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歷史:清朝時期廣西布政司轄下十一府二州二廳的區劃歷史

2020-12-23 潯州府O鑫森淼焱垚

自秦始皇一統天下後,把疆域進行分塊,派官管理,開創了一種行政區劃制度,就叫郡縣制!實際上也就是地方管理行政制度。

此後,無論天下朝代如何更迭,這種制度都沿用了下來,雖然名稱上都有所改變,但仍然可以稱為郡縣制的改革與延伸,比如現在實行的省,市,縣,也算是「郡縣制」的體現。

這種制度發展到明代,太祖朱元璋就改實行:省(布政司),府州,縣,最後沿用了下來,差不多就等同於現在熟知的省,地區,縣。前面潯州府O鑫森淼焱壵曾介紹過明代時期廣西的行政區劃:《廣西歷史:明朝時期廣西布政司轄下十二府的區域歷史》。

明代廣西布政司分為十二府,八州,(欽北防地區當時屬廣東行政區域,所以不在本篇內容)

十二府,就是桂林,柳州,慶遠,平樂,梧州,潯州,南寧,太平,思明,思恩,鎮安,田州

桂林府,領轄二州七縣,即:臨桂縣,興安縣,靈川縣,陽朔縣,永福縣,義寧縣,灌陽縣,永寧州,全州,府治在臨桂縣。

柳州府,領轄二州十縣,即:馬平縣,洛容縣,羅城縣,柳城縣,懷遠縣,,來賓縣,武宣縣,遷江縣,上林縣,象州,賓州,府治在馬平縣。

慶遠府,領轄四州五縣,即:宜山縣,天河縣,忻城縣,思恩縣,荔波縣,河池州,南丹州,東半州,那地州,府治在宜山縣。

平樂府,領轄一州七縣,即:平樂縣,恭城縣,富川縣,賀縣,昭平縣,荔浦縣,修仁縣,永安州,府治在平樂縣。

梧州府,領轄一州九縣,即:蒼梧縣,藤縣,容縣,岑溪縣,懷集縣,博白縣,北流縣,陸川縣,興業縣,。

潯州府,領轄一州三縣,即:桂平縣,平南縣,貴縣,武靖州,府治在桂平縣。

南寧府,領轄三州四縣,即:宣化縣,武緣縣,隆安縣,永淳縣,上思州,橫州,新寧州,府治在宣化縣。

太平府,領轄十五州四縣,即:崇善縣,陀陵縣,永康縣,羅陽縣,太平州,思城州,安平州,養利州,成承州,左州,全茗州,鎮遠州,思同州,茗盈州,龍英州,結安州,結倫州,都結州,上下凍州,府治太平州。

思明府,領轄五州,即:忠州,思明州,上石西州,下石西州,憑祥州,府治在思明州。

思恩軍民府

鎮安府

田州府,領轄一縣,即上林土縣(註:此上林非現在生活中熟知的上林,在明清期地圖裡,廣西內有三個地方叫上林),府治在田州。

八州,即:江州,泗城州,利州,奉議州,向武州,都康州,思陵州,龍州

那麼到了清代的時候,這裡又有什麼樣的變化呢?

清代廣西行政劃分

到了清代時期,行政劃分更為簡潔,其中部分地區撤併了很多,其中原因,就是政策的改變,在西部地區實行了一定程度的改土歸流,同時,也隨著時代的前進,增加了一些別樣的建制,如廳,司等等。

這也是當時的社會環境,政治環境所決定的,從康乾時,把明代的十二府八州改革為十一府一州,到清光緒末年(1898年)時,整合劃分為十一府二州二廳,一百餘年間,也是經過一系列的變革的,故事非常多。

就說光緒後期的區域劃分:十一府二州二廳。

十一府,就是桂林,柳州,慶遠,平樂,梧州,潯州,南寧,太平,思明,思恩,鎮安

桂林府,領轄七縣二州一廳,即:臨桂縣,興安縣,靈川縣,陽朔縣,永福縣,義寧縣,灌陽縣,永寧州,全州,龍勝廳,府治在臨桂縣。

柳州府,領轄七縣一州,即:馬平縣,洛容縣,羅城縣,柳城縣,懷遠縣,融縣,來賓縣,象州,府治在馬平縣。

慶遠府,領轄三縣二州二土州,即:宜山縣,天河縣,思恩縣,河池州,南丹土州,東蘭州,東蘭土州,那地土州,府治在宜山縣。

思恩府,領轄三縣一州一廳,即:武緣縣,遷江縣,上林縣,賓州,那馬廳。

泗城府,領轄二縣一州,凌雲縣,西林縣,西隆州,府治在凌雲縣。

平樂府,領轄七縣一州,即:平樂縣,恭城縣,富川縣,賀縣,昭平縣,荔浦縣,修仁縣,永安州,府治在平樂縣。

梧州府,領轄五縣,即:蒼梧縣,藤縣,容縣,岑溪縣,懷集縣,府治在蒼梧縣。

潯州府,領轄四縣,即:桂平縣,平南縣,貴縣,武宣縣,府治在桂平縣。

南寧府,領轄三縣二州三土州,即:宣化縣,隆安縣,永淳縣,橫州,新寧州,忠州土州,歸德土州,果化土州,府治在宣化縣。

太平府,領轄一縣四州二廳十六土州二土縣一土司,即:崇善縣,寧明州,左州,養利州,永康州龍州廳,明江廳,羅白土縣,羅陽土縣,上下凍土州,思陵土州,下石土州,憑祥土州,江州土州,思州土州,太平土州,安平土州,龍英土州,全茗土州,茗盈土州,萬承土州,結安土州,吉倫土州,都結土州,鎮遠土州,上龍土司,府治崇善縣。

鎮安府,領轄一縣一州三土州,天保縣,奉議州,向武土州,上映土州,都康土州,府治天保縣。

二州,就是歸順直隸州,鬱林直隸州,這兩州都是清代才有的建制,

歸順直隸州,領轄一縣一土州,鎮邊縣,下土州。

鬱林直隸州,領轄四縣,博白縣,北流縣,陸川縣,興業縣。

二廳,就是上思直隸廳百色直隸廳,這也是到清中後期才單獨分置出來的建制,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升級為省轄的行政,是與府同級的。

上思直隸廳,領轄一土司,遷隆土司,

百色直隸廳,領轄一縣一州一土縣一土司,恩隆縣,恩陽州判,上林土縣,下旺土司。

這些區域的設置,直接影響到了民國時期的行政劃分,同時,部分還一直流傳現在,現在廣西的十四個地區以及各縣市的區域,基本都是從這裡開始延續下來的,有一定的淵源的。

像很多地方,還有人都沿用著這些舊的行政稱謂,流傳著這些地方的一些歷史故事。中間的民國時期,廣西區域的行政劃分更為複雜多變,故事更為多變,那就另外起文另說了。

因為社會的變遷,發展,這種歷史也漸漸變得很模糊了,一代代人之的後,也不被人提起了,離多數人生活太遠了,現實生活也用不上這些知識,潯州府O鑫森淼焱壵在這裡提起,也只是當作一種知識,當作一個歷史故事講講罷了。畢竟,追根溯源還是國人骨子裡固有的東西。

當然了,換個角度來說,了解本地文化,鄉土文化,也是可以作為茶餘飯後的一部分,那麼,這些歷史中的府,州,縣,廳發展到現在的省,市,縣的過程中,都有些什麼樣的歷史故事呢?

正所謂:

昨日故事已翻遍,

今日幾多已遺忘。

欲知前人春秋事,

唯有多翻舊時書!

後面,潯州府O鑫森淼焱壵會慢慢更新。

我在桂平,我是潯州府O鑫森淼焱壵。如果你喜歡,可以關注我!給你講述這片土地更多的過往!

謝謝閱讀關注!

更多文章,可以點擊以下連結閱讀:

廣西八十餘縣市抗戰時期資料系列文章

廣西歷史:差點一分為二的廣西壯族自治區

廣西地區行政劃區域分之歷史圖說

民國「廢府置縣」的行政區域歷史與廣西「市」級行政區的誕生

廣西歷史:明朝時期廣西布政司轄下十二府的區域歷史

廣西解放後被撤併的縣(一)——宜北縣行政區域歷史

廣西解放後被撤併的縣(二)——田西縣行政區域歷史

廣西解放後被撤併的縣(三)——遷江縣行政區域歷史

廣西解放後被撤併的縣(四)——永淳縣一分為三的行政區域歷史

廣西解放後被撤併的縣(五)——(崇左·大新)改土歸流話雷平

廣西解放後被撤併的縣(五)——雷平縣行政區域歷史

廣西解放後被撤併的縣(六)——桂林·義寧縣的行政區域歷史

廣西解放後被撤併的縣(七)——柳州·榴江縣的行政區域歷史

廣西解放後被撤併的縣(九)——(崇左)同正縣的「改土歸流」史

廣西解放後被撤併的縣,廣西最民族的地區之一——(崇左)崇善縣

廣西解放後被撤併的縣(十一)——天河縣(河池·羅城縣境)

廣西解放後被撤併的縣十二——一拆為二話融縣(柳州·融水融安)

廣西人文:你家上幾代是不是柳州人?來,讀一讀再說!

潯州府O鑫森淼焱壵:圖說廣西之此廣西非彼廣西,此南寧非彼南寧

廣西欽北防地區的「劃出,劃入」歷史

廣西歷史:一言難盡欽北防之二——明代的欽州古城

廣西解放後被拆劃給廣東的縣——懷集縣的行政沿革演變歷史

桂平的「鄉裡鄉親」,你知道你是那個「鄉」,那個「裡」的人嗎?

武宣歷史中的行政區地理劃分

廣西平南本地鄉鎮的歷史沿革

廣西藤縣本地鄉鎮的歷史沿革

廣西貴港歷史中的「鄉都裡圖」行政區地理劃分

廣西蒙山縣本地鄉鎮的歷史沿革

廣西地勢最高的縣——資源縣歷史中的行政區地理劃分

廣西第一個解放的縣——少為人知的平治縣,現百色·平果境內

廣西最大的縣——田林縣行政區歷史沿革

廣西侗族之鄉——三江侗族自治縣的鄉鎮行政區域歷史沿革

廣西最新設立的縣級市——平果市的鄉鎮行政區域歷史沿革

只知石南雲吞美味,不知興業歷史輝煌!廣西玉林興業的前世與今生

廣西陸川縣鄉鎮行政區域歷史沿革

廣西印在人民幣上的縣——陽朔縣鄉鎮行政區域歷史沿革

廣西人文:宜州本地史書中記載的劉三姐的故事,出乎你的意料

相關焦點

  • 廣西歷史:清代廣西十一府之三,慶遠府行政區劃範圍
    現在廣西的行政區域,就是十四地級市,這些劃分,多多少少是有一定的歷史沿革的,一定的歷史緣由的,都有著不同的故事,於是,也就為現在留下不少的話題,與談資。離現在一百多年前的清光緒末年,廣西布政使司整合劃分為十一府二州二廳,十一府:桂林,柳州,慶遠,平樂,梧州,潯州,南寧,太平,泗城,思恩,鎮安。
  • 廣西人文:淺聊地方姓氏文化之田林境幾大姓氏的歷史
    田西縣的歷史,可以看看潯州府O鑫森淼焱垚以前的文章:《廣西解放後被撤併的縣(二)——田西縣行政區域歷史》《廣西最大的縣——田林縣行政區歷史沿革 》,簡單說,就田西縣就在現在百色田林縣境內,今天這篇文章,講的就是這個區域的一些人文歷史。講到姓氏文化,相信人們多少都有所了解,有所認識,因為每個人都有姓,都有名。
  • 廣西歷史:清代廣西十一府之四,思恩府行政區劃範圍,思恩府故事
    都知道,歷史到了清光緒末年時,廣西布政使司整合劃分為十一府二州二廳,十一府:桂林,柳州,慶遠,平樂,梧州,潯州,南寧,太平,泗城,思恩,鎮安。二州,歸順直隸州,鬱林直隸州。二廳,上思直隸廳,百色直隸廳。思恩府就是其中之一了,思恩府領賓州、那馬廳、武緣縣、遷江縣、上林縣及白山、興隆、定羅、舊城、都陽、古零、安定七土司。
  • 歷史原來這麼有趣—廣西的故事
    元末,今廣西境內設有2府、1安撫司、13路、9州、53縣、60土州、8土縣。明清時期明朝時期,撤銷元朝的行省之名,設司、府(州)、縣(土州)三級區域制。全國劃分為13個布政使司。明太祖洪武九年(1376),設廣西承宣布政使司,"廣西"名稱由此固定下來。廣西布政使司內劃分為11個府和3個直隸州統轄各縣。
  • 清朝時的河南區劃,河南老鄉快看看你的老家屬於哪裡?
    清朝時期,大多沿用明制,比如:河南行政區劃基本沒變,裁撤了明代獨有的衛所制度。清代山海關以內、長城以南的漢族地區被稱為關內。內地的行政區劃承襲了明代省—府(州)—縣的建制。清朝河南區劃一級政區為布政使司,通稱「行省」或「省」。二級政區為府、直隸州。府管轄的州(散州、屬州)不再領縣,形成了單式的三級制。
  • 【邊疆時空】鄭維寬 | 清代廣西政治進程中的政區演變探析——以道、直隸廳州為中心
    此後的雍正、乾隆時期,左江道的管轄範圍陸續有所調整。雍正十年(1732)八月,「改廣西右江道原轄之鎮安府歸左江道管轄,南寧府原轄之湖潤寨及下雷土州俱歸鎮安府管轄」。乾隆九年(1744)三月,廣西巡撫楊錫紱奏稱:「廣西舊隸右江之泗城府,就近改隸左江道統轄;腹地之潯州府,就近改隸右江道統轄,以便巡查。」清廷批准了這一建議。
  • 廣西十大歷史名人
    廣西十大歷史名人(一)曹唐(唐朝)曹唐(約797-866),桂州(今廣西桂林)人。字堯賓。唐代詩人。初為道士。(二)岑瑛 (明朝)岑瑛(1398~1478) ,廣西思恩州人,字濟夫,是明朝時期廣西的土司。永樂十八年(1420年),岑瑛承襲了兄長岑瑞的思明州刺史。他帶領氓兵協助明朝政府消滅了各種反對勢力,自己也青雲直上,直至成為正二品的都指揮使,被時人稱為"土臣之英傑者"。
  • 清朝的制臺、撫臺、臬臺、藩臺、道臺、府臺、學臺都是什麼東東?
    乾隆以後,設總督的是直隸(兼巡撫,同治九年加授北洋通商大臣)、兩江(轄江蘇、安徽、江西三省,同治五年兼授南洋通商大臣)、陝甘(轄陝西,甘肅並任甘肅巡撫事,新疆建省後復兼轄之)、閩浙(轄福建、浙江,光緒十--年兼福建巡撫事,臺灣建省後亦歸轄屬)、湖廣(轄湖北、湖南)、四川(兼管巡撫事)、兩廣(轄廣東、廣西,光緒三十一年兼廣東巡撫事)、雲貴(轄雲南、
  • 廣西土司制度的實施
    慶遠府轄羈糜州十、軍一、監二:溫泉州、環州、鎮寧州、蕃州、金城州、文州、蘭州、安化州、迷昆州、智州、懷遠軍、富仁監、富安監。融州轄羈糜州一:樂善州。宋《 元豐九域志》 載上述羈糜州外,隸於宜州(慶遠府)的還有思順州、歸化州、南丹州,並於忻城縣的羈糜芝忻、歸恩、纖三州。    元朝時土司制度確立,設宣慰司、宣撫司、安撫司、招討司、長官司等土司機構。
  • 清代四川21州府與如今21市州對比:幾家逆襲幾家淪落?
    (清代四川分府圖,來自網絡,該圖有個別錯誤之處,如「夔州」誤為「燮州」,還漏了敘州府)清代,四川省一共轄12府、9直隸州(以清朝後期的行政區劃為準),府和直隸州,大致相當於如今的地級行政區。而直隸州相當於縮小版的府,要管理縣,但是和府最大的不同,是直隸州沒有駐地縣,而是由州衙代管州城(這個叫「本轄」,你可以理解為現在的地級市不設區,而是由市政府管理市區),府則在府城設有縣(比如成都府城由成都、華陽兩縣分管,重慶府治巴縣),府衙基本上不管府城的地方行政業務。
  • 明、清時期直隸省建置沿革
    文\圖:吳蔚  楊蕾本文初步探討明、清時期直隸省的建置沿革,附珍貴歷史地圖多幅。在中央,廢除了中書省,取消了丞相制,改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分掌全國行政事務;在地方,廢除了行中書省,改設承宣布政使司(簡稱布政司,習慣上仍稱行省或省)。除中央直轄區外,全國分設12布政司,即北平、山東、山西、河南、陝西、四川、江西、湖廣、浙江、福建、廣東、廣西布政司(洪武十五年增置雲南布政司,永樂元年改北平布政司為北京,十一年增置貴州布政司。除北京和南京外,定為13布政司)。
  • 清朝的改土歸流,讓土司制度瓦解,對廣西壯族有哪些影響?
    二:清朝的改土歸流政策在清朝前,土司制度還是存在的,康熙時期,依舊採用土司制度拉攏少數民族,在一定程度上穩固西南,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土司制度依舊對清政府來說是一個隱患,吳三桂的叛亂,其中就有土司的支持,出兵的出兵,出錢的出錢,給康熙平定吳三桂帶來很大的麻煩。
  • 建國後,廣西改為自治區前後曾有個邕寧專區,是否曾轄你家鄉?
    廣西壯族自治區,位於我國大陸南部,南濱北部灣,西南鄰越南,同雲南、貴州、湖南、廣東四省相鄰,是我國唯一沿海又沿邊的自治區,自治區首府為南寧市。廣西歷史悠久,秦始皇平定嶺南後開始納入華夏版圖,當時分屬桂林郡、象郡,兩宋曾設廣南西路,元末正式建省。
  • 廣西和廣東在歷史上有什麼淵源?為什麼廣西部分文化和廣東相近?
    廣西和廣東在歷史上「合」的時期:(1)百越時期:中國百越時期,東部、東南部沿海地區,皆屬於中國百越部族。其中今廣東地域屬於百越中的南越部族,今廣西地域屬於百越中的西甌、駱越部族。(5)清朝時期:清朝時期,在今廣東地域設立廣東省,在今廣西地域設立廣西省,這是歷史上「廣東省」、「廣西省」的正式設立。
  • 我國民族地區行政區劃的歷史變遷
    針對分布在湖廣地區的壯、苗、瑤、黎等少數民族,在湖廣行省下設立海北海南道宣慰使司都元帥府、廣西兩江道宣慰使司都元帥府和15個安撫司進行管理。《元史·地理志六》記載:「湖廣等處行中書省,為路三十、州十三、府三、安撫司十五、軍三,屬府三,屬州十七,屬縣一百五十,管番民總管一。」
  • 崇左市歷史
    公元前106年,漢朝又分全國為13州刺史部,象郡屬交趾刺史部(治所龍編縣,今越南北江)。漢元鳳五年(公元前76年)廢象郡,屬地歸鬱(鬱)林郡(治所布山縣,今廣西桂平)。三國時,鬱林屬吳。永安七年(魏鹹熙元年,公元264年)孫吳析交州分置廣州(治所南海,今廣州市),鬱林郡為廣州管轄。
  • 明史 卷三百十六/三百十九(列傳第二百四/二百七)貴州土司 廣西土司一 廣西土司二 廣西土司三
    思州宣撫使田仁厚亦遣都事林憲、萬戶張思溫來獻鎮遠、古州軍民二府,婺川、功水、常寧等十縣,龍泉、瑞溪、沿河等三十四州。於是命改思州宣撫為思南鎮西等處宣慰使司,以仁厚為使,俱歲朝貢不絕。  二年,仁厚死,子弘正襲。帝以思南土官世居荒服,未嘗詣闕,詔令率其部長入朝。九年,仁智入覲,加賜織金文綺,並諭以敬上愛下保守爵祿之道。仁智辭歸,至九江龍城驛病卒。有司以聞,遣官致祭,並敕送柩歸思南。
  • 一文讀懂清朝的行政區劃:內地十八省、五個將軍轄區、四藩部
    ▲三級行政區劃省是一級行政單位。▲清代職官品級表府、直隸州和直隸廳是二級行政單位。清朝的府相當於地級市,直隸州相當於省轄市,直隸廳主要出現在少數民族聚居地區;一府之長為知府,一州之長為知州,一廳之長為同知或通判。
  • 廣西解放後被撤併的縣十六——思恩縣:兜兜轉轉終歸環江
    地方人文歷史,不說其他地方,就本地人也不想了解,更不用說有人提起了,潯州府O鑫森淼焱垚恰有幾本老書,閒來翻翻,看到思恩縣故事,剛好在《廣西解放後被撤併的縣》系列範圍內,也就提提思恩縣歷史了,其他故事,改天再聊,本篇僅就區域行政變化,講講思恩縣分分合合,拆拆並並的千年沿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