,現在仍有「折家祠」「折家祠山」的地名。值得注意的是,靖康以後由於折彥質英勇抗金,岢嵐折氏被金人趕盡殺絕,以後再無折姓居住,那這地名顯然是從北宋一直傳下來的。

994年御卿任永安軍節度使,這一年契丹萬人來犯,御卿與之在子河汊大戰,斬首五千級,其中將官就有二十多名,還生擒敵一名吐谷渾(首領),使契丹人自此聞風喪膽。連年徵戰使御卿積勞成疾,第二年御卿病重的消息傳到契丹,契丹人乘機來犯,要報子河汊之仇。御卿帶病出戰,嚇得敵軍不敢迎戰。御卿的母親秘密派人去接兒子回家治病,御卿說:「邊寇未滅,臨敵棄士卒自便不可,死於軍中乃其分也,為白太夫人,無念我,忠孝豈兩全!」第二天就病歿軍中,年僅三十八歲。

嵐州遠離府州戰場,所以御卿母親派人接御卿回家養病。這個家可能是相對安全的後方,而不是首當其衝的府州。當時宋廷在嵐州設岢嵐軍、火山軍與府州相呼應,朝廷為控制邊將,要求其家屬定居在內地,所以折家的妻兒老小很可能不住府州,而住在由折德源經營的岢嵐軍。這也是宋太宗在嵐州宜芳縣立祠奉祀,而不在府州的原因。

而現在知道的宜芳土地上唯一的折家祠遺址就在岢嵐。岢嵐的折家祠就是宋太宗賜建的宜芳縣折御卿祠,那折御卿自然是安葬在岢嵐折家祠山了。

折御卿有四子:惟正、惟昌、惟信、惟忠。折惟昌是御卿次子,拒宋史記載,鹹平二年(999年),22歲的折惟昌與族叔折海超、弟惟信率兵迎戰入寇夏兵,昌受重傷,海超、惟信戰死。1004年秋,惟昌率兵入朔州界,破契丹狼水寨,當時契丹人正圍攻岢嵐,聽到狼水寨被破的消息嚇得連夜撤圍。1014年河東百姓運糧援麟州,知府州折惟昌帶著重病領兵駐紮岢嵐軍北的寧遠寨,頂風冒雪護送,結果病逝軍中,年僅三十七歲。

折克行是折德扆的後人,大觀二年(1108年)折克行去世,幾年後他的兒子折可大安葬他,」「同時將族人先葬者二百多人遷葬於天平山」祖瑩,這先葬者自然包括葬於岢嵐的折御卿等人,從此,折氏明確分為東西兩支,府州為折德扆一支'岢嵐為折德源一支。

 折可適是折德源的後代,德源孫惟讓,即可適之曾祖。讓生繼長, 長生克雋,即可適父。

治平四年(1067年)十八歲的折可適隨種諤出塞,與祖輩折繼世折繼祖和父輩折克柔折克行等一起取綏州戰羅兀,成長為一名勇敢的戰士。以後四十年裡,可適戰洪德、取天都被百姓譽為宋廷西北邊境的禦敵長城。宋徽宗曾親自召見可適,詢問守邊之策,並為折家祠親題「顯忠」匾額。

大觀四年(1110年)六十一歲的折可適再次金戈鐵馬來到邊關,不幸的是在四個月後染上重病,竟然一病不起。十月二十九日,這位戎馬一生的老將軍最終病逝在抗敵第一線,可謂鞠躬盡瘁死,馬革裹屍還。宋徽宗聞訊「嗟悵不已,命本路走馬承受,問其家安葬之地及遺表陳乞恩例等」。政和元年(1111年)二月七日,折可適的胞弟,知岢嵐軍折可通在家鄉岢嵐主持了隆重的葬禮,「葬公於軍之北安仁鄉道生谷武家會領軍墓之西。」領軍是指折可適的父親折克雋,也是馳騁沙場戎馬一生,官至左領軍。

「安仁鄉道生谷武家會」就是今天嵐漪鎮道生溝的武家梁,如今岢嵐城西北一公裡有折家祠灣,折家祠山的地名,灣後十裡長溝就是道生溝(谷),為便於進山祭奠祖墳,在溝口設家祠是很正常的,所以這折家祠灣就是當年折氏宗祠的舊址。

《折渭州墓志銘》曾提到折可適「置別業啟於長安,以周孤遺。又置義莊於岢嵐,以贍近親,而為松楸灑掃之奉。」可知在當年岢嵐居住著大批折氏後人,他們中有戰死者的遺孤,有出徵者的家眷,岢嵐就是府州折氏的大後方。

折可適的兒子折彥質也是一位有名的將領,建炎元年(1127年),高宗曾任其為宣撫副使,統兵十二萬抗金。後在南宋官至籤書樞密院事權參知政事(副宰相),因其頑強抗金,金人最恨,除搜捕在京家屬外,大抓岢嵐折姓,岢嵐折姓紛紛逃離或改姓隱居,所以岢嵐現在無折姓,僅有百家姓未錄的「攝」姓,很可能為折姓後人。《宋史》無《折彥質傳》。卷二八高宗紀二頁五二四說:「[紹興六年]二月督府參謀折彥質籤書樞密院事。……壬戌,以折彥質兼權參知政事。」卷二一三《宰輔表》四頁五五五四載:「紹興六年三月,折彥質自左朝議大夫、試兵部尚書、諸路軍馬事都督府參謀遷端明殿學士,除籤書樞密院事。」、 「十二月,丙午,折彥質罷籤書樞密院事。」在入樞府之前,當戰爭急迫的靖康年間,折彥質曾為樞密都承旨、河北河東路宣撫判官,這樣重要的政府官員南遷時,當然要攜帶眷屬,隨他一起遷徙的宗族也可能有。可以肯定,岢嵐折氏後裔有一部分徙居江左。

為了維護祖國領土的統一,為了保護當地人民的生產生活,折氏成員前赴後繼,英勇抗敵。他們之中有的捐軀沙場;有的英年早逝;有的拜爵封侯;有的默默無聞。所有這些,構成了一幅堅決抵抗外族入侵的愛國主義壯麗畫卷。折家將世代傳承抗外族入侵的光輝業績,是中國歷史上的典範,折氏成員在這一偉大鬥爭中所表現出來的視死如歸、前赴後繼的精神是中華民族愛國主義的瑰寶,理應受到後人珍視。中國人,更多的中國人,應該記住折家將,他們跟楊家將的精神實質是一樣的,他們崛起於亂世,綿延數百年,世代將門,家風浩蕩,忠勇愛國,用血肉之軀鑄就保家衛國的長城,見證了中華民族一路走來的艱辛與榮耀!其忠肝義膽,令人慨嘆,忠勇事跡,萬古流芳。

土窯洞散養藏香豬

馬上過年了,想吃肉的友友們看過來,純天然綠色食品,純糧食餵養,沒有任何添加劑,送親人,送朋友,吃的放心有想買肉的約起來!電話定購13772391954,15929404351

相關焦點

  • 明朝時期,山西五府三直隸州,你屬於哪裡?
    山西正式建省是在明朝建立後的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朱元璋設山西行中書省,省治為太原府,轄太原府、大同府、平陽府、遼州直隸州、潞州直隸州、沁州直隸州、澤州直隸州共三府四直隸州。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為加強中央集權,朱元璋廢除行省制度,設立承宣布政使司,山西行省改設為山西承宣布政使司,同年,汾州升為直隸州,山西承宣布政使司下轄三府五直隸州。
  • 【話說岢嵐】歐陽修與岢嵐
    慶曆四至五年(公元1044年-1045年)歐陽修任河北轉運使,期間多次到岢嵐視察,並寫了有關岢嵐的好多奏摺。其中有三篇是關於岢嵐軍使米光浚的。【舉米光浚狀】  右臣伏自準敕計置河東沿邊糧草,所過州軍,遍見文武官吏不少,其間臨民治軍可稱邊任者,絕難得人。伏見西頭供奉官、閣門祗候、岢嵐軍使米光浚,年四十餘。世家代州,熟知本路邊事。
  • 【話說岢嵐】岢嵐山,南匈奴的精神圖騰
    「岢嵐」二字合為一座山的名字,專指晉西北的管涔山。有關較早的記載有《元和郡縣誌》:「岢嵐山在宜芳縣北九十八裡,高二千餘丈,西北與雪山相接。」《太平寰宇記》:「岢嵐山在嵐谷縣東二裡。」從「岢嵐」兩字的字形分析,兩字皆從「山」,含義明確是指山,完全符合中國傳統的造字命名的特點。同時,這又是一個表音的地名,也就是說,這個地名的含義與其字義無關。
  • 治庸·鐵軍丨森林「啄木鳥」 趙德榮
    2016年底,趙德榮來到擔負著玉龍縣森林資源保衛工作任務的玉龍縣公安局森林警察大隊(原玉龍縣森林公安局)任職後,深感肩上擔子不輕。趙德榮常說:「我是山裡娃,森林就是我家。」一進到山裡,他都能如數家珍地向同事們介紹各種林木。趙德榮對待森林的感情,就像是對自己的孩子,每當看見被獵殺的動物和毀壞的樹木都惆悵不已。
  • 岢嵐山居然是南匈奴的神山和精神圖騰 岢嵐人該自豪了!
    「岢嵐」二字合為一座山的名字,專指晉西北的管涔山。有關較早的記載有《元和郡縣誌》:「岢嵐山在宜芳縣北九十八裡,高二千餘丈,西北與雪山相接。」《太平寰宇記》:「岢嵐山在嵐谷縣東二裡。」從「岢嵐」兩字的字形分析,兩字皆從「山」,含義明確是指山,完全符合中國傳統的造字命名的特點。同時,這又是一個表音的地名,也就是說,這個地名的含義與其字義無關。
  • 教育整頓·治庸·鐵軍丨#雲南公安·榜樣的力量#我眼中的趙德榮...
    教育整頓·治庸·鐵軍丨#雲南公安·榜樣的力量#我眼中的趙德榮(十二) 2020-09-03 17:3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從折惟正看北宋朝廷對摺家將的信任與倚重
    折惟正生於乾德二年(964年),卒於景德元年(1004年),享年四十歲。他是折家將第六代將領,府州第五任知州。惟正是在大宋「重文輕武,強幹弱枝」削弱藩鎮,狠抓中央集權的形勢下出任知府州軍州事。府州折氏守邊一向得朝廷倚重,宋太祖即位次年,府州折氏折德扆曾入朝,「陳太原可取狀」。乾德二年(964年)八月,折德扆又「赴行在」即去皇帝行軍指揮所。開寶二年(969年)五月、開寶四年(971年)十月、開寶九年(976年),折御勳三次入朝。折氏勤入朝的舉動,充分體現他們緊密維護朝廷、守邊盡責的赤誠之心。如至道元年(995年)正月,折御卿在子河汊之役大勝契丹軍後,朝廷遣使往問。
  • 《濟寧路總管府記碑》:州城在哪,皇帝說了不算,黃河說了算!
    【元濟寧路碑銘雜錄之五《濟寧路總管府記碑》】古代,沒有哪個帝王能對抗過黃河!河水泛濫會瞬間使一個繁華城市變得衰落,當然也會帶給其他城市機遇。《濟寧路總管府記碑》,元至元二十四年立,記敘了濟州由州升府再升路的過程,並且說明了一個事實:受黃河決口、改道的影響,濟州(濟寧府、路)治所在200多年裡一直在巨野與任城(現濟寧任城區)之間轉移。此碑文載道光《巨野縣誌》,題目後有「在北門外真武廟後漫地中」的附註。
  • 感受不一樣的岢嵐 忻州古城岢嵐文旅招商推介宣傳月等你來(附活動...
    新聞發布會由市新聞中心副主任張俊峰主持,岢嵐縣委常委、宣傳部長李勇致詞,副縣長王福平介紹宣傳月活動情況。來自中央、省、市多家媒體的新聞記者參加新聞發布會,岢嵐縣相關負責人就記者普遍關注的岢嵐全域旅遊及全域旅遊示範區創建等回答了記者提問。
  • 清代四川21州府與如今21市州對比:幾家逆襲幾家淪落?
    (清代四川分府圖,來自網絡,該圖有個別錯誤之處,如「夔州」誤為「燮州」,還漏了敘州府)清代,四川省一共轄12府、9直隸州(以清朝後期的行政區劃為準),府和直隸州,大致相當於如今的地級行政區。而直隸州相當於縮小版的府,要管理縣,但是和府最大的不同,是直隸州沒有駐地縣,而是由州衙代管州城(這個叫「本轄」,你可以理解為現在的地級市不設區,而是由市政府管理市區),府則在府城設有縣(比如成都府城由成都、華陽兩縣分管,重慶府治巴縣),府衙基本上不管府城的地方行政業務。
  • 三腎丸「岢嵐方」——方解
    據史書記載,岢嵐從漢代建城至今已有2200年歷史,現存的古城遺址是後漢第一位皇帝劉知遠所建,有1200多年的歷史。因城的形狀宛如一葉扁舟,所以岢嵐也被稱為"舟城"。三腎丸(岢嵐方) 明末清初,山西名醫「傅山」——傅青主,行醫到岢嵐,看到將士們長年戍守兵塞,自然條件非常惡劣,大多數士兵身心憔悴,待退伍回家時已經身老年邁,面臨著身後無子嗣、香火不續的人生痛苦。
  • 百家姓:万俟氏 姓氏文化
    其三弟公族,號為万俟氏,成為敕勒族部落,居住於西北地區與山西地區一帶,支持鮮卑族拓跋部建立代國政權。孝文帝元宏遷都洛陽後,進入中原(河南、河北和山東等地),逐漸漢化,遂以部落名為姓氏,逐漸形成万俟姓,並在山東形成万俟氏聚集地,以蘭陵郡、開封府為郡望,當代人口分布在安徽、北京、遼寧和福建等地。2007年全國姓氏人口排名第300位以外。
  • 忻州市婦聯主席邢雨花一行參觀調研岢嵐法院家事審判工作
    7月24日,忻州市婦聯主席邢雨花在岢嵐縣委副書記銀培秀、縣婦聯主席李彩雲陪同下,來到岢嵐法院就家事審判工作進行調研,岢嵐法院黨組書記
  • 廣西歷史:清代廣西十一府之四,思恩府行政區劃範圍,思恩府故事
    都知道,歷史到了清光緒末年時,廣西布政使司整合劃分為十一府二州二廳,十一府:桂林,柳州,慶遠,平樂,梧州,潯州,南寧,太平,泗城,思恩,鎮安。二州,歸順直隸州,鬱林直隸州。二廳,上思直隸廳,百色直隸廳。思恩府就是其中之一了,思恩府領賓州、那馬廳、武緣縣、遷江縣、上林縣及白山、興隆、定羅、舊城、都陽、古零、安定七土司。
  • 廣西歷史:清朝時期廣西布政司轄下十一府二州二廳的區劃歷史
    桂林府,領轄二州七縣,即:臨桂縣,興安縣,靈川縣,陽朔縣,永福縣,義寧縣,灌陽縣,永寧州,全州,府治在臨桂縣。柳州府,領轄二州十縣,即:馬平縣,洛容縣,羅城縣,柳城縣,懷遠縣,,來賓縣,武宣縣,遷江縣,上林縣,象州,賓州,府治在馬平縣。
  • 解讀湛若水的《沙隄湛氏族譜序》
    弘治十二年(1499年)仲春望日(農曆二月十五日),還在江門跟隨陳獻章學習的湛若水得知族譜修成,高興地寫下《沙隄湛氏族譜序》。《沙隄湛氏族譜序》是湛若水對湛氏家族的重要貢獻之一。註:沙隄,即「沙堤」。夫自有生之族,邈矣。如木之有根焉、幹焉、枝焉、葉焉,繁矣。以枝葉求枝葉,是以繁,理繁雖巧數莫原矣。
  • 西文廟坪長沙府學宮
    西文廟坪長沙府學宮長沙府學宮為明清長沙府十二州縣之最高學府,位於今天心區西文廟坪,今存「道冠古今」石坊,花崗石構成,高約十米,寬約六米,為長沙市文物保護單位。其前身為宋代州學。北宋治平元年(1064),潭州知州吳仲復改築廟學為州學,王安石欣然作《潭州新學》以賀,是為長沙府學之始。
  • 《兩宋蒲氏進士錄》
    (蒲網訊)《宋代登科總錄》記載僅兩宋蒲氏進士62人,其中四川籍51人。經中華蒲氏文化研究會儀隴分會會長蒲文映先生等深入考證部分蒲氏進士信息,填補了目前蒲氏文化研究中的拐點、節點之斷層。《宋代登科總錄》堪稱姓氏文化研究不可或缺的寶貴資源,已正在為蒲氏文化研究發揮其重要作用。本文統計了52位蒲氏進士簡歷及相關信息,給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