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大戲,繼續上演——公元前695年,魯桓公十七年
今天我們不講群雄割據、諸侯爭霸,咱們來聊聊日食。
雖然日食、月食這類自然天文現象在如今看來不足為奇,但對於古人來講,卻是相當相當重視的。
《左轉》在這一年記載:冬十月朔,日有食之。不書日,官之失也。天子有日官,諸侯有日御。日官居卿以底日,禮也。日御不失日,以授百官於朝。
啥意思來?
看,上來第一句話,就把【失職】的大帽子先扣在了史官的頭上,古人對日食的重視程度可見一斑了。
那時候,朝廷裡要專門設置日官,就算諸侯也要有日御這一職務,而且級別還不低,要享受卿大夫的待遇才算符合禮制。
當時這些日官、日御的主要職責,就是不失日(準確的推算曆法、觀測天象),並且在朝堂之上向百官們通告,傳達「老天爺」的旨意。
發展到今天,這些掌管天文曆法的日官們,就相當於氣象局和天氣預報員的存在了。
古人之所以對日食如此的重視,是由於他們還不能充分了解天體運行,所以不論是日食還是月食,都被當成上蒼對下界凡人的預警,因此在《禮記·昏義》中才有這樣的說明:男教不修,陽事不得,謫見於天,日為之蝕。
翻譯成大白話,就是由於你皇帝老兒為政不仁,老天怪罪,所以才發生日食。
據《尚書》記載,當國君面對「天狗食日或食月」時,通常會採取「集於房,瞽奏鼓,嗇夫馳,庶人走」的措施來應對。也就是君臣聚集一起,命人不停的敲鼓,取錢幣禮敬上天,讓百姓在大街上行走來當作服苦役。
儘管古人對待這種天文現象曾一度愚昧迷信,但其本意是希望執政者「廣施仁義、博愛天下、善待民生」。到了漢朝,對日食月食的迷信就明顯進步了許多,《史記·天官書》對日食的表述便與今天的科學解釋如出一轍了:
日月薄蝕,日月之交。月行黃道,而日為掩,則日食,是曰陰勝陽,其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