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網8月18日訊(記者 王雅茜)多年前,濟南商河縣玉皇廟鎮的瓦西村是個典型的以傳統糧棉種植為主的貧困村,近年來,瓦西村不斷探索發展多元化農業發展路徑,當地的生態優勢、自然資源等正在轉化為經濟優勢。2015年,山東省農科院農業科技創新工程果樹品牌團隊首席專家、山東省果樹研究所副所長李勃博士及其團隊研究的葡萄種植新技術,給瓦西村現代農業的發展送來了滿園春風。
一畝葡萄限產3000斤卻能賣高價
「大家都不捨得,我先來!」2015年,瓦西村村委書記常延富帶頭砍掉了自己葡萄園裡近一半的葡萄,一穗穗一顆顆的葡萄落滿了整個葡萄園。長出來的葡萄還要再砍掉,常書記為啥要這樣做?
原來這與李勃博士提出來的「限產提質」有關。李勃告訴記者,葡萄畝產達到6000斤,極端的甚至超過10000斤,果實品質差,商品率低,高產不高效。
「通過多年實驗,我們針對瓦西葡萄每個品種確定了最佳經濟產量,平均畝產高檔果3000斤左右。」李勃說。在限產的同時,李勃還教給瓦西村的葡萄種植戶運用標準化花果管理技術,進行果穗整形,不濫用激素農藥,生產的葡萄外形美觀,著色均勻,香氣濃鬱,糖度18度以上,售價是普通葡萄的5倍以上。
「限根避雨」模式為葡萄樹撐起「保護傘」
魯網記者從瓦西村葡萄種植示範基地看到,在一列列的葡萄架上方,覆蓋著一層農用薄膜。李勃向記者介紹,這是瓦西村葡萄基地主推的避雨栽培技術。通過避雨栽培,葡萄樹上方像打了一把「保護傘」。「多數病害通過雨水傳播,通過避雨栽培可以大幅減少病害的發生,減少噴藥次數65%以上。」
記者了解到,我國夏季高溫多雨,降雨主要集中在5-8月份,而此時正是葡萄生長發育及果實成熟的重要時期。該氣候條件下,極易導致葡萄霜黴病、炭疽病、白腐病等病害的流行爆發,對葡萄的產量與品質影響很大,但避雨栽培的出現,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這一問題。
據李勃介紹,山東屬於雨熱同期氣候,今年雨水又是往年一倍以上,高溫高溼,葡萄很容易出現裂果。避雨以後,可以明顯減少裂果,葡萄樹的根系也會變得乾燥,有利於上色。此外,瓦西村近年來經常會發生倒春寒和冰雹災害,這層塑料薄膜在抵禦不良氣候中發揮了保花保果的重要作用。
其實,看似普通的葡萄園裡還藏著別的「門道兒」,李勃向記者介紹,基地裡每棵葡萄樹都行進了限根栽培,通過挖定植溝,鋪設隔離材料,把葡萄根系限制在一定範圍內。根系集中,便於肥水管理和調控,降低了土壤改良成本,在鹽鹼地同時具有隔鹽的作用。
「運用限根栽培鹽分上不來,養分、水分也下不去,勞動成本大大降低。通過這種栽培模式,還可以促進葡萄提早上色,上糖,調節樹勢,減少肥水滲漏,利於生態保護。」李勃說。
「錢袋子」鼓起來 好技術讓村民樂開了花兒
因為種植葡萄前期的投入成本較高,不少村民都不願種,15年瓦西村只有53畝葡萄地,在李勃博士的技術指導和常延富的帶領鼓勵下,目前瓦西村葡萄種植規模200畝左右,實現了群眾、村集雙增收,把瓦西品牌推向全國。
常書記給記者算了筆帳,運用李勃博士的「雙限避雨栽培」技術,可以降低生產成本30%以上,每畝增加純收益至少5000元。常延富介紹,畝產6000斤的時候,在市面上賣兩三塊錢,現在限產到3000斤,產量雖然較少了一半,但葡萄的品質好了,每斤能賣到10元左右,一畝地淨收入3萬多。
常延富說,一開始和村民說限產3000斤,有的種植戶比較質疑,為了產量不按要求來,結果這些種植戶種出來的大果樹出現了爛果,品質跟不上,果子賣不到好價錢,後來他們逐漸也按這個方法來了。另外,立秋以後如果不避雨,冷熱分明,霜黴病就上來,噴藥都來不及,整棵果樹就死了,對於李勃博士的技術,村民們都很認可!
「這幾年李所長風裡來雨裡去,經常忙的連飯也吃不上,我們村的村民都很喜歡他。」常書記笑著說。「李博士和我們村的種植戶有單獨的群,每次在群裡得知李所長要來,村民都會提前趕到地裡和李所長見面,聊一聊自己家葡萄近期的長勢。」
深入生產一線,深入田間地頭,在去往瓦西村的路上,李勃走了五年,按照他的話說「這一路上有的是酸甜苦辣,能讓農民致富就是我的目標」。
葡萄種植只是瓦西村發展的一個縮影,原來的一個個破舊小鄉村正孕育出新的發展活力。常書記笑著說:「你對植物好,你精心管理栽培,它就給你好的結果,有了農科院李博士的技術指導,我們更加有信心把產業發展下去,今年葡萄亮晶晶的,黑得像瑪瑙,綠的像翡翠,可漂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