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座山書)
岢嵐,府州折氏的大後方
趙德榮/文
折氏獨據府州二百餘年,府州是宋夏交鋒的前沿,戰事頻繁,所以府州折氏一直把嵐州的岢嵐軍作為他的大後方。
折家與岢嵐有著不解之緣,據《新五代史》記載:「廣順二年(952年)二月庚寅,府州防禦使折德扆克岢嵐軍。」殺岢嵐軍使張德仁、十寨都指揮使蘇審等人。岢嵐軍是北漢在北邊的軍事重鎮,從後來府州又多次進攻岢嵐軍來看,折德扆此次佔領岢嵐軍後並沒有長久佔領。不僅如此,劉崇還加強了在岢嵐軍的防守,增設寧化軍(治今山西寧武)、雄勇鎮(治今山西河曲舊縣)以「備周師」,實際上就是專門防禦府州折德扆。
961年折德扆歸附代周而立的宋朝,宋廷許他世襲府州。折德扆還有個弟弟叫折德源,折德扆到京城覲見宋太祖時由折德源權知府州,這期間德源大敗北漢軍於嵐州境內的沙谷寨,從此折家開始向河東嵐州發展。
折御卿為北宋名將,是折德扆的次子。奉宋太宗命攻嵐州,他攻下岢嵐軍,佔據憲州,俘獲北漢將領七人,被提拔為崇儀使。在平滅北漢與契丹的戰鬥中,屢立戰功,曾兩次破嵐州,殺敵千餘,殺憲州霍翊,獲夔州節度使馬延忠等七人。特別是在子河汊戰役中,大獲全勝,表現了傑出的軍事才能。後又帶病出徵,逝於軍陣,以死明志。宋太宗聞知「痛悼久之」,成為宋代軍將「忠勇」的典範,「公忠體國」的英雄。宋朝曾在嵐州宜芳縣立「折御卿祠」奉祀;「徽宗崇寧二年五月,賜廟額『顯忠』。」
宜芳的折家祠究竟在哪裡?
宋時的宜芳是一塊很大的土地,他包括今天的河、保、偏、神、五、岢。宋太宗「析宜芳地設岢嵐軍」,換言之,岢嵐軍這塊原來是宜芳的地盤。再說岢嵐,現在仍有「折家祠」「折家祠山」的地名。值得注意的是,靖康以後由於折彥質英勇抗金,岢嵐折氏被金人趕盡殺絕,以後再無折姓居住,那這地名顯然是從北宋一直傳下來的。
994年御卿任永安軍節度使,這一年契丹萬人來犯,御卿與之在子河汊大戰,斬首五千級,其中將官就有二十多名,還生擒敵一名吐谷渾(首領),使契丹人自此聞風喪膽。連年徵戰使御卿積勞成疾,第二年御卿病重的消息傳到契丹,契丹人乘機來犯,要報子河汊之仇。御卿帶病出戰,嚇得敵軍不敢迎戰。御卿的母親秘密派人去接兒子回家治病,御卿說:「邊寇未滅,臨敵棄士卒自便不可,死於軍中乃其分也,為白太夫人,無念我,忠孝豈兩全!」第二天就病歿軍中,年僅三十八歲。
嵐州遠離府州戰場,所以御卿母親派人接御卿回家養病。這個家可能是相對安全的後方,而不是首當其衝的府州。當時宋廷在嵐州設岢嵐軍、火山軍與府州相呼應,朝廷為控制邊將,要求其家屬定居在內地,所以折家的妻兒老小很可能不住府州,而住在由折德源經營的岢嵐軍。這也是宋太宗在嵐州宜芳縣立祠奉祀,而不在府州的原因。
而現在知道的宜芳土地上唯一的折家祠遺址就在岢嵐。岢嵐的折家祠就是宋太宗賜建的宜芳縣折御卿祠,那折御卿自然是安葬在岢嵐折家祠山了。
折御卿有四子:惟正、惟昌、惟信、惟忠。折惟昌是御卿次子,拒宋史記載,鹹平二年(999年),22歲的折惟昌與族叔折海超、弟惟信率兵迎戰入寇夏兵,昌受重傷,海超、惟信戰死。1004年秋,惟昌率兵入朔州界,破契丹狼水寨,當時契丹人正圍攻岢嵐,聽到狼水寨被破的消息嚇得連夜撤圍。1014年河東百姓運糧援麟州,知府州折惟昌帶著重病領兵駐紮岢嵐軍北的寧遠寨,頂風冒雪護送,結果病逝軍中,年僅三十七歲。
折克行是折德扆的後人,大觀二年(1108年)折克行去世,幾年後他的兒子折可大安葬他,」「同時將族人先葬者二百多人遷葬於天平山」祖瑩,這先葬者自然包括葬於岢嵐的折御卿等人,從此,折氏明確分為東西兩支,府州為折德扆一支'岢嵐為折德源一支。
折可適是折德源的後代,德源孫惟讓,即可適之曾祖。讓生繼長, 長生克雋,即可適父。
治平四年(1067年)十八歲的折可適隨種諤出塞,與祖輩折繼世折繼祖和父輩折克柔折克行等一起取綏州戰羅兀,成長為一名勇敢的戰士。以後四十年裡,可適戰洪德、取天都被百姓譽為宋廷西北邊境的禦敵長城。宋徽宗曾親自召見可適,詢問守邊之策,並為折家祠親題「顯忠」匾額。
大觀四年(1110年)六十一歲的折可適再次金戈鐵馬來到邊關,不幸的是在四個月後染上重病,竟然一病不起。十月二十九日,這位戎馬一生的老將軍最終病逝在抗敵第一線,可謂鞠躬盡瘁死,馬革裹屍還。宋徽宗聞訊「嗟悵不已,命本路走馬承受,問其家安葬之地及遺表陳乞恩例等」。政和元年(1111年)二月七日,折可適的胞弟,知岢嵐軍折可通在家鄉岢嵐主持了隆重的葬禮,「葬公於軍之北安仁鄉道生谷武家會領軍墓之西。」領軍是指折可適的父親折克雋,也是馳騁沙場戎馬一生,官至左領軍。
「安仁鄉道生谷武家會」就是今天嵐漪鎮道生溝的武家梁,如今岢嵐城西北一公裡有折家祠灣,折家祠山的地名,灣後十裡長溝就是道生溝(谷),為便於進山祭奠祖墳,在溝口設家祠是很正常的,所以這折家祠灣就是當年折氏宗祠的舊址。
《折渭州墓志銘》曾提到折可適「置別業啟於長安,以周孤遺。又置義莊於岢嵐,以贍近親,而為松楸灑掃之奉。」可知在當年岢嵐居住著大批折氏後人,他們中有戰死者的遺孤,有出徵者的家眷,岢嵐就是府州折氏的大後方。
折可適的兒子折彥質也是一位有名的將領,建炎元年(1127年),高宗曾任其為宣撫副使,統兵十二萬抗金。後在南宋官至籤書樞密院事權參知政事(副宰相),因其頑強抗金,金人最恨,除搜捕在京家屬外,大抓岢嵐折姓,岢嵐折姓紛紛逃離或改姓隱居,所以岢嵐現在無折姓,僅有百家姓未錄的「攝」姓,很可能為折姓後人。《宋史》無《折彥質傳》。卷二八高宗紀二頁五二四說:「[紹興六年]二月督府參謀折彥質籤書樞密院事。……壬戌,以折彥質兼權參知政事。」卷二一三《宰輔表》四頁五五五四載:「紹興六年三月,折彥質自左朝議大夫、試兵部尚書、諸路軍馬事都督府參謀遷端明殿學士,除籤書樞密院事。」、 「十二月,丙午,折彥質罷籤書樞密院事。」在入樞府之前,當戰爭急迫的靖康年間,折彥質曾為樞密都承旨、河北河東路宣撫判官,這樣重要的政府官員南遷時,當然要攜帶眷屬,隨他一起遷徙的宗族也可能有。可以肯定,岢嵐折氏後裔有一部分徙居江左。
為了維護祖國領土的統一,為了保護當地人民的生產生活,折氏成員前赴後繼,英勇抗敵。他們之中有的捐軀沙場;有的英年早逝;有的拜爵封侯;有的默默無聞。所有這些,構成了一幅堅決抵抗外族入侵的愛國主義壯麗畫卷。折家將世代傳承抗外族入侵的光輝業績,是中國歷史上的典範,折氏成員在這一偉大鬥爭中所表現出來的視死如歸、前赴後繼的精神是中華民族愛國主義的瑰寶,理應受到後人珍視。中國人,更多的中國人,應該記住折家將,他們跟楊家將的精神實質是一樣的,他們崛起於亂世,綿延數百年,世代將門,家風浩蕩,忠勇愛國,用血肉之軀鑄就保家衛國的長城,見證了中華民族一路走來的艱辛與榮耀!其忠肝義膽,令人慨嘆,忠勇事跡,萬古流芳。
土窯洞散養藏香豬
馬上過年了,想吃肉的友友們看過來,純天然綠色食品,純糧食餵養,沒有任何添加劑,送親人,送朋友,吃的放心有想買肉的約起來!電話定購13772391954,15929404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