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匯點訊 少年強則中國強,中國青少年不僅要「文明其精神」,也要「野蠻其體魄」。22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教育文化衛生體育領域專家代表座談會,再一次關切青少年體質健康,提出「讓孩子們跑起來」。
交匯點記者連日來調研省內中小學和教育、體育部門了解到,打破當前校園體育發展的瓶頸,讓青少年養成熱愛運動的習慣,通過「以體育人」實現全面發展成為當務之急。
重升學輕運動,青少年依然缺乏體育鍛鍊
「總書記對青少年體育教育的關注,貫穿了整場座談會。」江蘇省錫山高級中學校長唐江澎作為江蘇教育工作者代表,赴京參加了此次座談會。他表示,對於加強青少年的體育鍛鍊,不能片面認為搞好體育還是為了服務學習,這忽略了其本身價值。享受體育本身的樂趣,是放在第一位的,尤其是中小學體育教育,不需以運動技能「高水準」要求學生,而要注重引導學生發現、享受體育樂趣,並為他們樹立起可伴隨一生的體育習慣。
「『讓孩子們跑起來』的要求,是生命至上、健康第一教育理念的應有之義,也是學校體育課程教育的核心所在。」江蘇省阜寧中學校長周為仲說,強壯學生體格,提升學生身體素質,是教育工作者的共同期盼,但這項工作要想達到國家新課程實施標準要求,還存在一定難度。當前,體育老師普遍存師範專業缺口較大,年齡偏大等現實問題。此外,今年以來,疫情也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學校開展大型體育活動,運動習慣又尚未在家庭中廣泛樹立起來,不少學生的「運動熱」在此期間有所「降溫」。
「談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這是中小學青少年體育鍛鍊普遍存在的突出問題。江蘇省淮陰中學校長皇甫立同認為,重升學考試輕體育鍛鍊的心態依然存在,由於體育科目並沒有以分數的形式納入高考評價體系,部分學校和家長對體育課程的重視程度相較於文化課程仍然不夠。此外,有的學校體育設施不足的矛盾還比較突出,師資缺乏、場地狹小、器材短缺等問題,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校體育工作的高效發展和學生體育鍛鍊的高質量完成。
「一個30分鐘左右的開學典禮,竟然有十幾個學生無法堅持下去,被教師攙扶著離開會場坐下休息。」南京田家炳高級中學黨委書記舒智龍指出,不少學生缺乏鍛鍊、體質較弱,很多男生引體向上做不了幾個,班裡近視眼同學的比例居高不下,社會對教育的集體焦慮讓「跑起來」有些難。「體育教育任重道遠,一定要樹立科學的人才觀,充分認識體育對強身健體、陶冶情操、啟迪智慧、壯美人生,以及培養團結合作,弘揚民族精神的積極作用。 」
拓展體育教育「寬度」,發掘「運動可能性」
克服「場地設施少」的短板,放大「平臺」效應,省內不少位於城區的中小學,在有限的運動場地內發掘各種「運動可能性」,做出了形式多樣的探索。
校園面積有限,運動場甚至遠離教學區,南京市二十九中初中部卻成為一所國家級足球特色學校。南京市二十九中初中部校長胡松表示,學校因地制宜地開展「校園足球」項目,學校巧妙利用山形地勢特點,讓孩子們藉助上下山的臺階進行力量、耐力、柔韌性和速度訓練,充分鍛鍊學生身體素質,同時以3人制足球班級聯賽緩解場地之困,用實踐證明「非標準足球場」的校園裡也可以發展蓬勃熱火的足球運動。此外,還通過運動氛圍的營造補上場地短板,學校將為期一個月的班級聯賽「升級」為校園足球文化節,開展啦啦隊、足球徵文、海報設計等一系列賽事,「球場有限,而潛能無限,在足球競技與奮力奔跑中,孩子拼搏出陽光、健康的姿態!」
中國特色「三大球」發展路徑,如何從校園抓起?對於打通人才成長通道,南京市第九中學體育教師胡永銀深有感觸,「在剛結束不久的耐克中國高中籃球聯賽男子組比賽中,學校斬獲季軍。一方面,我們注重培養職業籃球人才,讓有天賦、有意願從事職業籃球的孩子,可以從校園中走上職業道路。另一方面,也通過每年10項小型運動競賽,幫助更多孩子找到自己的體育興趣點,並形成終身受益的鍛鍊習慣。」
南京市第二十九中學初中部「校長杯」校園足球班級聯賽
結合學校場地特點,積極開發體育校本課程,孩子們在空間有限的校園依然可以「跑」得起來,「跑」得盡興。皇甫立同表示,從2004年起,淮陰中學率先實施體育課選項教學,啦啦操、有氧搏擊、華爾茲、瑜伽、形體等多個項目供學生選擇。此外,學校在開足開齊體育必修課程的基礎上,根據教師特長,廣泛開設舞龍、花樣跳繩、舞蹈、形體廣播操等校本課程,編寫校本教材,豐富和完善體育課程體系,促進學生體育特長的發展。
校園體育教育,不一定局限在校園。近年來南京市拉薩路小學摸索出讓「每位學生跑起來」的體育大課堂概念。南京市拉薩路小學副校長吳芸介紹,藉助江蘇省校本課程一等獎《曉啦慧運動》教材,學校把體育課堂「搬至」玄武湖、中山陵,打破學校、家庭與社會之間的圍牆,在「體育大課堂」裡,孩子和家長一起,用徒步、跑酷、騎車、輪滑、登山等不同方式「跑起來」,享受運動的樂趣,培養環保的意識,鍛鍊堅強的意志,將體育文化的種子、健康運動的氣息散播到每一個家庭,每一個孩子。
學校和家庭的攜手聯動,也在不斷拓展體育教育的邊界。海安市教師發展中心附屬小著力構建千人少兒花鼓團隊,疫情期間的「超長寒假」中,孩子在家裡,通過觀看體育老師提供的視頻信息,完成花鼓訓練,享受運動樂趣。
校內校外持續發力,讓青少年「跑得更好」
把體育鍛鍊的時間充分留給孩子們,青少年才能夠跑得更好、更遠。我省在全國率先提出小學階段每天1節體育課,中學階段沒有體育課的當天安排1節課外體育活動,每天大課間體育活動確保10分鐘中等以上運動強度的練習時間。
從今年起,我省高三學生要進行體育學業水平測試,合格的學生才有資格參加高考。近年來,省內各地中考也陸續上調體育考試總分。「要改革教育評價體系,減輕學生重複機械的課業負擔,發揮考試指揮棒的導向作用。」南京理工大學動商研究中心主任王宗平認為,考試不是最終目的,而是要讓學生形成自主鍛鍊的習慣,「全社會要解放思想轉變觀念,認識到體育好、跑得快、跑得遠,也是一種能力。」
省教育廳體衛藝處處長張鯉鯉說,我省不斷加大學校體育經費投入,建立健全學生體質健康監測與幹預體系,以學生體質健康提升行動納入省委省政府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專項行動為契機,「2017年起,我省在全國率先實施中小學生體質健康報告書制度,推進中小學生體檢和近視等健康數據歸檔納入管理,並提供具有針對性和個性化的個人運動和健康幹預處方。」
青少年體育鍛鍊不僅在校內,更在校外。今年6月,省政府辦公廳發布《江蘇省貫徹體育強國建設綱要實施方案》中,也明確提出要大力開展青少年體育活動,增強青少年體質健康水平。「我們將青少年納入全民健身重點人群。」省體育局青少年體育處處長劉斌說,去年共遴選92名教練員進入南京市65所中小學,開展體育課後服務試點工作,「今年將繼續和省教育部門在試點的基礎上面向全省進行推廣。」
「按照學校體育工作『一校一品、一校多品』建設,目前全省已經創建遴選了30所體育特色高校,496所體育特色中小學校和196所體育特色幼兒園。」劉斌表示,下一步出臺更多適合江蘇青少年體育發展特點的具體措施,積極推動青少年開展體育運動、促進體質提升。
交匯點記者 王拓 王夢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