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 勁力機理與發勁原則

2021-02-23 和美太極

每天在這裡,遇見生活,遇見太極……

斯技旁門甚多,雖勢有區別,概不外「壯欺弱」、「慢讓快」耳,有力打無力,手慢讓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關學力(5)而有也。察四兩撥千斤之句,顯非力勝!觀耄耋御眾之形,快何能為?

立如枰(6)凖(7),活似車輪,偏沈(8)則隨,雙重則滯。每見數年純功不能運化者,率皆自為人制,雙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須知陰陽,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陰不離陽,陽不離陰,陰陽相濟,方為懂勁。懂勁後愈練愈精,默識揣摩,漸至從心所欲。

本是舍已從人,多誤捨近求遠,所謂差之毫厘,謬之千裡,學者不可不詳辨焉!是為論。

網絡文章,紛繁複雜,良莠不齊。既有讀之如醍醐灌頂、茅塞頓開的真知灼見,亦有牽強附會、東拼西湊的垃圾文章,更有一些如玄幻小說般雲山霧罩、故弄玄虛的。我輩習武之人,唯有努力提高自身水平,擦亮一雙慧眼,才能在眾多的文章中汲取營養。以我之見,通篇文章能夠有一句話對自己有用,能夠讓自己記住就算是好的了。看此文用秒,分享朋友圈只需3秒!

太極拳推手的勁力機理與發勁原則

太極推手是太極拳訓練體系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它是從練拳到用拳的中間過渡階段。只有練好推手,才能使「所練之拳」變成「所用之拳」,那麼太極推手要解決什麼問題呢?筆者認為太極推手必須圍繞兩項基本任務和一個根本目的來進行。兩項基本任務是:第一,加強對太極勁力機理的認識,使拳式動作更加符合太極拳拳理的要求。第二,通過對太極勁力機理的認識,探尋太極推手的發勁規律。在兩者基礎上,努力使拳式招法的實用性得以有效的實施,這才是太極推手訓練的根本目的所在。

學練和掌握太極拳技術,其實就是對太極拳勁力機理進行不斷認識、逐步提高和實際應用的過程(單純健身除外)。練習太極拳,不僅要通過套路動作的演練來感知動作本身的拳勁,還要通過推手訓練來提高拳式動作的質量,更需要通過推手訓練來感覺和體會自己勁力所存在的狀況和運行方式,這就是通常所說的「知勁」。同時,要在認識自己勁力的基礎上去體會對方勁力的運行狀況和感知對方勁力與招法在推手過程中的各種變化,這就是所謂的「懂勁」。那麼,在推手的練習過程中,推手動作怎樣才能更有利於感知和體會對方的勁力與招法的變化呢?按《太極拳論》中的要求,那就是「不過不及,隨曲就伸」。在推手訓練過程中,兩個人的動作應該做到「無過」,無過稱為"沾」,過則稱為「頂」;應該「能及」,能及稱為「粘」,不及稱為「匾」;應該「隨曲」,隨曲稱為「連」,不隨而曲稱為「丟」;應該「就伸」,就伸稱為「隨」,伸得太早,則稱為「抗」。就是說,在推手訓練過程中雙方的動作要力求協調一致,努力做到「不過不及,隨曲就伸」,要「沾、粘、連、隨」,並儘可能避免出現「頂、匾、丟、抗」等四種毛病的出現。我認為:「不過不及,隨曲就伸」即是太極拳推手訓練中對動作的具體要求,而「沾、粘、連、隨」則可以說是對推手訓練中內力感覺的要求。只有這樣,才能使自己的動作與勁力更加和諧統一,才能提高對太極拳架招法的理解,才能使我們真正地做到「知勁」和「懂勁」,才能培養和提高「聽勁」的敏銳感覺,在此基礎上,才能靈活地運用「掤、捋、擠、按、採、例、肘、靠」等八種勁法來化解對方勁力,並借其勁力,最後通過發勁去破壞其技術效用,使其被動並受制於我,以達到「借力打力」的目的。由此可以看出,太極推手就是使自己動作更加符合太極拳拳理、使自己的勁力更加符合太極拳勁法的要求、同時對推手過程中雙方勁力變化進行感悟並對動作招法進行具體實施應用的過程。而具體實施應用的效果如何直接取決於練習者對太極推手的勁力機理的理解以及對發勁方法的掌握程度,那麼怎樣來認識太極推手的勁力機理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探討。以甲掤、乙捋立圓單推手為例:       兩個人手臂相搭以後,兩個人各自都必須在自己的手臂與身體之間保持一種相對的掤勁,它可以在身體外圍相對對方形成一個動態的防線,它具有感知、防禦對方勁力的作用。       甲、乙兩個人單搭手以後,就會存在一個雙方的力接點。這個力接點在甲掤、乙捋的推手運行中可以形成一個立體的橢圓形軌跡。同時甲的掤勁(或乙的捋勁)在力接點的橢圓形軌跡上運行到某一特定的點便會轉化成順從對方勁力的隨順勁。這個勁力的轉化點,即可視為掤勁(或捋勁)的力盡點。在其他形式的推手中,同樣也存在力接點的橢圓形軌跡和力盡點,它們雖然比較複雜,但基本機理與上面所述相同。       兩個人相持狀態下,在身體外部都存在一條相對對方的重力中心線,即本人身體重力線在自己體外的投影。也可以在雙方相持時,正面直對另一方所持掤勁的地方表現為一點,通過此點雙方重心相對距離最近。       在太極推手過程中,由於雙方相對面空間有限的原因,相持雙方進攻和防守的招法即相對勁力的實施和變換都存在著一定局限性。也就是說,只有在一定的範圍之內,甲、乙自身的勁力才能得以控制、轉化或產生效應;或者使對方的勁力離開一定的範圍之外,就可以使其失去作用,處於被動或失控狀態。       在太極推手過程中,甲、乙兩個人手臂相搭就會產生一個力接點,為了保持向外的掤勁,各自手臂與身體之間就必須保持一定的距離。那麼各自身體中心軸與力接點之間就必須存在一定的距離。由於力接點可以視為掤勁弧線上的一點,因此身體中心軸與力接點的距離就可以看作是身體中心軸與力接點的半徑。這個半徑是可以隨著雙方勁力變化而有長短的變化。       以上是太極推手過程中雙方相持狀態下勁力所存在的狀況。在我們進行太極推手過程中,它的勁力機理在動態情況下並沒有發生太大的變化。因此我們以此為依據來探討如何運用發勁才能使自己的招法得以有效地實施,並能達到「借力打力」戰勝對手的目的,相對就比較容易了。那麼,在太極推手中如何發勁才能使自己的動作技術更加實用有效呢?

      在太極推手過程中,感知對方勁力變化和把自己的勁力施加給對方都是通過力接點來實現的。因此,在勁力運行與轉化過程中必須使力接點保持相對固定,同時使自己的勁力與對方的勁力始終保持一種良好的接觸狀態,也就是所謂的「沾、粘、連、隨」,這樣才能避免「頂、匾、丟、抗」現象的出現;也只有使自己的勁力與對方勁力保持連接並同步運行的狀態下發勁,才能使借對方勁力進攻對方或反擊對方成為可能,否則就根本談不上「借勁」。       我們知道,勁力轉化點是勁力相互轉換的地方,如果進攻一方在此處發勁,就不能產生借得對方勁力的效果,而防守一方也不容易即時轉化進攻的勁力。這樣雙方就會出現僵持、頂牛的現象。也就是說,發勁的啟動點不能在勁力的轉換點處,而應該在勁力運行過程中的弧線上,這樣才更有利於發勁的啟動和運行。       在推手過程中,雙方力接點處的相對勁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互抵消的。而雙方力接點運行的橢圓形軌跡的勁力是兩人的合力,這個合力相對雙方來說,方向是一致的、速度是相等的。也正是這個原因,只有進攻一方加快自己勁力原有速度,使自己的勁力超過合力速度,這樣才能牽帶對方的勁力並產生借力效果。       在推手過程中,雙方力接點運行軌跡如果始終處在雙方勁力的有效範圍之內,並處於相對穩定的運行狀態,彼此進攻和防守相對都比較容易。因此,一方如果想進攻另一方,就要在發勁的同時改變自己勁力的原來方向,藉以使原來雙方合力的運行方向也發生改變,並帶動對方使其勁力方向發生相應變化,近逼或遠離其重力中心線,使雙方合力仍在自己的有效範圍之內而脫離對方的勁力有效範圍,打破原有的相對穩定狀態,使防守一方難於化解進攻方的發勁,這樣才能達到敵背我順,進攻對方的目的。       在太極推手過程中,無論是招法的遠牽,還是勁力的近逼,都要針對對方的重心進行。一般情況下,可以採用掤、捋、採、例等勁法,使力接點遠離對方重力中心線;而採用擠、按、肘、靠等勁法使勁力近逼對方重心中心線,其出發點就是為了破壞對方重心的穩定性,使其身體失去平衡而招致失敗。       在太極推手過程中,自己的手臂與身體之間必須保持一定的距離,手臂與身體之間要一直保持一種彈性的掤勁,就像身體中心軸與力接點之間存在著彈簧一樣。太極推手中的發勁就應該像把彈簧壓扁,然後再利用它的彈性把對方彈出去一樣,發勁的動作效果和彈性的大小就取決於你功力的深淺。如果對方發勁把你的掤勁壓扁了,那麼你一定會受制於人;同樣,如果你發勁以後,你的彈簧被拉直了,在你手臂與身體之間的彈性掤勁沒有了,你也一樣會受制於人。所以無論在發勁之前、發勁之後,還是在發勁過程之中,你身體中心軸與力接點之間的半徑雖然可以隨著雙方力量的變化而隨時發生長短的變化,但是在你的手臂與身體之間一定要保持一種可以伸縮的彈性。廣而言之,身體各個部位之間也都應該保持這種彈性,這就是傳統太極拳理論中所要求的「身備五弓」。       力在同一平面沿弧線改變方向就是動作的轉,力在立體空間沿螺旋弧線改變方向則是動作的旋,旋轉即是纏絲,它是太極拳動作技術的精髓所在。在太極拳中,手臂原位向內、向外翻,即是轉;如果同時伴隨前後伸縮,就是旋轉,即是纏絲。身體原位向左、向右改變方向,即是轉;如果同時伴隨上下起落,就是旋轉,也是纏絲。腿部動作也是同樣的道理。正所謂「太極無處不纏絲」,太極是用纏絲理論來統領全局要求每一個動作的,這也正是太極拳與其他武術流派的根本區別。太極拳的動作之所以能夠產生「四兩撥千斤」的效果,也就是因為太極拳的動作是旋轉動作,是纏絲動作。例如,對方向你的手臂施10公斤水平方向的擠力,如果你想阻止對方的手臂擠向你的身體,你可以直接用10公斤的掤力頂住它,但是這不符合太極拳的技術要求。你應該向上或向下翻轉你的手臂,這樣就可以使對方的力產生一個向上或向下的分力,同時向側面伸縮你的手臂,這樣就可以使對方的力產生一個側向的分力。這樣一來,對方的力就被分解成兩個分力。當然你還可以同時配合以身法的起落、旋轉,這樣就可以把對方的力分解成多個分力。那麼你在化解對方勁力時所用向外的掤力就會遠遠小於對方的10公斤的力,這就是太極拳的「四兩撥千斤」。因此,在太極推手過程中必須使你的動作旋轉起來,努力做到每一個動作都要有纏絲勁。只有這樣,你的技術動作才符合太極拳的拳理、勁法的要求,也只有這樣,你才能夠逐步體會到太極拳作為一種武術流派所具有的獨特的精髓內涵。       筆者認為,以上七項原則可以視為太極推手過程中發勁時所應遵循的基本性原則,它們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對於太極推手勁力機理的感知和領悟是一個非常複雜的過程,提高太極推手的技術水平更是需要一個不斷地去思考、不斷地去實踐的漫長過程。從太極推手的動作本身去探討推手時雙方勁力的狀況、去研究推手發勁的合理性、去追求拳式動作的有效性,並在此基礎上去理解純理論化的傳統太極理論或許會更加有益。以上觀點僅是一家之言,難免有異議之處,若能對太極推手理論研究起到一個拋磚引玉的作用,足矣!

推薦理由:時下爆紅的流行歌曲、獨具情懷的經典音樂、值得循環的精彩現場、音樂背後的動人故事.

有視頻、有音頻、有美圖、有溫度。讓你的生活變得多姿多彩!

經典音樂曲庫

▲長按上方二維碼識別關注

相關焦點

  • 揭秘陳氏太極的發勁,陳氏太極拳勁力分析-典傳筋骨開發
    特別是松活彈抖的發勁是其區別於其他太極拳的特點。陳氏太極拳也正是以其獨具特色的發勁模式才奠定了其堅實的地位。今天就跟大家來探究一下陳氏太極拳的發勁。陳氏太極拳發勁的奧秘對於陳氏太極拳的發勁,很多的太極名家、高手都對其做過一些論述。
  • 揭秘陳氏太極的發勁,陳氏太極拳勁力分析-典傳筋骨開發
    特別是松活彈抖的發勁是其區別於其他太極拳的特點。陳氏太極拳也正是以其獨具特色的發勁模式才奠定了其堅實的地位。今天就跟大家來探究一下陳氏太極拳的發勁。>對於陳氏太極拳的發勁,很多的太極名家、高手都對其做過一些論述。
  • 道家太極拳:快速練成「發勁」的技巧
    拿我的拳法舉例子,比如兩儀式,這一式較難,接上一式太極式抱球翻轉,左手在左上方向身側後方一捋,這是陰手,發勁如水流裹物,右手降至腰間後打出一擊直拳,這是陽手,發勁如彈簧崩射。拳法要求同時使出陰陽兩種內勁,當初我剛開始練習的時候,根本做不到,這個動作時只能使出一種勁力。怎麼辦呢,依據道理變通一下吧。
  • 淺談太極拳,發勁時腰部受傷的原因及建議
    今天,帶著中華民族的驕傲和自豪,太極拳已經走出了國門,深受到國內外億萬朋友的喜愛, 成為中西醫認可的最佳保健術。然而任何運動只要不科學練習都會有損傷的風險,太極拳也不例外。腰部發勁受傷是陳式太極拳習練者常見的運動損傷,與陳式太極拳剛柔相濟擰腰發力的運動特點有一定的關係,更與訓練不科學和發力姿勢錯誤有直接關聯。
  • 發勁時後支撐腳是否要用「蹬勁」?——太極拳的「勁學」談
    誰的說法正確,要看誰的勁力理念內涵更豐富。太極拳練「體」和「用」是兩個不同的概念。「體」,練拳架是什麼概念呢?楊氏是大松大軟,「松」是漸進性的,有層次的。最主要的體松,比如正弓步的摟膝拗步、搬攔捶等式,我們要求銜接式變時「逢轉必松沉」,體態上部肌體在「身直頭正」的理念下松,下肢體以自身體重曲蓄,如彈簧壓縮的「沉降」,自然態於後支撐腳,為此式的松沉態。
  • 太極拳第三講,太極拳練習的三大原則
    一確定以養氣為基礎的原則太極拳是一種養練結合的拳術。和外家拳不同,它首先要強壯自身,先養好自己的身體才和外界對抗。養好自己的身體,不單單是腰不酸了,背不痛了,更重要的好處是內壯臟腑。古人說:「一身之理,以陰陽二氣長養百骸,一身之內莫不含陰陽之理。」
  • 洪均生:練習太極拳如何發勁?
    從王宗嶽的拳論看,講到發勁的地方很多,但一般練太極拳的由於動作過於慢了,沒有發勁的機會和經驗。甚至看到陳家拳的發勁而驚異懷疑,以為不合理,甚至以為有礙衛生,好像練太極是拉著一車瓷器,一震動就要碎了似的。當然發勁而震動,就是發的不合理,勁發對了絕無回力。
  • 太極真諦:發勁如「甩鞭」, 松腰如「砍樹」
    太極真諦:發勁如「甩鞭」, 松腰如「砍樹」 原標題:太極真諦:發勁如「甩鞭」, 松腰如「砍樹」
  • 輕,在太極拳勁力修煉中的涵義
    首先,必須從理論上弄清「輕」在太極拳勁力修煉中的重要性、特殊性和不可替代性,同時認清偏重、雙重形成後難改的惰性和危害性,從理論上、思維上引起高度重視,以掃清太極拳勁力修煉前進道路上的障礙,確立志在必改、志在必成的決心與信心。其二,機構、社會、群體、主管部門等多管齊下,為提升太極拳培訓成效創造良好氛圍。
  • 太極拳為什麼要「震腳」?
    在太極拳流派中,採用震腳練法的不多,以陳式、趙堡較為典型,以陳式太極拳金剛搗碓為代表動作。震腳目的大致有六個:1、增強腿上爆發力,提高腿部強度和腳部攻擊力。2、固基強跟,加強下盤穩定堅固。3、提高拳勢威勢。4、調整發勁整體協調力。5、醒勁。6、增大手臂發勁強度。陳式太極拳的震腳在演練中分不同震法,一般情況下,單震腳居多。
  • 太極拳為什麼要「震腳」?
    在太極拳流派中,採用震腳練法的不多,以陳式、趙堡較為典型,以陳式太極拳金剛搗碓為代表動作。震腳目的大致有六個:1、增強腿上爆發力,提高腿部強度和腳部攻擊力。2、固基強跟,加強下盤穩定堅固。3、提高拳勢威勢。4、調整發勁整體協調力。5、醒勁。6、增大手臂發勁強度。陳式太極拳的震腳在演練中分不同震法,一般情況下,單震腳居多。
  • 體悟太極拳:太極拳運動機理
    太極拳運動類似於地球做公轉和自轉運動,也有公轉和自轉。 太極拳公轉:在行拳走架過程中,人體圍繞著地球中心做前進後退、左閃右突、中定等五個方向運動,這種圍繞地球中心向五個方向的運動稱為太極拳公轉。 太極拳自轉:在行拳走架過程中,人體以丹田為核心,身體各個部位做離心運動,人體各個部位因為離丹田遠近不同,形成了螺旋纏繞一樣的運動。
  • 太極拳跳躍動作的練習方法
    陳氏太極拳老架一路有兩個典型的跳躍動作:踢二起和玉女穿梭,一個是向高處跳,一個是向遠處跳。雖然方向不同,但用勁方式差不多,都屬於發勁動作。之前我們也經常建議,學拳初期先不發勁,一是避免動作變形,二是肢體不夠放鬆容易養成用僵勁的習慣。初學踢二起和玉女穿梭時,也是以慢動作練習比較好。待身體達到要求,稍加練習就能跳的很好。
  • 太極基本功開胯,太極拳基本功開胯技巧-典傳筋骨開發
    太極拳練習者常提到腰勁,極少有人提到胯勁。胯與腰相連,運動時胯帶動腰,是太極拳的勁力源泉。正因為胯有如此的重要性,很多拳師刻意隱藏不露胯的關鍵作用,把練胯用胯當作看家本領。太極拳真正發勁的秘訣就是胯勁。武術界也有「傳拳不傳胯,傳胯師父差」的說法。 胯,腰和大腿之間的部分。
  • 武術中常用抖大杆子來誘導發勁
    武術中常用抖大杆子來誘導發勁。大杆子又叫大槍,是將3米以上,重量必須在4斤以上的白蠟杆子進行刺扎攔拿練習,而求取勁力的一種訓練方法。它裝上槍頭即為大槍,取掉槍頭便是大杆子。左腳向左側橫跨一步,腳尖斜向左,兩腿屈膝半蹲成半馬步。右手握槍把的頂端屈肘置於右腰側,手心向後;左手握槍桿中段,手臂微屈置於身體左側,手心向前,成半馬步端槍,臉左偏,目平視。
  • 如何看人打太極拳合不合理
    一、先看練拳者的兩腳,看看其雙腳是否是外八字,正常練太極拳兩腳應該是基本平行或者微微外撇,外撇的角度不能大於十度角。還要看他的雙腳是不是在亂動,是不是在喝風。太極拳要求腳落地生根,不許亂動,在套路裡為了銜接,需要調整方向,才能轉動。轉動時,每家要求不同,我們門裡要求不許翹腳尖,是以腳跟為軸,腳掌貼地外傳或者裡扣。目的是在技擊過程中,可以隨時停下來進攻或者防守,如果要是翹腳尖,你上步時必須前腳掌落地才能上步,這樣就浪費了時間和戰機。
  • 沒功夫,技巧都是空的;太極拳技擊的重要標誌之一
    正因為如此,太極拳的發明是歷史文化(傳統武術)積澱後,經智者、高手、賢哲們編創,把太極陰陽學說全面地結合於人身、肢體的運動。太極拳內勁在內不在外,它是在長期通過意識統率下,使呼吸與動作相結合鍛鍊,在精神意念貫注之中,體內形成的一種既沉重又輕靈,既剛硬又柔軟的勁力。
  • 太極拳防守四訣
    ,是內氣在周身運轉的作用,是在意識指導下的運動,氣在體內的流動為內勁,在催動身體的某一部分的一霎那的爆發力,表現為外為發勁。內氣在體內的流動就是太極拳的掤勁。發勁於外就產生了變化,為勁力。不管太極拳的進攻或防守中的「接」、「截」、「滾」、「纏」,都靠內氣的掤勁,不管對方不同的進攻、力點來運用。
  • 太極拳抻筋拔骨,如何鍛鍊大筋!典傳筋骨體系廣州站
    所以今天和大家聊一聊太極拳中大筋的作用!太極拳太極拳是一門非常好的拳種,動作緩慢,但又能發出非常剛猛的勁力,具備了很好的養生效果。很多朋友可能會懷疑太極拳的實用性,或者會覺得太極拳只能夠推手,不能傷人。但作為一門優秀的拳種,其存在,一定有其存在的道理,我們所看到的太極的「慢」恰恰是其先進的地方。
  • 對太極拳初學者的幾點建議
    原理及特點這裡指太極拳鍛鍊身體的主要原理,以及其練習方法的特點。因為屬於中國的傳統文化,所以太極拳的健身原理,如果用西方醫學來解釋,既繁瑣又片面。但是用中醫經絡學解釋的話,就是「疏通氣血、使身體自我調節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