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市北|王垿:順興樓裡的民國書法家

2021-01-08 大眾網

「百年青島 記憶市北」

王垿書法欣賞

王垿青島舊居

  大眾網青島8月10日訊(記者 胡成林 通訊員 倪凌慧)二十世紀初葉,著名書法家王垿在青島市市北區陵縣路25號的住宅裡,度過了人生的最後一段時光。

  王垿,字爵生、覺生,號杏村、杏坊,山東萊陽人,書法家,曾任禮部侍郎、法部侍郎,官居二品。

  1858年,王垿生於一個書香門第。16歲時,其父王蘭升考中功名,授翰林院編修職位。後來王垿和哥哥王塾也先後考中進士,入翰林院任職。王氏「一門三翰林,父子九登科」的故事,一時傳為美談。

  王垿自幼學習書法,功底紮實,隸、行、楷書俱佳,尤擅行楷。他大量臨習歐陽詢、虞世南、顏真卿、柳公權等名家作品,博採眾長、融會貫通,形成了自己獨有的風格,被時人贊之為「垿體」。在京城,無論是酒樓錢莊,還是茶館商鋪,都紛紛以懸掛王垿題字的牌匾為榮,清末京城廣為流傳著「有匾皆書垿,無腔不學譚」的說法,足可見當時王垿名聲之盛。

  定居青島後,王垿不問政事,整日研習書法,求書者更多,許多青島商號的牌匾都出自他手。包括高密路上的「泉祥茶莊」和兩側長聯,海泊路的「洪興德綢緞莊」、芝罘路的「裕長醬園」、博山路的「天德塘」,還有聚福樓、春和樓等處的匾額和兩側的長聯,均由其書寫。

  「寄廬」故居(陵縣路25號)

  辛亥革命後,時局不安、社會動蕩。1912年,王垿攜家眷來到青島,住在臨近火車站的寧陽路。當時青島為德國租界,大批遜清遺老來此頤養天年,由於他們大多住在寧陽路,街坊裡便給那裡取了個別名,叫作「贓官巷」。

  王垿不願繼續住在被稱為贓官巷"的寧陽路,於是陵縣路買地,聘請德國設計師蓋起了二層樓的房子。該樓正面一層有兩個門,二層中間有個陽臺,看起來像「品」字。二層加「品」,暗寓房屋的主人原是二品官員。當時的陵縣路一帶尚未蓋起許多房屋,地勢空曠,向西可見碧海漁帆,向東可見山巒青翠。王垿思念故裡,深感自身如寄他鄉,便將陵縣路25號的住所命名為「寄廬」,自號「寄叟」。

  齊燕會館(館陶路13號)

  王垿生平簡樸,但極為注重鄉誼。來青後,他捐款修建了齊燕會館。會館是中國明清時期都市中由同鄉在客地設立的一種社會組織,具有重要的經濟、政治、社會功能。齊燕會館起初面積狹小,而王垿家對面有一塊空地,本是德國人預備搬遷天后宮之地。後德國戰敗,齊燕會館便用此閒置地皮修建了新館,並在其中擴建戲樓。王垿不僅為此捐款,還題寫了楹聯。

  齊燕會館與三江會館、廣東會館並稱青島「三大會館」,在扮演重要商業角色的同時,也是亮眼的政治文化舞臺,1930年「五三」慘案國恥紀念大會就是在齊燕會館舉行的。

  聚福樓(即墨路12號)

  王垿在市北區即墨路上有一處房產,楊清寰認為即墨路一帶是客商聚集,適合開辦飯店,於是去找王垿商量,王垿欣然同意,以地產入股,與人合開了聚福樓飯店。

  聚福樓創建於1924年,樓名寓意為「聚大福大貴於此樓」。所聘廚師系烹飪之鄉福山縣的高手,菜餚選料講究,廚師刀工精湛,以烹製魚翅、海參、燕窩等見長,紅燒負翅、三絲負翅、扒海參、蝴蝶海參、雪熘色等都是遠近聞名的名菜。1943年因菸頭引起失火,遷址並改名為聚福樓東記。當年即墨路新樓落成,東、西兩號同時營業。1949年後西號停業改作居民住宅,東號繼續經營,後改名為「臺東飯店」。

相關焦點

  • 趣味遊戲與老城情懷交融 記憶市北城市定向賽活力開跑
    青島新聞網9月22日訊(記者 黃曉 寧冠宇)今天上午,2018記憶市北·新發現城市街區定向賽在市北區新興體育館開賽,吸引了500多名市民參與。市北區體育局副局長姜新民致辭。C線是「歷史記憶」,途經大港火車站、郵輪母港、德國風情街、貝林博物館,全程可近距離體驗老市北的韻味,三條線路圍繞「記憶市北」主題,選取了市北區最具特色的地標性地點,讓參賽者近距離感受市北。
  • 記憶市北丨人文歷史系列片《循源》港灣之憶(中集)
    、惠民路一帶的網狀街區」到「『小港』漁碼頭」;從「舊時的海關後一帶,遍布著與港口有關的船運公司、修船廠、捕撈公司、漁行、煤場、貨棧、旅館、舞廳、酒吧、澡堂、雜貨店等」到「延續至改革開放前海關後一帶的別樣繁華」;從「 因為建港口、修鐵路,華人勞工在此集聚」,到海關後『裡院』的形成,以及2006年小港灣片區改造、「曉港名城」建成,中港變成了郵輪母港,大港也正在建設郵輪母港城的陳述,進一步詮釋了青島、市北以港而興
  • 民國書法家 那些美出天際的手札
    導讀:民國,一個特殊的時代,國際環境動蕩變化,中國也不例外。然而「亂世出英雄」,紛繁的時代卻是造就了許多大家。民國時期書畫名家薈萃,在他們的作品中,手札是一種獨特的形式,更能自然地再現他們在亂世背景下特有的人文情懷和博大胸襟,可謂寸紙之內見洞天。
  • 107位民國人物的書法欣賞
    晚清民國時期著名國畫家、書法家、篆刻家,「後海派」代表。他集"詩、書、畫、印"為一身,被稱為"文人畫最後的高峰"。 1916年袁世凱被迫取消帝制,恢復民國年號,起用他為國務卿;1918年任民國大總統,1922年6月通電辭職,退隱天津租界。
  • 107位民國人物的書法(高清大圖)
    這種傳統一直延續到了民國,即便杜月笙這樣的流氓大亨也要練得一手好書法。民國之後,此道遂絕。      民國也是一個書法史的高峰,千人千面,風格多樣,異彩紛呈。      偶然看到這個帖子,竟然一下子整理了100多位民國人物的書法作品,很難得,跟大家分享一下。書法愛好者可資借鑑以成自家面貌,一般讀者可以培養一下書法審美。      書法欣賞不容易。
  • 民國108位書家精品書法作品合集
    晚清民國時期著名國畫家、書法家、篆刻家,「後海派」代表。他集"詩、書、畫、印"為一身,被稱為"文人畫最後的高峰"。 1916年袁世凱被迫取消帝制,恢復民國年號,起用他為國務卿;1918年任民國大總統,1922年6月通電辭職,退隱天津租界。
  • 107位民國人物的書法,賞心悅目,先收著,慢慢看.
    篆書七言聯王垿王垿(1858-1934),字爵生、覺生,山東萊陽人,1900年7月,八國聯軍進逼通州,護駕西行,歷任國子監祭酒、河南學政、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辛亥革命後在青島定居。曾煕曾熙(1861-1930),字季子,湖南衡永(今湖南衡陽市)人,中國傑出的書法家、畫家、教育家,海派書畫領軍人物,書法自稱南宗,與李瑞清的北宗頡頏。
  • 揭陽老店 何良順興五金:千錘方成器 百載有餘溫
    二十世紀40年代,「何良順興」掌握了精湛的五金鍛造技術,在揭陽城區手工業佔有一席之地。  二十世紀5、60年代,「何良順興」曾是國營五金廠的經銷點。這個品牌為世人所熟悉,凡是到「何良順興」店鋪購買五金產品的人都知曉這個品牌的五金質量好。  1989年,「何良順興」傳人何澤波先生成立廣東順興不鏽鋼製品廠有限公司。
  • 民國四大書法家,楷草篆隸各領風騷!
    免費訂閱民國時期,有四位書法家享譽書壇,他們也是當時政壇的風雲人物他們四位在當時可謂各領風騷,被譽為「民國四大書家」,也稱「真草篆隸四大家」。        從民國至今,寫顏體的人沒有出譚延闓右者。他尤以顏體楷書譽滿天下。譚延闓可以說一生基本都在攻顏書。譚延闓善詩聯,擘窠榜書、蠅頭小楷均極精妙。書法作品兼有藝術和文物雙重價值,國內民間所藏多集中於湖南。
  • 他是「民國四大書法家」之一,他的草書最為知名
    他是中國近現代高等教育奠基人之一,曾任上海大學校長,復旦大學、私立南通大學校董;他是中國近代民族民主革命先驅,國民黨元老,還曾被推選為民國首任交通部次長;他還是「民國四大書法家」之一,被譽為 「近代書聖」 ,他就是中國近現代著名的政治家、教育家和書法家——于右任,他是陝西三原人,原名伯循
  • 民國官方四大書法名家作品欣賞,這才是真正的政壇書法家!
    學界公認的民國四大書法家,分別為譚延闓(楷書)、胡漢民(隸書)、吳稚暉(篆書)、于右任(行、草)。
  • 記憶市北:歷史與人文交錯的武定路
    作為青島市主城核心區的市北,百年的歷史畫卷記載不朽的文化,埋藏於市民的生活。 武定路的舊時光今天的青島人對武定路多不熟悉,但一座座建築林立卻承載著老市北的百年歷史記憶。武定路是青島城市建設早期的重要馬路,初名奧瑟琳·奧古斯特街,以德國皇后的名字命名,所以也叫皇后街、皇后大道,單從路名上也可以看出其重要性。
  • 中華民國官方四大書法家
    民國年間,官方學界公認的四大書法家,分別為譚延闓(楷書)、胡漢民(隸書)、吳稚暉(篆書)、于右任(行書、草書)。
  • 「百年青島」時空之旅 2018記憶市北定向賽報名啟動
    青島新聞網9月4日訊(記者 黃曉)2018記憶市北定向賽報名今日啟動!本次活動設計有多條線路,將帶領參與者穿越眾多市北新老地標,在享受運動樂趣的同時,感受百年青島的歷史變遷與文化傳承。感受市北歷史文化 開啟一場百年時空之旅市北區作為「百年青島」歷史文化資源傳承地、青島紅色文化發源地以及近代工商業產業搖籃,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海雲庵民俗文化街、啤酒博物館、青島黨史紀念館……一個個載入史冊的老地標,是青島百年的見證者。同時,隨著中央商務區和新都心的崛起,市北區又繁衍出許多城市新地標,讓這裡成為宜居宜商的時尚新城。
  • 民國「二王熱」,大書法家們學王羲之,誰寫得最好?
    今天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這四位民國帖學倡導者,誰更得「王書」神髓。 沈尹默 沈尹默以書法聞名,民國初年,書壇就有「南瀋北於(于右任)」之稱。二十世紀四十年代書壇有「南瀋北吳(吳玉如)」之說。與李志敏合稱「北大書法史上兩巨匠」。
  • 107位民國人物的書法欣賞(十)
    107位民國人物的書法欣賞(十)來源:書法字帖      按:最近《谷園講通鑑》專門寫了一期《中國書法史的高峰》的講稿,講東漢末桓靈時期書法藝術勃興的情況。從此,書法幾乎成為一種中國古代社會階層的標籤。這種傳統一直延續到了民國,即便杜月笙這樣的流氓大亨也要練得一手好書法。民國之後,此道遂絕。
  • 不能忘卻的民國書法
    李大釗、陳獨秀、胡適、魯迅、周作人、沈尹默、錢玄同等新文化的先驅者,反對封建文化和文言文,大力提倡白話文和文字改革,徹底動搖了舊文化的根基,給文藝界帶來了一股新鮮空氣。民國時期的書法自然也打上了新舊交替和轉折時期的明顯特徵:    一方面,考古發現給了書法家們前所未有的見識。如比青銅銘文更早的甲骨文的發現,敦煌石室中隋唐寫經的發現,楚簡、漢晉簡札殘紙的發現等等。
  • 當代最有名氣書法家,應該是誰
    當代最有名氣書法家,應該是誰。這個人就必須是以書法揚名,才算得上對號入座了。以書法名聲大噪的書法家,如果從民國算起,及至2010年後,有很多。因為所指的是「當代」,如果算上明國,那麼不能叫當代,而是現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