嘻哈春秋:一件事,看中國古人寓意深遠的天文文化

2020-12-26 在塵世間遊走

《春秋》大戲,繼續上演——公元前695年,魯桓公十七年

今天我們不講群雄割據、諸侯爭霸,咱們來聊聊日食。

雖然日食、月食這類自然天文現象在如今看來不足為奇,但對於古人來講,卻是相當相當重視的。

《左轉》在這一年記載:冬十月朔,日有食之。不書日,官之失也。天子有日官,諸侯有日御。日官居卿以底日,禮也。日御不失日,以授百官於朝。

啥意思來?

看,上來第一句話,就把【失職】的大帽子先扣在了史官的頭上,古人對日食的重視程度可見一斑了。

那時候,朝廷裡要專門設置日官,就算諸侯也要有日御這一職務,而且級別還不低,要享受卿大夫的待遇才算符合禮制。

當時這些日官、日御的主要職責,就是不失日(準確的推算曆法、觀測天象),並且在朝堂之上向百官們通告,傳達「老天爺」的旨意。

發展到今天,這些掌管天文曆法的日官們,就相當於氣象局和天氣預報員的存在了。

古人之所以對日食如此的重視,是由於他們還不能充分了解天體運行,所以不論是日食還是月食,都被當成上蒼對下界凡人的預警,因此在《禮記·昏義》中才有這樣的說明:男教不修,陽事不得,謫見於天,日為之蝕

翻譯成大白話,就是由於你皇帝老兒為政不仁,老天怪罪,所以才發生日食。

據《尚書》記載,當國君面對「天狗食日或食月」時,通常會採取「集於房,瞽奏鼓,嗇夫馳,庶人走」的措施來應對。也就是君臣聚集一起,命人不停的敲鼓,取錢幣禮敬上天,讓百姓在大街上行走來當作服苦役。

儘管古人對待這種天文現象曾一度愚昧迷信,但其本意是希望執政者「廣施仁義、博愛天下、善待民生」。到了漢朝,對日食月食的迷信就明顯進步了許多,《史記·天官書》對日食的表述便與今天的科學解釋如出一轍了:

日月薄蝕,日月之交。月行黃道,而日為掩,則日食,是曰陰勝陽,其變重。

相關焦點

  • 古人認為日食有何寓意?如何救日
    據天文觀測研究,天空將於此日發生日食現象。我國境內可觀測時間為14點以後。據了解,這次是發生在北半球的日食現象,約十年一遇。這次日食的不同之處在於是「金環日食」,屆時太陽將有超過99%的面積被遮住,只剩下一圈金邊兒,是很少見的一次天文奇觀。
  • 透物看文化|淺析湖南省博物館馬王堆漢墓陳列館文化內涵
    湖南省博物館馬王堆漢墓的文化內容非常豐富,筆者將其文化內涵大體概括為天文地理文化、醫藥養身文化、歷史哲學文化、飲食文化、永生文化、服飾紋樣文化、印染文化、色彩圖案文化、奴僕等級文化。歷史哲學文化帛書是漢初社會傑出思想與深厚文化素養的文字證據。《周易》《老子》等哲學著作再現了中國古人的思想之光;《春秋事語》及《戰國縱橫家書》的重見天日,讓之前錯誤文獻記載得到修正。
  • 古人通過對基本天文現象的認識,辨方向、定季節、定時辰
    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的天文航天#系列徵文古人通過對一些基本天文現象的認識和規律性的把握,掌握了—些基本的天文技能,來幫助他們創造更好的生存環境。這些實用的天文技能包括辨方向、定季節、定時辰等。能準確地確定方向.顯然是一種很重要的生存手段。
  • 《中國有嘻哈》「雙冠軍」收尾 看嘻哈唱出的文化活力
    央廣網北京9月12日消息 愛奇藝音樂網絡綜藝《中國有嘻哈》在剛剛過去的周六晚8點迎來大結局。擁有著中國山水般寫意風格的GAI與PG One戰成平手,錢多、戲多、話題多的《中國有嘻哈》,最終以「雙冠軍」的結局為第一季畫上了句號。《中國有嘻哈》累計播放量突破30億,豆瓣評分7.2。
  • 中國古人是怎麼進行天文測量的?
    最近幾天在鼓搗我的天文望遠鏡,一架102毫米的折射鏡,配套赤道儀、導星和拍攝系統、控制電腦和支持軟體。與這架如今入門級別的望遠鏡相比,中國古人幾乎是兩手空空。那他們是如何實現觀星,並且做出精確的記錄的呢?咱們中國古人觀星的輔助性儀器有圭表、日晷、渾儀、簡儀、漏壺等。
  • 中國有嘻哈冠軍是誰?中國有嘻哈20170909期總決賽全程視頻回看
    2017年度《中國有嘻哈》年度總決賽「冠軍巔峰之夜」於周六晚完美收官,在半決賽中首位進入總決賽的選手GAI成為了最受矚目的冠軍候選人。在總決賽現場,GAI以極具特色的舞臺魅力和最強實力技壓全場,眾望所歸人氣奪冠。中國有嘻哈  「GAI式」饒舌說唱火力全開,舞臺表現力爆表 全場Rapper起立打Call。
  • 中國玉石文化的歷史淵源 玉器的寓意是什麼
    玉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以玉為中心載體的玉文化,深深影響了古代中國人的思想觀念,成為中國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浙江餘姚的良渚文化更是一種典型的玉石文明。玉文化包含著有「寧為玉碎」的愛國民族氣節;「化幹戈為玉帛」的團結友愛風尚;「潤澤以溫」的無私奉獻品德;「瑕不掩瑜」的清正廉潔氣魄。
  • 「春秋戰國」這個名字很奇葩?看看這些古人的名字,你會笑掉牙
    武漢大學有個小夥子因為名字奇特而在網上頗火了一段日子,他的名字叫」春秋戰國「,當然,他的爸爸並不姓」春秋「,只是比較喜歡歷史,尤其對春秋戰國時期的文化很感興趣,所以乾脆就給孩子取名」春秋戰國「。沒想到這個任性的名字讓網友們很好奇。
  • 王昌齡很罕見的一首七律,語言淺顯,卻寓意深遠
    不過王昌齡的詩歌作品也是題材豐富,除了絕句還有律詩,雖然不如七絕那樣影響深遠,但也具有很高的藝術水平。下面介紹王昌齡很罕見的一首七律,語言淺顯,卻寓意深遠。萬歲樓唐代:王昌齡江上巍巍萬歲樓,不知經歷幾千秋。
  • 《中國古代文化常識》:帶你領略情趣盎然的古代文化生活圖景
    這本書從天文、曆法、樂律、地理、職官、科室、姓名、禮俗、宗法、宮室、車馬、飲食、衣飾、什物,十四個章節全面介紹了古代的文化常識。出版50多年來,前後歷經四次重要修訂,到今天仍然是大眾認識中國古代文化面貌最重要最全面的基礎參考書。《中國古代文化常識》的主編王力是北京大學中文系一級教授,中國現代語言學的奠基人之一。
  • 飛龍在天——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鳥龍」紋彩陶盆的天文考古學解讀
    5、古人已知中華龍起源於蒼龍七宿中華龍起源於蒼龍七宿,並非現代考古的新發現,而是古代固有的天文知識。首先,古人早已知道,中國的四方神獸,源於二十八宿的四宮連線:四方皆有七宿,可成一形。東方成龍形,西方成虎形,皆南首而北尾;南方成鳥形,北方成龜形,皆西首而東尾(《尚書·堯典》孔穎達疏)。
  • 【文化龍鄉】你知道嗎,中國最早的天文圖原來就藏在我們的地下
    在其中一件編號為E66的漆箱蓋上,繪有一副彩色的天文圖,畫面中央是篆書的「鬥」字,四周寫著二十八宿的名稱。畫中的「鬥」字代表了北鬥星,它地位如此突出,正是古人崇拜北鬥的一種表現。二十八宿的東側繪有一龍,西側繪有一虎。這與傳統天文學中的東方蒼龍、西方白虎正好對應,這是所見年代最早的將青龍白虎與二十八宿配合的實物。
  • 160個寓意好的女孩名字:論語名句起名,響亮大氣、寓意深遠
    《論語》語言簡練、用意深遠、含蓄和順,是很多父母為女寶寶起名的必看經典。 為了給寶寶取一個響亮大氣、獨特有寓意的好名字,父母們開始運用傳統的方法取名。這種運用詩詞歌賦、經典書籍等元素為寶寶取名的方式,可以增加名字的文化內涵,減少重名的可能性。江南易林精選了160個出自《論語》的女孩名字,個個響亮大氣,寓意深遠!
  • 《中國有嘻哈》很火,但中國真的有嘻哈嗎?
    在這方面《中國有嘻哈》確實是另闢蹊徑。儘管背負著抄襲韓國嘻哈綜藝節目Show Me the Money的罵名,卻也在大陸地區此類節目中獨樹一幟。近些年綜藝節目紛紛搜腸刮肚,頻出奇招,為了填飽觀眾饕餮般的胃口怎樣稀奇怎樣來,卻也為亞文化、非主流文化的挖掘做出貢獻。
  • 《中國有嘻哈》6.24開播 愛奇藝打造中國嘻哈文化新爆款
    《中國有嘻哈》將於6月24日起,每周六晚8點在愛奇藝獨家全網播出。作為愛奇藝推出的重磅超級網綜,《中國有嘻哈》以綜藝形式立身,卻從泛娛樂的傳統當中升華文化氣質,深挖中國類型化音樂潛力,幫助中國嘻哈音樂人融入全球主流音樂時尚,愛奇藝在拓寬網絡綜藝內容邊界的同時,再次引領了音樂文化價值的推廣。
  • 中國有嘻哈又一選手出事?
    近日,較為轟動的一件事便是,在2017年燃爆一夏的現象級綜藝《中國有嘻哈》改名為《中國新說唱》,並官宣去年的金牌製作人吳亦凡同步加盟。去年《中國有嘻哈》導師陣容製作人吳亦凡而與此同時,去年的嘻哈選手TT,原名謝銳韜,被粉絲頻頻爆出醜聞,未修圖前醜照,同時與多名粉絲聊騷,並與但是《中國有嘻哈》的一位編導,現在似是助理的女性有染,與平時乖巧形象嚴重脫節,大量粉絲脫粉。
  • 聊聊《遁》卦裡的北鬥與司命的天文含義
    這個卦名,其實極有深意,而且暗藏著天文曆法的密碼。不妨細細讀來。二、豕與四時作者給《遁》卦命名的時候,用了一個與豕有關的字,寓意非常深遠。因為說到「豕」,我們在解讀《中孚》卦的「豚魚吉」爻辭時已經說過,它象徵著「四時」。
  • 盤點《中國有嘻哈》那些走心的歌詞,誰是你心目中的冠軍?
    作為節目的熱衷粉絲,每周六8點守在電腦前,除了欣賞吳亦凡的顏、各路rapper為激烈賽事做拼殺、還有畫風清奇的剪輯以外,我最關注的和喜愛的嘻哈歌曲本身所傳遞的態度和生活思考,決賽在即,節目播出以來聽了不少走心的嘻哈歌曲,今天我們就來盤點一下《中國有嘻哈》那些走心的歌詞。藥藥!切克鬧~~1.
  • 《中國有嘻哈》震撼開播, 愛奇藝打造中國嘻哈文化新爆款
    6月19日,備受期待的愛奇藝純網自製重頭網綜、中國首檔Hip-hop文化推廣節目《中國有嘻哈》於北京舉行了開播發布會
  • 端午節千年傳統,不僅是吃粽子,最好對孩子做這樣一件事
    從春秋時代伊始,是我們中華民族歷經了兩千多年的傳統節日,現已被國家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併入選世界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伴隨著三天小長假,可以說是我們的「國寶級」節日。因此古人多會以五色絲線製作香囊,內盛硃砂、雄黃、蚌粉以及各種香料,更有者會在囊中放一枚求得的平安符,再以五色絲線做成扣索,繫於孩子腰際,為的是驅瘟闢邪,保孩子健康。到了漢代,出現了以五色絲線編制而成的五彩繩,繫於孩子手臂、手腕、脖頸處,簡便而不失寓意。五彩繩又叫五色繩,五色不僅代表了五種顏色,更意味著古人對於金木水火土的五行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