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名人訪談|讓傳統紗燈重新煥發生機——訪古紗燈傳承人張振祥

2020-12-12 瀟湘晨報

張振祥

出生於 1965 年,蘭州市西固區河口鎮河口村人,2015 年被評為蘭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古紗燈的傳承人。2018 年應邀參加 " 蘭洽會 " 非遺展區參展;2019 年,其製作的 20 盞紗燈參加西固區迎春燈會,在金城公園展出。

說起河口古鎮,老蘭州人都知道這是隴上著名的水陸碼頭。舊時,這裡一直有製作紗燈的傳統,而祖上傳下來的傳統紗燈,給這方繁盛的土地帶來了星宿般搖曳的 " 人間煙火 "。河口的紗燈製作考究、文化氣息濃鬱,久負盛名。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綺麗的紗燈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甚至面臨失傳的嚴峻問題。為了讓河口紗燈再次閃耀,張振祥等手工藝人重新撿起了這項傳統工藝,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說起自己和 " 燈 " 的淵源,張振祥說:" 以前聽父輩們說,舊時河口古鎮有中元節放河燈的傳統,用白瓷碗當底座,上面紮上漂亮的蓮花,中間點燃蠟燭就是一盞漂亮的河燈。我很嚮往那種美妙的場景 ……" 也就是從那時起,張振祥開始學著做些小的手工製品。" 小時候,父親帶著我到河口紙紮藝人那裡看他做紙紮燈,在我的要求下,老藝人做了一個金魚燈籠。這個燈籠頭尾可動,活靈活現,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回家後就憑著回憶也製作了一個,從那以後就一發不可收拾,經常利用空閒時間製作一些喜歡的手工藝品,無形中鍛鍊了自己的動手能力。"

真正接觸到紗燈,是在張振祥工作以後。那時,他從事的是河口村的團支部宣傳工作,經常下鄉,這讓他接觸到了一些民間手工藝人。有一次,他在走訪過程中看到一盞舊時留下的精美紗燈。他說:" 我一下子被那惟妙惟肖的古紗燈震撼了。在時代的大浪淘沙中,昔日燈會美輪美奐的紗燈很多已經遺失,有幸保存下來的一些紗燈和製作技藝變得十分稀有和珍貴。所以我決定復原這項傳統的工藝。"

但是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就難了。對張振祥來說,一來是沒有可以請教的老師,二是沒有相關的書籍可以借鑑。想要復原這項複雜的工藝可謂一籌莫展。但張振祥並沒有氣餒,他積極地投入到民間,走訪能打聽到的民間老藝人,研究紗燈的歷史,回來後把舊的紗燈拆開再一步步復原,憑著自己對紗燈的熱愛和堅強的毅力,慢慢積累製作紗燈的經驗。

隨著多年的不斷積累,張振祥逐漸研究出一套製作紗燈的工序。" 紗燈是集木工、雕工、漆工和繪畫藝術為一體,經過加工、成型、油漆、繪畫等工藝製作而成。其中僅僅繪畫部分就包括了帳紗、描稿、上膠、描線、打底色、染色和整理幾個步驟,每一步都要求均勻準確,工藝要求精細。" 張振祥說。

近年來,隨著河口古鎮的旅遊開發,復原河口紗燈的責任便落到了張振祥這一代工匠身上。多年來,他一直在河口鎮的民俗博物館製作紗燈,每一盞都嚴格按照傳統的技藝,四扇燈面通過傳統的榫卯結構有機連接,成為一盞紗燈。張振祥說:" 傳統紗燈最大的特點就是易於拆卸,而且每盞紗燈的燈面上,各繪一段歷史故事,祖輩的智慧完美體現在每盞紗燈上,工藝的精巧與複雜體現在紗燈的每個細節上。"

到了 2012 年,張振祥複製了 43 盞古紗燈,在河口古鎮的核心區懸掛展示,得到了當年見過古紗燈老人們和村民們的認可及讚揚。張振祥說:" 大家對我的認可讓我倍感欣慰,不過河口紗燈是集體的智慧,我作為傳承人也只是懂得其中一部分。現代花燈製作多樣,僅論美觀不會輸河口紗燈。我們在以前的製作中,因為人力物力短缺的原因也曾嘗試噴繪燈面,但結果是讓紗燈失去了靈動之美。因此,作為傳承人,我們要做河口紗燈,就要讓紗燈原汁原味,這樣才能有文化價值和獨到之處。"

為了研究紗燈,張振祥翻閱了很多歷史資料。張振祥說:" 其實最傳統的紗燈是羊油燈,夜晚點上燈之後在風的吹拂下羊油燈影須臾閃爍,精工的人物在燈的承託下也搖曳生姿,則人物也有了靈動之態,所以精美的河口紗燈,只有羊油燈和自然風的結合才算最佳,這也是祖輩的智慧,這也是紗燈最美的時刻。"

說起舊時掛紗燈的傳統,張振祥說:" 其實我沒有親眼見過,因為掛紗燈的傳統在上世紀 50 年代之前都有,我從資料上看到,河口的紗燈多造於 19 世紀清朝晚期,紗燈四面畫有各種民間傳說,不僅有《三國演義》、《紅樓夢》、《西遊記》等傳統中華古典名著的內容,還有『劉秀和棗樹』、『劉伯溫斬龍脈』等河口本地流傳的傳說故事。"

舊時每逢掛燈的年節,從正月初十開始在河口四條街道同時搭建燈架,每隔丈許即設一燈架,每架掛三盞燈,兩邊掛紗燈,中間掛彩燈,東西南北四街,各設 30 架燈,每架 3 盞,全街共 120 架,360 盞彩燈。正月十二 " 上燈 ",正月十四、十五為 " 正燈 ",正月十六則為之 " 敗燈 ",共計五個夜晚,即寓 " 五穀豐登 " 之意,亦稱 " 五夜元宵 "。

" 河口燈會有記載的舉辦時間是同治末年到光緒初年。經歷半個多世紀的繁榮後陷入低谷,直到上個世紀初村民們才重拾了老祖宗的寶貝舉辦燈會,但規模、質量大不如前。我希望能通過自己的雙手慢慢復原以前的盛況。" 張振祥說。

現在,經張振祥研製復原的紗燈大概有三種類型,一類是用楠木製作的 " 紗燈 ",這種紗燈成正方形,四面繃上紗絹,在紗絹上繪以各種人物圖畫。這種紗燈可裝可拆,保存方便,能反覆使用。另一種是仿北京的宮燈,這是一種用紫檀木製作的六角形雕花 " 彩燈 ";還有一種是家家戶戶門前懸掛的木製 " 方框燈 "。這種燈年年使用,年年裱糊,在燈面上題詩作畫。

2013 年,張振祥又進一步復原製造了兩百多架古紗燈。畫面不僅保留傳承了古紗燈原有的技藝風格,並結合當代形式,在原有紗燈畫面基礎上傳承創新,利用現代工藝,將中國夢及新 " 二十四孝 " 等元素展現在了古紗燈畫面上,並且在西固紅棗節上展示。隨後,這些紗燈長久地懸掛在了河口古鎮四條主街上,供遊客領略古紗燈的風採。

談到紗燈技藝的傳承。張振祥說:" 通過這些年的傳承培養,有十幾位村民主動向我學習古紗燈製作技藝。其中,像河口村民張財峰就獲得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身份。不僅如此,我又通過與蘭州大學文化小巷社團和西南財經大學、陝西師大等校園的對接交流,使一部分學生學會了製作古紗燈的基礎技藝。"

2015 年,張振祥被評為蘭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受到山東教育電視臺、甘肅省市電視臺等媒體的宣傳報導。2017 年,張振祥應邀去被譽為 " 中國燈都 " 的廣東中山古鎮交流學習。" 我去那裡認真地考察了一遍。結合那邊的制燈技術,改進了紗燈的製作方法,因為傳統的紗燈用的紗面,在室外不到一個月就會損壞,後來我就創新地運用了仿羊皮的材料,這樣就能克服在外暴曬時間太長而損壞的情況。" 張振祥說。

今年,張振祥又通過與河口中心學校的聯繫對接,利用非遺進校園的機會,傳承和發揚古紗燈技藝。在今年春節前夕,張振祥又製作了兩千多盞紗燈及手工燈,在河口 " 年味 · 古鎮 " 主題活動中展示,寓意河口古鎮紅紅火火、吉祥如意。

河口的紗燈雖經受了百年風霜的洗禮,如今通過張振祥等手藝人細膩的心思和靈巧的雙手,讓這些傳統的紗燈重新煥發生機。張振祥說:" 從紗燈外在的精美和內在所承載的文化價值可以看出傳統蘭州匠人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河口紗燈就是傳統匠人智慧的結晶,所以我希望自己能給這門傳統手藝帶來更多生機,讓濃縮昔日繽紛的紗燈在新的時代更加熠熠生輝!"

蘭州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華靜

【來源:蘭州日報·ZAKER蘭州】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相關焦點

  • 金陵紗燈、龍燈和絨花
    文 |李麗梅原載《尋根》2021年第1期南京有兩千多年的建城史,有「六朝古都」「十朝都會」之稱,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一代代南京人,為這座有著深厚積澱的古城留下了大量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本文所擷取的只是這萬花叢中幾朵盛開的奇葩。  南京燈市,可以說年年有新招。春節夫子廟的燈節,能吸引數十萬遊人。
  • 百年油紙傘煥發生機(2)
    新華社照片,遵義(貴州),2020年12月20日百年油紙傘煥發生機12月19日,在貴州省赤水市大同鎮,赤水油紙傘製作技藝傳承人李珍霞在裱傘面。貴州省赤水市素有手工製作油紙傘傳統,距今已有上百年歷史,製作工藝包括削傘骨、網傘邊、裱皮紙、糊傘紙、上桐油等70多道工序。自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起,受式樣繁多的鋼架自動傘、摺疊傘衝擊,赤水手工油紙傘日漸式微,面臨傳承危機。2019年6月,「赤水油紙傘製作技藝」被列入貴州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文化小康的大瀝探索」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煥發蓬勃生機
    近年來,大瀝鎮先後被評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粵曲)之鄉、中國攝影之鄉和廣東省民間文化藝術之鄉(書畫、攝影、傳統龍舟、藤編)、廣東曲藝傳承基地。為做好對文化遺產的挖掘與保護,留住鄉愁,大瀝鎮結合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探索具有大瀝特色的文化傳承之路,讓傳統文化融入新時代。本土歷史文化在群眾中具有較強的認同感。
  • 武漢蔡甸非遺:讓傳統文化在傳承中煥發新活力
    站在這裡,猶如置身傳統文化的海洋。「伯牙子期傳說」是蔡甸區唯一的一個國家級非遺項目,武漢市中法友誼小學是位於「伯牙子期傳說」發生地馬鞍山下的一所小學。2012年,蔡甸區文體局授予該校「知音文化」傳承教育基地稱號,並捐贈了10臺古琴。如今這10臺古琴成為該校進行知音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孩子們通過學習古琴知道了伯牙子期、高山流水和更多的傳統文化知識。
  • 漫評:網際網路+端午,讓傳統文化煥發新活力
    端午節是中國文化的醒目符號之一,承載的是融入民族骨血的天人合一、活力賁張與家國情懷。無論是紀念屈原說、紀念伍子胥說,還是紀念孝女曹娥說、古越民族圖騰祭等等,端午節無不閃爍著中華文化的光芒。網絡時代,當端午節遇上網際網路,沉潛不語的傳統文化,立刻煥發出時代的張力。當下,網絡直播風生水起,也讓端午文化有了新的傳播渠道。
  • 江西萬安:電商助力「古法紅糖」煥發新生機
    央廣網萬安12月14日消息(記者王一凡 通訊員郭修暉 梅科紅)萬安縣在實施脫貧攻堅「十大扶貧工程」工作中,把產業扶貧放在助農脫貧增收的優先位置,通過政府引導、資金扶持、技術保障等有效措施,引導和鼓勵山區貧困群眾因地制宜發展紅糖、油茶、茶葉、臍橙等傳統產業,並通過電商技能培訓,培養出一批從事農產品銷售的
  • 運營團隊提供錦囊,傳統文化重煥生機
    活動名稱:四點半課堂-國學誦讀用戶信息:焦作市民主北社區書記嶽然關鍵詞:文化陣地;百姓點單「四點半課堂」是焦作市解放區一個傳統的文化品牌,曾經紅極一時但又因為種種原因走向頹勢作為焦作市民主北社區書記嶽然深深地感受到了這種現象背後的根本原因,基層文化陣地的開放度和設施利用度不高,導致了好的文化品牌沒有足夠長的生命力。
  • 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煥發新時代風採
    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瑰寶,我們要好好保護、用心繼承,讓其在新時代中助力國家發展,展現中華文化的強大自信,煥發新時代風採。用科學保護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重煥生機。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歷史文化是城市的靈魂,要像愛惜自己的生命一樣保護好城市歷史文化遺產。」歷史文化傳承與保護,是習近平總書記今年以來在國內考察途中多次強調的領域。
  • 孔子宰中都文化、科舉文化交相輝映 汶上千年古文廟煥發生機
    、妙趣橫生的孔子宰中都博物館……日前,有著近1300年歷史的汶上文廟經過長達兩年多的大修,重新煥發出耀眼的光彩。   2015年5月以來,為做好汶上文廟文物保護工作,汶上文物部門投資500多萬元對文廟大成殿、戟門、明倫堂等古建築進行了重新油源彩繪,並啟動東西兩側展廳建設和孔子宰中都博物館裝修布展項目,恢復仿建築800多平方米。
  • 永康市海浪秤文化公司第五代傳承人朱海浪
    桿秤源於浙江,根系永康。傳統釘秤在永康傳承至今,已有2500年的歷史,是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堪稱中華國粹。生長於永康的朱海浪,自幼耳邊就時常縈繞著桿秤的打磨聲。他的父親朱子巖作為手工桿秤製作人,是釘秤手藝的第四代傳承人。從總角少年到古稀長者,虔誠堅持幾十載,堅守本心守護技藝,是真正的匠者。兒時的朱海浪時常體會到父親作為手藝人為謀生而四處奔波的辛勞,也由此在心裡埋下了守護祖輩心血的種子。
  • 50餘件象園木雕精品福州展出 「非遺」木雕藝術煥發生機
    50餘件象園木雕精品福州展出 「非遺」木雕藝術煥發生機 2017-08-27 17:35:36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
  • 四川阿壩:傳統藏文化重煥生機
    中新社阿壩6月16日電 題:四川阿壩:傳統藏文化重煥生機作者 單鵬 安源晨光衝刷著棒託石刻公園百年喇嘛塔下色彩斑斕的石刻藏經,歲月的痕跡隨處可見。藏經石刻藝術歷史悠久,這門非物質文化遺產一直以師徒制的形式延續。班瑪羅爾吾是本地唯一的棒託石刻省級傳承人,學生來到傳習所後,他要手把手教他們選石、雕刻、上色、晾曬。「基礎好的學生一兩年就能『出師』,基礎不好的學上三四年都有可能。」班瑪羅爾吾說。傳習所承載了阿壩州非遺傳承的希望。
  • 讓傳統煥發新生,vivo與新華網發布全新城市系列短片
    而在這座充滿著文化底蘊的城市中,一個關於蘇繡的故事在vivo X50 系列鏡頭中拉開了序幕。近日,vivo聯合新華網發布了最新的「快樂是什麼」主題的城市系列短片之蘇州篇,帶我們領略了蘇州的魅力。該短片講述了一位有著蘇繡技藝的青年,如何將現代審美與傳統技藝進行融合的一場「冒險」。
  • 中國傳統藝術文化有哪些?哪些是我們熟知得?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徵,是指居住在中國地域內的中華民族及其祖先所創造的、為中華民族世世代代所繼承發展的、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歷史悠久、內涵博大精深、傳統優良的文化。它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文明的結晶,除了儒家文化這個核心內容外,還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態,如道家 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 《文化名人訪》嘉賓介紹:黃歆泉
    黃歆泉做客《文化名人訪》       黃歆泉做客《文化名人訪》     黃歆泉,頂真唱片店創始人、CEO。  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擊進入文化產業頻道>>>>> (責任編輯: 張雪 )
  • [眾說十九大]汪涵:讓優秀的傳統文化煥發生機
    然後,在此基礎上我們不斷努力,利用自身文化強健筋骨,這樣,我們才有可能爬到巨人的肩膀上。因為巨人不會蹲著、趴著,讓你爬到它的肩膀上。」  除了主持人的身份,汪涵還先後擔任過多個公益活動的形象大使。對於如何傳承、保護傳統文化這一問題,汪涵非常關注。2015年他自掏腰包465萬,發起了方言保護計劃——「響應」(響應)。該計劃將用5到10年的時間,對湖南各地的方言展開調查研究。
  • 王桐月: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爭做新時代傳承人
    她對中華傳統文化有著濃厚的興趣,隨著年齡的增長,通過閱讀古典書目、學習傳統藝術,不斷加深對傳統文化的感知,立志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人。王桐月自幼酷愛讀書,很早就涉獵了諸多中國古典著作,書籍展開的一卷卷歷史畫卷,或大氣磅礴,或細膩唯美,令她沉浸其中。出於愛好,她又陸續學習了繪畫、書法、古箏演奏等。
  • 數百名非遺傳承人等齊聚福州 讓傳統工藝跨海傳承
    「兩岸同心,一脈而傳……願授技藝,傳汝匠魂,上合傳薪之道,下順師徒之心……」那邊廂,韓燕、唐山、黃綱興和蔡玉雯等四位閩臺名匠分別收下拜師帖,並依古禮回贈寓意勤奮、聰明的芹菜和青蔥。  11月28日,由(福建)省總工會主辦、省工藝美術大師協會、福州市傳統文化促進會等承辦的2020閩臺匠人大會在福州舉行。
  • 扒龍舟、舞醒獅……在大瀝,傳統文化也能「玩」出新花樣!
    全鎮常住人口約70萬人,其中外來人口超過30萬人,大瀝善以新形式,將傳統文化推陳出新,在新時代煥發蓬勃生機。大瀝的經驗做法,亦吸引了《中國文化報》、學習強國關注。全鎮已成功申報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13個,其中國家級1個、省級2個、市級4個、區級6個。近年來,大瀝鎮先後被評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粵曲)之鄉、中國攝影之鄉和廣東省民間文化藝術之鄉(書畫、攝影、傳統龍舟、藤編)、廣東曲藝傳承基地。為做好對文化遺產的挖掘與保護,留住鄉愁,大瀝鎮結合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探索具有大瀝特色的文化傳承之路,讓傳統文化融入新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