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造車?不,是「把數字世界帶入每一輛車」

2020-12-22 中國證券網

  □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即業務單元)將從原來面向B端的ICT業務轉為面向C端的消費者業務,標誌著華為的汽車業務進入2.0階段

  □華為重申不造整車,而是聚焦ICT技術,幫助車企「造好」車、造「好車」,成為智能網聯汽車的增量部件提供商

  □用華為副董事長徐直軍的話來說,華為的汽車智能網聯化「全家桶」生意經就是「除了底盤、四個輪子、外殼和座椅,剩下的都是華為擁有的技術」

  「我們是有邊界的,華為永遠不會造汽車」「幫助車企『造好』車、造『好車』」……儘管華為高管們無數次對外澄清,卻絲毫無法掩飾其在汽車領域的實力和野心——「把數字世界帶入每一輛車」,這是華為推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品牌「HI」時描繪的願景。

  事實上,華為不只是想在有著巨大商機的智能網聯汽車市場中分得一杯羹,更想成為攪動行業格局的「頭號玩家」,正如華為副董事長徐直軍所言,「可能10年以後的汽車行業,華為又很厲害,像現在的手機行業一樣。」

  華為汽車業務開啟新階段

  11月25日,一份華為內部文件顯示,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即業務單元)的業務管轄關係,正式從ICT(信息與通信)業務管理委員會調整到消費者業務管理委員會。這標誌著華為的汽車業務正式進入2.0階段。

  此外,華為重組消費者BG IRB為智能終端與智能汽車部件IRB,將智能汽車部件業務的投資決策及組合管理由ICT IRB調整到智能終端與智能汽車部件IRB,任命餘承東為智能終端與智能汽車部件IRB主任。

  2019年5月,華為正式成立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並將布局多年的汽車業務提升至與運營商BG、企業BG、消費者BG和Cloud&AI BG並列的一級部門。而此次調整後,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將從原來面向B端的ICT業務轉為面向C端的消費者業務。

  華為的這一文件,被市場視為對當天早間一則傳聞的回應。該傳聞稱,華為汽車已經由長安汽車製造完成,計劃在明年底上市。傳聞中提及的多家上市公司股價隨即巨震。

  為此,華為在文件中重申華為不造整車,而是聚焦ICT技術,幫助車企「造好」車、造「好車」,成為智能網聯汽車的增量部件提供商。並稱:「以後誰再建言造車,幹擾公司,可調離崗位,另外尋找崗位。」

  類似的話,18年前任正非就曾說過,只不過對象是手機。2002年,當在調研會上聽到「華為應該儘快立項3G手機」時,任正非喊道:「華為公司不做手機這個事,已早有定論,誰再胡說,誰下崗!」但在當年底的手機終端立項討論會上,任正非不僅同意立項,還當場決定投入10億元——這幾乎是華為當年的淨利潤總額。

  2014年新年,任正非在名為《華為要做追上特斯拉的大烏龜》的內部講話中提到,公司內部爭辯過「寶馬追不追得上特斯拉」。任正非支持寶馬,並認為華為也是追趕「特斯拉」的「寶馬」。5年後的2019年,徐直軍給出的答案是:「特斯拉現在能做到的,我們都能做到。」

  跨界只做「增量」生意

  在汽車領域,華為給自己的定位是「智能網聯汽車的增量部件提供商」。一家ICT基礎設施和智能終端供應商,如何在看似相去甚遠的汽車行業中做好「增量」生意?

  華為想做的以及要做的,是構建涵蓋「雲-管-端」的智能網聯汽車解決方案。相比18年前倉促立項的手機業務,華為在智能網聯汽車業務上的布局更顯長久,積累也更為深厚。

  早在2009年,華為就啟動了車載模塊的研發,並在2013年發布車載模塊ME909T,正式進軍車聯網;2014年,華為先後與東風汽車、廣汽集團、上汽集團、一汽集團等建立合作關係,在包括車聯網、智能汽車等方面開展合作;2016年,包括華為、奧迪、寶馬、戴姆勒、高通等在內的「5G聯盟」成立,旨在調配互聯設備以加快無人駕駛汽車的研發;2018年11月,華為與上汽通用五菱籤署戰略合作框架,提出以其在工業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5G等方面的技術優勢,幫助合作夥伴向智能網聯轉型。

  進入2019年,華為加快了智能網聯汽車業務關鍵產品的亮相,先後發布了「雲」業務的智能車雲、「管」業務的智能網聯,以及從傳統車機拓展而來的智能駕駛、智能座艙和智能電動三大終端,最終形成五大業務板塊。

  在今年10月備受矚目的年度旗艦新品發布盛典上,華為除了發布Mate 40系列手機產品外,另一重量級的內容便是涵蓋上述五大業務板塊的智能汽車解決方案品牌——「HI」。

  「全家桶」的生意經

  自有品牌的發布,意味著華為汽車業務的目標不僅想「把數字世界帶入每一輛車」,更想做成一個汽車智能網聯化的「全家桶」——用徐直軍的話來說,就是「除了底盤、四個輪子、外殼和座椅,剩下的都是華為擁有的技術」。

  進軍智能汽車領域的科技公司並非華為一家,但所有入局的科技巨頭均有明確的主攻方向——阿里、騰訊聚焦車機系統、應用服務;谷歌和百度在自動駕駛領域直接競爭;英特爾、英偉達、高通的車載晶片不相上下;微軟的「主戰場」在雲端平臺服務。

  而華為在汽車領域要做的是,基於自有晶片和通信技術構建物聯網,在此基礎上逐步拓展到傳感器、電機電控等高附加值硬體。華為這麼做的底氣,是其藉助終端產品建立了成熟的全球供應鏈體系,這讓華為有足夠的實力進入硬體領域。

  比如,立足於5G和C-V2X的智能網聯是華為的傳統強項,不僅在2019年發布了兩款全球首創的產品——支持V2X的5G多模終端晶片Balong 5000和5G車載模組MH5000,更有多個合作車企爭相「上車」。在智能駕駛方面,華為並不滿足於整合自研晶片和OS(作業系統)做好「大腦」——智能駕駛平臺,還成立了總計1萬多人的光電研究中心,以期開發出高性價比的「眼睛」——雷射雷達。

  現階段,華為的智能網聯技術「全家桶」看似是在給車企「做嫁衣」,但背後有著明確的商業訴求——隨著汽車智能化帶來的價值轉移,華為將從中攫取更多的利益。

  「這個市場足夠大,從市場角度,我們看到的全是機會。」在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總裁王軍看來,當汽車智能化程度提高1%,全球汽車零部件(除美國外)市場空間可能就會擴大33億美元;智能化程度和電動化程度同時提高1%,整個汽車零部件的空間就會擴大60多億美元。

  目前,傳統燃油新車的價值構成中,硬體成本佔據絕對比例,平均約九成,軟體僅佔一成;在未來,一輛智能網聯汽車的價值構成中,軟體、內容、服務等佔比將超過60%。以此簡單計算,智能網聯汽車「增量」部件的市場將達到3000億美元的規模。

  徐直軍曾說,汽車產業有其獨特規律,華為也會懷有耐心,「雖然投資巨大,但我們看到這是個機會。如果我們抓住了,未來為公司創造的收益是巨大的。」由此不難理解:為何今年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的投入超過5億美元,短期內卻不考慮汽車業務盈利。

  要做汽車行業的「Android」

  華為的「全家桶」提供了從作業系統到自動駕駛平臺、從自研晶片到雷射雷達、從智能座艙到三電技術的一整套完整的解決方案,這不僅是科技巨頭們所不能的,也是博世、大陸等傳統汽車零部件供應商無法實現的。

  事實上,「逆風翻盤」的劇情就曾在智慧型手機行業上演——包括華為、小米在內的中國手機廠商們,藉助Android(安卓)作業系統,在由蘋果開啟的智慧型手機時代中成功逆襲。

  面對行業整體向智能化轉型的挑戰,面對特斯拉在電氣架構和智能化上展示出的實力,傳統車企面臨著與當初傳統手機廠商同樣的困境,急需一個智能化解決方案的系統性供應商。

  這次,華為要成為汽車行業的「Android」。

  在調整組織架構之際重申「不造車」,意味著華為選擇要做所有車企的「朋友」,而不是「對手」,讓車企在是否跟進「HI」上沒有額外的顧慮。在已與華為建立合作關係的車企「朋友圈」中,長安汽車率先將雙方的關係更進一步,從「朋友」上升為「盟友」。本月14日,長安汽車董事長朱華榮在央視節目中透露,長安汽車與華為、寧德時代聯手打造高端智能汽車品牌,首款產品將進入量產階段。

  作為技術型公司,華為在智慧型手機領域經歷了從落後到追趕再到領先的全過程,能否在智能汽車領域再現這一成功尚且未知。但可以肯定的是,智能網聯汽車業務已經駛入華為的「主航道」,必然會成為資源集中的高地。

相關焦點

  • 何必造車?華為可以inside每一輛車
    從ARCFOX到長安全新高端智能汽車品牌,越來越多車企將華為列為戰略合作夥伴加以強調,華為申請汽車專利被媒體廣泛報導,華為造不造車的老話題也被翻出來再次討論。這其中,最讓汽車業界關注的,是華為宣布要將其智能汽車解決方案logo HI打在汽車車身上。
  • 華為重申不造車,任正非:再建言造車,調離崗位
    面對市場上關於 「華為造車」 沸沸揚揚的傳言,11 月 25 日,華為終於正式表明了自己的態度:華為不造車,但我們聚集 ICT 技術,幫助車企造好車。不造車,但是服務造車從華為官方的表述來看,未來華為要做的是服務車企,幫助它們造好車,而不是自己動手造車。其提供的是 ICT 技術,包括 3G、4G 和 5G 通信網絡、通信模組、車聯網平臺和雲數據中心。在今年的 Mate40 發布會上。華為同樣介紹了其汽車業務,主要包括為汽車提供核心算力,做汽車大腦,提供作業系統和晶片等等。
  • 華為「造車」,究竟造了什麼?
    事實上早在2014年華為就在其著名的「2012實驗室」內設立車聯網實驗室,蟄伏5年,華為怎麼看都不像玩票,正當國人集體亢奮時,人家馬上交了一盆冷水「我們不造車」。巧的是,百度Apollo也這麼說,我們不造車,幫車企造好車。虛虛實實之間,華為到底想幹嘛?
  • 華為不造車,為什麼「有效期」是三年?
    五個月後,在世界智能網聯汽車大會上,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再重申,華為要幫助車企「造好」車、造「好車」。 到了今年10月,在Mate 40系列華為中國區新品發布會上,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品牌「HI」宣告同時上市。但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總裁王軍又再次強調,華為不造車,而是幫助車企造好車。
  • 華為「造車」背後的陽謀
    事實上早在2014年華為就在其著名的「2012實驗室」內設立車聯網實驗室,蟄伏5年,華為怎麼看都不像玩票,正當國人集體亢奮時,人家馬上交了一盆冷水「我們不造車」。巧的是,百度Apollo也這麼說,我們不造車,幫車企造好車。虛虛實實之間,華為到底想幹嘛?
  • 「不造車」的華為,卻在帶著汽車產業奔跑
    近日,有媒體曝出比亞迪汽車已經與華為麒麟晶片籤訂合作協議,將合作的首款產品麒麟 710A 晶片提供給比亞迪,雙方擬聯合打造數字座艙技術。而首次全面回應汽車業務一年之後,華為智能汽車業務動作頻頻,逐漸開始了加速「上車」的步伐。
  • 華為不造車-虎嗅網
    每一個分類目標得以實現,都足夠和如今傳統Tier1級別的供應商相較量,這已經不是開發一套「鴻蒙」系統那麼「簡單」了。其實說到這裡,華為背後的長遠目標就很清晰了。華為,就是要抓住這個「蛋糕」。由於新能源汽車所帶來的市場變革,使得所有車企突然有些「不適應」,根本原因在於原本的生產模式已經成熟穩定多年,由供應商把控著的大部分功能,很難在短時間內趕上特斯拉日新月異的腳步。
  • 特斯拉再次召回;這家車企剛成立就融資100億;華為堅稱不造車|嵐圖...
    當下的汽車製造業就是一座圍城,有人拼命想造車,有人卻堅稱「不造車」。上周阿里巴巴與上汽集團、浦東新區聯手造車,融資100億開局。而華為上周也正式對外宣布「不造車」,文件由任正非親自籤發。除了跨界玩家的入場,領跑者特斯拉在華繼續擴張,先是建充電樁廠的消息流出,後是Model Y被工信部獲批銷售,絲毫沒有受到召回的影響。
  • 華為小米「上車」記:被造車?不造車?心心念念總有車
    原標題:華為小米「上車」記:被造車?不造車?心心念念總有車 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汽車電子產業將成為繼家電、PC和手機之後又一次全產業鏈級別的大發展機遇。一石激起千層浪。華為每次被問及造車的話題,「華為不造車,但我們未來將聚焦ICT技術,幫助汽車製造商造好車」就會被反覆提及。11月底,華為創始人任正非籤發的華為EMT決議【2020】007號《關於智能汽車部件業務管理的決議》(以下簡稱《決議》)強調,「以後誰再建言造車,幹擾公司,可調離崗位,另外尋找崗位。」
  • 華為餘承東突然到訪ARCFOX極狐總部 雙方造車呼之欲出?
    用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總裁王軍的話說,HI包含了1個全新的計算與通信架構,5大智能系統(智能駕駛、智能座艙、智能電動、智能網聯、智能車雲),以及包括雷射雷達、AR-HUD在內的30多個智能化部件,把數字世界帶給每一輛汽車。
  • 跨界造車眾生相:虛線的蘋果,曲線的華為,直線的恆大
    「華為不造車」,言論三年有效跟蘋果一樣都是世界級的高科技巨頭公司,並且在汽車業務上已經取得一定地位的華為會不會跨界造車呢?何況這條「界」對於華為來說一定都不難跨過,在今年的北京車展上,一向低調做事的華為,單獨設置了一個大展臺,打出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把數字世界帶入每一輛車」的slogan。展臺上展出了華為一系列關於智能駕駛、智能座艙、智能電動、智能網聯、智能車載雲服務等解決方案。從展臺經過,從衣著扮相來看,光顧這裡的都非等閒之輩。
  • ...騰訊、華為會跨界造車嗎? 華為:我們不造車,我們要幫車企造好車
    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總裁王軍,阿里巴巴副總裁、斑馬網絡聯席CEO張春暉,百度車聯網事業部總經理蘇坦,騰訊智慧出行戰略總經理沈沛等來自網際網路「大廠」的智能網聯、自動駕駛領域的大咖現身論壇。記者劉斌 攝谷歌在造車,蘋果造的車也有可能在兩到三年後上市。這些網際網路「大廠」也會和國外同行一樣,跨界造車嗎?「華為公司不造車,我們的使命是幫助車企造好車。」
  • 造車模式大相逕庭,蘋果與華為誰才是「正道」?
    而華為最近也再次對外強調了關於汽車方面的走向:華為表示內部正在整合汽車業務,並且在發布的《關於應對宏觀風險的相關策略的決議》中明確說明「華為不造車,而是幫助車企造好車,成為智能網聯汽車的增量部件提供商」。一個致力於造整車,一個堅決不造車。同為科技巨頭,為何蘋果與華為在造車方面所選擇的模式大相逕庭?
  • 【福地觀察】恆大能造車,憑什麼華為不能?
    結果後來,任正非反悔了,華為還是做手機了,還把手機出貨量做到了全球第二,力壓蘋果,直追三星,成為華為三大核心業務的重要組成部分。 也正因如此,很多人猜測,這次任正非強調華為不造車,會不會也是一時之意?華為是不是終究還要走上造車的道路?
  • 華為造車消息引發漲停跌停!任正非:誰再建言造車,調離崗位
    今日,華為心聲社區發布公司總裁任正非日前籤發的文件,再次重申:華為不造整車,而是聚焦ICT技術,幫助車企「造好」車,造「好車」,成為智能網聯汽車的增量部件提供商。以後誰再建言造車,幹擾公司,可調離崗位,另外尋找崗位。
  • ARCFOX&華為將帶來更多可能?
    近些年,隨著不斷有從網際網路公司紛紛加入造車行業,並且有的還取得了階段性的成功。汽車行業的多方合作進行的如火如荼,那麼作為在智能科技領域處於世界領先水平的華為,是否也會開啟造車之路,一直有多種版本的傳說。10月30日,2020華為年度旗艦新品發布會在上海東方體育場盛大舉行。
  • 又傳華為造車,一批股票巨震!華為內部警告:誰再建言造車,可調離崗位!
    今日,華為在心聲社區發布《關於智能汽車部件業務管理的決議》,《決議》表示,華為不造整車,而是聚焦ICT技術,幫助車企造好車,造好車,成為智能網聯汽車的增量部件提供商。一則關於華為造車傳聞,多股股價巨震早間,一則關於華為的傳聞再度刷屏,傳聞稱,「華為汽車已經造出來了,明年底上市,12月份或明年一季度發布。汽車是與長安汽車合作。餘承東在負責汽車業務。」
  • 蘋果造車,特斯拉瑟瑟發抖,大眾表示壓力山大,華為跟不跟?
    然而車在哪裡呢?格力電器董明珠也宣布跨界造車,花了近30億收購了珠海銀隆。然而2018年7月份珠海銀隆公司也被查封,格力的造車夢也就此破滅。傳統車企在虧損,跨界造車都失敗。造車真的不容易。那麼蘋果造車,為什麼知名車企感覺壓力山大呢?龐大的蘋果帝國如果說三星是一個「帝國」,那麼蘋果這個帝國只會更大。
  • 幫助車企造好車 解讀華為智能網聯部件
    [愛卡汽車科技頻道原創] 自從華為官宣進入汽車行業以來,一直在強調的一句話就是「華為不造車,聚焦ICT技術(信息與通信技術),幫助車企造好車」。華為如何幫助車企造好車?在2020北京車展的華為展臺上,我們找到了答案。
  • 華為加入造車俱樂部
    聽說目前情況是車已經造出來了,明年底上市。12月份或明年一季度發布。設計師是原保時捷總設計師,跨界類SUV。定價20-40萬。自動駕駛實現到L4級別(小鵬目前接近L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