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脂肪和高碳水頻繁切換,可以嗎?

2020-12-23 騰訊網

喵喵這幾天

收到了一些很有意思的提問:

我生酮x天瘦了好幾斤了

這幾天特別想吃碳水

能不能吃兩天碳水再繼續生酮?

這個問題十分具有代表性

本喵覺得有必要給大家「嚴肅」科普

揭秘1:生酮之後為什麼渴望碳水

從理論上來說,由於高脂肪中蛋白低碳水的飲食配比,大部分小酮人都感覺生酮帶來的飽腹感很強,食慾相應降低,也沒有很想吃碳水化合物。

但是,這只是「理論上」,理論和實際差了也就十萬八千裡吧 ̄□ ̄||……

很多小酮人覺得生酮之後對碳水的渴望呈指數倍上升,並且很可能由一塊餅乾或一口軟歐開始,一不做二不休,開啟了一整天的碳水之旅。

其實在某些特殊狀況下,我們對碳水化合物的食慾會增高:

1.適應期(adaptive phase)

大腦適應葡萄糖匱乏是需要一段時間的,在生酮飲食剛開始的1~3周,我們對碳水的欲望最明顯,但這種欲望越到後來就越淡。

所以,如果你還剛開始生酮飲食沒多久,這種對碳水的渴望是很正常噠,只要自己平穩心態,每天吃飽吃好,就能平穩度過適應期。

2.熱量攝入(caloric intake)

生酮飲食的減重效果自然是很好的,但是生酮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則就是要「吃飽」,換句話說:熱量攝入要充足。

很多小酮人特別是剛剛接觸生酮的人,為了追求短期內效果最大化,生酮的同時把熱量攝入壓到很低。殊不知,生酮飲食中如果能量攝入過低,可能導致對碳水化合物的欲望增高,而且伴隨強烈的飢餓感

所以建議那些使用「生酮飲食+卡路裡限制」的酮學們,如果覺得自己的食慾難以控制,可以嘗試在自己的飲食中多加入一些脂肪。否則身體會以為你要餓死了,給你的大腦發送「快去大吃一頓」的信號,很容易導致暴飲暴食。

3.社交需要(social contact)

人是需要社會交往的,並且和傾向於做出和同伴相似的選擇,所以你周圍的人對食物的選擇也會對生酮造成影響。舉個最常見的例子:

你的好友邀請你今晚參加Ta的生日宴會,吃飯的時候你忍住了,沒碰高碳水美食(啊!高碳水+高脂肪乃人間至味!也是長胖神器哈哈哈),也沒喝帶酒精的飲料(酒裡面有大量碳水,會影響生酮),但是最後的最後,壽星親自切了蛋糕遞到你手上,你還能當眾拒絕嗎?

4.情緒化進食(emotional eating)

最後一個也是最迷的一個~( ̄▽ ̄)~*

有時候我們明明肚子是飽的,卻無緣無故特別想吃東西,尤其是在壓力大、生氣、沮喪的時候……這種行為幾乎人人都有過:酒鬼會在酒精中尋求安慰,而大部分人能從食物中獲取安慰,尤其是能快速升高血糖的食物——碳水化合物。

揭秘2:攝入碳水之後會發生什麼

情況1:只是多吃了一點點

(比如一塊奧利奧餅乾)

可能不會有大影響,生酮狀態可以維持,血酮會低一點,但不低於0.5mmol/L, 持續時間大概2、3個小時,然後就恢復了。但是也有對碳水耐受性較差的小酮人直接掉出生酮狀態

一般長期生酮適應的人,能夠接受更多碳水而不被踢出生酮狀態,但是具體能耐受多少是因人而異的。

情況2:吃了一頓飯的碳水

(比如一碗麵條或兩碗飯或一個麵包)

首先,多吃一碗500~700kcal的麵條可能並不會對體重造成太大影響,但是對小酮人來說,更重要的是,這碗麵條改變了你的代謝狀態

大量的碳水在小腸內吸收

血糖升高,胰島素升高

因為身體有了糖作為燃料,不再需要產生酮體,脂肪分解和產酮的過程戛然而止

胰島素把吸收的糖作為糖原儲存起來(身體肝臟和肌肉儲存糖原的數量大約為200~500g,相當於800-2000 大卡熱量)

如果這時立馬恢復生酮,身體又會慢慢用盡糖原(基礎代謝每小時消耗6-9g,如果輔以運動,肌肉可以快速吸收血糖、燃燒能量、迫使肝臟轉化肝糖原維持血糖,加速糖原的消耗)

肝糖原用完之後,肝臟重新開始產酮

血酮逐步升高,恢復之前的生酮狀態

在這種情況下,恢復的速度與你攝入碳水之後的飲食、運動密切相關。如果18 個小時內沒有再攝取碳水,並且搭配適量運動,人體糖原將會耗盡後會重新轉成為產酮狀態。好了,你成功滿血復活!

情況3:放飛自我,從早吃到晚

這種情況,你第二天可能不得不面對以下事實了……

精神好:身體突然有了多餘的葡萄糖給身體供能,可能會感覺很亢奮,整個人突然能量滿滿。

體重上升:每克碳水儲存為糖原都需要綁定3-4g水,在肝糖原肌糖原滿載的條件下,身體會多存儲約1斤的水分;此外,胰島素的升高促使身體存留更多的Na+,也會進一步儲水。

更渴望碳水:糖能夠刺激大腦的獎賞中樞。當我們進食大量糖的時候,大腦分泌多巴胺(dopamine),這個過程有點類似毒癮(〃>皿<)。所以爆碳水後的2-4天之類,我們可能會時不時的特別渴望更多碳水……

各種副作用:水腫是肯定的,畢竟身體存了這麼多水分;第二常見的可能就是脹氣,肚子鼓鼓的,感覺沒辦法消化碳水化合物;另外還有人會出現長痘、腹瀉、屁多等情況。

揭秘3:高碳和高脂頻繁切換行嗎?

講到這裡,可能有小酮人會提問:攝入碳水帶來的全是壞處嗎?

答案是否定的。

長期來看,一頓卡路裡適當的高碳水餐可能帶來以下好處:

皮質醇(cortisol)

瘦素(leptin)

甲狀腺素(thyroid)

就是因為這些潛在好處,有很多健身界的人會使用碳水循環(Carb Cycling)幫助最大化減脂和增肌,打破生酮飲食的瓶頸。其主要方法是間歇性的吃一頓適當的高碳水餐,用來幫助調節體內激素,同時也可以增強高強度運動的表現。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碳水循環要求健身者對碳水攝入的時間和數量把控非常準確,否則很容易造成增脂的反作用。

那麼對於絕大多數小酮人而言,在沒有實操經驗的情況下,碳水循環並不是首選

畢竟,爆碳水之後恢復生酮飲食,還需要經歷一次慘痛的適應期:

如果你之前已經完全適應了生酮,那麼在幾天之內恢復生酮飲食,應該不需要再重新經歷一次適應期。

如果你之前一直沒有完全適應生酮,或者你爆碳水後沒有立即恢復生酮飲食,那麼你的身體各器官可能會需要重新適應酮體作為燃料,相應的,你也可能會再經歷一次適應期。

所以在這裡,喵喵並不是特別推薦大家頻繁切換高碳水和高脂肪飲食模式哦~畢竟每一次切換,身體都要對整個代謝做出極大的適應和調整,次數多了肯定是不好的。

而且就原問題來說,剛瘦下來幾斤就吃碳水,體重重新上升,如果自己控制不住,很可能反彈到比生酮之前還高Σ(⊙▽⊙"a~

最後的最後,喵喵想跟大家說,生酮飲食不是「囚牢」,而是一種值得享受的生活方式。

大家可以通過嘗試不同菜譜、抱成團相互鼓勵、通過運動解壓等方式緩解自己對碳水的渴望。

如果你選擇要吃碳水,那麼就放寬心,去細細品嘗它的每一口,體驗每一口碳水帶來的愉悅感,吃好了就停下來,千萬不要胡吃海塞也不要過分自責。

食物本無罪,它給我們帶來應該是愉悅和享受。

參考文獻(向上滑動閱覽)

[1]Cai QY, Zhou ZJ, Luo R, et al. Safety and tolerability of the ketogenic diet used for the treatment of refractory childhood epilepsy: a systematic review of published prospective studies. World J Pediatr. 2017;13(6):528-536. doi:10.1007/s12519-017-0053-2

[2]Jagadish S, Payne ET, Wong-Kisiel L, Nickels KC, Eckert S, Wirrell EC. The Ketogenic and Modified Atkins Diet Therapy for Children With Refractory Epilepsy of Genetic Etiology. Pediatr Neurol. 2019;94:32-37. doi:10.1016/j.pediatrneurol.2018.12.012

[3]Nutt DJ, Lingford-Hughes A, Erritzoe D, Stokes PR. The dopamine theory of addiction: 40 years of highs and lows. Nat Rev Neurosci. 2015;16(5):305-312. doi:10.1038/nrn3939

[4]Parekh PK, Ozburn AR, McClung CA. Circadian clock genes: effects on dopamine, reward and addiction. Alcohol. 2015;49(4):341-349. doi:10.1016/j.alcohol.2014.09.034

[5]Lichtenberg NT, Lee B, Kashtelyan V, et al. Rat behavior and dopamine release are modulated by conspecific distress. Elife. 2018;7:e38090. Published 2018 Nov 28. doi:10.7554/eLife.38090

[6]Leites GT, Cunha GS, Chu L, Meyer F, Timmons BW. Energy substrate utilization with and without exogenous carbohydrate intake in boys and men exercising in the heat. J Appl Physiol (1985). 2016;121(5):1127-1134. doi:10.1152/japplphysiol.00535.2016

[7]Wu G. Dietary protein intake and human health. Food Funct. 2016;7(3):1251-1265. doi:10.1039/c5fo01530h

[8]Sairam MR. Role of carbohydrates in glycoprotein hormone signal transduction. FASEB J. 1989;3(8):1915-1926. doi:10.1096/fasebj.3.8.2542111

[9]Nishino K, Sakurai M, Takeshita Y, Takamura T. Consuming Carbohydrates after Meat or Vegetables Lowers Postprandial Excursions of Glucose and Insulin in Nondiabetic Subjects. J Nutr Sci Vitaminol (Tokyo). 2018;64(5):316-320. doi:10.3177/jnsv.64.316

相關焦點

  • 低脂肪飲食,高蛋白飲食,低碳水飲食哪種更減脂?
    低脂肪飲食,高蛋白飲食,低碳水飲食低脂肪飲食:優點:脂肪的熱量是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質的2倍還多。控制了脂肪攝入可以降低總能量的攝入,並且脂肪非常容易儲蓄體內,單位重量脂肪也比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質具有更低的飽腹感。通過減少脂肪飲食能讓體重降低4-5kg/年。
  • 高碳水早餐,讓你越吃越胖;低碳水早餐,減肥還健康
    這些高碳水食物,可以迅速填滿了你的胃,讓你在短時間內快速獲取能量和『幸福感』。坊間有養生傳言:「早吃碳水,午吃肉,晚上吃夠維生素」,這樣吃可以提高新陳代謝,幫助減肥。高碳水早餐,讓你越吃越胖一大早的包子、油條、米線……會打破你燃脂模式,轉而瘋狂囤積脂肪,還能讓你越吃越餓,越吃越胖,不信?
  • 低碳水,高脂肪飲食後,我瘦了55公斤!腰圍瘦了40cm!棒極了
    他們說:只吃培根和雞蛋,牛排和黃油就可以減肥,我想試試。但是主流媒體譴責阿特金斯是一種荒謬甚至危險的時尚:脂肪會阻塞您的動脈,使您心臟病發作!因此我放棄了這個主意,畢竟,他們才是專家。他給我介紹了低碳水、高脂肪飲食的方式,此後,我花了幾天時間進行了學習,這時候,我終於明白了我為什麼一直這麼胖,一直瘦不下來的原因:我可能是胰島素抵抗患者,長期高碳水飲食,長期激胰島素,就可能導致胰島素抵抗,導致肥胖,還會導致其他很多疾病。
  • 減脂時,飲食應該控制攝入脂肪還是碳水?
    夏天我會拿牛油果、香蕉、黑芝麻、牛奶一起榨汁,不過泥萌也可以搭配別的水果,真心喜歡牛油果和香蕉牛奶一起榨汁,味道簡直啦!快去試試,不好吃找我,都不用放糖的那種。偶爾興趣一濃還會把牛油果做成一道蔬菜水果沙拉,可以當做晚餐來吃哦!
  • 那些年,沒被當碳水的高澱粉食物
    擇日不如撞日,今天就和 Keep君 一起細數下那些年,沒被我們當成碳水吃的 36k 真碳水吧(順便回想下自己是咋胖起來的)。慄子真的這麼可怕嗎?糖炒慄子的主角是板慄,和傳統認知裡帶硬殼就是堅果、可以補充優質脂肪酸不同,板慄脂肪含量很低,而澱粉含量較高。也不知道什麼時候,坊間就傳出了吃 6 個慄子等於一碗飯的驚人言論。
  • 你知道嗎?以主食為主的高糖高碳水早餐是你肥胖的根源!
    沒錯,諸如包子,油條、米線、胡辣湯、油餅、燒餅、稀飯這些食物幾乎佔據了我們大多數國人的早餐餐桌上的C位,這些高碳水的食物可以迅速填滿你的胃,讓你在短時間內迅速獲得能量的幸福感。坊間是不是有個傳言說「早上吃碳水,午餐吃肉,晚上多吃維生素」,這樣吃可以提高代謝,幫助減肥。
  • 每天吃多少碳水,才能減肥?10種簡單方法減少碳水攝入量!
    (私信回復關鍵詞【碳水化合物】)低碳飲食,更容易燃燒脂肪嗎?低碳飲食會大大降低血液中的胰島素水平,胰島素是一種將葡萄糖(由碳水化合物轉化而來)帶入細胞的激素。胰島素的一個主要功能是儲存脂肪,並促使腎臟儲存鈉,這就是高碳水化合物飲食會導致體內水分過剩的原因。
  • 為什麼說生酮飲食(高脂肪、低碳水)就是一場騙局?
    為什麼脂肪要變成酮體呢?因為如果沒有酮體,人體在低碳水攝入的狀態下就無法正常運轉:有些身體組織(主要是大腦和神經系統)不能使用直接使用脂肪酸作為能源,在它們需要能源的時候,會先找葡萄糖,如果葡萄糖不夠用,就得找酮體頂上去。生酮過程,就是在葡萄糖不充足時,提供備用能源的過程。酮體的產生,一定是由碳水攝入不足引起的。
  • 多吃蔬菜能減肥嗎?警惕一些高碳水的「偽蔬菜」,小心越吃越肥
    多吃蔬菜就能減肥嗎?別太天真了!有的人改吃素一段時間後,發現身材反而越來越胖了,根本沒有瘦下來,這是為什麼呢?,你需要警惕一些高碳水的「偽蔬菜」,小心讓你越吃越肥!常見的豌豆、土豆、淮山、蓮藕、紅薯、玉米都是高碳水的「偽蔬菜」,它們是不能過量食用的,容易讓你發胖。比如:100g豌豆含有21g碳水化合物;而100g米飯含有25g碳水化合物,二者幾乎不相上下。當身體攝入過多的碳水化合物,血糖指數就會上升,胰島素就會分泌,脂肪合成速度就會提高。
  • 減脂期間,如何管理碳水、蛋白、脂肪的攝入,讓你慢慢瘦下來?
    普通人每天的碳水攝入量在5-6g/每公斤,蛋白是0.8-1.2g/每公斤。想要減肥瘦下來,你需要提高蛋白攝入,適當降低碳水、脂肪的攝入量,建議:每公斤體重補充4g碳水,1.5g蛋白,1g脂肪。比如:50kg體重的人,減肥期間,每天補充200g碳水,75g蛋白,50g脂肪。
  • 還在吃高蛋白低碳飲食減脂嗎?那可能是因為你還不知道碳水的重要
    目前在健身圈,高蛋白,高脂肪和低碳水化合物的膳食比例是非常流行的,大家都非常注重蛋白質含量的攝入,健身運動的一個關鍵特徵是加快了熱量的消耗速度。也就是說健身愛好者比不鍛鍊的人群需要更多的營養素(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和脂肪)。
  • 減脂是應該控制碳水的攝入還是脂肪的攝入?還是兩者都要呢?
    第一:少吃脂肪含量高的肉類,之所以要少攝入脂肪,那是因為脂肪的熱量很高,一般的動物脂肪中多是不飽和脂肪,所以這樣的脂肪很容易被吸收利用了,也就是很容易被消化了,很快就會轉化為熱量。 第二:應該控制好碳水的攝入, 碳水化合物是生命細胞結構的主要成分及主要供能物質,並且有調節細胞活動的重要功能。它分為單糖、二糖、低聚糖、多糖四類。
  • 「碳水循環法」澱粉、高脂肪食物通通可以吃
    和生酮飲食有什麼差別? 有在健身的人一定要學起來! 一起看看: 碳水循環飲食瘦身 健身界爆紅的「碳循環飲食」瘦身是生酮飲食法衍生的進階飲食。
  • 管理好碳水、蛋白、脂肪攝入,體重下降速度更快
    健身的人,對自己的飲食控制是比較有規劃的,因為他們都知道,健身增肌期間管理好飲食,無論是增肌還是減脂,都會有很大的幫助和促進的作用。而健身的人也都明白,控制好這三大元素:碳水,蛋白質以及脂肪,能夠促進身體的運轉,還可以讓你保持著好身材,擁有健康的體質。
  • 生活中的高蛋白質低脂肪食物,了解一下?
    Hi大家好,我是瘦醬~昨天,我們說到減腹部脂肪問題,瘦醬建議大家在日常飲食方面儘量選擇高蛋白質、低脂肪食物,那麼哪些食物富含蛋白質且脂肪含量低呢>第一,瘦肉是富含蛋白質高且脂肪含量低的食物之一,例如雞鴨肉,瘦牛肉,瘦豬肉,魚肉;第二,豆類,豆類也是一種常見的高蛋白低脂肪食物;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可不是所有豆類都低脂肪,黃豆是豆類中脂肪含量最高的,當然蛋白也是最高
  • 減脂一定要低碳水嗎?
    我減肥,不吃主食了是碳水導致發胖的嗎從上圖可看出,近三十年來我國居民穀類消費量逐年下降,碳水供能比降低了。如果發胖是碳水惹的禍,那麼碳水的攝入量減少後,人們應該變瘦才對,我們看一下人們超重和肥胖的變化趨勢。
  • 玉米作為高碳水的食物,為什麼減肥期間推薦吃呢?
    玉米作為高碳水的食物,為什麼減肥期間推薦吃呢?玉米被很多人推薦為減肥期間吃的主食,但是明明玉米作為一個高碳水的食物,為什麼還要推薦呢?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這個問題。首先先說明,我們平常吃的大米、白面、麵條等都是精加工的食物,澱粉的含量很高,所以我們人體的吸收也是相當的高。米麵吃進去很容易就被分解為糖,如果這個時候攝入的其他的食物,超過了一天熱量的總和,那麼我們吃進去的糖就會轉化為脂肪儲存起來。玉米作為高碳水的食物,但是卻屬於粗糧,之所以適合減肥的時候吃。
  • 硬核減肥:什麼碳水最容易變脂肪?弄清楚這個問題,減肥就簡單了
    很多女生在飲食上,最怕的就是碳水化合物,因為現在到處都能看到碳水化物轉化成脂肪這樣的文章。我也有幸「欣賞」了幾篇,多數為斷章取義。今天我就好好和你來談談到底在減肥期間我們應該如何去正確攝入碳水這個營養物質。
  • 5個研究,打臉BBC《糖和脂肪》兩兄弟紀錄片,吃糖不一定更厲害
    因此,研究人員得出結論:吃糖可以跑得更快,而吃脂肪則會減慢速度。 得出結論:運動時提供能量還是要靠高碳水(高糖)飲食,高脂肪飲食是不行的。 這好像是常識,沒有必要去研究了,但是,其實這是非常錯誤的。
  • 內臟脂肪高怎麼減呢?分享4招
    肚子大,就別再費勁做仰臥起坐了,先看看自己是不是【內臟脂肪高】,內臟脂肪高怎麼減呢?分享4招:1、多吃高膳食纖維的食物 膳食纖維在腸道內可以促進脂肪的分解,減少脂肪的吸收。常見的高膳食纖維食物有:西紅柿、草莓、蘋果、菜花、白菜、菠菜、青菜、黑麥、燕麥、全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