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車模式大相逕庭,蘋果與華為誰才是「正道」?

2020-12-23 鈦媒體APP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 | 最極客,作者 | 東方亦落

蘋果和華為在造車方面又有了動靜。

蘋果自動駕駛部門主管換人,在美國設立汽車組裝廠,並開始與全球汽車電子供應商展開初步合作洽談;將與臺積電合作,共同開發自動駕駛晶片;預計2024~2025年,「Apple Car」將會正式亮相。

而華為最近也再次對外強調了關於汽車方面的走向:華為表示內部正在整合汽車業務,並且在發布的《關於應對宏觀風險的相關策略的決議》中明確說明「華為不造車,而是幫助車企造好車,成為智能網聯汽車的增量部件提供商」。

一個致力於造整車,一個堅決不造車。同為科技巨頭,為何蘋果與華為在造車方面所選擇的模式大相逕庭?其背後有著怎樣的深層次原因?二者選擇的道路,又是哪一條才更為理性和現實呢?

01 蘋果造車華為不造,不同模式背後因素複雜

12月9日,蘋果將旗下代號為「泰坦」的自動駕駛部門移交給了人工智慧部門高級主管John Giannandrea,主要任務是開發最終可用於蘋果電動汽車的自動駕駛系統。

這是蘋果最近一次在造車方面的動作。在蘋果CEO蒂姆·庫克看來,電動汽車也同手機一樣是電子產品,只不過體積更大。或許是基於這種看法,在手機行業叱吒風雲的蘋果也對造車一事頗有信心,並且早早地開始著手準備。

早在2013年,蘋果就宣布了進軍汽車領域的「iOS in the car」計劃,緊接著推出「泰坦計劃」,立志打造一款完全顛覆汽車行業的全新車型。之後又致力於自動駕駛技術的研究,並於2017年在舊金山灣區的公共道路上進行測試。

從2017年到現在,蘋果已經獲得了超過100項的汽車專利技術。到2019年,蘋果的專利技術已涵蓋了充電、車載系統、車體結構優化等多個方面,同年還收購了自動駕駛汽車初創公司Drive.ai。到2020年,蘋果已釋放了近40項專利。

從這些年的動作與成果不難看出,蘋果在汽車的軟體和硬體方面都有兼顧。

早在2007年第一代iPhone面世之時,賈伯斯就曾引用過計算機圖像接口先驅Alan Kay的話:「真正認真對待軟體的人,應該自己製造硬體」。

賈伯斯應該是很認同這句話的,除了引用之外在實踐中也堅持這樣做,因而蘋果的業務都是「軟硬兼顧」。在蘋果的汽車專利中,也包含了硬體創新、人車互動與智能駕駛系統幾大類。從數量來看,蘋果的智能駕駛系統專利佔比從2016年的22%上升至2019年的41%,車輛硬體創新設計專利佔比由2016年的11%增長到2019年的37%,是相當不錯的成績了。

而華為在造車方面則與蘋果大不相同。近日,華為已經把做汽車部件的BU合併到消費者業務中,BU主要負責車載雷達,車載信息系統等。在造車方面,華為並不想造整車,而是強調聚焦ICT(信息、通信和技術),致力於幫助車企造好車。

不造車是華為一直秉持的原則,不過在造車業務上,華為與蘋果也不是完全相異的。過去華為強調車聯網,整體定位是提供車聯網平臺基礎設施,如網絡、通信模組、雲數據中心等。而在今年的Mate40手機發布會上,華為汽車業務首次參與並提出新品牌概念,可以看到華為還想做汽車大腦:既有作業系統這樣的軟體,也有晶片、MDC、雷射雷達等硬體的支撐,同樣是「軟硬兼施」。

儘管有相通的部分,但蘋果與華為在造車一事本質上是不同的,這一點在對外界的態度上也有所體現。

蘋果的造車業務雖然也能看出不少端倪,但實際上頗為神秘,許多消息和進程都是外界像拼圖一樣拼湊得來的,而蘋果本身對造車技術之類的消息一向是諱莫如深。蘋果有錢、有技術、有規劃,但更傾向於關起門來自己做,而不想去與其他車企有過多的關聯。

華為則是專注輸出解決方案,想要將自己所提供的服務變成汽車產業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各種系統、計算平臺、解決方案層出不窮,例如由HI提供的強大算力和作業系統、智能座艙計算平臺、雷射雷達、AR-HUD等智能化部件,都是抱著一種開放的態度,希望能夠通過這些成果給儘可能多的車企服務。

而在與車企建立合作關係一事上,華為也是不遺餘力。寶馬、奔馳、沃爾沃等都已成為華為的合作夥伴,正在洽談中的比亞迪也頗有希望。

在造車的模式上,並沒有誰對誰錯,合適的才是最好的。只是在實踐的過程中,因為初衷和路線的規劃不同,所取得的成績,遇到的困難以及未來可能得到的結果也會有很大的差異。那麼這兩種在造車領域的模式,到底哪個更理性,並且更具「普適性」呢?

02 華為模式更具「普適性」,蘋果則像在「賭博」

蘋果為了汽車業務,在美國設立汽車組裝廠,並開始與全球汽車電子供應商展開初步合作洽談。說白了這其實也是代工,就如同蘋果手機由富士康代工一樣,或許是因為庫克真的將汽車看作「大型電子產品」,以為汽車的製造套路也可以與手機相似。

自己造車確實符合蘋果一貫的「封閉」模式,蘋果想通過整車製造將一套完整的軟硬體系統進行整合,就像其手機裡搭載iOS系統、使用自家開發的功能那樣,通過生態系統閉環建立起「護城河」,從而成為「汽車界的蘋果」。

許多造車新勢力進入這個行業之後,都聲稱要做「汽車界的蘋果」,而蘋果也企圖像在手機行業那樣再度掀起波瀾,但即使是蘋果親自下場,也未必能成為「汽車界的蘋果」。

造車這件事,說簡單也簡單,說複雜也複雜。

吉利集團董事長李書福曾說:「轎車是什麼?不就是四個輪子、一個方向盤、一個發動機、一個車殼,裡面兩個沙發嗎?」按照這個思路,花錢找個代工廠,直接把這些東西組裝到一起就能大功告成了。中國近年來崛起的造車新勢力也多採用代工模式,而且在工信部去年1月發布的《道路機動車輛生產企業及產品準入管理辦法》中,也明確鼓勵汽車代工模式。

然而,汽車代工模式受到的質疑與爭議從未停止過。去年蔚來汽車起火事件頻發,更是將代工模式推至風口浪尖:4月22日,一輛蔚來ES8在西安自燃;5月16日,一輛蔚來ES8在上海自燃;6月14日,一輛蔚來ES8在武漢自燃。

蔚來在去年6月27日召回部分汽車,並且「甩鍋」給寧德時代所提供的模組電池,然而隨後寧德時代也發布聲明表示「不背鍋」。後來給蔚來代工的江淮代工工廠也被質疑,當時蔚來選擇江淮代工就有諸多非議,因為後者的品控能力不太被外界看好。

實際上汽車產品質量出現問題,各方恐怕都推脫不了責任。汽車是重資產,並且關乎人身安全,在每個環節都該慎之又慎:需要每一關的嚴密把控,需要技術的充分融合,需要各方面的磨合與默契,更需要豐富的造車經驗。

如果條件允許,誰都想有屬於自己的汽車工廠,可就算有自己的工廠也沒法萬事大吉,就連特斯拉這種行業先鋒也是屢屢被事故纏身,更何況蘋果這樣一個「半路出家」的企業呢?

即使蘋果在手機領域做得再好,在汽車領域的專利和技術再多,也沒有辦法彌補經驗方面的缺失。為什麼大家更容易信任老牌傳統車企的產品,其中一個重要因素就是他們有著上百年的歷史,這樣積累下來的經驗是無可取代的。即使蘋果實力強悍,缺乏了這樣的積澱,想要真正造出能夠量產並且品質足夠的好車,也是極其困難的。

簡而言之,科技巨頭想親自下場造整車,要操心的事太多,而且還容易「費力不討好」。汽車並非手機,不是把各個部分安放在一起就大功告成了,所以哪怕你是蘋果,想成為「汽車界的蘋果」也並非那麼容易的。

相比之下,華為在造車一事上所選擇的模式就更加理性和務實。華為方面明確表示,儘管這兩年外部環境不斷變化,但華為必須清楚ICT基礎設施才是華為公司肩負的歷史使命,而且「越是在艱苦時期,越不能動搖」。

既然不造整車,華為為何還要費心進入這個行業呢?其實對於華為而言,汽車也是新賽道,華為主營的通信業務在美國的不斷打壓之下,雖然表現頑強,但造成的客觀影響也不能被忽視:業務天花板早已見頂,榮耀也已出售,核心業務不確定性增加。因此華為必須找一條新出路,而汽車行業制約沒那麼多,自主研發機遇更大,是一條不錯的出路。

此外,汽車行業的變革機會也很多。儘管銷量增速放緩,但汽車零部件的增量市場不斷擴大,對智能系統和新技術的需求也急劇增加。此時華為把自己轉換為造車環節中的一部分,提供合理的方案與優質的服務,是非常現實卻理性的選擇。

對於造車這種關乎生命安全的行業,應該抱有敬畏之心,然後量力而行。相比之下,華為選擇的模式更為穩妥。這當然不是說蘋果選擇的路是錯誤的,只是說蘋果選擇了一條更為艱辛的路,看上去更像是場「豪賭」。在這條路上,谷歌、百度等科技巨頭都曾經遭遇過很大的阻礙,蘋果這些年走得也並不順暢,但勇氣可嘉。

根據實際情況和所求結果的不同,每個企業都有自己的考量,至於在造車這條路上,蘋果與華為的最終結果到底如何,還有待時間去驗證。

相關焦點

  • 跨界造車眾生相:虛線的蘋果,曲線的華為,直線的恆大
    當汽車與網際網路之間的界限越來越模糊,作為智能研發領域的佼佼者,蘋果跨界造個車也是情理之中。畢竟,在這個時代,誰還不是斜槓青年呢?在三百六十行中,汽車行業一直被外界當成跨界「風口」,從早期家電企業紛紛入局,到近來地產,科技企業布局新能源造車,造車行業長期被資本矚目。
  • 蘋果汽車或於明年9月發布新車 華為確定還不造車?
    近日,據中國臺灣《經濟日報》報導,蘋果公司的首款電動汽車Apple Car原型車已經在美國加州上路測試,預計將於明年9月份發布。對於大部分消費者而言,這個消息猶如平地驚雷,但對於蘋果公司來說,其實造車計劃在6年前就已經埋下了伏筆。
  • 華為「造車」,究竟造了什麼?
    如果電動車是一場產業革命的話,本質上不是車的革命(這是表),而是駕駛的革命(這是裡)。駕駛的本質是三要素組合:車+路+人。以此推導,要讓中國選手贏,智能車+智能路,車路協同,兩條腿走路這才是中國這場產業競賽的真正核心。這將是華為「造車」最大的底牌,也是特斯拉無人駕駛未來面臨的巨大考驗。要理解車路協同的競爭邏輯,首先要來看看華為造車到底造了些啥,華為為什麼這麼做。
  • 蘋果造車,特斯拉瑟瑟發抖,大眾表示壓力山大,華為跟不跟?
    然而車在哪裡呢?格力電器董明珠也宣布跨界造車,花了近30億收購了珠海銀隆。然而2018年7月份珠海銀隆公司也被查封,格力的造車夢也就此破滅。傳統車企在虧損,跨界造車都失敗。造車真的不容易。那麼蘋果造車,為什麼知名車企感覺壓力山大呢?龐大的蘋果帝國如果說三星是一個「帝國」,那麼蘋果這個帝國只會更大。
  • 華為「造車」背後的陽謀
    如果電動車是一場產業革命的話,本質上不是車的革命(這是表),而是駕駛的革命(這是裡)。駕駛的本質是三要素組合:車+路+人。以此推導,要讓中國選手贏,智能車+智能路,車路協同,兩條腿走路這才是中國這場產業競賽的真正核心。這將是華為「造車」最大的底牌,也是特斯拉無人駕駛未來面臨的巨大考驗。
  • 蘋果要造車?利好國內新能源車產業鏈
    一輛新能源電動車的車標是一個咬了一口的蘋果,夠酷了吧?其實不要小看了蘋果造車這件事,蘋果是完全有這個能力和實力的!關於蘋果要造車的傳聞已經不是一天兩天的了。從賈伯斯時代就有這樣的傳聞。如果從技術上來看,光是一個蘋果手機已經讓全球果迷為之瘋狂了,造車的技術對於蘋果來說是不成問題的。未來的新能源智能車技術對於蘋果來說就是現成的技術,這個方面與華為類似,整個智能系統和控制系統都有足夠的技術儲備。況且蘋果在自動駕駛領域已經默默耕耘了好多年了,包括雷射、雷達、傳感器等領域都已經介入。
  • 又傳華為造車,一批股票巨震!華為內部警告:誰再建言造車,可調離崗位!
    以後誰再建言造車,幹擾公司,可調離崗位,另外尋找崗位。不過,在今年11月14日,在央視《第一發布》節目中,長安汽車董事長朱華榮宣布攜手華為、寧德時代聯合打造一個全新高端智能汽車品牌,旗下高科技智能產品也即將推出。華為:誰再建言造車,幹擾公司,可調離崗位不過,就在今天,華為在心聲社區對公司的智能汽車業務作出決議。
  • 一周車談:蘋果造車,豐田被稱「汽車界的諾基亞」?
    可以說,科技公司與車企之間的邊界已經變得越來越模糊,前有華為一句說要成為智能汽車的增量部件供應商,幾年前就量產出智能網聯、智能座艙、智能車雲、智能電動、雷射雷達、AR HUD等部件技術。後有阿里巴巴與上汽合資成立智己汽車,百度也傳言將參與造車。
  • 蘋果造車:一場沒有驚喜的心智戰爭
    來源:蓋世汽車所以就有了結論:Apple car作為蘋果未來20年的新成長曲線,將複製iPhone神話,在消費市場勢如破竹。這一線性外推式思考模式的直接結果就是,每當蘋果造車傳出風吹草動,距離消息源越遠,輿論便越亢奮,越對蘋果神話深信不疑。這樣的現象,對二級市場投資不啻於一種擾亂。
  • 蘋果造車,是向左還是向右?
    蘋果造車,是向左還是向右? 賈徵 發表於 2020-12-24 14:13:29 蘋果近期不斷爆出進軍汽車圈的消息,再度引爆關注。
  • 百度、蘋果們下場造車 無論成敗、不問東西
    【3】技術競爭需要:百度、蘋果們下場造車的原力來自於自動駕駛技術的牽引。 智能汽車的終局之一,是自動駕駛技術的實現。來自如是遠期目標的牽引,正是百度、蘋果甚至華為最終下場造車的重要現實原因: 眾所周知的是,完全自動駕駛(L5)的最終實現,必然是基於數據、算法、傳感器、晶片、作業系統、軟體以及雲的共同協作,通過數以萬計小時的開放式真實路況測試。
  • 錯過收購特斯拉,蘋果會自己造車嗎?
    受該消息影響,蔚來、小鵬、理想、特斯拉等造車新勢力股價相應收跌。值得關注的是,在2020的年末,不少網際網路科技公司都向造車的「新高地」發起了衝擊。近日,有消息爆出百度正在考慮生產自己的電動汽車,並已與吉利汽車、廣汽集團、威馬汽車等對可能的合作模式進行了商議。
  • 蘋果也要造車,誰怕了?
    蘋果曾顛覆了整個手機行業。如今,蘋果造車有了眉目,汽車產業怕了嗎?蘋果造車又有了最新消息。臺灣經濟日報近日稱,蘋果最近向和大、貿聯、和勤、富田等臺灣汽車零部件廠商提出了備貨要求,蘋果預計將會在明年9月發表蘋果汽車,還稱其原型車已經在美國加州上路測試。當然,蘋果汽車亮相的時間點還有不同的說法。
  • 蘋果造車,動了誰的奶酪?
    中新經緯客戶端12月25日電 (付玉梅)蘋果造車的動態讓一些人坐不住了。近日,大眾汽車CEO發文評價稱,蘋果對大眾帶來的挑戰要高於傳統競品豐田,而特斯拉CEO則公開質疑蘋果的電池技術。爭議之下的蘋果造車,面臨著哪些問題?又會動了誰的奶酪?
  • 口嫌體正直,「蘋果」們紛紛下場造車
    「上車」僅是成為車企的供應商,造車就直接走向了車企的競爭面,但在抬高市值和完善生態的誘因之下,科技公司走向了直接造車。蘋果手機、蘋果電腦已經成為市面上熱銷的單品,蘋果汽車或將很快加入蘋果公司的產品陣營中。
  • 蘋果試圓「造車夢」,下一個會是誰?
    從戴森到蘋果,跨界造車的潮流一直未曾停止,而傳聞已久的蘋果造車似乎終於有了實錘。  12月21日,據中國臺灣《經濟日報》報導,蘋果公司的首款電動汽車Apple Car原型車已經在美國加州上路測試,將於2021年9月發布,較原先外界猜測的2023年至少提前兩年。
  • 華為發布決議:誰再建言造車,可調離崗位
    11月25日,華為心聲社區發布由任正非籤發的《關於智能汽車部件業務管理的決議》稱,以後誰再建言造車,幹擾公司,可調離崗位,另外尋找崗位。 據上海證券報報導,類似的話,18年前任正非就曾說過,只不過對象是手機。2002年,當在調研會上聽到「華為應該儘快立項3G手機」時,任正非喊道:「華為公司不做手機這個事,已早有定論,誰再胡說,誰下崗!」
  • ...騰訊、華為會跨界造車嗎? 華為:我們不造車,我們要幫車企造好車
    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總裁王軍,阿里巴巴副總裁、斑馬網絡聯席CEO張春暉,百度車聯網事業部總經理蘇坦,騰訊智慧出行戰略總經理沈沛等來自網際網路「大廠」的智能網聯、自動駕駛領域的大咖現身論壇。記者劉斌 攝谷歌在造車,蘋果造的車也有可能在兩到三年後上市。這些網際網路「大廠」也會和國外同行一樣,跨界造車嗎?「華為公司不造車,我們的使命是幫助車企造好車。」
  • 華為「造車」,一張新賽道的入場券
    眼紅的華為人在2002年10月,準備了手機業務立項匯報材料,在一次任正非出席的研討會上,時任運營商解決方案部副部長的張利華說道「消費者一年會換好幾部手機,中國有好幾億消費者,華為應該儘快立項3G手機。」任正非聽完拍著桌子怒斥道「華為公司不做手機這個是,已早有定論,誰又在胡說八道!誰再胡說,誰下崗!」
  • 華為造車消息引發漲停跌停!任正非:誰再建言造車,調離崗位
    11月25日,一則關於華為造車的消息稱:「華為汽車已經造出來了,明年底上市,12月份或明年一季度發布。汽車是與長安汽車合作,智能座艙領域如中科創達、德賽西威可能受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