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狼居胥,勒石燕然

2021-02-07 國士無雙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宋代`辛棄疾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裡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詞語注釋


⑴京口:古城名,即今江蘇鎮江。因臨京峴山、長江口而得名。

⑵孫仲謀:三國時的吳王孫權,字仲謀,曾建都京口。

⑶舞榭歌臺:演出歌舞的臺榭,這裡代指孫權故宮。榭,建在高臺上的房子。

⑷尋常巷陌:極窄狹的街道。尋常,古代指長度,八尺為尋,倍尋為常,形容窄狹。引伸為普通、平常。巷、陌,這裡都指街道。

⑸寄奴:南朝宋武帝劉裕小名。

⑹「想當年」三句:劉裕曾兩次領兵北伐,收復洛陽、長安等地。金戈,用金屬製成的長槍。鐵馬,披著鐵甲的戰馬。都是當時精良的軍事裝備。這裡指代精銳的部隊。

⑺元嘉草草:元嘉是劉裕子劉義隆年號。草草:輕率。

⑻封狼居胥:狼居胥山,在內蒙古自治區西北部。

⑼贏得倉皇北顧:即贏得倉皇與北顧。贏得,剩得,落得。

⑽:四十三年:作者於宋高宗趙構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從北方抗金南歸,至宋寧宗趙擴開禧元年(1205年),任鎮江知府登北固亭寫這首詞時,前後共四十三年。


⑾烽火揚州路:指當年揚州地區,到處都是抗擊金兵南侵的戰火烽煙。路,宋朝時的行政區劃,揚州屬淮南東路。

⑿可堪:表面意為可以忍受得了,實則猶「豈堪」、「那堪」,即怎能忍受得了。堪,忍受。

⒀佛(bì)狸祠: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小名佛狸。

⒁神鴉:指在廟裡吃祭品的烏鴉。社鼓:祭祀時的鼓聲。整句話的意思是,到了南宋時期,當地老百姓只把佛狸祠當作供奉神祇的地方,而不知道它過去曾是一個皇帝的行宮。

⒂廉頗:戰國時趙國名將。



歷經千古的江山,再也難找到像孫權那樣的英雄。當年的舞榭歌臺還在,英雄人物卻隨著歲月的流逝早已不復存在。斜陽照著長滿草樹的普通小巷,人們說那是當年劉裕曾經住過的地方。回想當年,他領軍北伐、收復失地的時候是何等威猛!


然而劉裕的兒子劉義隆好大喜功,倉促北伐,卻反而讓北魏太武帝拓跋燾乘機揮師南下,兵抵長江北岸而返,遭到對手的重創。我回到南方已經有四十三年了,看著中原仍然記得揚州地區烽火連天的戰亂場景。怎麼能回首啊,當年拓跋燾的行宮外竟有百姓在那裡祭祀,烏鴉啄食祭品,人們過著社日,只把他當作一位神祗來供奉,而不知道這裡曾是一個皇帝的行宮。還有誰會問,廉頗老了,飯量還好嗎? 

驃騎將軍騎兵車重與大將軍軍等,而無裨將,悉以李敢等為大校,當裨將,出代、右北平二千餘裡,絕大幕,直左方兵,獲屯頭王、韓王等三人,將軍、相國、當戶、都尉八十三人,封狼居胥山,禪於姑衍,登臨翰海,滷獲七萬四百四十三級。

天子以五千八百戶益封驃騎將軍;又封其所部右北平太守路博德等四人為列侯,從驃侯破奴等二人益封,校尉敢為關內侯,食邑;軍吏卒為官、賞賜甚多。而大將軍不得益封,軍吏皆無封侯者。

驃騎將軍為人,少言不洩,有氣敢往。 

天子嘗欲教之孫、吳兵法,對曰:「顧方略何如耳,不至學古兵法。」

天子為治第,令驃騎視之,對曰:「匈奴未滅,無以家為也!」由此上益重愛之。

然少貴,不省士,其從軍,天子為遣太官齎數十乘;既還,重車餘充粱肉,而士有飢者;其在塞外,卒乏糧或不能自振,而驃騎尚穿域蹋鞠;事多此類。

大將軍為人仁,喜士退讓,以和柔自媚於上。兩人志操如此。

是時,漢所殺虜匈奴合八九萬,而漢士卒物故亦數萬。是後匈奴遠遁,而幕南無王庭。漢渡河自朔方以西至令居,往往通渠,置田官,吏卒五六萬人,稍蠶食匈奴以北;然亦以馬少,不復大出擊匈奴矣。

 

驃騎將軍霍去病率領的騎兵軍車和輜重都與大將軍衛青相同,但沒有副將,將李敢等人全都任命為大校,充當副將,從代郡、右北平郡出塞二千餘裡,穿越大沙漠,與匈奴左部的軍隊遭遇,擒獲匈奴屯頭王、韓王等三人,以及將軍、相國、當戶、都尉等八十三人,在狼居胥山祭祀天神,姑衍山祭祀地神,又登上翰海旁邊的山峰眺望,共俘獲匈奴七萬零四百四十三人。漢武帝增加霍去病食邑五千八百戶,又封其部將右北平太守路博德等四人為列侯,從驃侯趙破奴等二人增加食邑,封校尉李敢為關內侯,賜食邑。低級軍官和兵卒升官,受賞的人很多。而大將衛青卻沒有增加食邑,部下軍吏士兵全都沒有被封侯的。

霍去病為人寡言沉穩,有勇氣,敢於任事,漢武帝曾想教他學習孫武、吳起兵法,他說:「作戰只看謀略如何罷了,用不著古代兵法。」漢武帝為霍去病修建府第,讓他前往觀看,他說:「匈奴還沒有消滅,要家幹什麼呢!」因此,漢武帝更加愛重他了。但霍去病少年顯貴,對部下不關心。他率軍出徵時,漢武帝派負責宮廷膳食的太官給他送來的食物裝了數十輛車。班師時,車上裝滿吃剩下的糧食和肉類,而士兵卻有餓肚子的。在塞外時,軍隊有時因缺糧而士氣不振,可霍去病卻修建蹋鞠的場地遊戲。像這樣的事例有很多。衛青為人仁和,尊重士子,謙虛退讓,以溫順柔和博取漢武帝的喜愛。二人的志趣節操就是如此。

這時,漢朝消滅匈奴共八九萬人,漢軍也死亡了數萬人。此後,匈奴遷往很遠的地方,沙漠以南再沒有匈奴的王庭了。漢軍渡過黃河,從朔方以西到令居縣,處處開通河渠,設置田官,派士卒五六萬人屯墾,逐漸蠶食到匈奴舊地以北。但也因缺少馬匹,不再大舉出擊匈奴了。


安大學碑刻專家高建國。兩位親歷者講述了這一重大

8月14日,內蒙古大學蒙古學研究中心對外宣布,2017年7月27日至8月1日,中國內蒙古大學蒙古學研究中心與蒙古國成吉思汗大學合作實地踏勘,解讀東漢永元元年(公元89年)國舅竇憲率大軍大破北匈奴後所立摩崖石刻。經過認真辨識,初步確認在蒙古國杭愛山一支脈上的這一石刻即著名的班固所撰《燕然山銘》。

  

「燕然勒功」,典出《後漢書》卷二十三《竇融列傳·竇憲》。東漢竇憲破北匈奴,登燕然山,刻石記功。後以「燕然勒功」指把記功文字刻在石上,即刻石記功。後泛指建立或成就功勳,亦稱為「燕然勒石」。

  

8月15日,記者採訪了本次重大考古發現的兩位功臣專家:內蒙古大學蒙古學研究中心主任、蒙古學專家齊木德道爾吉教授和內蒙古大學蒙古學研究中心博士生、延安大學碑刻專家高建國。兩位親歷者講述了這一重大考古發現的過程及意義。


班固簡介:


班固(32年—92年),字孟堅,扶風安陵(今陝西鹹陽東北)人,東漢著名史學家、文學家。班固出身儒學世家,其父班彪、伯父班嗣,皆為當時著名學者。在父祖的薰陶下,班固九歲即能屬文,誦詩賦,十六歲入太學,博覽群書,於儒家經典及歷史無不精通。


建武三十年(54年),班彪過世,班固從京城遷回老家居住,開始在班彪《史記後傳》的基礎上,撰寫《漢書》,前後歷時二十餘年,於建初中基本修成。漢和帝永元元年(89年),大將軍竇憲率軍北伐匈奴,班固隨軍出徵,任中護軍,行中郎將,參議軍機大事,大敗北單于後撰下著名的《封燕然山銘》。後竇憲因擅權被殺,班固受株連,死於獄中,時年六十一歲。


班固一生著述頗豐。作為史學家,《漢書》是繼《史記》之後中國古代又一部重要史書,「前四史」之一;作為辭賦家,班固是「漢賦四大家」之一,《兩都賦》開創了京都賦的範例,列入《文選》第一篇;同時,班固還是經學理論家,他編輯撰成的《白虎通義》,集當時經學之大成,使讖緯神學理論化、法典化。


蒙古國杭愛山考古現場。齊木德道爾吉供圖


近2000年來,人們一直在尋找《後漢書》記載的班固所撰《燕然山銘》的摩崖石刻。

齊木德道爾吉介紹,實際上早在1990年就發現了班固所撰《燕然山銘》的摩崖石刻。據蒙古國的同行講,兩位牧民在崖下避雨,猛一抬頭發現了模模糊糊的石刻。但直到2017年7月底也沒有解讀出來。2014年,蒙古國方面聯繫到了齊木德道爾吉。蒙古國方面此前把踏勘照片、拓片寄來,但由於太模糊無法解讀。2017年7月29日至8月1日,齊木德道爾吉和高建國來到蒙古國,與蒙古國成吉思汗大學校長喇呼蘇榮博士、著名史學家巴拉吉尼瑪教授以及國家電視臺的瑪西巴圖等一行在杭愛蘇木境內紮起帳篷進行實地研究。

此摩崖位置在蒙古國中戈壁省稍微靠西南的地方,刻在杭愛山一個支脈向西南突出的紅色巖石上,當地稱此山為Inil Hairhan(北緯45°10′403″,東經104°33′147″,海拔1488m)。摩崖石刻寬1.3米、高約0.94米,離地高4米多。

齊木德道爾吉(左)與高建國(右)在考古現場。齊木德道爾吉供圖


「當時石刻是匆忙完成的,一些石材的取材並不是很好,而且經歷了近2000年的風吹雨淋,石面風化嚴重,字跡漫漶脫落,不好辨認。」齊木德道爾吉和高建國搭起5米左右的臺子,開始小心用宣紙拓印辨識。用噴壺噴水,從早晨到晚上,在不同的陽光照射下一個字一個字地仔細辨認。突然高建國喊了一聲「南單」,齊木德道爾吉趕快看班固所撰《燕然山銘》。可能是「南單于」!他們一邊記,一邊核對。此後又認出了「永元元年」「車騎將軍竇憲」等關鍵詞。

經過兩天的艱苦工作,考察隊完成了對該摩崖石刻的拓片、照相等工作,並對石刻文字做了仔細核對和辨識,最終確認該摩崖石刻的20行約260多個漢字中的220個漢字,確定該摩崖石刻即為東漢永元元年(公元89年)班固所作的《燕然山銘》,是東漢永元元年竇憲率領漢軍大破北匈奴,登上燕然山南麓、勒石記功的摩崖文字,反映的是東漢與北匈奴之間所進行的最後一場大戰的內容。

齊木德道爾吉分析認為,現在已經解讀出220個漢字,石碑上刻的總共有260多個漢字,史書中記載的《燕然山銘》是292個字。雖然差幾十個字,但所差的基本是古漢語中的語氣助詞,像「蓋」這種助詞就沒往上刻,而整個內容是一致的。


蒙古國杭愛山考古現場。齊木德道爾吉供圖


齊木德道爾吉認為,從字數上看,可以肯定,公元89年隨軍的班固寫了《燕然山銘》,並摩崖刻石。《後漢書》中記載的《封燕然山銘》在此以後,是經過後人加工潤色的。

齊木德道爾吉說,由於歷史上中國北方匈奴、突厥、蒙古等遊牧民族紛紛登上歷史舞臺,在地名等傳承上語言不同,造成北方許多歷史地理信息無法與今天的稱呼對應,給研究和還原歷史造成了不少困難。本次考古可以充分確認燕然山的位置坐標,也可確認燕然山是匈奴語。

齊木德道爾吉說,北匈奴是如何消失的,也有了確切的地理路徑信息。東漢永元元年(公元89年),車騎將軍竇憲北伐匈奴,一直打到燕然山,獲得大勝,幾乎全殲了北單于主力。當時,隨軍的班固寫了《燕然山銘》。這在《後漢書·竇憲傳》中有清晰記載。然而,古代沒有經緯度的概念,原來的燕然山也是很大一片山脈,因此,《燕然山銘》的石刻具體地點在哪裡一直沒人知道。燕然山一戰歷史上非常著名,因為當時東漢聯合了南單于、東烏桓、西戎、氐羌等北方勢力一起攻打北匈奴。此戰後,北匈奴脫離了漠北高原,往西遠遁。

齊木德道爾吉說,典故「燕然勒功」是我國歷史上首次有戰功刻石的記載,此後歷代多有效仿,今天我們找到了它起源的地方。

對於本次考古的詳細研究和解讀還在進行中。齊木德道爾吉透露,8月28日,在內蒙古包頭市將舉辦國際蒙古學大會,屆時,他和高建國將做詳細解讀報告。



【東漢】 班固

惟永元元年秋七月,有漢元舅曰車騎將軍竇憲,寅亮聖明,登翼王室,納於大麓,惟清緝熙。乃與執金吾耿秉,述職巡御,理兵於朔方。鷹揚之校,螭虎之士,爰該六師,暨南單于、東烏桓、西戎氐羌侯王君長之群,驍騎三萬。元戎輕武,長轂四分,雲輜蔽路,萬有三千餘乘。勒以八陣,蒞以威神,玄甲耀日,朱旗絳天。遂陵高闕,下雞鹿,經磧滷,絕大漠,斬溫禺以釁鼓,血尸逐以染鍔。然後四校橫徂,星流彗埽,蕭條萬裡,野無遺寇。於是域滅區單,反旆而旋,考傳驗圖,窮覽其山川。遂逾涿邪,跨安侯,乘燕然,躡冒頓之區落,焚老上之龍庭。上以攄高、文之宿憤,光祖宗之玄靈;下以安固後嗣,恢拓境宇,振大漢之天聲。茲所謂一勞而久逸,暫費而永寧者也。乃遂封山刊石,昭銘上德。其辭曰:鑠王師兮徵荒裔,剿兇虐兮截海外。夐其邈兮亙地界,封神丘兮建隆嵑,熙帝載兮振萬世。

    

參考譯文:

  

大漢永元元年(漢和帝年號,公元89年)秋七月,國舅、車騎將軍竇憲,恭敬天子、輔佐王室,理國事,高潔光明。就和執金吾耿秉,述職巡視,出兵朔方。軍校們像雄鷹般威武,將士們似龍虎般勇猛,這就是天子的王師。六軍俱備,及南單于、東烏桓、西戎、氐羌侯王君長等人,猛騎三萬。戰車疾馳,兵車四奔,輜重滿路,一萬三千多輛。統以八陣,臨以威神,鐵甲耀日,紅旗蔽空。於是登高闕,下雞鹿,經荒野,過沙漠,斬殺「溫禺鞮王」,用其血塗鼓行祭;用「尸逐骨都侯」的血來塗刀劍之刃。然後四方將校橫行,流星閃電,萬裡寂靜,野無遺寇。於是統一區宇,舉旗凱旋,查考史傳圖籍,遍觀當地山河。終於越過「涿邪山」,跨過「安侯河」,登燕然山。踐踏冒頓的部落,焚燒老上的龍庭。上以洩高帝、文帝的宿憤,光耀祖宗的神靈;下以穩固後代,拓寬疆域,振揚大漢的聲威。此所謂一次勞神而長期安逸,暫時費事而永久安寧。於是封山刻石,銘記至德。銘辭曰:威武王師,徵伐四方;剿減兇殘,統一海外;萬裡迢迢,天涯海角;封祭神山,建造豐碑;廣揚帝事,振奮萬代。


內容來源:《光明日報》8月16日  



  範曄《後漢書》曰:齊殤王子都鄉侯暢來吊國憂,竇憲遣客刺殺暢,發覺,憲懼誅,自求擊匈奴以贖死。會南單于請兵北伐,乃拜憲車騎將軍,以執金吾耿秉為副,大破單于。遂登燕然山,刻石勒功,紀漢威德,令班固作銘。


  公元88年,章帝卒,和帝即位,年僅10歲,竇太后臨朝。竇憲成為國舅,很快即被起用為侍中,控制大權。竇憲專橫跋扈,無視朝廷法律,隨意殺人。齊殤王的兒子劉暢,因章帝喪事來朝弔問,乘機討好了竇太后,得到一個宮內職位。竇憲怕劉暢受寵,妨礙他專擅朝政,競派人將他刺殺。後來,事情暴露,竇憲被關在宮內,等候治罪。這下竇憲著了慌,請求率軍北徵匈奴以贖死罪。當時正逢南匈奴請兵攻伐北匈奴,朝廷便拜竇憲為車騎將軍,率大軍出塞。竇憲北徵匈奴就是在這樣的形勢下出現的。班固不知其中內情,隨軍出發,任中護軍,參與軍中謀議。


  大軍從朔方三路北襲,竇憲遣各部將及匈奴左谷蠡王等,率精騎萬餘,在稽落山(今蒙古達蘭札達加德西北額布根山)大破北匈奴軍隊,前後俘獲招撫匈奴部眾二十萬人,窮追北單于直至燕然山,大獲全勝。竇憲與副將等登上遠離邊塞三千餘裡的燕然山(蒙古杭愛山脈),由班固撰寫《封燕然山銘》文,刻石紀功,頌揚漢軍出塞三千裡,奔襲北匈奴,破軍斬將的赫赫戰績。班固還撰有《竇將軍北徵頌》一文,對竇憲北徵匈奴大加歌頌。竇憲班師後出鎮涼州。第二年,北匈奴單于因大敗之後勢力衰弱,派親王向竇憲通報希望覲見東漢皇帝,請求派使者前來迎接。竇憲上奏,派遣班固以中護軍兼代中郎將職務,與司馬梁諷一起,帶領數百人騎馬出居延塞(今甘肅額齊納旗)迎接,正遇上南匈奴出兵打敗北匈奴,班固一行到達私渠海(在稽落山西北),獲知北匈奴已遁走而折回。永元三年(公元91年),竇憲派部將出兵北擊,此後北匈奴向西遠徙,東漢最後解除了匈奴的威脅。



  竇憲北擊匈奴,在極北的燕然山(今蒙古杭愛山)上勒銘紀念,但他無法想像自己創造了怎樣的歷史:事實上,他引起了世界歷史上最重要的一次民族大遷徙。北匈奴的遠走在北方草原上造成了巨大的權力真空,不久東胡的鮮卑族便乘虛而入,成為草原的新主人,在鮮卑的壓力下,南匈奴等胡族紛紛內遷漢朝境內,成為日後「五胡之亂」的遠源。而北匈奴的西遷更引起了一連串的連鎖反應,將西方世界攪得天翻地覆,最終導致了羅馬帝國的土崩瓦解。竇憲恰似傳說中的那隻蝴蝶,翅膀的一下扇動,無意中促成了遙遠國度的狂風暴雨——這場暴風雨傾瀉在近三百年後的歐洲。


  竇憲在歷史上留下過種種劣跡,在古今文人墨客眼中被公認為是東漢外戚專權的禍首,因而備受貶斥,以致於他的歷史功績也幾乎被其罪過所掩蓋了。其實,客觀地分析竇憲的一生,其有些行為雖令人憤慨,但他對東漢王朝乃至整個中國歷史發展的貢獻是應該肯定的。作為當時無可爭議的優秀將領,他統率漢朝大軍,大破北匈奴於稽落山和金微山,登燕然山,「刻石勒功」,逐北單于,迫其酉遷。他的威名震撼了大漠南北,他所奠定的中國北疆新格局,既是東漢光武、明、章三代的鳳願,是中國邊疆統一和中華民族融合進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也是渴望和平的北方各族人民的共同願望。所以竇憲的歷史功績是不應抹殺的。


  另外,從軍事史的角度上看,竇憲作為指揮東漢第二次徵伐北匈奴戰爭的漢軍統帥,成功地組織實施了稽落山之戰和金微山之戰等重大戰役,在中國軍事史上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竇憲用兵,善於針對敵軍弱點,及時掌握和準確判斷敵軍的動向,採取主動出擊的戰略方針,調遣優勢兵力與敵主力決戰。如漢三路大軍匯集琢邪山後,竇憲根據北匈奴勢力已大大削弱,不敢與漢軍正面交戰的狀況,派出精騎萬餘,向北單于庭所在地稽落山一帶運動,迫使北匈奴主力出戰,並一舉將其擊潰。此役後,竇憲繼續主動出擊,盯住北匈奴主力不放,又先後在河雲北、金微山取得重大戰果。竇憲在作戰中,十分注意揚長避短,根據漢軍準備充分、裝備精良、兵力集中,但深入大漠、遠離後方、不宜久戰的優弱點,以及北匈奴雖行動飄忽、反應快速,但力量薄弱,懼怕決戰,且有大量老少部民拖累的實際情況,採用長距離奔襲、迂迴包妙等戰術,往往輕裝疾進,速戰速決。如包抄、夜襲河雲北,長途奔襲金微山,均收到了出敵不意、以奇制勝的效果。同時,一旦逮住戰機,便不輕易放棄,每次擊潰敵軍後,均窮迫猛打,不讓敵人有喘息機會,儘量在追擊中殲滅敵人。


  《後漢書·竇憲列傳》中評價說:衛青、霍去病資強漢之眾,連年以事匈奴,國秏太半矣,而猾虜未之勝,後世猶傳其良將,豈非以身名自終邪!竇憲率羌胡邊雜之師,一舉而空朔庭,至乃追奔稽落之表,飲馬比鞮之曲,銘石負鼎,薦告清廟。列其功庸,兼茂於前多矣,而後世莫稱者,章末釁以降其實也。是以下流,君子所甚惡焉。夫二三子得之不過房幄之閒,非復搜揚仄陋,選舉而登也。當青病奴僕之時,竇將軍念咎之日,乃庸力之不暇,思鳴之無晨,何意裂膏腴,享崇號乎?東方朔稱「用之則為虎,不用則為鼠」,信矣。以此言之,士有懷琬琰以就煨塵者,亦何可支哉!


  誠哉此言,多少年來一提抗擊匈奴,人們往往只知有衛青、霍去病,不知有竇憲。對於竇憲功成身敗的悲劇性結局,《後漢書》作者範曄評論說,若「列其功庸」,竇憲比衛青、霍去病「兼茂多矣」;而他之所以被「後世莫傳者,竟末釁以降其實也」,意思是人們未免把竇憲後來的行為看得太重了,頗有點為其打抱不平的意思。


  衛青、霍去病,連年徵戰,未勝單于,但因為他們以身名自終,世稱良將。竇憲揮兵數千裡,度越沙漠,平定匈奴,「追奔稽落之表,飲馬比鞮之曲」,為東漢王朝立有大功,但由於他恃寵而驕,依勢作惡,把攬朝政,濫殺無辜,終至身敗名裂,後世莫稱。東方朔說:「用之則為虎,不用則為鼠」,人之所立,可不慎歟!


  班固(建武八年32年-永元四年92年),東漢官吏、史學家、文學家。史學家班彪之子,字孟堅,漢族,扶風安陵人(今陝西鹹陽東北)。班固年少時,就能屬文,16歲入洛陽太學。又性情寬和謙讓,因此深為當時儒者所欽重。其父班彪是當時著名學者,曾作《史記後傳》陸拾伍篇,補寫《史記》以後西漢的歷史。班彪死後,他想要補完全書,後有人告發他私改國史,捕入京兆獄。其弟班超上書辯解,獲釋,漢明帝很讚賞班固的才能,召為蘭臺令史,轉遷為郎,典校秘書。自明帝永平中奉詔修史,經過多年努力,於章帝建初七年(公元82年),基本完成《漢書》的寫作。章帝時,班固任玄武司馬。建初四年(公元79年)帝詔諸王、諸儒集合於白虎觀講論五經異同,令班固撰集其事,纂成《白虎通義》。和帝永元元年(公元89年),隨大將軍竇憲徵匈奴,為中護軍。憲驕橫獲罪,班固被牽連入獄,死於獄中。


  杭愛山(Хангайн нуруу),位於蒙古國中部,西北-東南走向,跨扎布汗省、前杭愛省和後杭愛省,長約700公裡,平均海拔3000米左右,主峰鄂特岡騰格里峰海拔4031米。蒙古主要河流色楞格河發源於此,向北流入俄羅斯貝加爾湖。


  杭愛山脈是北冰洋流域與內流區域的主要分水嶺。杭愛山脈是蒙古國內流區和外流區的分界線,色楞格河、鄂爾渾河均發源於其北麓,向北經過俄羅斯境內最終注入北冰洋。


  在古代中國,杭愛山又被稱為燕然山。如宋代範仲淹的詞《漁家傲》中的「燕然未勒歸無計」,唐代王維《使至塞上》中的「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都是指的杭愛山。




相關焦點

  • 封狼居胥,彪炳千秋,達成者有幾人
    封狼居胥在歷史上常用來代表武將的彪炳戰績,即率中原軍隊深入草原,在遊牧民族的大本營封禪天地,勒石記功。歷史上能達成類似成就的只有六位,分別是霍去病、竇憲、李靖、蘇定方、藍玉和朱棣。霍去病:封狼居胥第一人首先要說明下,「封狼居胥」中的「封」並不是封鎖的意思,而是指祭天,《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原文說的是「封狼居胥山,禪於姑衍」,即在狼居胥山祭天,在姑衍祭地。祭天祭地可是兩套不同的禮儀,漢人在這方面可是分得很清楚的。霍去病是漢武帝的皇后衛子夫的外甥,算是外戚。他年少有為,英武好戰,被漢武帝看重,霍去病得以投入軍中。
  • 彪炳千古的「封狼居胥」,狼居胥山到底是哪裡?
    這次出擊,霍去病深入漠北兩千餘裡,擊潰匈奴左賢王部主力,俘虜屯頭王、韓王等3人及將軍、相國、當戶、都尉等83人,並乘勝追殺至狼居胥山,在狼居胥山舉行了祭天封禮。「封狼居胥」,從此成為中國歷代兵家人生的最高追求,終生奮鬥的夢想。
  • 作為評價古代武將的高標準,封狼居胥在我國歷史上有幾人完成?
    21歲時率軍突進2千裡,殲敵7萬,俘虜匈奴眾多將領,最終在狼居胥山封禪祭天,一將功成。 那麼,作為評價後世武將的一大標準,古往今來有多少人做到了封狼居胥呢?
  • 封狼居胥
    他18歲出徵大漠,功蓋全軍,封為冠軍侯;22歲封狼居胥,前無古人,後難來者。他的一生定格在24歲便溘然長逝。他就是西漢最耀眼的軍事天才——霍去病。南宋詞中之龍辛棄疾在《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寫下「元嘉草草,封狼居胥」,他一生渴望北伐恢復中原,亦是崇拜霍去病。這從其名字也可窺一二。可惜辛棄疾一身將才無用武之地。霍去病就比較幸運了,因為有漢武帝的垂青。
  • 讓古人津津樂道的「封狼居胥」,究竟是怎麼回事?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南宋著名詞人辛棄疾,寫過一首著名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這句話的意思是:當年劉義隆興兵北伐,想建立不朽戰功封狼居胥,卻一敗塗地,落得倉皇逃命北望追兵的結局…… 封狼居胥,是古代許多將領的奮鬥目標,也是無數古人津津樂道的話題。
  • 異國發現漢字石刻,「勒石燕然」證據重見天日,國人看後一聲嘆息
    我們知道在西漢時期,大漢名將輩出,衛青、霍去病、李廣深入漠北,窮寇亦追,霍去病更是封狼居胥,開創了歷朝歷代武將的最高夢想。到了東漢時期,這種勢頭並未減弱。章和二年,漢章帝駕崩,幼主劉肇才幾歲,竇太后執政。
  • 「封狼居胥」是什麼意思?它的背後蘊含著怎樣的故事?
    「天之翱翔」這個帳號非常不錯,推薦大家予以關注作者:一國之君歷史研究「封狼居胥」其實後面還有兩句話:「禪於姑衍
  • 封狼居胥:霍去病
    霍去病和他的「封狼居胥」,成為中國歷代兵家人生的最高追求,終生奮鬥的夢想。更因他那句「匈奴未滅,何以家為!」充滿了為國舍家的耿耿忠心和豪邁慷慨的英雄氣概。這震撼人心的8個字,也刻在歷朝歷代保家衛國將士們的心裡,直到在兩千年後的今天,也仍能讓人熱血沸騰。然而霍去病英年早逝,由於史書記載的缺失,他的死因成為千古之謎,兩千多年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 漢武大帝52-封狼居胥
    劉徹不是把攻打伊稚斜的任務交給了霍去病麼,他和衛青其實簡單的說就是一個往西一個往東,但是實際上呢,伊稚斜在王庭裡,和他的主力一起都在東邊等於說都在衛青的方向現在霍去病是應該跑去和衛青匯合和,還是不管三七二十一,來都來了,不如把這裡給拿下霍去病現在所在的位置可了不得,就是狼居胥
  • 為什麼中國每一名武將都將「封狼居胥」作為奮鬥目標
    封狼居胥,原指西漢大將霍去病遠徵漠北登狼居胥山築壇祭天。據《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漢書、霍去病傳》的記載推斷狼居胥山就是今蒙古烏蘭巴託東側的肯特山。霍去病是漢武帝劉徹第二任皇后衛子夫的侄子,由於衛子夫的關係,衛子夫的娘家人頗受漢武帝眷顧。
  • 鮮衣怒馬霍去病,封狼居胥縱縱英才
    他曾是長安城最耀眼的少年,飲馬瀚海,封狼居胥,西規大河,列郡祁連。十七歲,便在軍事上展露出非凡天賦,當時漢武帝想親自教導他《孫子兵法》,他卻跟漢武帝說「顧方略何如,不治學古兵法。打仗是隨機應變的事兒,學死板教條有毛線用?」
  • 「勒石燕然「銘文在蒙古杭愛山找到了
    經過認真辯識,初步確認此刻石即著名的班固所書《封燕然山銘》。這是中蒙合作所獲重大考古發現,詳細的經過、內容以及資料整理和解讀正在進行中。」澎湃新聞記者為此採訪了復旦大學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教授侯楊方,在他看來,這次發現意義重大,燕然山之戰是有史記載的重要戰役,終結了中原王朝與匈奴長達幾百年的戰爭,對於中國古代歷史和文學都有重要影響,「勒石燕然」成為重要的典故以及後世功臣名將嚮往的功業巔峰。這次發現「確定了燕然山,確定了《封燕然山銘》具體的地理位置」,「流傳了一千多年的史書和史料記錄,這次完全匹配上了。」
  • 6年時間成就封狼居胥
    宋朝大詞作家-辛棄疾曾寫過一首膾炙人口的詞《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裡有「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說是我國西漢時期著名的年輕將軍霍去病。霍去病雖然只活了短短的23歲,但是從他16歲從軍到23歲病逝,這6年間仿佛開掛的人生。
  • 竇憲:一個紈絝子弟,此前從未領兵,為何能大破北匈奴,勒石燕然
    眾所周知,中國古代武將最高的理想和榮譽就是封狼居胥,這說的是西漢驃騎將軍霍去病的典故。
  • 「封狼居胥」:漢匈戰爭中的英雄——冠軍侯霍去病
    得勝後,少年霍去病又率軍北進二千餘裡,渡過大漠,直追至狼居胥山,在此舉行祭天封禮,在姑衍山舉行祭地禪禮,大耀我國威。這時的少年將軍才僅僅22歲。隨後,少年繼續率軍深入追擊匈奴,一直打到貝加爾湖才收兵,在一個幾乎完全陌生的環境裡沿路披荊斬棘,讓匈奴聞風喪膽!
  • 封狼居胥,及那個最鋒利的少年天才
    而霍去病軍也一路追擊到姑衍山和狼居胥山北部——「超追」是霍去病式大迂迴的習慣操作——這樣回師途中就把單于庭給包圓了。戰後清點,霍去病軍共斬獲七萬零四百四十三級,獲屯頭王、韓王等三人,將軍、相國、當戶、都尉八十三人。從出定襄,一鳴驚人。河西之戰,張國臂掖,大迂迴打出新境界,刷新對匈戰爭斬首紀錄。
  • 登叔談史║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記宋太祖文皇帝劉義隆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辛棄疾    這首詞裡的「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
  • 封狼居胥,漢民族武力的最巔峰│296
    霍去病率領大軍,「封狼居胥山,禪於姑衍,登臨翰海」。就是在狼居胥山舉行祭天儀式,在姑衍山舉行祭地儀式,然後繼續進兵,直至兵鋒到達瀚海的時候,才率軍回返。其中,狼居胥山,就是現今蒙古國境內的肯特山;姑衍山,在肯特山以北;瀚海,就是現今俄羅斯的貝爾加湖。霍去病此戰,達到漢民族武力的最巔峰。
  • 封狼居胥:十八歲的霍去病到底有多強?
    除此之外,霍去病還攻陷了匈奴的聖地狼居胥山和姑衍山,並在狼居胥山舉行了祭天封禮,在姑衍山舉行了祭地禪禮。知道霍去病的這個舉動,說明了什麼嗎?我在你的聖地舉行了「祭天禪地」的儀式,就是在向全世界宣布,我已經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