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佛殺佛,歷史上這四位皇帝為何要滅佛?

2021-01-09 網易

2020-12-06 09:35:47 來源: 趣八文物

舉報


  佛教在東漢時期經天竺傳入中國,在戰亂不止的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的「輪迴轉世」、「因果報應」、「眾生平等」等思想給戰亂時期的普通大眾帶來精神信仰,因而得到迅速傳播,曾發展到「南朝四百八十寺」的鼎盛局面,在隋唐時期甚至一度衝擊了儒學的正統地位。然而,歷史上曾經有四位皇帝開展大規模的滅佛運動,這四位皇帝分別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北周武帝宇文邕、唐武宗李炎和後周世宗柴榮,史稱「三武一宗滅佛」。
一、北魏太武帝


  魏為了統一北方,鞏固在中原的地位,以全民為兵。那時,由於沙門歷來可以免除租稅、徭役,所以銳志武功的魏太武帝就在太延四年(438年)下詔,凡是五十歲以下的沙門一律還俗服兵役。在宰相崔浩的勸諫下,改信寇謙之的天師道,排斥佛教,並漸次發展為滅佛的行動。
魏太武帝的廢佛行動,始自太平真君五年(444年)的彈壓沙門,他下令上自王公,下至庶人,一概禁止私養沙門,並限期交出私匿的沙門,若有隱瞞,誅滅全門。翌年,盧水的胡人蓋吳在杏城(陝西黃陵)起義,有眾十餘萬人。七年,太武帝親自率兵前去鎮壓,到達長安時,在一所寺院發現兵器,懷疑沙門與蓋吳通謀,大為震怒,下令誅殺全寺僧眾。崔浩趁機勸魏太武帝滅佛,於是太武帝進一步推行苛虐的廢佛政策:誅戮長安的沙門,焚毀天下一切經像。一時之間,舉國上下,風聲鶴唳。
二、北周武帝


  他當了十八年皇帝,死時僅三十五歲,史稱北周武帝,是南北朝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和軍事家。
北周武帝宇文邕是由西魏大將宇文護擁立,而在他之前被立做皇帝的宇文覺、宇文毓都先後被宇文護毒死,可想宇文邕不論帝位還是生命安全都是岌岌可危。
在武帝掌權之前,大權為宇文護掌握。宇文護大力推行佛道,因此當時的武帝也對佛道極力的推崇,這可能也是明哲保身迫不得已之舉。
天和二年(567),有一個叫衛元嵩的人給周武帝上書,認為「唐、虞無佛圖國安;齊、梁有寺舍而祚失者,未合道也。但利民益國,則會佛心耳。夫佛心者,大慈為本,安樂含生,終不苦役黎民。」因此,他建議周武帝滅佛。公元572年,周武帝誅殺宇文護,把大權收歸己有後,周武帝下詔「斷佛、道二教,經像悉毀,罷沙門、道士,並令還民。並禁諸淫祀,禮典所不載者,盡除之。」一時間,北周境內「融佛焚經,驅僧破塔……寶剎伽蘭皆為俗宅,沙門釋眾悉作白衣」。建德六年(公元577年),北周滅北齊後,針對繼續發展的佛教實體,立即推行滅佛政策,毀寺4萬,強迫300萬僧、尼還俗,相當於當時總人口數十分之一的人重新成為國家編戶,這對急需兵源和財力的封建朝廷來講,其意義之重要不言而喻。
三、唐武宗


  唐朝佛教盛行,唐憲宗敕迎佛骨(即所謂舍利)於鳳翔法門寺,先在宮中供養三天,然後送京城各寺,供僧俗禮敬,從而再次掀起全國性的宗教狂熱。
憲宗在唐中期還算是個有作為的皇帝。此後朝政腐敗,朋黨鬥爭,國勢日衰,而唐穆宗、唐敬宗、唐文宗照例提倡佛教,僧尼之數繼續上升,民眾甚至為了躲避租稅徭役紛紛出家,寺院經濟持續發展,大大削弱了政府的實力,加重了國家的負擔。唐武宗繼位後,在整頓朝綱、收復失地、穩定邊疆的同時,決定廢除佛教。
會昌三年(843)四月,朝廷「命殺天下摩尼師,剃髮令著袈裟作沙門形而殺之」(圓仁《入唐求法巡禮行記》卷三)。會昌四年三月,以趙歸真為「左右街道門教授先生」,而「歸真乘寵,每對,排毀釋氏,言非中國之教,蠹耗生靈,盡宜除去。帝頗信之」,史稱會昌法難。
四、後周世宗


  由於佛教寺院僧尼構成了國家財政上的負擔,世宗下詔禁止私自出家;訂立嚴苛的出家條件,並規定必須在國家公認的戒壇受戒,否則無效;不許創建寺院或蘭若,違反的僧尼,課以嚴刑;未受敕額的寺院,一律廢毀;民間的佛像、銅器,限五十日內交由官司鑄錢,如果私藏五斤以上的一律處死。總計,廢毀寺院三萬三百三十六所,大量的佛像及鍾、磬等法器被鑄成通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三武一宗」,歷史上四次大規模的滅佛運動,皇帝無一長壽
    拓跋燾崇道滅佛太武帝拓跋燾是北魏歷史上的第三位皇帝,也是北魏最有作為的幾位皇帝之一,在位期間,致力於南徵北戰,東徵西討,為北魏王朝開闢了大片疆土,隨著戰爭頻繁發生,拓跋燾感覺到兵力越來越少,人力匱乏到常常組織不起一場浩大的戰爭,大多數王朝子民都入了沙門,過上了「與世無爭,不問世事」的生活,這跟拓跋燾的全民思想產生了劇烈衝突
  • 古人信佛,為何還會有那麼起多滅佛事件?佛到底得罪了誰?
    今天世界上的佛教徒已經超過了三億,而抵制佛教的人也不在少數,許多人還用"神擋殺神,佛擋殺佛"形容一個人無法阻擋。其實,在我國古代,真的有人做到了遇佛殺佛,而且是四位站在封建社會權力之巔的皇帝。那麼,是哪四位皇帝毫不畏懼地進行了滅佛運動呢?
  • 唐武宗為何大舉滅佛?唐武宗因何而死?此次滅佛帶來了什麼影響
    好時我們該鼓勵,壞時我們該糾正,公元840年至公元846年的六年時間,是封建王朝糾正他們錯誤的「滅佛時間」。關於此事史書議論紛紛,留給後世人三大疑問:唐武宗為何大舉滅佛?唐武宗為何而死?此次滅佛帶來了什麼影響。下面筆者來一一答疑解惑。唐武宗為何大舉滅佛?
  • 爆發最高的四位戰士,孫悟空上榜,最後一個開啟大招遇神殺神遇佛殺佛!
    爆發最高的四位戰士,孫悟空上榜,最後一個開啟大招遇神殺神遇佛殺佛! 第一位:猴子 猴子一直是峽谷公認最無腦,最暴力的刺客戰士,他還有一個外號叫「猴三棒」,在他三棒子之下,從來不留活口。
  • 四次滅佛曆史,驚人雷同結局,對後人是驚人的警醒!
    點擊上方音頻收聽
  • 探秘歷史:「歷史上的三武一宗」滅佛事件
    有人當著大眾面前割取自己身上的肉去餵鳥,遍體流血卻顏色不變,又有僧人自以鐵鉤掛體,燃點千燈,一日一夜,端坐不動。在這樣的狂熱下,那時的僧尼道眾、廟宇寺院也是遠多於現在,而且那時的僧尼還享有很多的特權。然而盛極必反,宗教也一樣,歷史上曾發生過多次反佛運動,其中有三次規模較大,而發起這場運動的皇帝的諡號裡都有個武字,所以就稱為「三武滅佛」。
  • 四次滅佛曆史, 驚人雷同結局:因果不虛,警醒後世來者
    中國歷史上有五位帝王向佛法發難,四次釀成災難,指的是北魏太武帝滅佛、北周武帝滅佛、唐武宗滅佛這三次事件的合稱。
  • 皇帝見佛,拜還是不拜?他開創了中國歷史上百家齊放的新風
    宋太祖對待三教的態度上不偏不倚,都很重視,這一傳統也為後代所繼承。尊儒。建隆元年(960年) 2月,就是趙匡胤登基後的第2個月。他親臨最高學府國子監,並下詔對校舍修葺一番, 塑繪先聖、先賢和先儒的畫像。他還親自撰寫了孔子的讚辭——《宣聖贊》。此後他還多次到國子監視察,向國子監的學官及學生賜子酒和錢物。對於孔子的後代,他也是格外關照。
  • 歴史 | 歷史上的「三武一宗」滅佛運動
    中國古代的「三武一宗」滅佛運動 圖1 九色鹿本生北魏壁畫太武帝拓跋燾是北魏第三位皇帝,在位期間先後攻滅胡夏、北燕、北涼等多個割據政權,又擊敗了柔然、吐谷渾、山胡等多個遊牧民族,統一了北方。他本人崇信道教,深惡佛教,又因,財政緊缺,在道士趙歸真的鼓動和宰相李德裕的支持下,從會昌二年(842年)開始毀佛行動。但由於當時地方上藩鎮割據,唐中央命令因而不能完全貫徹,例如如河北三鎮就沒有執行;有的地方執行命令不力,各地毀佛規模不一。
  • 唐武宗李炎為何大肆滅佛?
    武宗在位時,任用李德裕為相,對唐朝後期的弊政做了一些改革。武宗崇信道教,於會昌五年下令拆毀佛寺,沒收大量寺院土地。由於毀佛成功,從而擴大了唐朝政府的稅源,鞏固了中央集權。在位6年,終年33歲。  會昌元年(公元841年)六月,唐武宗設齋請道士、僧人講法,賜給道士紫衣,對僧人的態度頗為冷淡,這對佛教來說是個危險的信號。
  • 中國歷史上的「三武滅佛」事件
    佛教信徒對太武帝的這一舉措推崇備至,稱太武帝「明睿好德,乃當今如來」。  佛教成為國教之後,全國各地出現了興建寺廟的熱潮。僅東西兩魏,皇帝下令修建的寺廟就有47座,王公貴族修了800多座,民間州府修了13700多座。整個江北,似乎成了一個佛國。  佛教的急速興起,給本土的道教帶來了嚴重衝擊。北方天師道的創始人太平真人寇謙之在三思之後,向太武帝獻上一部道經,以表示歸順。
  • 宅鬥文:被剝皮抽筋,孩兒被害,復仇路上,她遇神殺神遇佛殺佛!
    宅鬥文:被剝皮抽筋,孩兒被害,復仇路上,她遇神殺神遇佛殺佛!嗨!很高興!又能和大家見面了,今天小編推薦自己壓箱底的小說宅鬥文:被剝皮抽筋,孩兒被害,復仇路上,她遇神殺神遇佛殺佛!希望大家喜歡,大家看書要注意休息哦,看不完的小說可以加入書架,這樣就不會迷路了。
  • 神擋殺神,佛擋殺佛!這4個皇帝太剛了
    佛教在我國歷史源遠流長,至今,我國各地還有一些群眾信仰佛教。但在中國歷史上,這四個皇帝卻對佛教大不敬,甚至趕盡殺絕,這是為什麼呢?這四個鋼鐵直男,就是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以及後周世宗。也被後世稱為三武一宗。
  • 五本高甜的言情小說:他一路遇神殺神,遇佛殺佛,卻將她護在掌心
    小編我來啦,今天給大家帶來的是五本高甜的言情小說:他一路遇神殺神,遇佛殺佛,卻將她護在掌心。1、《穿成假的白月光》作者:聞璟短書評:女主穿書後救了男主,並且假裝沒有救人,只想離男主遠一點,然後讓男主活得好好的奪位,所以不自覺的就對男主比較關注。可套路當然是男主最開始就對女主上心了,給女主安排醫女照顧她,醫女會給他傳訊息關於女主的日常。
  • 為什麼要滅佛?(下)
    而仇士良恰好是崇佛的,武宗滅佛,一定程度上也是為了擺脫仇士良等人的操縱。從文化因素看,唐代不乏反佛而崇儒、道的傳統勢力,而武宗恰巧對修道續命有特別需求。《舊五代史》載顯德三年「放華山隱者陳摶歸山,帝素聞摶有道術,徵之赴閥月餘,放還舊隱」,這是世宗推崇道教的一個例證,在廢佛同時,不但不禁止道教,反而大力支持。此外,滅佛措施中包含反對借佛教逃離贍養責任的條款,這也是對人倫的保護。第三,導致滅佛的才是經濟原因。
  • 魏瓔珞:我不是白蓮花也不是傻白甜,我遇神殺神遇佛殺佛!
    對於女主大家基本上有兩種看法,要不就是有點討厭她的性格,因為她太過於激烈,要不就是對她的性格感覺比傻白甜好很多,一次給其他人盒飯的時候都讓人很爽,一般來說都是第二種最多女主的性格雖然不是非常討喜的人設,但是比千篇一律的傻白甜成為最後贏家還是要更具看點。從頭到尾,我們的女主都是遇神殺神,遇佛殺佛,當我者殺無赦。這實際上是現在的一種流行趨勢,就是大女主的當道。
  • 中國歷史上有過多次滅佛,各自的原因是什麼?
    佔編戶十五分之一的僧眾,不用納租稅服徭役,而好戰的太武帝一直在為人力、物力不足發愁。《魏書·李順傳》載,太武帝曾問李順涼州能否攻克,後者認為北魏國力有限,不可讓民力過勞。朝廷為了開疆拓土,磨刀霍霍向寺院。太延四年(438年),太武帝下詔「罷沙門年五十以下」,《資治通鑑》載「以其強壯,罷使為民,以從徵役」,朝廷一下就獲得了寺院豐富的人力、物力資源。財稅收入問題,構成了太武帝滅佛的經濟因素。
  • 遇神殺神遇佛殺佛,辰龍《熱血三國3》長槍兵
    遇神殺神遇佛殺佛,辰龍《熱血三國3》長槍兵爭霸天下,必然需要一支所向披靡的鐵血軍隊,遇神殺神,遇佛殺佛。在辰龍《熱血三國3》軍營之中就招募了各類軍種,而長槍兵,就是裝備長槍的正規軍隊。
  • 中國佛教史上最大的浩劫——三武一宗滅佛
    「三武滅佛」,指的是北魏太武帝滅佛、北周武帝滅佛、唐武宗滅佛這三次事件的合稱。這些在位者的諡號或廟號都帶有個武字。若加上後周世宗時的滅佛則合稱為「三武一宗滅佛」。據史書記載「三武一宗之厄」這四次滅佛的主要原因,各帝王動機不一,情況各不相同,但如出一轍。無非是政治原因;思想文化領域的衝突;僧團道風方面的缺陷;僧俗之間的經濟利益的矛盾方面等問題。
  • 龍門石窟最大佛像為武則天而建,如此崇佛,為何後世開始「滅佛」
    #歷史#佛唐朝時期對於佛教的推崇已經達到了一個歷史的頂峰,據說,坐落於龍門石窟中的盧舍那大佛就是為武則天而建,其容貌、神態酷似武則天,連名字的含義也與武則天相同,武則天又名武曌,意為日月凌空,普照大地,而盧舍那譯意恰為光明遍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