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造車」背後的陽謀

2020-12-22 新浪科技

來源:創事記

歡迎關注「創事記」的微信訂閱號:sinachuangshiji 

文/張假假/安琪

來源:遠川科技評論(ID:kechuangych)

11月華為造車的消息不脛而走,一份流出的內部文件顯示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即業務單元)業務管轄關係正式從ICT業務調整到消費者業務,從ToB調整到ToC,不少國人虎軀一震,中華菊花牌汽車這是要問世了?

事實上早在2014年華為就在其著名的「2012實驗室」內設立車聯網實驗室,蟄伏5年,華為怎麼看都不像玩票,正當國人集體亢奮時,人家馬上交了一盆冷水「我們不造車」。巧的是,百度Apollo也這麼說,我們不造車,幫車企造好車。

虛虛實實之間,華為到底想幹嘛?

同月內,也有一份不顯眼卻很重要的政府文件下發了,廣東省人民政府門戶網站引印發了一份名為《廣東省建設國家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工作方案的通知》的文件,這份通知中提到了一句:加速推進新一代國家交通控制網和智慧公路試點工程(廣東),積極開展車路協同示範應用········

這三個新聞疊加起來看就非常有意思,未來能不能坐上菊花牌汽車,甚至菊花牌汽車能不能打贏特斯拉,實際上真正的答案就藏在政府文件裡。

汽車行業的未來是無人駕駛。如果電動車是一場產業革命的話,本質上不是車的革命(這是表),而是駕駛的革命(這是裡)。駕駛的本質是三要素組合:車+路+人。以此推導,要讓中國選手贏,智能車+智能路,車路協同,兩條腿走路這才是中國這場產業競賽的真正核心。

這將是華為「造車」最大的底牌,也是特斯拉無人駕駛未來面臨的巨大考驗。要理解車路協同的競爭邏輯,首先要來看看華為造車到底造了些啥,華為為什麼這麼做。

華為造車有句名言:華為不造車,但我們聚焦ICT技術,幫助車企造好車。

智能汽車BU延續了「雲-管-端」架構,云:智能車雲;管:智能網聯;端則從最初的車機擴展到了智能駕駛、智能座艙、智能電動三大終端。聽起來非常高大上,翻譯成大白話就是以後讓你的車「能連網、能連手機、能自動駕駛」。

三大招指向一個關鍵詞:智能化。前段時間在圈內廣泛流傳的那份華為自動駕駛專家會談紀要裡有一句話總結更為精確:這是一個非常強勢的全棧供應商,同時具備晶片、作業系統、感知硬體、決策融合算法的能力,跳過硬體集成直接和整車企業合作。

總結下,除了底盤、四個輪子、外殼和座椅,剩下的都是華為擁有的技術。智能化的關鍵部分,華為都要了。

這正好順應了當下汽車行業變革的趨勢,智能化重要性遠大於電動化。過去,汽車軟體是服務於硬體,將來,硬體要聽命於軟體。擒賊先擒王,車聯網、自動駕駛背後的智能化就是這關鍵的產業七寸,這一點,華為的戰略很清楚。

除了拼命打智能化的標籤,華為還給自己貼上了第二個標籤:廣交朋友,多多合作。這也契合華為殺入汽車領域的第二個關鍵詞,用「開放性」差異化對抗特斯拉。

早在四五年前,華為就積極四處奔波組建自己的小圈子,比如2015年就與愛立信、英特爾、高通、奧迪等共8 名成員搭建了一個「5G汽車通信技術聯盟」。華為以通信起家,整合了AI晶片、計算平臺、雲服務等服務模塊,目前提供的業務是汽車數據一條龍服務「傳輸——計算——存儲」。

按照這個交友方案,目前,華為朋友圈好友分為了四大類:通信運營商(中國移動等)、整車廠(上汽,比亞迪等)、零部件巨頭(寧德時代、四維圖新等)、網際網路巨頭(英特爾、高通等)。

其中受外界關注程度最高的整車廠數量超過10家,上汽、比亞迪、長城、江淮等都位列其中。

這對華為的好處顯而易見,以自動駕駛為例,通過和整車廠的合作可以迅速釋放規模效應,華為可以大幅攤薄研發成本,相比之下,打造封閉系統的車企比如特斯拉,只能靠多賣自己的車來覆蓋自動駕駛的範圍,擴張和降本速度還沒有人家快。

華為和特斯拉,一個拉幫結派,一個閉門造車,一定是前者規模能迅速擴大,但有一個前提,車企要願意和華為合作才行。

圍繞汽車智能化的爭奪,目前市場上形成了四類玩家:

傳統主機廠:大眾、豐田、吉利,長城等

新興造車廠:特斯拉為代表

Tier 1供應商,以博世、採埃孚為代表

ICT 企業:華為、蘋果、谷歌等

華為和車企的合作也是三六九等,目前除了長安之外,合作商均使用的是華為的5G模塊,並沒有接受華為CC架構級別的系統產品。比如比亞迪跟華為的合作,不涉及車內架構和智能駕駛[4]。簡言之,現在的合作,車企也防著華為一手,給車換個零件可以,神經中樞不能換。

2019年10月的一次媒體溝通會上,當被問及華為進行到了哪一步時,副董事長徐直軍給出答案,「特斯拉現在能做到的,我們都能做到。」徐直軍的喊話背後,不僅僅是華為單槍匹馬跟特斯拉pk有底氣,這背後其實還有一個神隊友在暗送秋波,這要從另一場撕逼史談起。

前段時間電動車領域兩個億萬富豪的撕逼大戰中,面對馬斯克,何小鵬絲毫沒有畏戰的意思,反而親自下場發了一個戰帖:

「明年開始,在中國的自動駕駛你要有思想準備被我們打的找不著東。」

市值不到特斯拉的十分之一,成立才6年,誰給的何小鵬勇氣,顯然不是梁靜茹,何小鵬的底氣也是華為的底氣,答案就出在自動駕駛的路徑選擇上。

圍繞自動駕駛未來的發展路徑,形成了兩種模式分野:單車智能和車路協同。單車智能顧名思義重點是讓車越來越聰明,而車路協同則是,不僅要聰明車,還要聰明路。通過在路端部署多種傳感器設備,攝像頭、毫米波雷達等把信息傳輸到邊緣計算端、雲端和附近的車上,概括下,車端、路端、雲端一起上。

單車智能以歐美國家為代表,典型有特斯拉和Waymo,主張循序漸進,而國內已經確認了自動駕駛的路線是車路協同[5],這就要求單車智能與環境智能同步發展。

這主要有兩方面考量,首先,我國5G發展本身走在世界前列,華為已是第一梯隊,這是自動駕駛最重要的基礎設施。此外,單車智能導致實現全自動駕駛的成本居高不下,而車路協同彌補不足的同時還能降成本,一舉兩得,從而加速商用。

這個原則其實也是順應了歷史發展的規律,過去百年汽車發展史,汽車取代馬車的同時,土路也變成了柏油馬路,一方面改善路,一方面改善車,這樣的情況下,我們對車本身的要求就可以大大降低,不需要打造出一輛全能車,既能上刀山又能下火海,既能走雪山又能淌河水。

現在想,要想富,先修路,還真不是一個政府宣傳口號那麼簡單。

所以,中國老早開始就選擇了一條兩條腿走路,協同進化的自動駕駛之路。最近三年,大量車聯網相關的政府文件陸續出臺,2019年,國務院發布的《交通強國建設綱要》明確提出加強智能網聯汽車(智能汽車、自動駕駛、車路協同)研發,形成自主可控完整的產業鏈。

目前,像北京、上海、廣州、深圳、重慶、武漢、長沙等地都建立了各自的智能網聯相關應用示範區。

那相比之下,為什麼歐美企業普遍要堅持走單車智能?其背後原因,更多是對歐美政府進行基礎設施建設的效率沒信心[1]。

中國市場車路協同的進化邏輯帶來的一個直接後果就是:會讓自動駕駛門檻驟降,特斯拉的車可以在中國賣,但路可不是它的,中國的路越來越聰明了,如果對自動駕駛的需求從L5降到L3,那特斯拉的優勢又在哪裡呢?

前段時間《特斯拉是不是最大的泡沫》一文發布後,一位熱心讀者後臺留言指出,未來自動駕駛可能成為未來各大車企必備的一個基礎性設施,正是這個意思。

我們以高精地圖來舉個例子,眾所周知,馬斯克一直對高精地圖不怎麼感冒,2019年的特斯拉Autonomy Day上,埃隆·馬斯克曾表示特斯拉的Autopilot不會依賴高精地圖,他認為高精地圖是一個「很糟糕的想法"。

高精度地圖是L3及其以上級別自動駕駛車的剛需,如果說一般導航地圖是放大鏡的話,高精度地圖就是顯微鏡,換言之,導航地圖是給人看的,高精度地圖可是給系統看的,是自動駕駛行駛上路的「行動指南」。

當前中國高精度地圖市場政策加速推動,外資圖商進入困難,主要玩家以四維、百度、高德等三個國產高精圖商為代表。比如蔚來選的是百度高精度地圖,小鵬XPILOT3.0使用高德高精度地圖。特斯拉的地圖合作商今年1月份從騰訊切換到了百度,不過外界一直認為特斯拉只是尋求基礎導航服務,不會真的使用供應商的高精度地圖。

這跟特斯拉本身的企業性格也吻合,這是一家控制欲極強的企業,在自動駕駛上也體現了這一點,比如高精度地圖自己做。

目前特斯拉目前在全球擁有幾十萬臺車,這些車都可以作為「數據採集車」來幫助特斯拉採集路端的數據,幫他形成自己的「高精地圖」,這有助於幫助特斯拉提升自己的自動駕駛體驗。但這種萬事靠自己的模式,跟中國的車路協同比起來,會非常辛苦。

研究過特斯拉的人可能很熟悉,早期測評很多人都會說Model3自帶的導航不行。包括最近那份流出的華為自動駕駛會談紀要也提到了這一點:「有些體驗做不好是因為沒有高精度地圖的資質,因此NOP(領航輔助)的工況適配體驗感不是那麼的好。」

目前據業內的分析來看,本土化車企在自動駕駛上部分體驗上表現的確也不差於特斯拉。汽車之家發布的一份測評顯示,蔚來NOP系統在進入/駛出高速匝道、智能併線的表現優於特斯拉的NOA,更貼近中國路況的實際使用場景[2]。

分析到這裡會帶出另一個疑問,單車智能模式和車路協同的模式,哪個贏的可能性更大一點?

我們回想下,尚未進入智能駕駛之前,當下的交通問題我們怎麼解決的?不是只靠著司機們的聰明和技巧來過路口,事實是再聰明也必然堵車,而是靠信號燈和交警(可以視為道路的配件)來協調,也就是不僅司機開車,道路也會協助開車。

車路協同,本質上走的就是車+信號燈+交警的路線。

單車智能更像是先局部最優,而車路協同更像是一上來就依賴群體智慧。特斯拉寄希望於通過搜集全球道路信息來訓練神經網絡並提升自己的自動駕駛系統,但中國的路況和道路標識更複雜,同時還面對著強推車路協同的政府+本土競品,這將是特斯拉未來面臨的一個很大挑戰。

這場電動車趕超戰大戲的主角,不是華為,也不是任何一個單一主機廠,更不是洋同學特斯拉,真正的主角是中國的產業生態。我們不需要把每個親兒子都培養成《速度與激情》裡的神車手(當然能出現國產特斯拉殺手更好),而是讓自己在產業生態上不能有致命短板,自主可控是不能動搖的前提,力爭第一是第二步。

同樣做一個產品,比如中國企業做出了產品A,性能60分,價格60元,美國企業做了產品B,性能90分,價格200元。

往往競爭格局就會分為以下幾種,

1、如果及格線就是60,那中國的產品就有買家,就能慢慢積累升級,這就是循環造血。

2、如果及格線是70,那就沒買家,做多少都是賠錢,需要長時間用錢砸,硬剛,直至把產品做到70。

3、如果國外掌握生態定價權,哪怕中國產品做到90了也沒用,比如做了個比ios還優秀但是不與ios兼容的作業系統,還是沒人帶你玩。

這三種情況下,中國企業如何追趕?

最好辦,慢慢迭代,只要有買家,就能慢慢形成正循環。

國家意志,用納稅人的錢硬抗,熬到及格線為止。

用國家的錢也沒用,只能坐等下一輪技術浪潮,彎道超車的機會。比如在汽車內燃機領域,我們不是沒有單點突破,但整個汽車產業依然上不了牌桌,是個瘸子。

中國很多產業落後於美國,並不是做不出來,而是無法形成正向循環。從這個邏輯上來講,自動駕駛未來的競爭更可能不是車有多聰明,而是:基礎通訊網絡/基礎設施+大數據牛,外加強力政府。

在實現智能駕駛上,我國選擇了與歐美國家截然不同,但具有「基建狂魔」特色的路。這是實現自動駕駛的最優解,也是這次產業超車的關鍵。

華為造車還有一大名言:以後誰再建言造車,幹擾公司,可調離崗位,另外尋找崗位。華為越說不造車,人們就越發懷疑華為哪天會造車。因為當年做手機之前,任總也曾拋下一樣的名言:誰再說造手機,誰下崗。

華為手機已經來了,菊花牌汽車還會遠嗎?

參考文獻:

[1]. 為什麼實現車路協同比造一輛特斯拉還難?|郭繼舜帶你讀汽車科技

[2] 中泰證券,電氣設備行業深度報告:造車新勢力之蔚來:國產電動車領頭羊,優勢逐漸明顯-產銷量持續提升,國產供應鏈合作新契機

[3 ]. 殷瑋,軟體定義汽車(1)-整車電子電氣架構EEA

[4]. 蘇晨等,中泰證券,每周思考:我們如何看待華為入局智能汽車?.

[5]. 楊澤原,劉雯蜀,丁奇,中信證券,高精度地圖:自動駕駛汽車的「行動指南」

[6]. 羅露,國金證券,萬億級產業揚帆起航,車聯網布局正當時

[7]. 國信證券,華為汽車業務現狀、競爭格局和產業鏈機遇

[8]. 黃細裡,東吳證券,軟體定義汽車,全棧自研國產龍頭華為

相關焦點

  • 華為「造車」,究竟造了什麼?
    事實上早在2014年華為就在其著名的「2012實驗室」內設立車聯網實驗室,蟄伏5年,華為怎麼看都不像玩票,正當國人集體亢奮時,人家馬上交了一盆冷水「我們不造車」。巧的是,百度Apollo也這麼說,我們不造車,幫車企造好車。虛虛實實之間,華為到底想幹嘛?
  • 華為小米「上車」記:被造車?不造車?心心念念總有車
    雖然後來雙方紛紛闢謠,但小米造車的傳聞再掀波瀾。科技公司依託強大的網際網路背景站在了智能汽車的風口浪尖,除了小米外,作為全球領先的 ICT基礎設施和智能終端提供商,華為「造車」的聲音不絕於耳。屢次傳出造車、屢次否認,背後的邏輯何在?
  • 華為不造車-虎嗅網
    再比如車控系統,雖然表面上看起來只是電子電器和軟體層面的事情,但實際上,想要將駕駛感受做好是需要大量傳統汽車調校經驗的。而這並不是華為目前的技術人員和經驗積累所能做到的。所以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華為這套HI方案都面臨著不少挑戰,尤其是華為前期需要OEM廠提供不少「幫助」才有可能初步實現功能的落地。
  • 華為小米「上車」記:屢次「被造車」原因何在?
    雖然後來雙方紛紛闢謠,但小米造車的傳聞再掀波瀾。科技公司依託強大的網際網路背景站在了智能汽車的風口浪尖,除了小米外,作為全球領先的 ICT基礎設施和智能終端提供商,華為「造車」的聲音不絕於耳。屢次傳出造車、屢次否認,背後的邏輯何在?
  • 華為不造車,為什麼「有效期」是三年?
    而在最近兩年來,華為再次送出「否認三連」。2019年1月,任正非公開表示,「華為是有發展邊界的,只做車聯網模塊,永遠不會造汽車。」 2019年5月,華為正式成立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與四大BG平級,同時稱不造車。
  • 造車模式大相逕庭,蘋果與華為誰才是「正道」?
    而華為最近也再次對外強調了關於汽車方面的走向:華為表示內部正在整合汽車業務,並且在發布的《關於應對宏觀風險的相關策略的決議》中明確說明「華為不造車,而是幫助車企造好車,成為智能網聯汽車的增量部件提供商」。一個致力於造整車,一個堅決不造車。同為科技巨頭,為何蘋果與華為在造車方面所選擇的模式大相逕庭?
  • ...騰訊、華為會跨界造車嗎? 華為:我們不造車,我們要幫車企造好車
    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總裁王軍,阿里巴巴副總裁、斑馬網絡聯席CEO張春暉,百度車聯網事業部總經理蘇坦,騰訊智慧出行戰略總經理沈沛等來自網際網路「大廠」的智能網聯、自動駕駛領域的大咖現身論壇。記者劉斌 攝谷歌在造車,蘋果造的車也有可能在兩到三年後上市。這些網際網路「大廠」也會和國外同行一樣,跨界造車嗎?「華為公司不造車,我們的使命是幫助車企造好車。」
  • 華為重申不造車,任正非:再建言造車,調離崗位
    面對市場上關於 「華為造車」 沸沸揚揚的傳言,11 月 25 日,華為終於正式表明了自己的態度:華為不造車,但我們聚集 ICT 技術,幫助車企造好車。不造車,但是服務造車從華為官方的表述來看,未來華為要做的是服務車企,幫助它們造好車,而不是自己動手造車。其提供的是 ICT 技術,包括 3G、4G 和 5G 通信網絡、通信模組、車聯網平臺和雲數據中心。在今年的 Mate40 發布會上。華為同樣介紹了其汽車業務,主要包括為汽車提供核心算力,做汽車大腦,提供作業系統和晶片等等。
  • 華為造車步入新階段,2021年底上市,背後主角是長安!
    11月25日,華為內部文件透露,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即業務單元)的業務管轄關係,正式從ICT(信息與通信)業務管理委員會,調整到消費者業務管理委員會。這標誌著華為的造車業務,正式進入2.0階段。
  • 華為造車?不,是「把數字世界帶入每一輛車」
    □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即業務單元)將從原來面向B端的ICT業務轉為面向C端的消費者業務,標誌著華為的汽車業務進入2.0階段  □華為重申不造整車,而是聚焦ICT技術,幫助車企「造好」車、造「好車」,成為智能網聯汽車的增量部件提供商
  • 又傳華為造車,一批股票巨震!華為內部警告:誰再建言造車,可調離崗位!
    今日,華為在心聲社區發布《關於智能汽車部件業務管理的決議》,《決議》表示,華為不造整車,而是聚焦ICT技術,幫助車企造好車,造好車,成為智能網聯汽車的增量部件提供商。一則關於華為造車傳聞,多股股價巨震早間,一則關於華為的傳聞再度刷屏,傳聞稱,「華為汽車已經造出來了,明年底上市,12月份或明年一季度發布。汽車是與長安汽車合作。餘承東在負責汽車業務。」
  • 華為加入造車俱樂部
    看到消息是跟華為合作了。 如果高端手機的核心能力真被美國打掉了,華為的下一陣地將是哪裡? 這一陣地必須能展現華為在軟體晶片等領域的綜合實力;必須有長久的足夠大的市場;要有望產生豐厚的利潤支持華為研發的巨輪滾滾向前。這一陣地必須能承載下華為的報復。
  • 何必造車?華為可以inside每一輛車
    從ARCFOX到長安全新高端智能汽車品牌,越來越多車企將華為列為戰略合作夥伴加以強調,華為申請汽車專利被媒體廣泛報導,華為造不造車的老話題也被翻出來再次討論。這其中,最讓汽車業界關注的,是華為宣布要將其智能汽車解決方案logo HI打在汽車車身上。
  • 華為造車消息引發漲停跌停!任正非:誰再建言造車,調離崗位
    11月25日,一則關於華為造車的消息稱:「華為汽車已經造出來了,明年底上市,12月份或明年一季度發布。汽車是與長安汽車合作,智能座艙領域如中科創達、德賽西威可能受損。」
  • 華為「造車」,一張新賽道的入場券
    華為到底造不造車?是否會上演真香2.0?尚未可知,但就目前的形式來看,華為做出了相對明智的決定。一方面,華為沒有整車製造技術,而且目前隨著小鵬、蔚來、理想等造車新勢力的上市,最好的造車窗口期已經過去,而且新勢力們大部分都還在盈虧平衡線附近徘徊,「投入多,回報少」在這個逐漸擁擠的賽道用錢砸出一個市場份額顯然不是一個理智的選擇。
  • 跨界造車眾生相:虛線的蘋果,曲線的華為,直線的恆大
    國內外不少公司都卷進了跨界造車這股風潮,經過市場的毒打,國外著名家電企業戴森已經正式宣布繳械投降,由造車轉為了造零件。在造車路上走得磕絆的蘋果對其造車意圖總是遮遮掩掩,其中虛實難探;在我的認知中,華為大概率是會「曲線造車」,而恆大一日千裡,量產車指日可待。
  • 「不造車」的華為,卻在帶著汽車產業奔跑
    比亞迪、北汽、奇瑞、江淮等多個車企都表示正在落地華為的部分技術,似乎在爭搶這個「首次」。「2020 年搭載華為技術的汽車或將大量上路。」一位車聯網業內人士表示。儘管多次直言「不造車」,但華為在汽車領域的布局似乎未有一絲懈怠。
  • 【福地觀察】恆大能造車,憑什麼華為不能?
    結果後來,任正非反悔了,華為還是做手機了,還把手機出貨量做到了全球第二,力壓蘋果,直追三星,成為華為三大核心業務的重要組成部分。 也正因如此,很多人猜測,這次任正非強調華為不造車,會不會也是一時之意?華為是不是終究還要走上造車的道路?
  • 接連涉足汽車「周邊」 華為真要造車?
    據了解,華為雷射雷達產品的研發始於2016年,經過半年的調研明確了方向,要做一款高性能、車規級、能夠大規模量產的雷射雷達,基於此定位,雷射雷達團隊啟動「爬北坡戰略」。當日,北汽高端新能源品牌ARCFOX極狐HBT諜照曝光,據ARCFOX極狐官方信息顯示,華為此次官宣的雷射雷達,正是極狐HBT所量產搭載的96線中長距雷射雷達產品,伴隨華為車規級雷射雷達的亮相,搭載華為3顆雷射雷達的極狐HBT成為量產第一車。
  • 華為發布決議:誰再建言造車,可調離崗位
    11月25日,華為心聲社區發布由任正非籤發的《關於智能汽車部件業務管理的決議》稱,以後誰再建言造車,幹擾公司,可調離崗位,另外尋找崗位。 據上海證券報報導,類似的話,18年前任正非就曾說過,只不過對象是手機。2002年,當在調研會上聽到「華為應該儘快立項3G手機」時,任正非喊道:「華為公司不做手機這個事,已早有定論,誰再胡說,誰下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