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66年,漢桓帝延熹九年,是中國歷史上非常特殊的一年。這一年裡,發生了著名的「黨錮之禍」,塞北鮮卑首領檀石槐也大舉入寇,另外還首次出現了「清談之風」,都會後世有著深遠影響。
但是,公元166年一個更重要的歷史影響卻更加可怕。
東漢和羅馬,幾乎同時開始大瘟疫
漢桓帝延熹九年(公元166年),羅馬帝國皇帝馬可·奧勒留派使節抵達洛陽,實現了與漢朝的首次官方交流。雖然極具歷史意義,但史書也只是一筆帶過。但一個令後人戰慄的巧合發生了——羅馬和東漢,幾乎都在這一年發生了大瘟疫。
延熹九年(公元166年),羅馬使節抵達東漢首都洛陽時,東漢境內正發生劇烈瘟疫。「延熹九年,楷自家詣闕上疏曰:……今天垂盡,地吐妖,人厲疫」(《後漢書-襄楷傳》)。雖然疫情還沒有嚴重波及洛陽,但已成為儒生們指責漢桓帝「宦官專朝,政刑暴濫」,導致「災異尤數」的證據。
無獨有偶,羅馬在這一年開始了史上著名的「安東尼大瘟疫」。出徵帕提亞帝國(安息)的羅馬大軍,雖然在戰爭中獲得大勝,在前一年攻克了帕提亞首都泰西封,但也在當地染上了奇怪的瘟疫,並將瘟疫帶回了羅馬。
瘟疫首先在小亞細亞和敘利亞蔓延,隨後在巴爾幹、義大利和高盧地區先後擴散,最後整個帝國境內都沒有倖免。這場瘟疫持續了20多年,造成了大量人口的死亡(估計死亡超過1000萬),特別是羅馬精英人物損失慘重,兩位共治皇帝維魯斯和馬可·奧勒留先後因瘟疫去世。
此時,正值羅馬帝國最鼎盛的安東尼王朝時代,強大的羅馬在瘟疫打擊下,人口、生產和稅收遭到重創,軍隊也由於大量老兵死亡而受損。最終,安東尼王朝在192年結束,羅馬帝國一度陷入「五帝之年」的混亂,從而走向了下坡路。
在地球另一端,東漢的瘟疫則更加漫長,在後來的一百多年裡不斷爆發,僅在東漢最後三十年裡,就記載有十二次瘟疫大流行。特別是在漢靈帝(168年-189年)時爆發的大瘟疫,再加上天災人禍,直接導致了黃巾之亂。
大瘟疫直到三國、兩晉、十六國時代仍然多次肆虐人間,病亡數字動輒以百萬、千萬計算,導致中國古代人口一度陷入低谷,從漢桓帝時的5600萬降到了晉武帝時的1600萬。
由此可見,東漢和羅馬帝國都是在鼎盛時期被大瘟疫擊垮的。那麼,兩處的瘟疫會不會存在聯繫呢?
東漢和羅馬瘟疫的共同性
從歷史資料看,羅馬和東漢都留下了關於瘟疫症狀的記載,並且同時誕生了兩位醫聖——東漢的張仲景(約150年-219年)和羅馬的克勞迪亞斯·蓋倫(129-199)。根據雙方的記載,病患都存在發燒、嘔血、腹瀉嘔吐等等症狀,羅馬方面的記錄更加詳細,還描述到「大部分痊癒患者會在全身起瘡,身上的疹也會像鱗片一樣剝落」。
根據以往的一般說法,漢朝的瘟疫可能是流感、鼠疫、出血熱等等,羅馬的瘟疫則認為可能是天花、麻疹、出血熱等等。其中,出血熱最接近當時記錄的症狀,而且將東漢瘟疫和羅馬瘟疫聯繫在了一起。
現在我們說的出血熱,一般指的是漢他病毒導致的流行性出血熱。另外還有一種特殊的出血熱,就是令人聞風喪膽的伊波拉出血熱。不過,無論是漢他病毒還是伊波拉病毒,都是上世紀才被發現的。但是,這兩種病毒或其近親病毒,並非不可能出現在公元二世紀。
伊波拉病毒,源自於非洲的果蝠,比較難以流傳到歐亞大陸,但漢他病毒就不同了,這種病毒源自於嚙齒類動物,特別是野鼠和家鼠。
值得注意的是,公元二世紀,地球開始進入一個小冰河期,氣候趨向寒冷乾燥,很可能對歐亞草原的植物、動物乃至遊牧民族都產生了連鎖影響。隱藏於草原的多種病毒,包括嚙齒類攜帶的鼠疫、漢他病毒,牛類攜帶的天花、麻疹病毒等等,可能因此從野外傳入了遊牧部落內部,並借著遊牧民族的遷移、徵戰活動,再傳播到人口稠密的農業區。
瘟疫的起源:北匈奴的詛咒?
從起源地看,羅馬瘟疫已確認來自於東方的波斯地區,東漢的瘟疫則可能來自於西方。延熹五年(162年),皇甫規(皇甫嵩伯父)率軍徵討隴右羌族叛亂時,就發生了大瘟疫。皇甫規軍中,有十分之三四的人病死。這起瘟疫,很可能就是延熹九年乃至東漢末年大瘟疫的先聲。
另一個歷史細節也值得我們注意。當時,北匈奴已經被漢朝和鮮卑打敗,被迫向西逃竄。漢朝與北匈奴最後的戰役(伊吾、蒲類海之戰),正是在公元151年前後發生的。北匈奴進一步西遷,闖入了中亞的錫爾河、阿姆河地區,很可能引發了當地遊牧民族(包括康居、烏孫、阿蘭等民族)重新洗牌,進而發生了更多的徵戰和遷徙。
我們可以這麼猜想,這場瘟疫原本來自於中亞草原的齧齒動物(包括野鼠、旱獺等),在北匈奴對中亞遊牧部落的衝擊下,沿著絲綢之路分別向東和向西,傳播到河西走廊和波斯地區,進而引發了東漢和羅馬的大瘟疫。事實上,這場公元二世紀開始的大瘟疫,可能包含了好幾種疾病,但氣候、地理和民族遷徙的因素,是我們研究瘟疫起源最需要注意的。
總的來說,古代世界雖然很大,漢朝、羅馬、匈奴雖然相隔萬裡,但互相之間也許早就隱藏有不少聯繫,瘟疫只是其中最容易被史書記住的內容。
本文僅僅是提供一種粗淺的猜想,還需要更多研究來證明。(作者:陶慕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