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離石左國城南匈奴左賢王與蔡文姬新考

2021-02-23 交口村在線



蔡文姬與左賢王新考

馮建平


陳留董祀妻者,同郡蔡邕之女也,名琰,字文姬。博學有才辯,又妙於音律。適河東衛仲道。夫亡無子,歸寧於家。興平中,天下喪亂,文姬為胡騎所獲,沒於南匈奴左賢王,在胡中十二年,生二子。曹操素與邕善,痛其無嗣,乃遣使者以金璧贖之,而重嫁於祀。這是《後漢書·陳留董祀妻傳》中的一段文字,說的是一個在中國家喻戶曉的故事「文姬歸漢」。對於這個故事中的幾個主人公,不知道的不多,但有一個主人公卻一直是個謎,這就是文中所提到的南匈奴左賢王。有史學家們認為符合條件的只有當時南匈奴單于於扶羅的弟弟呼廚泉與部下去卑,可是經過筆者研究發現這位神秘的左賢王卻應該是南匈奴單于於扶羅,之所以得出這個結論,主要基於以下幾個理由:

一、於扶羅是興平中離石左國城南匈奴王庭合法的左賢王。據《後漢書·南匈奴傳》載:「單于姜渠,光和二年(179)立。中平四年(187),前中山太守張純反叛,率鮮卑寇邊郡,靈帝詔發南匈奴兵配幽州牧劉虞討之,單于遣左賢王將騎詣幽州。」王沈《魏書》也曰:「於扶羅者,南單于子也。中平中,發匈奴兵,於扶羅率以助漢。會本國反,殺南單于,於扶羅遂將其眾留中國,因天下擾亂,與西河白波賊合,破太原、河內,抄略諸郡為寇。」從以上文字可知,左賢王就是率以助漢的於扶羅。於扶羅的單于是自封的,目的就是在政治上與離石左國城王庭相抗衡。試想父親被國人所殺,於扶羅又少兵缺將,只能像《後漢書·南匈奴傳》所載「詣闕自訟」,要求東漢政府裁決取消離石須卜單于的封號,由自己接任父親的單于之位。於扶羅明白只有東漢政府任命的單于才是南匈奴王庭合法的繼承者,而靈帝時期,何進與董卓交替執政,對離石南匈奴王庭基本失去控制,已經沒能力為於扶羅主持公道,這對剛剛從前線為漢政府浴血歸來的於扶羅是多麼的不公正,於是一怒之下,於中平五年(188)自立為單于,與西河白波賊合,對抗中央政府。毫無疑問,這位自立並且反叛的南匈奴單于,只能是中央政府的徵討對象,這一點從《典略》所錄董卓中平六年上表稱「臣前奉詔討於扶羅,將士飢乏,不肯渡河」的記載就可以看出,於扶羅的單于身份是不會得到漢中央政府認可的,他當時的身份只能是南匈奴左賢王。

二、於扶羅落草河東白波谷,使文姬「為胡騎所獲」有了可能。反叛後的於扶羅主要活動在河東與河內郡。而興平元年(194),因丈夫衛仲道去世,文姬回到陳留娘家,於是文姬為胡騎所獲,正如戲劇故事《蔡文姬》的劇情安排,文姬嫁給了於扶羅,一個英雄,一個才女,夫妻恩恩愛愛,可惜好景不長,在蔡文姬有了第二個孩子的時候,於扶羅如《後漢書·南匈奴傳》所載「單于於扶羅立七年死」,也就是在興平二年(195)離開了人世。

三、蔡文姬在胡十二年的苦難生活,正是左賢王已死而造成的。於扶羅死後,呼廚泉自封為單于,呼廚泉與去卑基於多種考慮:第一、自身無立錐之地,到處被政府軍徵討,孤嫂幼子,隨軍作戰很不安全。第二,呼廚接替哥哥單于位,或有妻小,再留王位繼承者在身邊,不合情理。第三,想送回離石王庭,國人連自己都不接受,於是作為叛軍家屬的文姬和孩子們只能秘密藏身於千裡之外的匈奴故地。失去丈夫庇護的蔡文姬,從此過上了顛沛流離和寄人籬下的生活,故而在《悲憤詩》中發出「流離成鄙賤,常恐復捐廢」的喊聲,這與中國歷史上另兩位出塞的女人,王昭君與文成公主的處境有著天壤之別,其中一個的重要原因就是文姬的丈夫已不在人世。

四、曹操正是基於於扶羅已死,才有了迎歸文姬的念頭。興平二年(195)十二月,去卑應詔護獻帝東歸洛陽,成為曹操陣營中的一名將領,去卑是知道文姬下落的,這為文姬歸漢提供了可能。可以猜想,在建安十三年(208)曹操任丞相後,偶爾言及蔡邕,在朝為官的去卑便告之文姬下落,否則在一個大動亂的時代,一個十幾年流亡於塞外草原毫無音訊的弱女子,曹操又是如何知其下落的?正是從去卑口中得知文姬丈夫已死,曹操才憐其處境,惜其才華,命周近和董祀出使南匈奴王庭離石左國城談判,使蔡文姬回歸中原,嫁給屯田郡都尉董祀,成就了「文姬歸漢」這麼一段千古佳話。曹操與蔡文姬這樣做正是基於左賢王已死,否則捨棄恩愛十多年的左賢王和兩個孩子,決然再嫁,不僅文姬的人格值得懷疑,文姬歸漢亦難成一段佳話。

五、《悲憤詩》和《胡笳十八拍》始終缺一主角,那就是左賢王。文姬歸漢無可選擇,這是政治上附庸漢政權的離石匈奴呼廚泉王庭的需要,他們是不敢得罪政壇新貴曹操的,他們必須營造出胡漢一家的政治氣氛,這一點從文姬的《悲憤詩》「人言母當去」可知。這裡的「人」就是匈漢兩朝政府極力鼓動文姬歸漢的說客。當然文姬作為一個深受漢文化教育的女子,她對故土和親人的思念肯定是真誠的,主觀上一定也想回家看看,客觀上對故人曹丞相珍重友情以及南匈奴上層人物力促歸漢的行為也必須有所交待,因此文姬只能痛別孩子,這就有了《悲憤詩》「見此崩五內,恍惚生狂痴」,「阿母常仁惻,今何更不慈?」等母子別離的詩句。然而,《悲憤詩》中始終還缺一位主角,那就是文姬的丈夫左賢王,這樣的別離場景,他不在場是說不下去的。詩中不見左賢王,正好說明了左賢王已不在人世,否則他是斷然不會接受這個無理要求的,作為地位僅次於單于的左賢王,至少應該發出自己的聲音,這更加印證左賢王已不再人世。或許有人會說文姬不帶走孩子,本身就是左賢王不同意,曹操正是用名貴的金璧才使左賢王答應將文姬贖回,這就是左賢王沒死的有力證據,否則文姬把孩子直接帶走多省事,相信曹操也不會拒絕文姬的這個要求。關於這個問題,我認為文姬把孩子留在匈奴也是別無選擇。文姬歸漢是國家行為,文姬的子女作為已故左賢王的孩子,是匈奴國家未來的重要部分,因此孩子是不能帶走的,況且匈奴無條件送歸與漢政府贖回,在外交上絕對是兩個概念,無條件既無法體現曹丞相對文姬的看重,也有損南匈奴國格,畢竟是左賢王的王妃,南匈奴再窮也不會缺這點贖金,不可能逼著當朝丞相出金璧贖回文姬,當然更不可能是左賢王為了贖金把王妃送歸,這不符合人情倫理。應該說匈漢兩家正是在《胡笳十八拍》所寫「漢家天子兮布陽和,羌胡踏舞兮共謳歌」這樣一種「胡漢一家」的氣氛下在離石左國城王庭達成「文姬歸漢,金璧贖之」合約的,否則一位「寧叫我負天下人,不讓天下人負我」的大政治家斷然不會奪南匈奴左賢王之妻,做出有意破壞匈奴和漢政權關係的事情。這是一個皆大歡喜的結局,對於曹操來說,讓南匈奴王妃「回娘家」本身就是一件有利於民族團結的事,更何況這個女人還是自己亦師亦友的大學問家蔡邕的女兒;對於文姬來說,作為漢政府叛軍首領的家屬,如果沒有曹操的召喚,說不定還不敢回到漢地。遺憾的是文姬的孩子不能隨母親一同歸漢,而是留在了北地,對於那個文姬生活過十二年的地方,這裡我們暫不做研究,不過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個北地以及《悲憤詩》、《胡笳十八拍》中所描述的邊荒、黃河、長城、沙漠甚至包括嫁給左賢王的蔡文姬,都是內遷南匈奴的「精神領地」離石左國城王庭的一部分。

六、至於史學家們認為於扶羅的弟弟呼廚泉或者去卑就是左賢王的說法,更是值得商榷的。據《三國志·張既傳》記載:「建安七年,袁尚(袁紹之子)拒太祖於黎陽,遣所置河東太守郭援、并州刺史高幹,及匈奴單于取平陽。」這裡的匈奴單于就是呼廚泉,他沒有到胡地,而是在建安九年(204)八月才隨并州投降了曹操。同樣在《後漢書·董卓傳》載:「興平二年(195)十二月,獻帝自長安東歸,密遣間使至河東,招故白波帥李樂、胡才及南匈奴右賢王去卑,並帥其眾數千騎共擊。」又《三國志·武帝紀》也載:建安二十一年(216)七月,「匈奴單于呼廚泉將其名王來朝,待以客禮,遂留魏,遣右賢王去卑監其國」。從這些史料記載看,護駕有功的去卑一直就留在朝中,並受到曹操的器重。從呼廚泉與去卑先後追隨了曹操來推斷,在建安十三年(208)蔡文姬歸漢前,二人一直在參與中原大戰,曹操是不可能把他們的妻子再嫁給董祀的,他們不僅不是在胡地生活十二年的神秘左賢王,相反卻是南匈奴上層文姬歸漢的促成者,對於他們來說,親哥哥和老領導已死,文姬歸漢在政治上沒有顧忌的,相反卻是一次在曹丞相面前立功的機會。因此,呼廚泉或者去卑是南匈奴左賢王的說法是不合情理的。

綜上所述,蔡文姬的丈夫應該就是南匈奴左賢王於扶羅,可為什麼史學家們要刻意隱瞞這麼一位重要人物的身份呢?我們知道,作為南匈奴王庭歷史的延續,於扶羅的單于身份在呼廚泉歸附漢政府後,應該已經得到追認,但「文姬歸漢」是歌頌中華民族融合的經典佳話,而於扶羅的身份是叛軍首領,是民族大團結的破壞者,且又貴為南匈奴單于,把於扶羅擱在這個故事裡會產生負面效應,既不符合漢統治者的政治目的,也有損南匈奴的形象,因此只能淡化處理,這就是史學家們為「文姬歸漢」這個歷史故事留下了這麼一位神秘左賢王的原因。

(文章被離石區政協《視角》選載)

相關焦點

  • 曹操花了多大的代價才將蔡文姬從匈奴左賢王處贖回?
    她博學多才又精通音律,只因生於東漢末年的亂世,一生坎坷悲苦,早年喪夫,又被南匈奴左賢王擄走,在匈奴生活了十二年之久,並生下了兩個孩子,最後幸得父親蔡邕的好友曹操贖回,才得以回歸故土。那麼問題來了?曹操為什麼能從匈奴左賢王那裡贖回蔡文姬?難度到底大不大?  匈奴是生活在蒙古高原的古代遊牧民族,在秦漢時期,曾屢次進犯邊境。為此,朝廷和匈奴之間不斷爆發戰爭。
  • 蔡文姬被匈奴擄走十二年,孩子都生了兩個,曹操為什麼重金贖她?
    蔡文姬——被匈奴擄走的十二年 蔡琰,本字昭姬,晉朝時為避司馬昭諱改稱文姬。她的父親蔡邕是東漢著名的書法家,文學家,蔡邕精通音律,書法,其書法被《書斷》評為「妙有絕倫,動合神功」。出生自書香門第的蔡文姬也從小就展現出了驚豔的才華。
  • 東漢南匈奴南遷及其安置新論
    綜上所述,建武二十六年,單于庭南遷今內蒙古烏拉特中旗川井鎮至新忽熱蘇木一帶。此後,南匈奴單于庭與其八部兩度遷徙其駐地,形成東漢初期南匈奴部落散居北部緣邊八郡的分布格局。南匈奴單于庭及其八部分布在今西到內蒙古烏蘭布和沙漠,東到河北桑乾河流域的漢代北方緣邊八郡的廣大地區。
  • 流落匈奴十二載,被曹操重金贖回後寫下長詩,蔡文姬因此揚名後世
    自此,蔡文姬在漢朝基本是沒有什麼聲援了,只能留在匈奴地區。 可能是蔡文姬比較出眾,十二年的時間裡和當時的匈奴左賢王育有二子,但是關於她的地位現在也弄不清楚。
  • 蔡文姬在南匈奴全解讀,《胡笳十八拍》不是蔡文姬寫的,錯誤很多
    文姬,指蔡文姬。據《後漢書·董祀妻傳》,蔡文姬為陳留郡國人。是東漢著名學者蔡邕的女兒。「名琰,字文姬。博學有才辯,又妙於音律。」初嫁河東人衛仲道,夫亡後歸居家中。時值天下動亂,四處交兵。董卓在長安被誅後,其父蔡邕曾因為董卓所迫,受官中郎將而獲罪,為司徒王允所囚,並被處死獄中。
  • 亂世才女蔡文姬:中國歷史上的悲劇標籤
    今天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位東漢時期非常傳奇的女性,她就是蔡文姬。《後漢書·列女傳》:陳留董祀妻者,同郡察邕之女也,名琰,字文姬。博學有才辯,又妙於音律。可是,在1800多年前的東漢,有才的女子並不一定能有好運,比如說蔡文姬。能夠名載史冊,與眾多知名男人並列,在東漢芸芸眾多女子中,蔡文姬可謂是絕無僅有。可是,縱觀其一生,歷史卻仿佛開了一個極大的玩笑:這位亂世才女,儘管才華橫溢,卻是命運多舛。
  • 東漢才女蔡文姬:三次出嫁,幸好被曹操重金贖回
    三國時期是個人才輩出的時代,不僅有統領一方的霸主和英勇善戰的良將,還湧現出不少才女,可是在這樣一個亂世,才女總是不被人們善待的,比如在東漢末年的蔡文姬。她原名叫蔡琰,本來是字昭姬,晉朝為了避司馬昭諱改成了文姬,是東漢時期的文學家,她的父親也是當時著名的文學家蔡邕。
  • 蔡文姬可以「聞弦斷,知弦處」
    因為琴的末尾有一小截被燒焦的痕跡,於是取名為「焦尾琴」,因琴聲幽鳴,後來被蔡文姬運用的爐火純青,後世人將這把琴列為四大名琴之一。蔡文姬生於亂世,東漢末年,戰爭連綿不斷。蔡文姬的父親蔡邕跟曹操交好,也為曹操辦事,蔡文姬的父親還在世的時候,蔡文姬過了一段相對安生的生活,因為父親是著名的文學家,而且畢生的願望就是編著漢史,也留下了幾千稿文學作品。
  • 歷史上的蔡文姬:沒有瀾朋友輾轉三個男人,曹操拯救她於水火之中
    最近王者榮耀出了一款新皮膚——瀾。為此還特意拍了一個短片。短片中帥氣的瀾與可愛的蔡文姬的感情也令人感動。但歷史中的蔡文姬並沒有一個為她保駕護航的瀾朋友。蔡文姬原名叫蔡琰,字昭姬,因避司馬昭的諱《後漢書》記載為蔡文姬,她的父親是東漢末年名士蔡邕。蔡邕此人是東漢有名的文學家,子嗣單薄,所以他的一身才學都傳給了蔡文姬。蔡文姬的文學、書法、音樂造詣都十分高,不過她的命運卻十分悲慘。幼年時的蔡文姬博學多才,美名遠揚。在十六歲的時候嫁給了河東衛仲道,本也算郎才女貌。
  • 曹操花重金贖回的蔡文姬,為何要將她嫁給「莊稼漢」?
    對了,蔡文姬也有兒子,她在匈奴,與南匈奴左賢王生了倆兒子。中原大才女,怎麼會嫁給匈奴人,和親也輪不上她啊?事實上,蔡文姬比較慘,她是被擄掠過去的,難聽一點說就是左賢王的X奴。東漢末年,軍閥混戰,山河破碎。對蔡文姬來說,國恨和家難交織。早先她被父親蔡邕,嫁給了河東士族衛仲道為妻。
  • 曹操和蔡文姬,竟有一段不為人知的趣事,暗戀一生卻愛而不得
    三次婚姻長大之後的蔡文姬,嫁給了衛青的後人衛仲道,可惜衛仲道英年早逝,蔡文姬便回了自己的老家。再後來董卓作亂,北方匈奴便趁機叛亂,蔡文姬也在這場叛亂中被擄到了匈奴,成了匈奴左賢王的小妾。而曹操呢?這位曹丞相在南徵北戰的途中,不知道收集了多少美女(別人的老婆),甚至為此還修建了一座銅雀臺,所以自然也沒有對蔡文姬朝思暮想了呀。不過曹操統一北方之後,確實還是想起了這位少時的單相思對象,於是花費重金從匈奴那裡贖回了這位蔡文姬。
  • 王者榮耀背後的故事—蔡文姬的悲慘人生
    今天來給大家講一下歷史上的蔡文姬。其實蔡文姬歷史上他不叫蔡文姬,叫蔡昭姬,只不過後來的皇帝叫司馬昭嘛,和皇帝名字相衝,就得要避諱,這才改叫了叫蔡文姬。這就和鍾無豔一樣,自己被改了名,然後自己不知道。蔡文姬是東漢末年非常有名的一個大才女,諸法文學音樂都非常精通。遊戲裡的蔡文姬,後面就是背了一個大琴嘛。雖然是才女,但是蔡文姬的命運真的非常坎坷,一生三嫁十六歲就出嫁了。然後不到一年丈夫就死了。所以蔡文姬不到十七歲就守寡了,還沒留下孩子,後來就打仗嘛,生逢亂世,蔡文姬逃跑路上就被匈奴劫走了。然後被獻給了左賢王,生了兩個孩子,後來一些戲曲就美化了這一段的故事。
  • 曹操一生經不起美人誘惑,面對豔麗的蔡文姬為什麼能不動如山
    他本人也是東漢文學代表流派「建安風骨」的領軍人物。但曹操也並非完美無缺。他在個人私德上面,有一個顯著的缺陷:貪圖美色。只要美人當前,曹操基本上總會忘乎所以。曹操在徵服天下、開疆闢土的歷程中,也從未停止對美人的追求與搜羅。回顧曹操一生,既有金戈鐵馬縱橫疆場,也從不來缺鶯鶯燕燕,燕瘦環肥。
  • 三國女子圖鑑④|蔡文姬(中):作品真偽引發名家爭鳴
    總體而言,對這兩首詩疑點有:一是《悲憤詩》不似東漢詩歌風格;二是蔡文姬「為胡騎所獲,沒於南匈奴左賢王」,而詩歌中「董卓亂天常」「卓眾來東下」「長驅西入關」等控訴的是董卓的羌兵擄掠;三是蔡邕備受董卓賞識,蔡文姬應該是在董卓和蔡邕都死了之後,才淪落在匈奴部落中的,但詩歌中「家既迎兮當歸寧」(家人來迎我啊我當回家探父母)、「感時念父母,哀嘆無窮已」等,明顯她被擄走時還不知道父親已經死了,既然還有一個姐妹一個幼弟
  • 「文姬歸漢」,東漢最後的絕唱!
    蔡文姬,蔡邕的女兒,名琰,原字昭姬,晉時避司馬昭諱,改字為文姬。蔡邕一代才子,學識淵博,精通天文數術、詩文辭賦、書法音律,他的各項成就都代表了東漢時期的最高水平,不僅絕冠當時,而且流風所及,益被後世。蔡文姬耳濡目染,受其薰陶和調教,也同樣「博學有才辯,又妙於音律」。一天夜裡,蔡邕在黑暗中彈琴,一不小心,琴弦被撥斷了。
  • 一代才女被困匈奴12年,靠曹操用重金贖回!
    「東漢末年分三國,烽火連天不休」,在群雄並起、風雲際會的東漢末年,女性往往淪為了背景板、工具人,還都是以悲劇的形式存在。其中,蔡文姬是極少數得以才名名留青史的女性,但她也沒有逃脫坎坷的命運。胡兵見其年輕貌美,將她獻給了南匈奴左賢王為妾,並生下兩個兒子。據《後漢書》的原文記載:「興平中,天下喪亂,文姬為胡騎所獲,沒於南匈奴左賢王,在胡中十二年,生二子。」在長達12年的時間裡,蔡文姬的人身權和自主權皆被剝奪。轉機出現在了曹操身上。
  • 悲情才女蔡文姬的人生謎團(上)
    在桌遊《三國殺》中,蔡文姬這個角色有「斷腸、悲歌、陳情、默識」四種技能,「斷腸」來自她的《胡笳十八拍》;「悲歌」來自她的兩首《悲憤詩》,這兩種技能對應的歷史故事是淪落南匈奴胡人部落十二年,最終「文姬歸漢」的悲情故事;「陳情」對應了她向曹操求情救夫的事跡;「默識」則是她為曹操默寫四百餘篇文章、保存文化典籍的故事。
  • 三國中的蔡文姬顛沛流離,她最後去了哪兒,原來女神也不好當
    其實是有的,那就是蔡文姬。蔡文姬原名蔡琰,是當世大儒的女兒,蔡文姬從小琴棋書畫樣樣精通。才名與美貌迅速傳遍了洛陽,因此來提親的人也是絡繹不絕。古代非常流行男大當婚女大當嫁的道理,因此儘管蔡文姬不想那麼早結婚卻還是被他父親許配給了衛仲道,除了年紀之外還是想讓蔡文姬遠離洛陽這個是非之地。
  • 陝西故事㉘ | 西安古都第五朝——東漢獻帝(8)
    蔡邕死,她被董卓部將所擄,後輾轉流入南匈奴,嫁左賢王,生有一子一女。到底這個左賢王姓甚名誰,史無載。當代大學者郭沫若1959年創作話劇《蔡文姬》時也稱文姬的丈夫為左賢王。筆者想一探究竟,發現其丈夫竟是十六國之一前趙的皇帝劉淵的父親劉豹。《後漢書·董祀妻傳》載:「興平(194—195)中,天下喪亂,胡姫為胡騎所獲,沒於南匈奴左賢王,在胡十二年,生二子。
  • 王者榮耀:蔡文姬的臺詞背後的故事你都了解嗎?
    1、 穿越戰場的美少女~蔡文姬一生出嫁過三次,在她第一任丈夫衛仲道因病去世後,由於當時天下大亂,作為東漢大文學家蔡邕的女兒不可避免的被匈奴擄走,之後被左賢王看中當上了王妃。直到十二年後,曹操統一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