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的新洲區徐古街謝店村。
美濤種植專業合作社「扶貧桃」大豐收。
貧困戶住進了安全的改建房。
武漢市城管委扶貧隊員騎摩託車奔走在扶貧路上。
新洲三店街龍丘瓜蔞種植基地帶動村民增收致富。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年,是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收官之年。10月17日,第七個國家扶貧日到來之際,我們走進地處武漢東大門的新洲區,在城市,在田野,在山村,看到了一些平凡而動人的扶貧場景。
扶貧,鍛造了幹部隊伍
鏡頭一:第一次見到姚家欣,是在村口的堰塘邊。他騎輛頗具鄉土氣息的摩託車,沿村道從稻田那頭來。停車,熄火,迎上來真誠地打招呼,領著我們去看香菇大棚、看養殖基地、看村裡的碾米廠。這些可都是他們扶貧工作隊的寶貝疙瘩哩。
姚家欣是武漢市城管委派駐新洲區徐古街謝店村的扶貧幹部。這幾年,與他一起駐村的4名扶貧幹部,在這離武漢城區近百公裡的小村裡牽頭修堰塘、清淤泥、引項目、搞產業。裡程表顯示:他們自費購置的摩託車,已經在村裡跑了2萬多公裡。因為作風紮實、真心實意為村裡發展產業、辦實事,扶貧幹部深得群眾信任。他們正是活躍在1500 平方公裡新洲土地上,許許多多扶貧隊伍、扶貧幹部的一個縮影。
新洲做法:近年來,新洲堅持抓好黨建促脫貧,加強扶貧隊伍建設。為了建強帶頭人隊伍,新洲選派147名優秀幹部到貧困村、軟弱渙散村和集體經濟薄弱村擔任黨組織名譽書記、發展顧問。採取面向社會公開選聘的方式,為全區88個建檔立卡貧困村和10個鄉村振興示範村選聘98名村幹部助理,選派38名優秀大學生村官到貧困村任職。
為了激活農村黨員隊伍,新洲開展「黨員聯戶積分爭星」活動,全區共成立102支黨員志願服務隊,聯戶幫扶3200多名困難群眾。創新實施「紅色基金」,截至2020年,共發放「紅色基金」410.6萬元,除對408名特困黨員進行了幫扶救助外,還列支119萬元支持30名有致富技能但缺乏資金的黨員創辦領辦致富項目。
為了優化駐村幫扶工作隊伍,新洲將88名市派「第一書記」納入街鎮班子成員管理,實行市、區、街和派出單位聯考聯評制度。大力開展「聯村聯戶、幫貧幫困」活動,機關事業單位黨支部與村(社區)黨支部結對,聯繫幫扶困難群眾6000多名,共建民生項目520個。
為了提高扶貧工作質量,新洲實施「精準扶貧人才服務計劃」,選聘100餘名科技扶貧指導員進駐貧困村,提供技術和信息指導。持續實施「農村村級班子人才培養工程」,依託區電大辦學,共培養900餘名「農民大學生」。 88個市派駐村工作隊和102個區派駐村工作隊、600多名工作隊員紮實開展駐村幫扶,每周「五天四夜」吃、住在村,及時幫助貧困戶解決日常生產生活困難,增進感情。
脫貧攻堅是幹部的練兵場。新洲區明確了在脫貧一線考察識別幹部的鮮明導向。2018年以來,該區共選拔19名能吃苦、肯擔當、善抓發展的優秀幹部充實到貧困街鎮領導班子中,有10名街鎮中層幹部因在脫貧攻堅工作中表現優秀提拔進入街鎮領導班子,有6名貧困街鎮領導幹部因在脫貧攻堅工作中表現優秀得到提拔或進一步使用,3名幹部因脫貧攻堅的突出表現被評為全區履職盡責拼搏趕超突出個人。
專家點評:省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蘇娜認為,打好打贏脫貧攻堅戰,根本在於有一支優秀的骨幹隊伍。扶貧是一項偉大且艱苦的事業,尤其是駐村扶貧幹部,工作生活條件往往比較艱苦。但越是艱苦環境、吃勁崗位,越是困難大、矛盾多的地方,越能磨礪幹部的品質,考驗幹部的毅力,增長幹部的才能。「人在事上練,刀在石上磨。」扶貧淬鍊的是幹部的能力,鍛造的是能打硬仗的隊伍。
扶貧,造福了鄉村百姓
鏡頭二:輕輕叩門,院門「吱呀——」一聲,打開了。肖麗探出頭來:「來了,快請進。」
新洲區三店街徐貴村村民肖麗一家,因病致貧,原來住的老房子到處漏水,一到雨天就發愁。扶貧幹部主動上門幫助解決問題,並結合實際情況,安排肖麗到村裡的瓜蔞基地工作。「一年有一萬多塊,比外面打工強,主要是還能照顧小孩、照顧家裡。」
肖麗說,現在她家不僅享受到了相關救助政策,而且住進了結實的改建房,再也不用為下雨發愁了,一家人也早就脫了貧。
10月12日,我們上門調研,肖麗的丈夫外出打工去了,她正在準備午飯。在她家轉轉,我們看到,小院子打掃得乾乾淨淨,牆角的南瓜長得茂盛。
在徐貴村千畝瓜蔞基地,我們看到綠色的藤條上結出了難以計數的瓜蔞。這不起眼的瓜蔞是渾身是寶的「金果果」,千畝瓜蔞基地正帶動徐貴村以及周邊的左橋村、石橋村的40餘戶貧困戶共同致富。
新洲做法:近5年來,新洲區共統籌整合各級資金70.78億元用於精準扶貧,重點發展扶貧產業、加強民生保障和公共服務。按照「分類扶、整體富」的原則,因地制宜,因村、因戶、因人精準施策。
為保證脫貧的可持續性,新洲通過產業扶貧「夯基礎」,5年來共投入專項財政扶貧資金58138.2萬元,建設扶貧產業項目2736個。在產業布局上,利用老區街鎮山地丘陵較多的特點,變不利地形為資源優勢,圍繞「一體」(倉埠田園綜合體)、「一線」(紅色旅遊線)、「一鎮」(鳳凰建制鎮),打造本土特色產業品牌,因地制宜重點發展茶葉、油茶、林果(苗木)、食用菌及鄉村休閒遊等農業優勢產業。全區參與扶貧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達371家,一批成規模、有特色的扶貧產業基地不斷發展壯大。倉埠的桂花苗木,鳳凰的茶葉、葡萄,舊街的白茶、油茶等,逐步形成了「公司+農戶」「公司+基地+農戶」「一村一企一品」的產業發展幫扶新模式,融入產業發展貧困戶達2829戶、7607人,佔有勞動力貧困戶的57.6%、受益總人數的43.1%,有效帶動和促進了貧困人口脫貧,也為貧困地區的長遠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為促進貧苦戶勞動力技能提升,新洲通過教育培訓為貧困人口「增技能」,並通過精準扶貧專場招聘會、村企對接活動等途徑推薦安排貧困人口務工7783人。
為預防因病致貧、因病返貧,新洲通過醫療救助「保健康」,88個貧困村完成「五化」衛生室建設。訂單培養了200名鄉村村醫;每年為全區所有貧困人口全額補助居民醫保和大病保險個人繳費。5年來,共為47150人次貧困人口住院報銷基本醫療費用23643.18萬元,為14343人次貧困人口報銷門診特殊慢性病(重症)醫療費用1717.28萬元。醫療救助「一站式」服務全面推行,貧困戶基本醫療綜合報費率達到90%以上。
為了阻斷貧窮的代際傳遞,新洲通過助學扶智「託希望」,對全區建檔立卡貧困戶子女實行從學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的「全學段」資助,5年來,共為24026人次貧困戶子女資助6024.867萬元。全區無一名貧困戶子女輟學,有效阻斷貧困的代際傳遞。
為了實現社會保障公平,新洲通過政策兜底「強保障」。從2016年到2020年,農村低保、五保標準年年遞增,低保戶保障標準從每人每月320元提高到680元,五保戶供養標準從每人每月600元提高到1280元。
為了改變貧困戶的生活面貌,新洲通過基礎建設「美環境」。對983戶貧困戶進行了危房改造。新建農村公路272公裡。88個貧困村全部達到市「清潔村」標準,村灣道路、寬帶網絡、農村公交實現「村村通」,每村都建有標準化衛生室、農家書屋、文化廣場,貧困地區、貧困人口的社會公共服務水平不斷提升。
專家點評:省委黨校副教授李珊珊認為:扶貧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在民生保障上下足繡花功夫,努力提高保障品質。「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扶貧工作做得怎麼樣,關鍵要看老百姓的日子過得怎麼樣。
脫貧,提振了幹群精神
鏡頭三:「從前,最愁的就是掙不到錢。如今,我想的是怎麼把魚養大、賣個好價錢,帶動更多鄉親一起幹。」在新洲區倉埠街盛咀村養殖場旁,李清梅給我們講她的生意經,思路清晰,充滿自信。
2018年,貧困戶李清梅一家在村兩委、駐村工作隊和武漢農商行的幫助下,申請到政府貼息的扶貧小額貸款,發展魚塘養殖。「去年我養魚除去成本賺了近2萬元,接下來我想擴大養殖規模,再多流轉一些荒地。」經濟收入增加、生活水平提高,還有明顯改善的生產生活環境,讓這個曾經家徒四壁、一貧如洗的家庭煥發出勃勃生機。
新洲做法: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把扶貧工作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2015年10月,精準扶貧的號角在全國範圍內正式吹響。按照中央、省、市的統一部署和「精準扶貧、不落一人」的總體要求,新洲區委區政府堅持把脫貧攻堅作為最重大的政治任務和最重要的民生工程,全面動員,全民上陣,統籌整合各方資源,舉全區之力投入脫貧攻堅戰。歷經5年堅持不懈地艱苦奮鬥,脫貧攻堅取得了決定性勝利,圓滿完成了既定的減貧目標任務。
2015年,通過精準識別,新洲區共確定8個老區街鎮、88個貧困村、7139戶、21833名貧困人口。
2018年,全區建檔立卡88個貧困村、全部貧困人口脫貧出列,農民人均年收入由2015年的15923元增長到2019年的22097元。農村貧困地區環境不斷改善,貧困人口的社會公共服務水平和生產生活條件穩步提高。
專家點評:湖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徐信華表示,從貧困戶到脫貧戶再到致富戶,一路走來,一些貧困戶「依」的是精準扶貧政策,「靠」的是自身堅定的發展信心。扶貧,關鍵在於扶志,在於激蕩困難群眾靠自身努力,創造更美好生活的精氣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