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人是怎麼進行天文測量的?

2020-12-16 科學塢

最近幾天在鼓搗我的天文望遠鏡,一架102毫米的折射鏡,配套赤道儀、導星和拍攝系統、控制電腦和支持軟體。與這架如今入門級別的望遠鏡相比,中國古人幾乎是兩手空空。那他們是如何實現觀星,並且做出精確的記錄的呢?咱們中國古人觀星的輔助性儀器有圭表、日晷、渾儀、簡儀、漏壺等。

1、圭表

圭表是由直立的表和沿子午線水平放置的圭兩部分組成。它除了能測定太陽過中天的時刻(正午)、夏至、冬至和回歸年的長度外,還可以測定黃、赤交角和地理緯度。

中國留存最早的圭表在河南登封的周公測景臺。《周禮》中記載:壘土為圭,立木為表,測日影,正地中、定四時。相傳3000年前,周文王的第四子在陽城,今天河南登封告成鎮一帶設立了測景臺,現仍存唐代「周公測景臺」石碑一塊。

河南登封周公觀景臺遺址

所謂的「正地中」是指古人認為,如果某地表高8尺夏至影長1尺5寸,則在大地的中央,登封正好能滿足這一條件。

周公測景臺遺址的主要建築是元朝郭守敬(1231-1361)所建的圭表。表身似一城樓,上置一橫木,高9.75米,相當於儀器指針;圭身由青石平鋪而成,長31.19米,上有通長水溝一條,注滿水後可以檢驗圭面水平度。

郭守敬

為了提高表影的清晰度,郭守敬發明了一種叫「景符」的裝置。這是一個可以移動的銅片,中間有小孔,至於表端橫木在圭面上的投影前面。利用小孔成像原理,同時獲得橫木和太陽的像。測量的時候通過調整景符的位置,讓橫木的像平分太陽像,就可以準確測定影子的長度,可以精確到2毫米以內。

郭守敬的圭表還可以觀測一般天體過中天時的天頂角,這時候需要利用叫做「窺幾」的附屬設備,用人眼對天體直接觀測,當天體、橫木、人眼成一直線時測量「投影」的長度。

日晷

2、日晷

日晷與圭表類似,也是在太陽照射下觀測標杆(晷針)影子的儀器,不同的是它的晷面有兩維刻度,可以讀出一天之內的時間。日晷按晷針方向的不同可以分為地平式和赤道式兩種。另外一種為球面日晷,其晷面為一凹球面,其上刻有赤道或地平坐標網。河南登封的周公測景臺博物館中有一臺「仰儀」,就是一種球面日晷。

明代渾儀

3、渾儀

渾儀在漢朝就出現了,隨著時間的發展也越來越複雜,到了唐代,渾儀有多重軸系,包括子午環、地平環、赤道環和白道環等。

渾儀相當於多軸望遠鏡,是中國古代重要的天體測量儀器。由於當時還沒有望遠鏡,因此是通過「窺管」的細長管子直接瞄準天上的星。窺管兩端可沿外圍環圈滑動使其繞環圈中心轉動(類似現代望遠鏡經緯儀或者赤道儀的第二轉軸),這樣就構成了一個坐標系的自由度。

這個圈的外面還有更大的兩個環圈,環圈之間都用一個對外伸小軸連接。如果將裡面兩軸固定,則窺管可以沿第二個坐標系轉動。

郭守敬簡儀

4、簡儀

由於渾儀軸系特別複雜,環圈特別多,擋光多,並且操作不便,觀測受到比較大的限制。郭守敬將其簡化,保留了赤道環和地平環,並將其拆分為兩個獨立的部分,稱為「簡儀」。

中國天眼

結語

中國古代天文學在16世紀前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不但發明出來上面那些精妙的天文儀器,更藉助它們對很多天體和天文現象做出了精確的記錄,更在編訂曆法方面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但令我們遺憾的是,中國古代在天體物理等理論方面沒有任何貢獻。如今,我們正走在實現中國夢的偉大徵途中,中國人有能力在新時代為天文學貢獻自己的智慧,期待隔著屏幕的你,傳來好消息。

相關焦點

  • 中國古代有圭表、渾儀、簡儀,外國古代用什麼研究天文呢?
    前兩天寫了一篇《中國古人是怎麼進行天文測量的?》,今天我們來一起看看,外國的古人是用什麼研究天文的。 這個事發生在公元前200多年(大約是中國的周朝末期到秦朝),古希臘有個天文學家叫做埃拉託斯特尼,他在夏至那天同時在兩地做了一個觀測太陽的實驗。其中一個觀測地點就是在塞恩城(今亞斯文)的一口深井裡,另外一個觀測地點在亞歷山大城。 通過測量太陽的天頂角,利用兩城之間的距離求出地球的周長為3.9萬千米。今天我們知道,這個數值是4.0076萬千米。
  • 古人通過對基本天文現象的認識,辨方向、定季節、定時辰
    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的天文航天#系列徵文古人通過對一些基本天文現象的認識和規律性的把握,掌握了—些基本的天文技能,來幫助他們創造更好的生存環境。這些實用的天文技能包括辨方向、定季節、定時辰等。能準確地確定方向.顯然是一種很重要的生存手段。
  • 嘻哈春秋:一件事,看中國古人寓意深遠的天文文化
    雖然日食、月食這類自然天文現象在如今看來不足為奇,但對於古人來講,卻是相當相當重視的。《左轉》在這一年記載:冬十月朔,日有食之。不書日,官之失也。天子有日官,諸侯有日御。日官居卿以底日,禮也。日御不失日,以授百官於朝。啥意思來?
  • 天文小科普:光年——天文學的距離測量單位
    首先要測量出光的速度,才能確定它在一年所傳播的距離。在1676年之前,大多數科學家認為光會瞬間從一個點移動到另一個點。1676年,丹麥物理學家奧勒·羅默第一個證明,事實並非如此,光的速度是有限的。不過那個時代測得的地心軌道直徑並不準確:如果用今天的準確數據測量,奧勒應該會得到214 000公裡/秒的結果,而如今的公認光速為299 792公裡/秒,已經很接近準確數字了。
  • 古人怎麼算出太陽與地球的距離?
    來看看聰明的古人是怎麼算出來的吧!天文歷算是古代數學的重要部分。在古代中國,數學家被稱作「疇人」,其原意就是指世代從事天文歷算的職業者。中國最古老的數學著作《周髀算經》,講述了西周時期(約公元前1000年)的「疇人」,如何運用勾股定理和比例方法來進行天文計算的故事。
  • 你知道中國的中心在哪嗎?經國家地理測量,位於一個村莊上
    願以中國為中心,古人一直在探索,雖然精度有限,但今人精確探測,日夜不停,最終通過國家地理測量,在陝西省涇陽縣永樂鎮北流村找到了它的具體位置。在中國的中心,也就是中國的大地原點,位於中國的中心,也就是最中間的位置。「大地原點」是大地坐標系的基準點,是國家地理坐標的起算點,以其獨特博遠的開闊視野,集地理、科學、文化、國家等多方面的含義於一體。
  • 趣味科普:古人如何測量地球周長
    但古希臘人早在兩千多年前就測量出了地球的周長。這個人就是古希臘偉大的數學家,埃拉託西涅斯 (Eratosthenes)埃拉託西涅斯僱人測量了兩個城市之間的距離,從而了解到大約有5000個體育場的距離,也就是相距約800千米。用簡單的比例畫出地球圓周,7.2度是360度的五十分之一。
  • 中國古代測量工具
    從古至今,為了使測量的結果更加準確,更加容易交流與使用,人類一直在努力。那麼,古時候的人們使用什麼工具來進行測量呢?中國古代使用的測量工具主要是規、矩、準、繩。「規」是畫圓的圓規,校正圓形的用具。「沒有規矩,不能成方圓」這句話就來自於古代的測量工具,來源於平常的生活。準是水準器,用於檢查是否水平. 繩子可用於畫直線和檢測直線. 準和繩,現在仍是木工和建築工人的主要測量工具
  • 中國科學院大學組織專家學者考察南陽古代天文遺蹟紀行
    初步推測該巖石畫具有明顯的天文觀測功能,兼具天文宇宙圖的性質,推測為「巖畫天文臺」。因是粗略測量,相約冬至日再來進行更為詳細的考察與精細測量。於是,便有了南陽與中國科學院大學、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北京大學等專家學者們的冬至之約。
  • 古老的「歲星紀年法」,蘊含了古人對天文物候的觀察和理解
    木星每十二年運行一周,所以人們稱木星為「歲星」或「太歲」,既是星辰,也是中國民間奉祀的神祇之一。中國古人何時對歲星開始觀察,我們已經無法詳細知道了,但至少在西周初年就有了對它的確切記載。(《史記·天官書》)歲星紀年法既體現了古人對天文星象的觀察,也體現了古人對大自然萬物生長的理解。
  • 【文化龍鄉】你知道嗎,中國最早的天文圖原來就藏在我們的地下
    【同期】劉慶柱:現在學術界一般認為,二十八宿它的起源,有人認為是印度,有人認為是中國。但是應該說從七十八十年代以來,二十世紀權威的一些專家,比如夏鼐先生,他傾向起源於中國。他是根據文獻進行推導,認為起源於公元前六到八世紀。
  • 清代的全國經緯度測量及其意義
    歡迎轉發到朋友圈,轉載請加微信:chxszx2018清聖祖玄燁(來自網際網路)清代的全國經緯度測量及其意義—中國測繪史學習筆記作者:老村長2020年12月2日於北京中國大規模全國性經緯度測量的進行,始於清初康熙年間。
  • 中國測量登山隊峰頂測量完成!此次登頂還有三重特殊意義
    27日11時整,中國2020珠峰高程測量登山隊8名隊員登頂「地球之巔」珠穆朗瑪峰,並完成峰頂測量任務,歷經約150分鐘,創造了中國人在珠峰峰頂停留時長新紀錄。從4月30日中國正式啟動2020珠峰高程測量,測量登山隊28天徵服珠峰,舉世矚目,期待中國給出「世界高度」新答案。
  • 2020珠峰高程測量正式啟動
    目前,由國測一大隊和中國登山隊共同組成的測量登山隊在登山集訓後,進駐珠峰大本營,正在開展登山適應性訓練和高海拔地區測量技能操練,計劃在5月份開展登頂測量。為推動珠峰高程測量工作順利開展,保證測量工作的科學性、高程成果的精確性,自然資源部組織了中國測繪科學研究院、陝西測繪地理信息局以及中國地質調查局等單位的精銳力量,編制珠峰高程測量技術設計書和實施方案。
  • 人類通過何種方式測量出太陽系的大小呢?
    目前公認的太陽系半徑是以太陽與地球間的距離來測算的,即將太陽與地球間的距離記為一個天文單位,則太陽系的半徑大約為10萬個天文單位。人類最早開始測量太陽系半徑大小的工作開始於1672年左右,並且計算出的太陽系半徑與今天的數值相差並不大。
  • 肖堯 | 中國古代天文觀測儀器「登封四丈高表」與確定冬至時刻的方法「圭表測影」
    作為大型天文儀器,登封四丈高表反映了元初天文觀測領域的高超技藝。本文結合相關研究和史料,首先對登封四丈高表的構造進行介紹,同時回顧和探討其歷史和影響;之後對四丈高表測影進行分析,歸納出三個創新點,並在此基礎上解釋高表表高定為四丈的原因;最後將高表測影置於世界圖景下進行比較研究,展示和總結中國古代圭表測影的特性。
  • 器象|中國古代天文觀測儀器「登封四丈高表」與確定冬至時刻的方法「圭表測影」
    圭表是中國古代的傳統天文儀器,它具有辨方位、定節氣等功能,其中確定冬至時刻是圭表最重要的用途。圭表的構造相對簡單,它由圭和表兩個部件組成,其中與地平平行的部分稱為圭,垂直立於地平的部分稱為表,二者的端點相接。古代制式的圭表,表高多設為八尺,圭則在表面刻上刻度用於測量表影長度。
  • 珠峰「身高」怎麼測?六問揭秘珠峰高程測量
    今年4月30日,2020珠峰高程測量正式啟動,最終於5月27日成功登頂完成測量。這是繼2005年公布8844.43米的珠峰峰頂巖石面海拔高程後,我國時隔15年再測世界最高峰。為什麼要重新測量珠峰?珠峰的「身高」是怎麼測的?又是怎麼算的?
  • 中國天文望遠鏡重大成果!銀河系比你想像的更大!
    而且,郭守敬天文望遠鏡觀測的恆星光譜數據釋放之後,國際上利用我們這些數據進行科學研究的用戶快速增長,到現在已經有三十三個國家、五六十個國外的用戶都在下載和使用我們的數據進行科學研究。那麼問題來了,這位郭守敬究竟是何許人士,為何以他命名天文望遠鏡呢?
  • 古代天文的根本是「七政四餘」和「三垣四象」,古人如何認知
    中國星官圖·網絡供圖七政者,太陽星(日)、太陰星(月)、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按照古人「創世論——元氣論」,日為陽精、月為陰精,金木水火土五星都是「日積氣之中有光耀者」《列子》,即日月五星只是積元氣中的光耀者。太陽為恆星,是太陽系的中心天體,月球是地球的衛星古人觀測到太陽內的黑點,認為這是「三足金烏」,同樣的,月亮裡有蟾蜍。在神話傳說中,有羲和生十日,每日從東海扶桑,每天運送一顆太陽掛在扶桑樹上,是為羲和御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