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造車,特斯拉瑟瑟發抖,大眾表示壓力山大,華為跟不跟?

2021-01-10 科技銘程

大名鼎鼎的蘋果公司開始造車了!

近日媒體曝出,原定於在2023-2025年推出的蘋果首款電動汽車Apple Car,或將於2021年9月發布。對此,蘋果官方並沒有公布明確的時間點。

然而就是這麼一條消息,資本市場炸了鍋。

6000億美元市值的特斯拉大跌,A股蘋果概念股強勢漲停。

早在2016年,馬斯克就曾表示:「特斯拉的最大競爭對手不是谷歌,而是蘋果公司。」現在,馬斯克最擔心的事情要來了。

大眾汽車執行長赫伯特·迪斯(Herbert Diess)表態說,現金充裕的科技巨頭加入汽車行業,給大眾帶來的挑戰將比豐田等傳統競爭對手大得多。同時還說:「我們(大眾汽車)期待著新的競爭者,他們的入局,未來一定會加速整個行業的變革,並帶來新的啟發和技術創新。」

跨界造車真的那麼容易嗎?

1953年成立的中國一汽,造了近70年的汽車,並且與德國大眾、奧迪、日本豐田、馬自達等國際知名企業合資合作,然而到現在依然在虧損。

賈躍亭為了造車從樂視網套現170多億,質押樂視網5億股,獲得幾十億資金,總共200多億開始了造車夢,然而到現在FF依然在虧損。

恆大投入額度已超3000億元。曾在短短五天,花出2800億元。相當於集團7年淨利潤。然而車在哪裡呢?

格力電器董明珠也宣布跨界造車,花了近30億收購了珠海銀隆。然而2018年7月份珠海銀隆公司也被查封,格力的造車夢也就此破滅。

傳統車企在虧損,跨界造車都失敗。造車真的不容易。那麼蘋果造車,為什麼知名車企感覺壓力山大呢?

龐大的蘋果帝國

如果說三星是一個「帝國」,那麼蘋果這個帝國只會更大。

2019年營業額達到2601億美元(約合16971億人民幣),淨利潤552億美元(約合3600億人民幣),世界500強第11位;蘋果總市值目前達到2.2萬億美元,位列全球第一。超過了義大利2019年的GDP,如果把蘋果看成一個國家,那麼蘋果GDP位列全球第8;蘋果手中握有1550億美元的現金,如果平均分給每個美國人(3.16億),那麼一人可以分490美元。

蘋果業務:智慧型手機、軟體、電腦、可穿戴產品

iPhone12

智慧型手機:蘋果公司2019年手機出貨量為1.974億臺,位列全球第三(第一名為三星,第二名為華為),但是蘋果公司憑藉iOS和iPhone拿下了智慧型手機66%的利潤,蘋果依然是世界手機的領導者。

軟體:iOS是蘋果公司開發的作業系統,支持設備包括iPhone、iPad和iPod touch,目前市場佔有率為37%,是全球第二大最受歡迎的行動作業系統,僅次於Google開發的Android系統。

電腦:Mac是蘋果公司推出的個人電腦系列產品,由蘋果公司設計、開發和銷售。

蘋果筆記本具有輕薄、高顏值的外觀,便於攜帶,自帶的mac系統,運行十分快,而且病毒很少。但是很多軟體不兼容,尤其是中國大陸軟體 ,這也是銷量低於Windows的主要原因。

可穿戴產品:AirPods、Apple Watch,一經問世就震驚了世界,時尚易用、精緻做工,可以說蘋果引領了可穿戴設備的潮流。

2019年,可穿戴產品(AirPods、Apple Watch)市場份額達35.0%,繼續位列可穿戴設備第一。

蘋果的產品,做工優良、外觀獨特、系統優化好,蘋果的產品更是一種文化、一種時尚、一種潮流。

強大的產業鏈

蘋果擁有兩大產業鏈一是iOS系統產業鏈,另一個是iphone產業鏈。

2019年蘋果的iOS應用商店產生收入5190億美元 ,中國市場貢獻了2460億美元

iOS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已成為全球175個國家和地區最具影響力的應用程式市場之一,目前擁有近200萬個應用程式,每周有5億人訪問,下載次數達到數千億次,同時,蘋果開發者生態系統支持2300萬開發者。

iPhone是蘋果第一業務,擁有更加龐大的產業鏈

2019年蘋果公司供應商已經超過了200家,中國臺灣合計46家廠商位列第一,中國大陸+中國香港合計40家廠商,與美國並列第二,較前期增加約6家。

我們來看看具有代表性的幾家公司:

代工:富士康;PCB:東山精密、超聲電子;半導體:匯頂科技、韋爾股份、兆易創新;光學:歐菲光、水晶光電、聯創光電;結構件:藍思科技、長盈精密、工業富聯;零部件:歌爾股份、立訊精密。富士康:世界級電子產品的代工服務商,研發生產精密電氣元件、機殼、系統、組裝、光通訊元件、液晶顯示件等3C產品產品及服務,旗下多家企業掛牌上市,工場遍布世界各地。2020年世界500強排名第26.

歌爾股份為消費電子中聲學領域的絕對龍頭,擁有一定的技術壁壘,產品線與蘋果產業契合度較高,在手機、可穿戴設備、TWS耳機等重點消費電子領域都有一定地位;

歐菲光:光學光電龍頭企業,攝像頭模組全球市場份額第四,出貨量第一,屏下指紋識別模組也處於龍頭地位,出貨量也是全球第一

立訊精密:消費電子的絕對龍頭,主營業務以連接器為起點擴張到軟板、天線、無線充電、聲學元件、馬達、攝像頭模組乃至成品組裝等多個全新領域,是唯一全球前十的連接器大陸廠商。

這僅僅是在中國,產業鏈就如此之大,那麼世界級的產業鏈將會成倍幾倍的放大。再加上富可敵國的資金,以及幾十年下來積累的技術,難怪蘋果造車,會給世界車企巨大的壓力呢?

蘋果造車,華為要不要跟進呢?

市場多次傳言華為進軍汽車領域,但華為也屢次澄清不會製造汽車。如今蘋果開始造車了,華為跟不跟呢?

蘋果造手機,華為也造了;蘋果造電腦,華為也造了;蘋果造無線耳機,華為也跟了。就連作業系統華為也跟了,那麼這次華為到底跟不跟呢?

iCar,Hi,D1是2020年最令人激動的「新產品」,蘋果終於開始造車了,儘管蘋果並沒有官宣,但是產業鏈企業已經開始行動。

另有媒體報導,蘋果正在推進自動駕駛汽車技術,並計劃在2024年投入一款乘用車。

蘋果造車計劃為「泰坦計劃」計劃中包括:電池技術、雷射傳感技術、自動駕駛技術等。

早在蘋果之前,華為就已經和知名車企合作,提供智能汽車相關產品和技術服務。

2020年5月6日華為攜手18家車企成立「5G汽車生態圈」,加速5G技術在汽車產業的商用進程,共同打造5G汽車。

2020年8月13日,華為變更工商業務,經營項目增加了汽車零部件及智能系統的研發、生產、銷售及服務。

2020年10月華為 HiCar (HUAWEI Intelligence Car的縮寫)車載智慧屏誕生,代表著人、車、家全場景智慧互聯解決方案。讓手機、汽車、電視、電腦及更多的智能設備實現互聯,而且hicar可以使用5g網絡,還可以使用AI、語音、計算機等多個功能,讓hicar更加智慧。

華為車載智慧屏

2021年1月8日華為智選車載智慧屏HiCar 發布,智慧屏擁有導航、音樂、電視等功能,與手機連接後均可很好的體驗每一項服務。預計今年上半年裝機500萬套,目前華為HiCar支持奧迪、一汽、廣汽、北汽等品牌,車型超過150款。

可見華為已經進軍汽車領域了,但是華為在多個場合表示,華為不造車,只是幫助車企造好車。華為進入汽車領域是為了掌握智慧汽車的核心技術,為車企提供技術和服務。並非是要製造汽車整車,這和蘋果造車是完全不同的。

汽車電子是一個巨大的市場,未來隨著智慧汽車的誕生,該領域更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博世公司2017年憑藉汽車電子,收入達到474億歐元,華為完全有能力成為中國的博世。

蘋果造車,華為掌握技術,未來有一天我們或許會看到印有華為LOGO的蘋果汽車。開上這樣的汽車會有什麼感受呢?

我是科技銘程,感謝您的閱讀,您的點評和關注是我前進的動力!

相關焦點

  • 蘋果造車給大眾汽車帶來了一定壓力
    打開APP 蘋果造車給大眾汽車帶來了一定壓力 快科技 發表於 2020-12-24 10:28:57   近段時間以來,蘋果公司造車再次成為行業大新聞。
  • 造車模式大相逕庭,蘋果與華為誰才是「正道」?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文 | 最極客,作者 | 東方亦落蘋果和華為在造車方面又有了動靜。而華為最近也再次對外強調了關於汽車方面的走向:華為表示內部正在整合汽車業務,並且在發布的《關於應對宏觀風險的相關策略的決議》中明確說明「華為不造車,而是幫助車企造好車,成為智能網聯汽車的增量部件提供商」。一個致力於造整車,一個堅決不造車。同為科技巨頭,為何蘋果與華為在造車方面所選擇的模式大相逕庭?
  • 蘋果汽車或於明年9月發布新車 華為確定還不造車?
    近日,據中國臺灣《經濟日報》報導,蘋果公司的首款電動汽車Apple Car原型車已經在美國加州上路測試,預計將於明年9月份發布。對於大部分消費者而言,這個消息猶如平地驚雷,但對於蘋果公司來說,其實造車計劃在6年前就已經埋下了伏筆。
  • 跨界造車眾生相:虛線的蘋果,曲線的華為,直線的恆大
    國內外不少公司都卷進了跨界造車這股風潮,經過市場的毒打,國外著名家電企業戴森已經正式宣布繳械投降,由造車轉為了造零件。在造車路上走得磕絆的蘋果對其造車意圖總是遮遮掩掩,其中虛實難探;在我的認知中,華為大概率是會「曲線造車」,而恆大一日千裡,量產車指日可待。
  • 蘋果造車,是向左還是向右?
    蘋果造車,是向左還是向右? 賈徵 發表於 2020-12-24 14:13:29 蘋果近期不斷爆出進軍汽車圈的消息,再度引爆關注。
  • 讓馬斯克回憶「至暗時刻」讓大眾「顫抖」,蘋果造車有多牛?
    一個是新造車勢力的領頭羊,另一個則是傳統車企巨擘,能讓特斯拉和大眾紛紛「顫抖」的蘋果造車究竟實力幾何?時代「顛覆者」欲「再顛覆」如果你是90年代生人,那麼你一定體會過在高中時期從安卓手機換到蘋果初代產品時的「驚豔」。
  • 大眾CEO迪斯:蘋果造車給大眾帶來更大的挑戰
    蘋果汽車將問世,並推出自動駕駛功能,這樣消息讓汽車製造商坐不住了。12月23日,大眾汽車CEO赫伯特·迪斯(Hebert Diess)表示,手握重金的科技巨頭加入汽車行業,給大眾帶來的挑戰將比豐田等傳統競爭對手大得多。
  • 蘋果也要造車,誰怕了?
    他們都「敬畏」蘋果對於蘋果造車,就連大眾汽車這樣體量龐大的公司都要敬畏幾分。大眾汽車執行長赫伯特·迪斯(Herbert Diess)近日表態說,現金充裕的科技巨頭加入汽車行業,給大眾帶來的挑戰將比豐田等傳統競爭對手大得多。
  • 蘋果造車讓德系大眾懼怕?CEO直言:威脅超過豐田
    一個特斯拉早已攪得全球傳統車企們寢食難安,那麼再加上蘋果呢?大眾汽車集團執行長赫伯特 · 戴斯 (Herbert Diess)表示,與豐田汽車公司等傳統競爭對手相比,現金充裕的科技巨頭進軍汽車行業對大眾構成的威脅要大得多。
  • ...騰訊、華為會跨界造車嗎? 華為:我們不造車,我們要幫車企造好車
    記者劉斌 攝谷歌在造車,蘋果造的車也有可能在兩到三年後上市。這些網際網路「大廠」也會和國外同行一樣,跨界造車嗎?「華為公司不造車,我們的使命是幫助車企造好車。」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總裁王軍在論壇上說,因為華為做了30年的ICT技術,我們發現很多通信領域的技術,稍微轉化一下,優化一下,結合客戶需求,把產品做出來,在市場上就有一定的競爭力,「華為希望在這方面能夠幫助車企,聚焦車企,與車企一起開發基礎軟體和平臺軟體。」
  • 蘋果宣布造車!特斯拉一夜蒸發3400億,大眾迎來前所未有的挑戰
    蘋果開始宣布自己將提前兩年開展造車項目先後引起不小的轟動,大多財經人士都對蘋果是否真的能造車產生懷疑,也有一部分人認為蘋果造車將對特斯拉造成巨大影響,成為特斯拉的頭號勁敵。事實證明,蘋果造車的消息確實讓特斯拉有些難受,截止本周二,特斯拉股價連續下跌,累計跌幅7.86% ,市值蒸發 518 億美元,折合人民幣 3400 億。反觀蘋果宣布造車計劃提前後,股價不斷攀升,市值增長 888 億美元。根據可信信息供應鏈目前正準備最早在明年第二季度增加蘋果汽車零部件的生產。
  • 【福地觀察】恆大能造車,憑什麼華為不能?
    結果後來,任正非反悔了,華為還是做手機了,還把手機出貨量做到了全球第二,力壓蘋果,直追三星,成為華為三大核心業務的重要組成部分。 也正因如此,很多人猜測,這次任正非強調華為不造車,會不會也是一時之意?華為是不是終究還要走上造車的道路?
  • 一周車談:蘋果造車,豐田被稱「汽車界的諾基亞」?
    「大地震」,就連大眾汽車CEO赫伯特·迪斯(Hebert Diess)也表示,手握重金的科技巨頭——蘋果公司加入汽車行業,給大眾帶來的挑戰將比豐田等傳統競爭對手大得多。10%的水平來看,造車已經是一片藍海。
  • 蘋果造車,動了誰的奶酪?
    中新經緯客戶端12月25日電 (付玉梅)蘋果造車的動態讓一些人坐不住了。近日,大眾汽車CEO發文評價稱,蘋果對大眾帶來的挑戰要高於傳統競品豐田,而特斯拉CEO則公開質疑蘋果的電池技術。爭議之下的蘋果造車,面臨著哪些問題?又會動了誰的奶酪?
  • 華為「造車」,究竟造了什麼?
    事實上早在2014年華為就在其著名的「2012實驗室」內設立車聯網實驗室,蟄伏5年,華為怎麼看都不像玩票,正當國人集體亢奮時,人家馬上交了一盆冷水「我們不造車」。巧的是,百度Apollo也這麼說,我們不造車,幫車企造好車。虛虛實實之間,華為到底想幹嘛?
  • 巴倫:蘋果不應該造車!大摩:蘋果造車有戲
    而《巴倫》卻不看好蘋果造車:汽車屬於資本密集型行業過去十年,年銷量1100萬輛的大眾汽車在廠房和設備上花費了近1800億美元。而造電子設備的蘋果在設備開支上僅花費了大約1000億美元。汽車行業規模龐大,需要大量資金和製造規模才能成功。
  • 蘋果造車,特斯拉一震,多個汽車股大跌
    不過,就跟iPhone很強但國產機同樣百花齊放一樣,蘋果造車對中國造車新勢力未必是壞事。而強化本地化、服務化將成為中國造車新勢力打敗蘋果汽車的方向。蘋果造車,不是玩PPT國內有些人嘲笑蘋果造車小心變成「賈躍亭」,說此前聲稱造車的手機公司都沒好下場。小米、華為等中國科技巨頭,都對「造車」退避三舍,明確表示不造車。但大牌場BIG觀察員認為,財雄勢大又位於科技圈最前端的蘋果公司,顯然不是只能用PPT造車的賈躍亭。
  • 蘋果造車確認回歸,特斯拉在美國終於有了對手?
    因為最近,關於蘋果造車的消息頻繁傳出,此次或許真的是板上釘釘的事實了。造車之心不死,此次確認回歸其實關於蘋果造車的傳聞,已經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了。2018年,蘋果對自動駕駛的測試不斷升級、規模也在不斷擴大。就在所有人覺得蘋果汽車距離落地時間越來越近時,蘋果執行長庫克卻表示:"蘋果正在專注於自動駕駛系統,但不一定會開發出真正的硬體產品。"再加上後來曝出蘋果在自動駕駛部門裁員200人的消息,所以很多人覺得蘋果已經放棄造車,蘋果造車的相關消息,也漸漸退出主流視線。
  • 蘋果試圓「造車夢」,下一個會是誰?
    從戴森到蘋果,跨界造車的潮流一直未曾停止,而傳聞已久的蘋果造車似乎終於有了實錘。  12月21日,據中國臺灣《經濟日報》報導,蘋果公司的首款電動汽車Apple Car原型車已經在美國加州上路測試,將於2021年9月發布,較原先外界猜測的2023年至少提前兩年。
  • 華為「造車」背後的陽謀
    事實上早在2014年華為就在其著名的「2012實驗室」內設立車聯網實驗室,蟄伏5年,華為怎麼看都不像玩票,正當國人集體亢奮時,人家馬上交了一盆冷水「我們不造車」。巧的是,百度Apollo也這麼說,我們不造車,幫車企造好車。虛虛實實之間,華為到底想幹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