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術中常用抖大杆子來誘導發勁

2020-08-25 愛武時代

武術中常用抖大杆子來誘導發勁。大杆子又叫大槍,是將3米以上,重量必須在4斤以上的白蠟杆子進行刺扎攔拿練習,而求取勁力的一種訓練方法。它裝上槍頭即為大槍,取掉槍頭便是大杆子。

左腳向左側橫跨一步,腳尖斜向左,兩腿屈膝半蹲成半馬步。右手握槍把的頂端屈肘置於右腰側,手心向後;左手握槍桿中段,手臂微屈置於身體左側,手心向前,成半馬步端槍,臉左偏,目平視。

要求:做到「四平」,即頂平、肩平、槍平、腳平,頂平則須頭正頸直,肩平則須沉肩墜肘,槍平指兩手和槍尖成水平線,以便攻守,出槍快而有力。腳平則須兩腳用力踏實,做到身正勢穩。兩手持槍,要求「前手如管」,前手是槍的支點,既要要穩固地握住槍,又要能使槍在手中自由滑動,所以前手要握成管狀,以求穩而靈活,進退便利。「後手如攥」捏住槍尾,後手握槍切記「盡棍」不能「露把」

攔槍:左手鬆握,兩手腕用力向上翻起,右手向下向外向上再向懷裡向下,邊絞繞邊向裡旋腕擰槍抽把,兩腳合力蹬地,腰部配合左轉、骨盆也左轉,隨著重心向左腿移動並沉身坐臀的同時,使槍尖由下向右向上再向左向下逆時針連撥帶攪劃圓圈。

拿槍:攔槍結束,兩腕用力下扣向外旋腕反擰槍,兩腳合力蹬地,腰部右轉、骨盆也右轉,槍桿靠近腰部,使槍尖由下向左向上再向右向下順時針邊絞繞劃個立圓。

抽槍:扎槍結束,左腳蹬地,身體隨即右轉變為預備式的半馬步,骨盆也右轉,同時右手後抽,左手握成管狀使槍在手中自由向後滑動,同時翻腕下扣,使手心向下。回復成預備式。

抖大杆子的方法還有很多,如:劈、挑、內掃、外掃。不外乎腳底蹬地發力、轉腰、骨盆旋轉。其實這也是遵循發勁的原則:「勁從腳底發」。就是把豎軀幹肌和臀大肌這兩組肌群徹底地啟動起來,並協同地徹底地運動起來。發出自己最大的勁力,對敵人施以重擊。

在這我要說一下,「槍勁」非為形(心)意一門所獨有,許多拳種都有抖大杆子誘導發勁訓練。松胯也非為太極一門所獨有,因為鬆了胯,骨盆才能完全徹底地轉動起來,能發出自己最大的力量。不管是什麼拳種,不管是內家拳,還是外家拳,都必須遵守這個原則。

用抖大杆子來誘導發勁就叫槍勁。

相關焦點

  • 力是「萬能功」—看古代武術人練力量的健身器材
    在清朝的武舉考試中力量的比試為重要的考核項目,包括拉硬弓、舞刀、舉石等。弓分八、十、十二力;刀分八十、一百、百二斤;石分二百、二百五十、三百斤。歷來民間武術界同樣重視力量的訓練。很多武術家例如有著「千斤大力王之稱的王子平」有著千鈞之力。當然力量並不是憑空產生的。
  • 泰拳發勁,開聲吐氣如何科學練習-典傳筋骨開發
    泰拳發勁一直被眾多愛好者所津津樂道,泰拳發勁剛猛爆裂、兇橫直接,可謂迷住了眾多泰拳愛好者的心。 1、泰拳發勁:泰拳發勁來源 泰拳是泰國的傳統武術,一樣脫胎於古戰場的搏殺之術。在戰場上人擠人,所以不可避免很多繁瑣、花哨招式與步法是用不出來的。所以泰拳發勁這麼直接與兇橫是可以考證的。
  • 《寶可夢》奇聞趣事:自我滅亡的雙首暴龍,發勁與中國武術
    小夥伴們好呀,本篇小二要帶來的依然是奇聞趣事的文章,本次的奇聞趣事我們會說到關於雙首暴龍這隻寶可夢、發勁這個技能招式、關於招式學習器的一些相關趣事,也會按照慣例說到XY&Z動畫裡出現的相關細節,那麼,就讓我們來看看都有什麼有趣的內容吧。
  • 傳統武術實戰技擊的訣竅,能真正明白的人不多
    如果每個練武術的人都能通曉武術的本質,就能沉下心來堅持不懈的練下去。這樣的人多了,二十年後武術大有希望。武術進門,第一步是什麼?換勁!要把普通人身上的虛浮之力全部換掉,換出來的才是可以用的勁。從理論上說,俗人之力是有限的,而基於筋骨膜的滋養而產生的內勁,則可鍛鍊積累數十年。
  • 傳統武術探索:談發勁,有圖有真相
    武術嘛,本來就是你死我活的打鬥技擊,怎樣發出自己最大的勁力,對敵人施以重擊,就是它的最高原則。豎軀幹肌在骨盆的上緣,臀大肌在骨盆的下緣,如果將這兩組肌群一起地、連同地、協同地、徹底地運作起來,骨盆是要起著樞紐的作用的,我們是通過骨盆的旋轉來達到這個目的的
  • 顧留馨:我患足疾與太極拳震腳發勁無關
    陳式太極拳的震腳、發勁動作,都結合腹式逆呼吸,因此當震腳、發勁時吐氣發聲,是為了增強體質和提高技擊作用。但有些人習見柔緩勻速的太極拳,認為陳式太極拳不是太極拳,是少林拳、硬拳,有的甚至說震腳和吐氣發聲有損健康。這種論斷是一種偏見。陳式太極拳家享高壽者歷來不少。震腳只要鬆勁下沉,由輕而逐漸加重,並無流弊。
  • 太極拳 勁力機理與發勁原則
    練習太極拳,不僅要通過套路動作的演練來感知動作本身的拳勁,還要通過推手訓練來提高拳式動作的質量,更需要通過推手訓練來感覺和體會自己勁力所存在的狀況和運行方式,這就是通常所說的「知勁」。同時,要在認識自己勁力的基礎上去體會對方勁力的運行狀況和感知對方勁力與招法在推手過程中的各種變化,這就是所謂的「懂勁」。那麼,在推手的練習過程中,推手動作怎樣才能更有利於感知和體會對方的勁力與招法的變化呢?
  • 傳統武術和現代搏擊實戰對抗的「發勁」有何異同
    傳統武術的發展和現代搏擊不相同,現代搏擊的發展體制充分體現了體育精神,制定了一系列的規範,而傳統武術拳種眾多,無法制定統一的規則。傳武在實戰對抗中,講的是最短時間結束戰鬥,當然不排除偷襲、甚至暗器,介於不同的目標,要求發動要快,「身體竄進,手腳齊到,打擊要害」等。以前講傳武為「走鏢」的功夫,就是以「死」相搏。
  • 內家拳「發勁」的訓練方法,不會發勁,不如體操
    傳統武術修煉大體需要經過四個階段,修正身法,換勁,練勁,用勁。站樁,在這裡能解決修正身法和換勁的問題。想要實戰必須再修練勁和用勁。今天給大家介紹下發勁。先松後緊,運動過程中松,發力瞬間是緊,隨之而松。一張一弛。-
  • 道家太極拳:快速練成「發勁」的技巧
    其實套路只是為了熟練動作和表演,過去師父教徒弟,動作熟練了,就要「單操」,就是每個招式單獨操練,反覆練,練到條件反射般,對敵時才能順手使出招式來。我們現代人精力有限,每天練拳那麼一點時間,初學者靠一遍遍打完整套路,一個招生還沒找到感覺就進入下一個招式,那得練多少年才能契入境界?
  • 內家拳不會發勁,掌握好這些需求,你也可以快速練好
    中國武術博大精深,其中練習者是非常多的。發勁和多段勁力爆發都是以往老師們不願講起的好東西,練習起來前提條件也是很有要求的。內家拳勁力爆發,練好了能實力倍增。身體狀態明顯提升。練不好發勁,方法不對。多數也會膝蓋等關節疼痛受傷,那下面我們就來講解他們的練習方法和需求吧。
  • 中國武術諺語之練功
    勤練基本功能提高身體素質和動作質量,為武術的深化奠定基礎。幕本功中以腰、腿、臂功最重要。腰是人體的轉軸,與發力、身法密切相關。腿為人體根基.如樹木之根。手臂為攻守的兵丁。而每,二種功又包括許多素質,力量又是諸功之本。因之,三功(腰腿臂)力為功的核心。二指武術中的勁。勁是指將全身的力最從肢體某一部位發出,力是只能運用肢體的局部力量。運動速度和各有關肌肉一起動作是發勁的兩個條件。
  • 身體「中正」為什麼是發勁的前提?
    拳譜中講「緊中緊,崩斷弦」,即是在骨節的作用下,達到身體「筋膜」的拉緊,達到一定程度時,可以產生勁力。普通的筋膜拉伸是很難產生很強的彈力的,需要與骨節相掙,具備「弓架與弓弦」的同步存在,可以達成「開弓放箭的目的。當我們的骨架無法正的狀態下,是無法形成「開弓放箭」的效果的。
  • 五行拳發勁,五行拳如何科學發勁-典傳筋骨開發
    五行拳如何發勁?五行拳發勁簡潔、明快、直接、有效。作為有形有意的訓練,是習者從有法到無法的重要階段,迅速掌握最基本的發勁發放,尤為重要。五行拳如何發勁五行拳發勁說到這裡,大家可能有點朦朧理解的感覺,但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要想達到這樣的效果,沒有身體的「五張弓」做基礎,是無法實現的。
  • 洛陽市武術協會防疫健身系列教學(四十九)
    今天的防疫健身教學學習陳式太極拳中的一個發力動作——掩手肱捶,由洛陽市武術協會社會體育指導員高晉堂為大家講解。(洛陽市武術協會社會體育指導員 高晉堂)掩手肱捶是陳式太極拳中具有實用性和重要性的動作,在陳式太極拳多個套路中經常出現,發勁時右拳向前擊打,左肘部後擊,左肘的勁點與右手的勁點同時到位,此動作可進行單式反覆習練。
  • 高中數學:常用三角函數誘導公式總結,解題利器,及時掌握
    誘導公式是三角函數的一大重要部分,其主要作用是把任意角的三角函數轉成銳角三角形,這樣更加便於同學們去進行計算。然而誘導公式眾多,課本也沒有系統的總結歸納,就導致許多同學記混淆。那麼,為了幫助同學們更好地記住三角函數誘導公式,下面老師把常用的誘導公式做了一個系統的匯總,同學們可以提前列印下來背,吃透,這樣能大大提高做題效率。註:文末有完整版電子列印資料的獲取方式。好了,由於篇幅限制,今天就分享到這裡了,喜歡的話就多多關注吧!
  • 淺談太極拳,發勁時腰部受傷的原因及建議
    腰部發勁受傷是陳式太極拳習練者常見的運動損傷,與陳式太極拳剛柔相濟擰腰發力的運動特點有一定的關係,更與訓練不科學和發力姿勢錯誤有直接關聯。筆者在多年的習練和教授陳式太極拳過程中,針對這一現象總結出來的一些經驗和見解,拿出來與大家共同討論,以求共同進步。讓我們先了解脊柱的結構:人得脊柱由7塊頸椎,12塊胸椎,5塊腰椎及骶尾椎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