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匈奴的詛咒?2世紀東漢和羅馬同時開始大瘟疫,歷史暗藏線索

2020-12-10 騰訊網

公元166年,漢桓帝延熹九年,是中國歷史上非常特殊的一年。這一年裡,發生了著名的「黨錮之禍」,塞北鮮卑首領檀石槐也大舉入寇,另外還首次出現了「清談之風」,都會後世有著深遠影響。

但是,公元166年一個更重要的歷史影響卻更加可怕。

東漢和羅馬,幾乎同時開始大瘟疫

漢桓帝延熹九年(公元166年),羅馬帝國皇帝馬可·奧勒留派使節抵達洛陽,實現了與漢朝的首次官方交流。雖然極具歷史意義,但史書也只是一筆帶過。但一個令後人戰慄的巧合發生了——羅馬和東漢,幾乎都在這一年發生了大瘟疫。

延熹九年(公元166年),羅馬使節抵達東漢首都洛陽時,東漢境內正發生劇烈瘟疫。「延熹九年,楷自家詣闕上疏曰:……今天垂盡,地吐妖,人厲疫」(《後漢書-襄楷傳》)。雖然疫情還沒有嚴重波及洛陽,但已成為儒生們指責漢桓帝「宦官專朝,政刑暴濫」,導致「災異尤數」的證據。

無獨有偶,羅馬在這一年開始了史上著名的「安東尼大瘟疫」。出徵帕提亞帝國(安息)的羅馬大軍,雖然在戰爭中獲得大勝,在前一年攻克了帕提亞首都泰西封,但也在當地染上了奇怪的瘟疫,並將瘟疫帶回了羅馬。

瘟疫首先在小亞細亞和敘利亞蔓延,隨後在巴爾幹、義大利和高盧地區先後擴散,最後整個帝國境內都沒有倖免。這場瘟疫持續了20多年,造成了大量人口的死亡(估計死亡超過1000萬),特別是羅馬精英人物損失慘重,兩位共治皇帝維魯斯和馬可·奧勒留先後因瘟疫去世。

此時,正值羅馬帝國最鼎盛的安東尼王朝時代,強大的羅馬在瘟疫打擊下,人口、生產和稅收遭到重創,軍隊也由於大量老兵死亡而受損。最終,安東尼王朝在192年結束,羅馬帝國一度陷入「五帝之年」的混亂,從而走向了下坡路。

在地球另一端,東漢的瘟疫則更加漫長,在後來的一百多年裡不斷爆發,僅在東漢最後三十年裡,就記載有十二次瘟疫大流行。特別是在漢靈帝(168年-189年)時爆發的大瘟疫,再加上天災人禍,直接導致了黃巾之亂。

大瘟疫直到三國、兩晉、十六國時代仍然多次肆虐人間,病亡數字動輒以百萬、千萬計算,導致中國古代人口一度陷入低谷,從漢桓帝時的5600萬降到了晉武帝時的1600萬。

由此可見,東漢和羅馬帝國都是在鼎盛時期被大瘟疫擊垮的。那麼,兩處的瘟疫會不會存在聯繫呢?

東漢和羅馬瘟疫的共同性

從歷史資料看,羅馬和東漢都留下了關於瘟疫症狀的記載,並且同時誕生了兩位醫聖——東漢的張仲景(約150年-219年)和羅馬的克勞迪亞斯·蓋倫(129-199)。根據雙方的記載,病患都存在發燒、嘔血、腹瀉嘔吐等等症狀,羅馬方面的記錄更加詳細,還描述到「大部分痊癒患者會在全身起瘡,身上的疹也會像鱗片一樣剝落」。

根據以往的一般說法,漢朝的瘟疫可能是流感、鼠疫、出血熱等等,羅馬的瘟疫則認為可能是天花、麻疹、出血熱等等。其中,出血熱最接近當時記錄的症狀,而且將東漢瘟疫和羅馬瘟疫聯繫在了一起。

現在我們說的出血熱,一般指的是漢他病毒導致的流行性出血熱。另外還有一種特殊的出血熱,就是令人聞風喪膽的伊波拉出血熱。不過,無論是漢他病毒還是伊波拉病毒,都是上世紀才被發現的。但是,這兩種病毒或其近親病毒,並非不可能出現在公元二世紀。

伊波拉病毒,源自於非洲的果蝠,比較難以流傳到歐亞大陸,但漢他病毒就不同了,這種病毒源自於嚙齒類動物,特別是野鼠和家鼠。

值得注意的是,公元二世紀,地球開始進入一個小冰河期,氣候趨向寒冷乾燥,很可能對歐亞草原的植物、動物乃至遊牧民族都產生了連鎖影響。隱藏於草原的多種病毒,包括嚙齒類攜帶的鼠疫、漢他病毒,牛類攜帶的天花、麻疹病毒等等,可能因此從野外傳入了遊牧部落內部,並借著遊牧民族的遷移、徵戰活動,再傳播到人口稠密的農業區。

瘟疫的起源:北匈奴的詛咒?

從起源地看,羅馬瘟疫已確認來自於東方的波斯地區,東漢的瘟疫則可能來自於西方。延熹五年(162年),皇甫規(皇甫嵩伯父)率軍徵討隴右羌族叛亂時,就發生了大瘟疫。皇甫規軍中,有十分之三四的人病死。這起瘟疫,很可能就是延熹九年乃至東漢末年大瘟疫的先聲。

另一個歷史細節也值得我們注意。當時,北匈奴已經被漢朝和鮮卑打敗,被迫向西逃竄。漢朝與北匈奴最後的戰役(伊吾、蒲類海之戰),正是在公元151年前後發生的。北匈奴進一步西遷,闖入了中亞的錫爾河、阿姆河地區,很可能引發了當地遊牧民族(包括康居、烏孫、阿蘭等民族)重新洗牌,進而發生了更多的徵戰和遷徙。

我們可以這麼猜想,這場瘟疫原本來自於中亞草原的齧齒動物(包括野鼠、旱獺等),在北匈奴對中亞遊牧部落的衝擊下,沿著絲綢之路分別向東和向西,傳播到河西走廊和波斯地區,進而引發了東漢和羅馬的大瘟疫。事實上,這場公元二世紀開始的大瘟疫,可能包含了好幾種疾病,但氣候、地理和民族遷徙的因素,是我們研究瘟疫起源最需要注意的。

總的來說,古代世界雖然很大,漢朝、羅馬、匈奴雖然相隔萬裡,但互相之間也許早就隱藏有不少聯繫,瘟疫只是其中最容易被史書記住的內容。

本文僅僅是提供一種粗淺的猜想,還需要更多研究來證明。(作者:陶慕劍)

相關焦點

  • 東漢軍隊追擊北匈奴,北匈奴追擊日耳曼人,日耳曼人滅了西羅馬
    公元80年左右,北匈奴的勢力範圍主要還在西域地區(新疆),隨著東漢國力的增強,東漢王朝開始經營西域,與匈奴不可避免的發生衝突,漢軍多次攻打北匈奴,北匈奴被迫再次西遷,這一西遷不得了,引發了多米諾骨牌效應,最終導致生活在樹林裡的日耳曼人也被迫西遷,來到西羅馬帝國的境內,日耳曼人給虛弱不堪的羅馬帝國送了終。
  • 匈奴人去哪兒了?——北匈奴西遷,一部壯烈的鬥爭史
    西漢北方態勢圖東漢光武建武二十四年 ,東漢聯合南匈奴持續發動了對北匈奴的戰爭,北匈奴在東漢帝國的打擊下,敗走西方,開始了他們西遷的徵程。羅馬人詛咒說 「不要讓我遇見一個日耳曼人」。日耳曼人身材高大,身體強壯,部落間長年打仗,所有男子都是戰士。日耳曼人有森林和適於耕種的土地,匈奴人則長期生活在氣候條件惡劣的北方大草原上。
  • 東漢對北匈奴進行了一系列的打擊,漢末北匈奴一度復興
    劉秀因此,北匈奴為了生存,不得不在建武二十年(1944年)遣使到漁陽會見漢朝官員,請求與東漢議和,希望用議和來緩解自己的壓力,同時挑撥東漢與南匈奴的關係。然而,劉秀不可能不知道,他斷然拒絕了北匈奴與之往來的請求,只答應與北匈奴進行貿易。
  • 北匈奴西逃:西羅馬帝國滅亡的誘因?
    到西漢晚期,匈奴發生了分裂,呼韓邪單于率部歸順漢朝,而流竄到中亞與漢朝為敵的郅支單于也被漢將陳湯以「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為理由消滅掉了,漢匈關係從此走向和解。東漢初年,在匈奴貴族中反漢的勢力重新抬頭,導致匈奴再次分裂,南匈奴歸順漢朝,而北匈奴則堅持與漢為敵,經常發動對南匈奴和漢人的掠奪。  而當時東漢剛剛建立,國力還屬於恢復期,因此,直到漢明帝時,才發動了對北匈奴的反擊戰。
  • ​淺談北匈奴西遷的原因與過程
    公元1世紀,西遷後的匈奴,曾鼎盛一時,深入歐洲腹地,引發歐洲社會的大變動,一定程度上改寫了歐洲的歷史,本文深入探究了北匈奴西遷的原因及過程,更加深刻地剖析北匈奴西遷所帶來的影響。【關鍵詞】北匈奴;西遷;歷史引言作為中國北方古老的民族,匈奴經歷了漫長的演變歷程。匈奴這一稱呼直到秦朝才出現,最早匈奴被稱為「葷粥」「獫狁」。
  • 解析東漢戰爭:竇憲出徵北匈奴,收降20萬匈奴兵,大獲全勝
    南匈奴單于屯屠何上書漢和帝,想要出兵攻打北匈奴,徹底讓自家的兄弟們臣服於漢朝。 因為曾經南匈奴在南下選擇依附東漢王朝時,南匈奴的兵力被分散安置在邊境,長達半個世紀的生活,早已經讓南單于不可能有極強的號召能力。 當時,漢章帝剛剛病逝不久,漢和帝劉肇不過八歲,朝廷大權由其養母竇太后把持。 竇太后和執金吾耿秉商議,準備聯合南匈奴的勢力,合力出擊北匈奴。
  • 同是兩大帝國,為何漢朝能痛扁匈奴,羅馬卻被匈奴狂揍
    同是兩大文明中心,同是處於北方遊牧民族的衝擊下,為什麼東漢帝國能迫使匈奴人西遷,而羅馬帝國卻為蠻族所敗乃至滅亡?中國與羅馬是古代世界雄踞東西方的兩大帝國。
  • 關於北匈奴西遷的考古學新探索
    該墓地出土的銅鏡含錫量和中國內地戰國後期銅鏡合金成份相似。從歷史背景看,石砌墓在哈密的出現似屬西漢時期(公元前 2~1 世紀),與匈奴向西域的擴張有關。新疆巴裡坤縣南灣墓地[ 3 ],位於巴裡坤縣奎蘇鄉上南灣村,地處巴裡坤草原東部。1981~1982年在此發掘了上百座古墓,包括豎穴土坑墓和石砌墓兩類。
  • 匈奴人最終去了哪裡?
    公元1世紀,在東方已成為「喪家之犬」的北匈奴,逐漸向西逃亡,最後深入到歐洲腹地,不僅找回了昔日的榮耀,還引發了歐洲社會的大變動,從而改變了歐洲歷史。為了理解後面的內容,我們再來簡單回顧一下匈奴的大概歷史。
  • 匈奴西遷問題研究綜述
    匈奴西遷以及是否曾抵歐洲,長期以來受到中外學術界的廣泛關注。18世紀,西方學者在探討匈人起源時首先涉及到這個問題,提出了公元4世紀後期出現於羅馬邊境的匈人即為西遷的匈奴的觀點。此後,西方學術界圍繞匈人與匈奴關係的問題展開了長達兩個多世紀的討論,並把尋求匈奴西遷史跡作為解決這一問題的重要線索之一。
  • 坐擁五百萬平方公裡的羅馬,為什麼瞬間就亡國了?一個原因最致命
    文明,是歷史沉澱下來的,有益增強人類對客觀世界的適應和認知、符合人類精神追求、能被絕大多數人認可和接受的人文精神、發明創造以及公序良俗的總和。在世界史上,出現過許多璀璨的文明。但可惜的是,許多文明就像是曇花一樣,在輝煌之後,迅速凋零,羅馬就是這樣的文明。在疆域上,羅馬人曾坐擁過五百萬平方千米領土,其強大可見一斑。
  • 被東漢打殘了的北匈奴,一路西逃,最後到底去了哪裡?做了什麼?
    公元91年,大將軍竇憲打得北匈奴作鳥獸散,從那之後,漢朝就再也不知道北單于帶著殘兵跑到哪裡去了。而到了公元347年,在東歐東哥特邊境上突然出現一票匈奴人,成為東哥特人、西哥特人,甚至羅馬人的噩夢。大多數匈奴史研究者已經確認,這兩部分匈奴人的活動是同一歷史運動過程的首尾部分。但是,首、尾之間的部分,則是大片空白,尚未有效銜接。
  • 北匈奴在東漢有多慘?四十年丟掉了八成部眾、被外戚刷功勞
    公元73年倒黴的外戚竇固開始拿北匈奴出氣(他因為堂兄犯法,在家監視居住十來年),統帥東漢大軍進攻北匈奴統治下的西域(班超就在軍中),74年東漢大軍拿下了車師(耿恭也在其中),東漢開始了對西域的爭奪。在班超和耿恭等人的努力下,西域諸國也脫離北匈奴的控制。到公元88年獨立的西域諸國和丁零人、鮮卑人一起掀起了反抗北匈奴統治的大風暴,鮮卑騎兵甚至幹掉了優留單于。
  • 鮮卑汗國是2世紀時佔據匈奴領地稱雄塞北
  • 西羅馬公主向阿提拉求婚,匈奴王嘴角一挑:我要一半羅馬作為陪嫁
    阿提拉匈奴本來是華夏的少數民族,為什麼匈奴王阿提拉會出現在歐洲呢?這其實是因為漢武帝當年繼位時年輕氣盛,大漢也兵強馬壯,所以漢武帝一改往日對匈奴和親的政策,派出衛青和霍去病這對「帝國雙雄」,把匈奴打的落花流水,經過數十年的戰爭,匈奴早已不敢再窺測中原,內部也在不斷的分裂。到了東漢時期,漢軍多次進攻匈奴,匈奴內部分化更加劇烈。
  • 曾與漢朝為敵的北匈奴人西遷四站後究竟去了哪裡?
    而當時東漢剛剛建立,國力還屬於恢復期,因此,直到漢明帝時,才發動了對北匈奴的反擊戰。公元73年,漢軍四路出擊北匈奴,竇固、耿忠的漢軍一直追擊到天山一帶,並奪取了伊吾(今新疆哈密)。漢和帝時,又發動了針對北匈奴的反擊戰,
  • 【通鑑番外篇】被東漢打殘了的北匈奴最後去了哪裡&「上帝之鞭」阿提拉的偏執人生
    衣賜履按:大將軍竇憲吊打北匈奴,北單于帶著一票人馬向西逃竄,不知所終。有讀者問,他們究竟去了哪裡,又幹了些什麼。為了回答這些問題,我查閱了陳序經先生的《匈奴通史》,把匈奴西逃並影響了歐洲格局的部分拎了一下,簡單給大家作一介紹。本文重點介紹「上帝之鞭」阿提拉,這哥們兒實在太有意思了,呵呵。
  • 是惡霸又是英雄:竇憲殲滅北匈奴帝國!中國10大歷史名將系列之二
    中國10大歷史名將系列之二中國歷史英雄的第二講:竇憲。歷史上,中國的強敵有很多,匈奴卻是第一個。從戰國開始直到秦漢,匈奴和中原王朝對峙了400年時間。無數中原軍民,慘死在匈奴人的屠刀下。好在,文明終將戰勝野蠻,匈奴最終被我大漢徹底消滅。最終打垮匈奴帝國的大漢英雄,竟然是個無惡不作的大惡霸!惡人竇憲的愛國主義道路。聽薩沙說一說吧。
  • 人類歷史上發生過的大瘟疫
    在人類的歷史上,疾病不僅能影響個體的命運、決定人的生死存亡,大規模的疫病通常還能改變歷史的前進方向和人類的整體命運。東漢大瘟疫東漢末年,洛陽城外,人跡罕至、雜草叢生,早已沒有昔日車水馬龍、繁花似錦的大好景致。曹操有《蒿裡行》詩云:「鎧甲生蟣蝨,萬姓以死亡。白骨露於野,千裡無雞鳴。
  • 【歷史上的瘟疫】終結王莽新朝的大瘟疫
    西漢末世,接連出現戰爭、刑獄、饑荒以及大瘟疫的爆發,王朝敗相顯露。王莽趁機代漢而起,卻也因倒行逆施,招致兩次大瘟疫以及更多的天災人禍。他所建立的政權,成了歷史長河中曇花一現的短命王朝;而他自身,也難逃身敗名裂的下場。攝政三載 遭遇大瘟疫王莽生於權傾朝野的外戚世家,父親早逝,姑姑是漢元帝的皇后、漢成帝的生母王政君,家族中有九人封侯,五人擔任大司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