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泊無欲,清靜自守」,用這八個字來形容楊絳的父親楊蔭杭再適合不過。
楊蔭杭是個淡泊的人,他恬淡寡慾,不為名利擾,身上透著一股超凡脫俗的風骨,生活雖簡,卻安定無憂。
有人說,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
楊蔭杭的這種淡泊性情在無形中影響了楊絳,耳濡目染之下,她也修得了一顆淡泊心。
於繁華中不亂,於貧寒時不悲。
小時候,在楊絳的記憶裡,父親楊蔭杭很少帶她們姐妹去拜訪老友,但有一次例外。
那次,楊蔭杭的一位朋友邀請他們一家去做客。這位朋友辦事周到,為了楊蔭杭一家方便,他還特意派了車過來接。當時楊絳年齡不大,從沒坐過車,她和小姐妹們一樣,都覺得坐車很新奇,不免有些興奮。而到了父親的這位朋友家之後,她才發現車並不算什麼。與她家不同,父親朋友的家富麗堂皇,很是闊氣,這裡不但有別致的洋房,更有漂亮的花園,不但有精緻的裝修,更有體面的僕人。
大約在每個小女孩的心裡都是有個童話的,童話裡有城堡和王子,有快樂幸福和無慮無憂。這次到父親的朋友家,楊絳姐妹幾個似乎見到了那種夢幻的童話城堡,這一切對於她們來說都是新奇的,以至於回到家之後,她們還為此興奮地不斷感慨。
孩子的世界,是單純的。
也許在幾個年幼的孩子心上,她們心心念念放不下的,只是一種於她們而言相對特別的生活環境,而非繁華背後的物質富足。於名利、貪婪、奢靡、榮華認識不深的她們,也許根本不懂欲望的浮躁不安,更不知曉那些光鮮的物慾下,湧動著怎樣的現實洪流。
但是,楊蔭杭卻不想她們被這些物質迷了眼睛。
紙醉金迷、醉生夢死的日子固然奢華安逸,卻也是最腐蝕人心,腐蝕人的意志的。貪圖一時的享樂只會迷失了自己,在夢醒時分只會丟掉安穩,讓自己狼狽不堪。
那不是楊蔭杭希望看到的。
他的孩子也許不能享有高官厚祿、家財萬貫,但他希望她們能保有純粹的本心,於繁華中不亂,於貧寒時不悲。
所以,就在楊絳姐妹幾個談得高興時,楊蔭杭走過來語氣平淡地說:「生活程度不能太高。」
這簡簡單單的幾個字,楊蔭杭不是隨便說說的,這是他教給孩子的生活態度,更是他自己的人生信條。楊蔭杭一生都過著節儉的生活,不為富貴名利迷了眼。他恬淡、理性、不求、不爭,在楊絳和世人的眼中,他是一個淡泊無憂、不染塵埃的人。
楊蔭杭想以身作則給孩子們樹立一個榜樣。
楊蔭杭深深地影響了楊絳,他的那句「生活程度不能太高」烙印在了楊絳的腦海裡,指引了她一生,讓她活得從容優雅。
楊絳也有一顆淡泊之心,而且這種淡泊心性,早在她高中時期就初露端倪了。
當時,高中的國文老師在班上講詩,課後便讓學生們效仿著作詩。
楊絳自幼便跟著楊蔭杭一起讀書,對詩詞甚是喜愛。長久的學習積澱,以及在楊蔭杭身邊耳濡目染下漸漸修得的人生態度,讓才思敏捷的她一揮而就,其中有一首名叫《齋居書懷》的詩就被校刊選登了。
「世人皆為利,擾擾如逐鹿。安得遨遊此,翛然自脫俗。」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人的一生仿佛很難逃開一個「利」字。可當時年紀不大的楊絳,卻於紛亂的利慾世界中持有著超凡脫俗的心境。
心中沒有物慾,自然也沒有喧囂浮躁。
她還不曾閱盡千帆,體會人生的起落跌宕,更不曾飽經滄桑,經歷歲月的無數沉浮。但是,她有一顆寧靜的心,有淡泊的性情,這寧靜淡泊讓她人淡如菊、安之若素,讓她輕看紅塵、不染俗氣。
國文老師也不曾想到,如此境界的詩竟出自一個女學生之手,因而驚嘆不已,忍不住批道:「仙童好靜。」
楊絳的心的確是靜的,而且這種靜,陪她走過了整整一生。
一直到許多年後,楊絳三裡河南沙溝的家中仍然不見裝修,也不見奢華裝飾和家具,偌大的居室裡只能看到書架,還有書架上擺得滿滿的書。這就是楊絳的家,更是她的書城世界,這裡簡樸而純粹,亦如她的心,淡泊平和、簡單自在。
心有淡泊,塵埃不落。
楊絳之所以能如此,大抵歸於父親當初的教誨。
楊蔭杭用他的高潔構建了一個充滿愛的世界,他用自己全部的愛給予楊絳教誨和溫暖。他的一字一句,教會了楊絳知識和道理;他的一舉一動,塑造了楊絳的心性和品格。
楊絳是淡泊的,她的生活簡單而樸素,但楊絳也是富有的,她的精神世界充盈而富足。
楊絳從來不追求物質生活,奢侈奢華於她看來只是一種累贅,與其去在意那些事情,她寧可一心只讀聖賢書。書中自有黃金屋,精神世界的高屋大廈、喧囂車馬才是真正的華貴。
生命有時候很奇妙,有些人刻意追求某樣東西,卻終其一生求而不得,而有些人看淡浮華,從不渴求什麼,可那些美好和燦爛,卻總在淡泊嫻靜中不期而至。
於名於利,楊絳從不奢求,與之相比,她更渴望知識。
她和錢鍾書是一樣的,低調處世,從容生活。
從楊絳的《稱心如意》《弄真成假》,到錢鍾書的《圍城》,這對文壇上耀眼的並蒂蓮花搖曳生姿,已然綻放華彩,聲名顯赫。可是,比起去經營、享受那些虛名榮耀,他們兩個人都更願意將時間花在做學問上。為了靜下心來讀書,楊絳和錢鍾書常常閉門謝客,能不參加的場合就不參加,能不見的人就不見。
因為疏於與外界打交道,他們不免被人說成清高傲慢、孤芳自賞,可是他們自己心裡明白,名利浮華沒有讓他們迷失自己。相反,他們都很清醒,寧靜的書海,早已將他們的心滌蕩得清澈而純粹。他們沒有因為一時的成功而洋洋得意,相反,他們能看到自己的不足,更能看到前進的方向。
他們只是將時間花在了更有意義的事情上。
楊絳和錢鍾書超凡脫俗,無欲無求。如果非要說,人在這世上總歸是有所求的,那他們所求的,或許就是這份淡泊的寧靜。
對於外界的評價,楊絳總是付之一笑,從不爭辯什麼,就如她翻譯的英國詩人蘭德《生與死》中說的一樣:「我和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
楊絳的確是不爭的。
於非議不爭對錯,她淡然冷靜;於名利不爭得失,她淡泊優雅。楊絳從不爭什麼,她只做自己想做並且認為對的事。
因為翻譯了《堂吉訶德》,並且圍繞著整本書發表了一組論文,闡述整部作品的藝術價值和存在意義,楊絳被推舉為中國翻譯家學會的理事,並多次收到西班牙駐華大使的邀訪西班牙的。
低調的楊絳並不喜歡這些,她一直都禮貌拒絕,直到推脫不過才接受邀請。
錢鍾書離世後,楊絳按照他重病時一家三口的約定,將她和錢鍾書全部的稿酬都捐贈給母校清華大學,設立「好讀書」獎勵基金,希望能夠資助那些成績優異卻家境貧寒的學生,讓他們能夠繼續讀書,看到她和錢鍾書所看到的美好世界。
楊絳的舉動,震撼了整個教育界。
但於楊絳而言,那些聲名並非她所求,她想要的不過是在自己不多的時光裡完成她和錢鍾書約定,了卻還未完成的事。
楊絳有一顆淡泊心,她的心澄澈純粹,不為浮華侵擾,她活得簡單而自在。
結束語
風雨時仰起頭,不畏時光。
輝煌中放下欲,淡泊歲月。
有欲苦不足,無欲亦無憂。願你能和楊絳一般,有一顆淡泊心,無欲無憂,於山重水複流年裡,得一份安閒自在,於錦繡繁華的時光中,得一份豁然超脫。
作者|劉穎《楊絳:淡定優雅,便是從容》
授權|春風化雨
排版|李子語
審核|阿紫
【熱點話題】關於#楊絳你有什麼看法?歡迎評論區留言,與紫翹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