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青島 記憶市北」
王垿書法欣賞
王垿青島舊居
大眾網青島8月10日訊(記者 胡成林 通訊員 倪凌慧)二十世紀初葉,著名書法家王垿在青島市市北區陵縣路25號的住宅裡,度過了人生的最後一段時光。
王垿,字爵生、覺生,號杏村、杏坊,山東萊陽人,書法家,曾任禮部侍郎、法部侍郎,官居二品。
1858年,王垿生於一個書香門第。16歲時,其父王蘭升考中功名,授翰林院編修職位。後來王垿和哥哥王塾也先後考中進士,入翰林院任職。王氏「一門三翰林,父子九登科」的故事,一時傳為美談。
王垿自幼學習書法,功底紮實,隸、行、楷書俱佳,尤擅行楷。他大量臨習歐陽詢、虞世南、顏真卿、柳公權等名家作品,博採眾長、融會貫通,形成了自己獨有的風格,被時人贊之為「垿體」。在京城,無論是酒樓錢莊,還是茶館商鋪,都紛紛以懸掛王垿題字的牌匾為榮,清末京城廣為流傳著「有匾皆書垿,無腔不學譚」的說法,足可見當時王垿名聲之盛。
定居青島後,王垿不問政事,整日研習書法,求書者更多,許多青島商號的牌匾都出自他手。包括高密路上的「泉祥茶莊」和兩側長聯,海泊路的「洪興德綢緞莊」、芝罘路的「裕長醬園」、博山路的「天德塘」,還有聚福樓、春和樓等處的匾額和兩側的長聯,均由其書寫。
「寄廬」故居(陵縣路25號)
辛亥革命後,時局不安、社會動蕩。1912年,王垿攜家眷來到青島,住在臨近火車站的寧陽路。當時青島為德國租界,大批遜清遺老來此頤養天年,由於他們大多住在寧陽路,街坊裡便給那裡取了個別名,叫作「贓官巷」。
王垿不願繼續住在被稱為贓官巷"的寧陽路,於是陵縣路買地,聘請德國設計師蓋起了二層樓的房子。該樓正面一層有兩個門,二層中間有個陽臺,看起來像「品」字。二層加「品」,暗寓房屋的主人原是二品官員。當時的陵縣路一帶尚未蓋起許多房屋,地勢空曠,向西可見碧海漁帆,向東可見山巒青翠。王垿思念故裡,深感自身如寄他鄉,便將陵縣路25號的住所命名為「寄廬」,自號「寄叟」。
齊燕會館(館陶路13號)
王垿生平簡樸,但極為注重鄉誼。來青後,他捐款修建了齊燕會館。會館是中國明清時期都市中由同鄉在客地設立的一種社會組織,具有重要的經濟、政治、社會功能。齊燕會館起初面積狹小,而王垿家對面有一塊空地,本是德國人預備搬遷天后宮之地。後德國戰敗,齊燕會館便用此閒置地皮修建了新館,並在其中擴建戲樓。王垿不僅為此捐款,還題寫了楹聯。
齊燕會館與三江會館、廣東會館並稱青島「三大會館」,在扮演重要商業角色的同時,也是亮眼的政治文化舞臺,1930年「五三」慘案國恥紀念大會就是在齊燕會館舉行的。
聚福樓(即墨路12號)
王垿在市北區即墨路上有一處房產,楊清寰認為即墨路一帶是客商聚集,適合開辦飯店,於是去找王垿商量,王垿欣然同意,以地產入股,與人合開了聚福樓飯店。
聚福樓創建於1924年,樓名寓意為「聚大福大貴於此樓」。所聘廚師系烹飪之鄉福山縣的高手,菜餚選料講究,廚師刀工精湛,以烹製魚翅、海參、燕窩等見長,紅燒負翅、三絲負翅、扒海參、蝴蝶海參、雪熘色等都是遠近聞名的名菜。1943年因菸頭引起失火,遷址並改名為聚福樓東記。當年即墨路新樓落成,東、西兩號同時營業。1949年後西號停業改作居民住宅,東號繼續經營,後改名為「臺東飯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