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人《王之渙墓誌》:勁健爽利,樸茂雄強,灑脫自然

2020-12-14 石不言齋

《王之渙墓誌》,全稱《唐故文安郡文安縣尉太原王府君墓志銘》,唐天寶二年(743)刻立。志呈正方形,長、寬均36釐米,24行,滿行24字,共545字。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出土於河南洛陽。原石由國家博物館收藏。

王之渙墓誌

王之渙為唐代著名詩人,其詩作《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和《涼州詞》(黃河遠上白雲間)可謂膾炙人口。惜其官職低微,史書無傳。《王之渙墓誌》的出土,為研究王之渙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一、《王之渙墓誌》主要內容及「旗亭畫壁」的故事

王之渙(688年-742年),字季凌,是盛唐的邊塞詩人之一,與岑參、高適、王昌齡一同被世人稱為唐代「四大邊塞詩人」。可惜他的詩歌散失嚴重,傳世之作僅六首,輯入《全唐詩》中。王之渙在兩唐書均無傳。

撰寫王之渙墓志銘的是一個名叫靳能的人,當時他擔任河南府永寧縣尉,他與王之渙堂弟王之鹹是僚屬關係,和王之渙屬同一級別。志未署書丹者姓名。有人推測書丹者為唐著名書法家張旭或其弟子鄔彤,但無可考。

志文稱:「公名之渙,字季凌,本家晉陽,宦徙絳郡,即後魏絳州刺史隆之五代孫。曾祖信,隨朝請大夫著作佐郎,皇蒲州安邑縣令。祖表,皇朝散大夫,陽翟丞,瀛州文安縣令。父昱,皇鴻臚主簿,雍州司士,汴州浚儀縣令。公即浚儀第四子。」

墓志銘說王之渙卒於天寶元年(742年)二月,享年55歲,推之可知生於武后垂拱四年(688年)。墓誌稱王之渙「幼而聰明,秀髮穎悟。不盈弱冠,則究文章之精;未及壯年,已窮經義之奧」,以門子身份調補冀州衡水主簿。

王之渙畫像

因為王之渙「孝聞於家,義聞於友,慷慨有大略,倜儻有異才」,因此得到了衡水縣令李滌的特別賞識。722年,李滌將年僅18歲且「性含謙順,德蘊賢和」的三女兒許配給已經35歲的王之渙。

726年,由於受到小人的誣陷攻擊,王之渙憤然辭官而去,「遂化遊青山,滅裂黃綬。夾河數千裡,籍其高風;在家十五年,食其舊德。雅談珪爵,酷嗜閒放。」就這樣,王之渙或居家閒散,或遠遊塞外,過了15年自由的生活。

十五年後,由於一些親朋好友不斷勸他入仕,王之渙又於742年補文安郡文安縣尉。任職期間,王之渙為官清正,心繫百姓。可是,任職不久,王之渙身患重病,不幸於742年去世,享年55歲。

在墓志銘中,靳能對王之渙的詩極力推崇,「嘗或歌從軍,吟出塞,皎兮極關山明月之思,蕭兮得易水寒風之聲,傳乎樂章,布在人口」。他對王之渙的文採埋沒也十分惋惜,「至夫雅頌發揮之作,詩騷興喻之致,文在斯矣,代未知焉,惜乎!」

唐代薛用弱《集異記》所載「旗亭畫壁」故事,可說明當時人們對王之渙詩名的崇拜。

開元中,王之渙與王昌齡、高適齊名。一日天寒微雪,三人共來旗亭小飲,正好有10多個梨園伶官和四位著名歌妓也來此會宴,他們三人便在旁邊一面烤火一面觀看。王昌齡提議說,我們各擅詩名,究竟誰勝於誰,今天我們可看她們所唱誰的詩多,誰便為優者。第一個歌妓唱的是王昌齡的「一片冰心在玉壺」,王昌齡在壁上為自己畫了一道。第二個唱的是高適的「開篋淚沾臆」,高適也為自己畫了一道。隨後王昌齡又添得一道。王之渙說,這幾位為普通歌妓,唱的都是下裡巴人。應看那位最佳的歌妓唱的是誰的詩。若唱的不是我詩,剛終身不敢與你們二位爭衡了。待那名妓唱時,果然為王之渙之詩,三人不覺開心笑起來。諸伶因他們大笑而見問,知是王之渙等,非常高興,即拜請他們入席。旗亭畫壁,遂成典故。

二、《王之渙墓誌》的發現及其書法藝術特色

上世紀30年代初,洛陽地區盜墓成風,許多古人墓誌被挖掘出土,並被低價拋售。1932年,國民黨元老、金石學家、愛國人士李根源在洛陽收購了93塊唐代墓誌,從河南運到蘇州珍藏。在這93塊唐代墓誌裡面,其中有一塊就是《王之渙墓誌》。

1932年秋,國學大師章太炎先生在蘇州講學期間,李根源請章太炎題寫「曲石精廬藏九十三唐志室」的室名,並將《王之渙墓志銘》拓本呈給章太炎鑑別,章太炎看後十分驚喜,並為墓誌題跋。其中寫道:「印泉(李根源)在洛得唐人墓誌九十三石。此王之渙一石……即是盛唐詩人王之渙無疑……誦其詩而不悉人之行事,得此石乃具詳本末,真大快也……若王為文安縣尉,及其平生高節,非此石孰為傳之?」

1937年日軍攻佔蘇州,為了保護這些珍貴的墓誌,李根源連夜將這批墓誌運到了小王山,沉到山下關帝廟前的水池中。解放以後,李根源將這批唐代墓誌全部捐獻給國家,其中大部分被南京博物院收藏,王之渙墓誌則調至北京,藏於中國歷史博物館(今國家博物館)。

張旭書《嚴仁墓誌》
鄔彤書《侯知什墓誌》

出土以來,學者對其研究多歷史考證,很少涉及其書法藝術。2018年10月,趙啟斌曾在《中國書畫報》介紹此志的書法藝術價值,稱其「寬博古茂,豐肥剛健」,並說從書風上與張旭書寫的《嚴仁墓誌》相近,疑為張旭所書。然細觀《王之渙墓誌》,其字體中宮緊密,厚重雄渾,與《嚴仁墓誌》差異較大,應不是張旭所書。

相關焦點

  • 【普林小虎隊】《登鸛雀樓》(唐.王之渙)
  • 詩詞學習丨《登鸛雀樓》【唐】王之渙(第10天)
    「千裡」「一層」,都是虛數,是詩人想像中縱橫兩方面的空間。「欲窮」「更上」詞語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這兩句詩發表議論,既別翻新意,出人意表,又與前兩句寫景詩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緊密,從而把詩篇推引入更高的境界,向讀者展示了更大的視野。也正因為如此,這兩句包含樸素哲理的議論,成為了千古傳誦的名句,也使得這首詩成為一首千古絕唱。
  • 《唐故馬府君夫人墓誌》,彰顯唐墓誌書法的魅力
    點上方藍字可免費訂閱關注——————江蘇書協——————《唐故馬府君夫人墓誌
  • 王之渙只留下了六首詩,但還是無冕之王
    唐玄宗開元十四年(726年),王之渙任冀州衡水主簿,賦《宴詞》、《送別》。為盛唐邊塞詩人之一。「黃河遠上白雲間」,僅七個字,祖國壯麗山河景色躍然紙上。可惜他的詩歌散失嚴重,傳世之作僅六首,輯入《全唐詩》中。王之渙這六首絕句,可以說首首都是好詩。
  • 王之渙 |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王之渙,盛唐邊塞詩人,與岑參、高適、王昌齡一同被稱唐代「四大邊塞詩人」。他寫西北風光的詩篇頗具特色,大氣磅礴,意境開闊,熱情洋溢,韻調優美,朗朗上口,廣為傳誦。其詩用詞十分樸實,然造境極為深遠,令人裹身詩中,回味無窮。可惜他的詩歌散失嚴重,傳世之作僅六首,收入《全唐詩》中。
  • 王之渙用一首最「轟動」的《涼州詞》,紀念一群被忘卻的人
    位於河西走廊東段的涼州一直是絲綢之路的要衝,也是中原和西域的交通樞紐,自然,這裡也成了西域音樂進入中原的第一站。 去邊塞的詩人要麼是為求取功名,要麼是仕途不順,這是個令人傷心的事實,王之渙就屬於後者。
  • 詩詞鑑賞--涼州詞(王之渙)
    涼州詞唐·王之渙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作者介紹】  王之渙(688~742),字季凌,絳郡(今山西新絳縣)人,盛唐時期的詩人。王之渙的邊塞詩大氣磅礴,意境開闊,廣為傳頌。但他的作品散失嚴重,只餘6首,均錄入《全唐詩》中。【注 釋】  涼州詞:又名《出塞》,是當時流行的一首曲子《涼州》配的唱詞。  遠上:遠遠望去。「遠」一作「直」。
  • 王之渙:存詩僅6首卻極負盛名的大唐邊塞詩人
    王之渙與王昌齡、高適、岑參並稱唐代著名的"四大邊塞詩人",由於他所寫的很多詩現已失佚,無法全面總結其卓著的文學成就。
  • 身臨被唐代詩人王之渙「打call」的名樓是一種什麼體驗?
    身臨樓閣,穿過雕梁畫棟,信步樓臺,唐代詩人王之渙的銅像巍然矗立在眼前。他左手持卷,右手揮毫,千古佳句在胸中徘徊激蕩,於是,「詩因樓出,樓因詩名」,鸛雀樓更成為了文人墨客們登高賦詩的勝地。王之渙銅像 王怡婷/攝1222年,金元光元年,鸛雀樓毀於金元對峙的戰火,後因黃河水泛濫,河道擺動頻繁,其故址難以尋覓。1997年12月,永濟市政府在黃河岸畔破土動工,拉開了鸛雀樓復建工程的序幕,這是鸛雀樓自元初毀滅700餘年後的首次重建。2002年9月26日,新鸛雀樓落成開始接待遊人。
  • 詩詞啟蒙——王之渙
    王之渙 唐(688-742)王之渙,字季凌,并州人,是盛唐時期的詩人。豪放不羈,常擊劍悲歌,其詩多被當時樂工制曲歌唱,名動一時,常與高適、王昌齡等相唱和,以善於描寫邊塞風光著稱。關於此詩還有這樣一個故事:唐代薛用弱的《集異記》記載:唐玄宗開元間,王之渙與高適、王昌齡到旗亭飲酒,遇梨園伶人唱曲宴樂,三人便私下約定以伶人演唱各人所作詩篇的情形定詩名高下。王昌齡的詩被唱了兩首,高適也有一首詩被唱到,王之渙接連落空。輪到諸伶中最美的一位女子演唱了,她所唱則為「黃河遠上白雲間」。王之渙甚為得意。
  • 《陳尚仙墓誌》:迄今發現的徐浩最早書法作品
    《陳尚仙墓誌》與徐浩《陳尚仙墓誌》出土時間很晚,於2003年春出土於河南洛陽紅山鄉,時任右拾遺的徐浩書寫。作為皇家御用書法家的徐浩自然也是要迎合上意,順應時風,無法擺脫這種審美影響。但是直到徐浩成熟期,他都試圖在勁健厚重與清雅逸遠中找到結合點,卻總難掩經營之跡,成熟期的作品逸韻減弱,勁健愈強,又稍具凌人的盛氣。放到大環境看,他的一生書風變化很小,這可能與他久居館閣「寵遇罕與為比」的經歷有關。
  • 一天一首古詩詞:涼州詞(王之渙)
    涼 州 詞【唐】王之渙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 名家朗誦《登鸛雀樓》作者:王之渙 | 朗誦:杜橋
    始建於北周 ,由於樓體壯觀,結構奇巧,加之周圍風景秀麗,唐宋之際文人學士登樓賞景留下許多不朽詩篇,以王之渙《登鸛雀樓》最富盛名。1997年12月,該樓的復建工程開始,2002年9月26日,新鸛雀樓落成並開始接待遊人。新建的鸛雀樓為仿唐形制,四簷三層。
  • 氣勢不輸王之渙,詩人暢當登鸛雀樓賦詩:天勢圍平野,河流入斷山
    古代詩人初登高樓,往往驚詫,遊目四野,所以常常詩興大發,逸興遄飛,優秀作品成堆湧現。崔顥《黃鶴樓》有句:「故人已乘白雲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杜甫《登嶽陽樓》有句:「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王勃《滕王閣記》題詩:「畫棟朝飛南浦雲,珠簾暮卷西山雨」;王之渙《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 王之渙《送別》:楊柳東風樹,青青夾御河
    《送別》【唐】王之渙楊柳東門樹,青青夾御河。近來攀折苦,應為別離多。對於唐朝詩人王之渙,明確知道其人的,大抵是因為「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這一名句。王之渙遺留下來的詩歌作品,一共只有六首,其餘大多失傳。真的太過遺憾。據史載,在當時的詩壇上,王之渙其實挺活躍的,和同代詩人高適、王昌齡等多有詩歌唱和,許多詩作被人譜曲傳唱。然而,既然如此,為何會流傳下來如此之少呢?難以回答。王之渙的絕句,大多比較清爽豁達,沒有那麼多的浮糜,也並不顯得繁麗。
  • 涼州詞二首(王之渙)
  • 康裡巎巎草書《漁父辭》,灑脫勁健!
    康裡巎巎的字既有很深的功力,又有勁健清新、純淨灑脫的神韻。從王字起家,又吸收醉素、張顛的狂放,孫過庭《書譜》的俊秀,形成個人風格:行筆迅捷,線條極為流暢,字形較長,風姿疏展挺拔。自謂一日可寫一萬字,未嘗以力倦而輟筆。流暢是一種特殊的美,流暢而不浮滑,更顯出康字的深厚功底。《書史會要》認為「正書師虞永興,行草師鐘太傅、王右軍。筆畫遒媚,轉析圓勁」。
  • 唐代手書墓誌《田行墓誌》欣賞
    《田行墓誌》第一磚 《田行墓誌》書寫於唐開元十一年(723年)。早年間出於河南洛陽,現不知所歸。在李淵代隋自立已成路人皆知的情形之下,對於忠於隋王室,不願仕唐的田禎來說,歸隱或許是最好的選擇。其子田鄰,與其父一樣,亦不泯其忠節,在唐朝建立後的二十八年,仍舊堅守不仕,正如志文所言:「太宗皇帝貞觀廿二年,有制稜楊,拜散騎常侍,佯狂不仕。」
  • 旗亭畫壁:王昌齡、高適、王之渙三位邊塞詩人的詩歌較量
    唐玄宗時期,同為邊塞詩人的王昌齡、王之渙、高適都在東都洛陽留學,這時候的他們都都還沒有當官,因為互相對對方傾慕所以便約定有機會要小聚一番。在一次冬天,天上下著小雪,三位詩人來到酒樓小酌,忽然看到十幾位梨園弟子聚會,於是三人便悄悄過去看他們表演節目。
  • 唐偉大詩人李白詩中有酒酒中有詩
    酒意象的運用展現了詩人豐富的內心世界——豪邁、灑脫、及時行樂、感時傷逝、縱情山水間的愜意,以及叩問永恆的深沉。,玉盤珍羞直萬錢《行路難三首》 唐·李白10.歡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揮《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 唐·李白11.北鬥酌美酒,勸龍各一觴《短歌行》 唐·李白12.酒後競風採,三杯弄寶刀《白馬篇》 唐·李白13.魯酒不可醉,齊歌空復情《沙丘城下寄杜甫》 唐·李白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