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歷史:清代廣西十一府之四,思恩府行政區劃範圍,思恩府故事

2021-01-19 潯州府O鑫森淼焱垚
潯州府O鑫森淼焱垚:讀史知今,廣西各地歷史解說,少為人知的地方志歷史,歡迎關注!

思恩,故名思義,受其恩,永思之!這是作為詞語的使用理解。但「思恩」作為區域地名使用,就有幾個故事了。

在廣西這片土地的歷史上,曾同時存在過兩個以「思恩」為名的區域,一是之前潯州府O鑫森淼焱垚的文章《廣西解放後被撤併的縣十六——思恩縣:兜兜轉轉終歸環江》中介紹的思恩縣;再一個就是本文所說的「思恩府」。

兩個以「思恩」為名的區域,都自唐代開始,共存了千年。一個偏北,唐時為縣,如今為鎮;一個偏南,唐時為州,明清為府,如今已消失於史。

都知道,歷史到了清光緒末年時,廣西布政使司整合劃分為十一府二州二廳,

十一府:桂林,柳州,慶遠,平樂,梧州,潯州,南寧,太平,泗城,思恩,鎮安。

二州,歸順直隸州,鬱林直隸州。

二廳,上思直隸廳,百色直隸廳。

思恩府就是其中之一了,思恩府領賓州、那馬廳、武緣縣、遷江縣、上林縣及白山、興隆、定羅、舊城、都陽、古零、安定七土司。單看區域面積的話,其實他的境域還是很大的,對比現在地圖,則大概在今廣西武鳴、賓陽、上林、馬山、田東、平果、都安等縣的全部或一部。

民國建立以後,在第二年(1913),在新一輪的行政建制改革中,開始「廢府置縣」,「撤府留縣」,「改土歸流」,於是,思恩府這個建制也就沒有了,取而代之的,就是民國時期那繁雜的行政區劃變化,原思恩府轄地也就不斷的分,拆,最後也就成為故事了。

追尋清代思恩府的歷史沿革,越往前,其實就越模糊,他的前身,在老版的《宋史》《元史》中都是一筆帶過,或者都沒有提及。這最主要的,就是他的出身!

他的前身,出自於唐,那時開置行政叫羈縻思恩州,屬邕州都督府管轄。這個「羈縻州」的設置,實際上就是當時中原王朝對邊遠少數民族地區實行的一種統治制度。天大地大,唐王朝雖強盛,但對於疆域靠邊的區域統治還是很薄弱的,為了達到統治管理的目的,於是就推行了「羈縻制度」,說白了,通俗講這個制度僅區域來說,體現就是邕州都督府名義上管著思恩州,但對思恩州內的事務,是無權管理的。

正是這種高度自治下,一般外來人不容易管理地方政務,於是,無論後來的幾百年間,時局如何更替,朝代如何更迭,最多是隸屬有變化,上級單位有改變,如宋屬邕江右江道,元屬田州路,而自身變化並不大,依然是各代的羈縻思恩州,於是在唐,宋,元三代,這片區域就很少有系統的史料記載。

到明代以後,這思恩州的行政級別就變化大了。洪武二年,元代的田州路升為田州府,思恩州跟著,後來又一度改為雲南的廣西府管轄。[關於這個廣西府,可以看這個:《你知道雲南的廣西府,雲南的南寧縣嗎?》]

最後,在正統年間,這個思恩州逐步脫離了田州府,升級為思恩軍民府,用現在的話說,成為地級區行政區域,行政上高一級,管轄區域大了N倍。這中間發生了什麼故事呢?就和當時這區域的一位老大——岑瑛,有關了!

岑瑛其人身世,特別是他的前半段人生,現在史書有點說不清,因為歷史中,巧合的是就在這不遠的地方,也出現了一位同名同姓的岑瑛,他也是一位知州,更為巧合的是,兩位岑瑛的相近親屬中,都有一位叫岑瑞,又同樣世襲過土州知州一職,從時間上雖說兩位岑瑛隔著百十來年,但出身相近,區域相近,相似度高,於是在後來傳頌過程中,就把他們一些生平事混亂了。

不過可以確定的是,正統年記載的思恩州岑瑛,最後初定了歷史中這個思恩府的區域建制。

據永樂十八年(1420年),岑瑛接任其兄岑瑞,成為思恩州知州,此時思恩州僅僅是當時田州府治下的一個小土州,因為處於這種山高皇帝遠,宗系雜亂,統治派系林立的區域環境,上位之初,岑瑛就將擴大勢力範圍作為施政的重要步驟,並且逐步實施打,撫,談,各種籠絡,感化手段都用上,幫助明政府清除各處不穩定,有叛意的地方勢力,順便兼併各處,使得思恩州轄地不斷擴大。

如洪熙元年(1425年),武緣縣白山諸洞劃入;1429年,上林縣淥溪洞劃入,等等,思恩州區域大了,並且岑瑛又善於治理地方,仁德愛民,聲望和地位也就隨之提高。到了正統三年(1438年),就被任命為田州府知府兼思恩州知州。

不過不知道什麼原因,明政府雖然任命了岑瑛為田州府知府,但原任田州府知府岑紹卻沒有調離或是免職,這就形成了兩任田州府知府同時在職,兩人共管一府的局面。

兩人一職,又處於這種派系觀念很強的地方,難免多有事端。田州岑氏在那個時代明政府估計不能也不敢隨便罷免,於是就另有打算,所以到了第二年,將思恩州從田州府獨立出來,升格為府,岑瑛任首任知府,這樣就平衡了兩系岑氏。

思恩升府後,宜山縣的八仙諸峒,大安定、小安定又陸續被劃歸思恩府,區域就更大了。同時,這裡算是少,邊地區,岑瑛集政治、經濟、軍事、司法於一身,於是,申請改思恩府為軍民府,並在正統五年獲得批准。在區域行政建制當中,一般的府偏重於民政,屬民府,像上面提出的的桂林府,柳州府,潯州府這些府;而軍民府真正來算,又比民府高那么半級。

於是,思恩軍民府就成為明朝廣西唯一的軍民府,而岑瑛的官級幾十年間也順利的步步高升了,從1420年的五品知州,最後成為正二品的都指揮使,地方兵政,民政大權都在手,那算是一方封疆大吏了。

就在岑瑛升官,思恩府發展過程中,人變了,區域變了,其行政中心也就跟著變了,最初岑瑛接任思恩知州時,州治就在唐代時設的寨城山內(平果縣舊城鎮)。岑瑛發跡後,府治偏僻、狹窄、交通不便就有很大的制約了,於是搬到喬利堡(馬山縣喬利鄉喬利村舊州屯)。

明代時期,很多有土司,土官管治的少數民族地區一般叫土府,土州,土縣,這「土」不是現在認為的沒見識的「土包子」,而是指被認為比較「蠻」,思想不開化的意思,只知打打殺殺,不知道讀書。當時漢文化也很少被這地方接受,更不用說在這些地方普及了,所以一般少數民族地區設立的土州,土府,土縣之類的地方都沒有儒學,更不存在什麼參加科舉這種事。

但岑瑛則不同,在擴大自己地盤的同時,也關心人才培養,所以向朝廷申請辦學,並獲得批准,這就成為廣西土官辦學之始,廣西西部地區儒學之始。效果也很好,科舉文化教學僅幾年不到,這裡就出了思恩府辦學以來的第一位舉人,也可以說是廣西西部少數民族區域在古代科舉制度中出現的第一位舉人。

由於岑瑛的民治,政管,軍管合理,上對朝廷下對民,都極有政聲,所以思恩府得到了幾十年的發展,直到成化十四年(公元1478年),年近八十的岑瑛去世,在那個年代來說,算是高壽了,要知道,就這八十年,大明朝從洪武到成化,都換了八位皇帝了。

可惜,隨著他的去世,他開創的思恩府穩定發展的局面也就結束了。

據《明外史·土司傳》中記載,其子岑燧剛襲位,思恩府周邊就發生了重大變化,最後也帶動了思恩府的歷史發展走向。

在成化十六年,田州府內部頭目生亂,田州知府岑溥因此避走思恩府,由此,田州府岑氏走向沒落,事端漸生。

岑燧聯合出兵平叛,並得到了朝廷的嘉獎,可是就這一年,岑燧故去了,再由其子岑浚上位。此時,思恩府為強,而田州府因亂而弱,一系列事件中,岑浚因田州府亂事件受益,漸漸坐大,成為區域最大勢力,心就有點飄了,一系列事件中,攻佔上林,武緣,最後連田州府都攻下了,地方局勢惡化,反倒成為了為亂一方的主導者。

這種所作所為自然不被明政府所容忍,於是,在成化十八年,兩廣總督潘蕃等,領湖廣,兩廣十萬八千餘官軍,土兵平叛,岑浚被收拾,從此,不但思恩府,就連田州府也一併取消岑氏土官世襲了,這兩地趁勢被改土歸流,全面被大明朝接管,實行為流官制!

實行流官制後,田州府,思恩府的很多地方首領都是不服的,連年起叛,明朝廷也連年出兵平息,最後直到嘉靖年,派來了新建伯王明陽才最終平定,為了避免區域事端再發,王明陽決定把這些地方實行拆分,分割,把地方勢力權力削減。

嘉靖七年,田州府降為州,思恩府就分為九個巡檢司管轄,這就等於是地方勢力弱化,拆分了。按王守仁安排,設巡檢司的過程中把地方勢力與官府勢力安排成犬牙之勢,相互制約。設一縣:上林縣;九巡檢司:白山,興隆,定羅,舊城,下旺,那馬,都陽,古零,安定。

再到萬曆七年,因為當地的一些地方問題,時任督撫吳文華為了管治九個巡檢司,奏請把原南寧府的武緣縣來隸,於是,就形成了思恩府二縣九巡檢的範圍。

到了清代,康熙三年,田州區域的劃入;雍正十二年,把當時已經升為直隸州的賓州劃到思恩府治下,最終形成了思恩府歷史中的最大區域。三縣一州一土州一土縣九土司!

三縣:武緣,遷江,上林;一州:賓州;一土州:田州;一土縣:上林;九土司:白山,興隆,定羅,舊城,下旺,那馬,都陽,古零,安定。

不過,在清中後期,歷史發展過程中,思恩府區域還是重新調整了,把原來田州一帶的區域又重新分置出去,成為了後來的百色廳,另外還有那馬土司到同治年時改成那馬廳,白山土司又整合撤併,總之,各地中間行政變化中的歷史人文故事也是很複雜的。這段歷史看看《百色直隸廳》《那馬縣誌》等地方史籍再看看了。

到光緒末年,思恩府也就變成三縣一州一廳七土司了。最後進入到民國二年,思恩府在新一輪行政區域改革中,也就徹底的成為歷史地方名稱,不提也就沒有人想起他了。只有像這類專注廣西地方志,專講廣西的過去的人,才會重提他的故事了!

我在桂平,我是潯州府O鑫森淼焱垚。如果你喜歡,可以關注我!給你講述這片土地更多的過往!

謝謝閱讀關注!

相關焦點

  • 廣西歷史:清代廣西十一府之三,慶遠府行政區劃範圍
    現在廣西的行政區域,就是十四地級市,這些劃分,多多少少是有一定的歷史沿革的,一定的歷史緣由的,都有著不同的故事,於是,也就為現在留下不少的話題,與談資。離現在一百多年前的清光緒末年,廣西布政使司整合劃分為十一府二州二廳,十一府:桂林,柳州,慶遠,平樂,梧州,潯州,南寧,太平,泗城,思恩,鎮安。
  • 廣西保存得比較完整的近代科考場所,賓陽思恩府科試院
    思恩府科試院,位於廣西南寧市賓陽縣職業高中內、原以右江道行署改建,年月無考。至清乾隆六年(1741年),知州宋允升以試院傾圯詳請重建。鹹豐八年(1858年)世亂而毀於寇。同治四年(1862年),知府熊壽山與邑紳陸生蘭、蔣承周等籌款重建,規模如舊。清末廢除科舉制度,興辦學堂,即就試院創辦"思恩府中學堂",後改為"賓上遷中學"。
  • 廣西歷史:清朝時期廣西布政司轄下十一府二州二廳的區劃歷史
    前面潯州府O鑫森淼焱壵曾介紹過明代時期廣西的行政區劃:《廣西歷史:明朝時期廣西布政司轄下十二府的區域歷史》。明代廣西布政司分為十二府,八州,(欽北防地區當時屬廣東行政區域,所以不在本篇內容)十二府,就是桂林,柳州,慶遠,平樂,梧州,潯州,南寧,太平,思明,思恩,鎮安,田州。
  • 【邊疆時空】鄭維寬 | 清代廣西政治進程中的政區演變探析——以道、直隸廳州為中心
    到了康熙二十一年(1682)十二月,又裁撤了廣西分守右江道和分巡右江道,但是很快又於康熙二十二年(1683)三月復設右江巡道一員,管轄柳州、慶遠、思恩三府。右江道管轄的思恩府最初所轄範圍很廣,在雍正七年(1729)以前,思恩府管轄後來的思恩府、鎮安府、泗城府三府之地,據《嘉慶重修一統志》卷460《廣西統部》記載:「順治十五年升泗城土州為府,尋改為軍民府,隸思恩府。
  • 王陽明一生最後一戰:在廣西夜襲瑤寨屠盡了男女老少
    寫完後很有興趣地查了下,果然是有故事的。而且,匹夫關附近還有一座古代關隘,名叫「滅猺關」。然後我就冒出一個這樣想法:歷史,能不能循著時空節點,來講一些看似沒有關聯,卻在同一地點不同時間、或者同一時間不同地點發生的故事呢?我們不能到達每一個歷史現場沒關係,那就在地圖和文獻中遊覽吧。
  • 王陽明一生最後一戰:「滅霸關」,在廣西夜襲瑤寨屠盡了男女老少
    碰巧看見一個地名,很感興趣地查了一下,果然有故事。另外,匹夫關附近還有一個遠古的關卡,叫做「滅霸關」。於是我就產生了這樣一個想法:歷史,是否可以以時空節點為線索,講一些似乎毫無關聯,但發生在同一時間不同時間不同地點的故事?不管我們去到哪裡,都可以去看一看地圖,看看文獻。
  • 歷史原來這麼有趣—廣西的故事
    11個府是:桂林府(治臨桂縣,今桂林)、柳州府(治馬平,今柳州)、慶遠府(治宜山),思恩府(先治喬利,今馬山境,後遷治武緣,今武鳴境)、思明府(治思明土州,今寧明)、平樂府(治平樂)、梧州府(治蒼梧,今梧州)、潯州府(治桂平)、南寧府(治宣化,今南寧)、太平府(治崇善,今崇左)、鎮安府(治今德保);3個直隸州是:歸順州(
  • 廣西解放後被撤併的縣十六——思恩縣:兜兜轉轉終歸環江
    思恩,故名思義,受其恩,永思之!如果僅作為一個詞語,那相應的故事,也是感人,動情。作為地名,思恩現在是廣西環江毛南族自治縣的六鎮六鄉之一,鄉鎮級行政單位,叫思恩鎮,是縣人民政府駐地所在。思恩鎮轄城南、城北2個社區和疊嶺、陳雙、中興、中山、人和、安良、三樂、耐禾、西南、福龍、文化、清潭12個村,187個自然屯、388個村(居)民小組。如果不細說,思恩鎮行政故事也就介紹完了,但翻開這個地方的歷史書籍,發現這地的歷史人文也不是那麼簡單,還是很深厚的!
  • 廣西岑氏土司家族千年風雲錄
    那時,思恩州還是田州府屬下的一個小土州,岑瑛憑藉自己的聰明才智以及熟悉少數民族語言文化習俗的優勢,不斷開疆拓土。20多年間,思恩府轄境增了數倍,囊括了現在的百色平果縣、河池大化縣、南寧馬山縣等地。思恩州從田州府獨立出來,升格為府後,岑瑛又奏請朝廷將思恩府升為思恩軍民府,這是整個明朝廣西唯一一個軍民府,他本人以忠勇智慧與赫赫戰功,從1420年的五品知州,步步高升成為赫赫有名的封疆大吏(正二品的都指揮使)。岑瑛集軍政、民政大權於一身,廣西少數民族地區出了這麼個軍政新星,讓明朝官場很驚訝,時任稱岑瑛為「土臣之英傑者」。    岑瑛很受百姓愛戴是有多方面原因的。
  • 民間故事:死諫
    思恩府舊址1明朝弘治十八年(1505年)的一天清晨,思恩軍民府(今廣西平果、馬山、武鳴、河池部分地區)
  • 廣西土司制度的實施
    思陵州,宋置,元屬思明路,明初隸思明府,洪武二十一年(1388 年)改隸布政司。土官韋延壽為世襲知州。    思恩府:土府。唐為思恩州,元屬田州路,明初隸田州府,正統三年(1438 年)升府,六年(1441 年)改為思恩軍民府。土官岑瑛為世襲知府。弘治十八年(1505 年)改流。嘉靖七年析設興隆、那馬、白山、定羅、舊城、下旺、安定、都陽、佔零9 個土巡檢司。
  • 參訪廣西武鳴陽明洞
    陽明先生在廣西的遺蹟有一百多處,自從我修習陽明心學,十餘年來,一處處走來,都各有體味和韻致。趁著剛剛忙完紀念王陽明先生誕辰548周年在南寧和梧州的全國論壇間隙,我們去考察廣西武鳴縣的兩個陽明洞。他之前聽說廣西武鳴也有兩個陽明洞,沒有親看,這次顧不得剛剛組織完論壇的疲倦,一定要親自去看看。據相關文獻,全國知名的四個陽明洞,沒有看到廣西武鳴陽明洞的記載,這說明更加具備挖掘的潛力。首先去府城鎮,距離廣西首府也就八九十公裡,開車一個多小時就到了。
  • 廣西人文:淺聊地方姓氏文化之田林境幾大姓氏的歷史
    話又說回來,按照行政區域的劃分歷史,這田林縣,田西縣都是很後來的歷史了,如果單從姓氏文化的角度來說,今天所說的田林縣各姓氏的歷史,應該是當年的泗城府範圍,也就是原來的西林縣,西隆縣,凌雲縣範圍。岑,覃,許,三姓原籍浙江紹興府餘姚縣(文獻成於清代,所以地方名稱也就用清代的「府」的說法)。岑氏,覃氏,在廣西都是有著非凡歷史的姓氏,有多個宗系,不知道各地族譜中的記載,是不是源出一地,有什麼樣的說法,那就要另外考究了。
  • 黃二大使|臺南市後壁區侯伯裡三恩府
    侯伯三恩府,三位恩公即是保生大帝、嶽府元帥與黃二大使,其中黃二大使是較少見的神祇,在閩南地區多為廖姓所供奉,本地居民多稱為大使公,並以黃二大使的聖誕日為主要廟慶日,據查「八閩通志」與「黃氏族譜」,黃二大使名為「黃積厚」是唐朝末年武官
  • 廣西南寧專家代表團到馬山縣周鹿鎮考察走訪,助推鄉村發展振興
    馬山縣周鹿鎮潘全正鎮長、劉副鎮長、李副鎮長和同南寧市專家代表廣西鄉鎮企業聯合會理事會副主席謝恩仁;謝郡堂總經理謝顯輝;北京大學農業科技研究專家謝錦輝;廣西宣傳微信公眾號總編、媒體人謝歡等人參觀了鎮政府的「那馬歷史紀念館」、百貨市場、解放初期的水利工程、鬥牛場、併到周鹿鎮達蒙村現場指導達蒙村的生態農村建設方向。
  • 福建南平行政區劃史,建寧延平邵武府,三分治理近千年
    秦朝秦朝統一六國以後,分五路大軍南徵百越,其中一路攻取東甌(今浙江省一帶)和閩越(今福建省一帶)。元朝元朝這一帶的行政區劃並沒有大變化,只是邵武軍改為邵武路,南劍州改為延平路,建州改為建寧路。隨便說說,從宋朝開始,建寧和甌寧兩縣均是建州的治所。這種情況全國歷史上不多見,但福建就有兩例。
  • 廣西壯族自治區,崇左市
    明撤銷行省制,設府、州、縣三級制,境域分屬太平府、南寧府、思明府、思恩府等。清改司為省,省以下以府領州、縣。轄區內分屬太平府、鎮安府。崇左市地質構造古老,多以泥盆紀,二疊紀和三疊紀為地質基層,以石灰巖佔優勢,頁巖、砂巖次之,第四紀酸性赤紅壤土層為地表蓋層。境內山環嶽繞,丘陵起伏,山多地少,地貌複雜多樣,以喀斯特巖溶地貌為主體。
  • 廣西十大歷史名人
    廣西十大歷史名人(一)曹唐(唐朝)曹唐(約797-866),桂州(今廣西桂林)人。字堯賓。唐代詩人。初為道士。(二)岑瑛 (明朝)岑瑛(1398~1478) ,廣西思恩州人,字濟夫,是明朝時期廣西的土司。永樂十八年(1420年),岑瑛承襲了兄長岑瑞的思明州刺史。他帶領氓兵協助明朝政府消滅了各種反對勢力,自己也青雲直上,直至成為正二品的都指揮使,被時人稱為"土臣之英傑者"。
  • 我國民族地區行政區劃的歷史變遷
    因此,本文通過追溯歷史上我國民族地區行政區劃的設置情況,對我國民族地區行政區劃的歷史變遷進行梳理,探討不同歷史時期民族地區行政區劃的設置特點及其成效。針對分布在湖廣地區的壯、苗、瑤、黎等少數民族,在湖廣行省下設立海北海南道宣慰使司都元帥府、廣西兩江道宣慰使司都元帥府和15個安撫司進行管理。《元史·地理志六》記載:「湖廣等處行中書省,為路三十、州十三、府三、安撫司十五、軍三,屬府三,屬州十七,屬縣一百五十,管番民總管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