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珠為何物,它的價值如何,怎麼鑑別他,目前拉薩市大店小鋪裡「天珠」是何物做成,產地源於哪裡?對於這些,不僅內地遊客是一頭霧水,常花幾千元甚至上萬元買到一個進價僅幾十元或幾百元的新品;而對於西藏群眾及在藏工作的漢族而言,也是人云亦云,莫衷一是。為此,筆者曾與西藏「天珠大王」嘎瑪桑珠及其他天珠收藏者進行過多次探討,參閱了國內外專家學者關於天珠的許多論著,下面願就這個問題從收藏角度談幾點意見,以供有志於此的同仁們控討商榷,也便於購買天珠者作參考。
一、天珠名稱的由來及天珠為何物
天珠的名稱何人所取已不可求證,港澳臺叫天珠,藏族叫「絲」,漢族則稱「九眼珠」。奧地利藏學家勒內·德、內貝斯基·沃科維茨於公元一九五二年出版的《來自西藏的史前珠》及一九五三年出版的《西藏的神靈和鬼怪》兩本書中,均稱為「貓眼石」。杜賓·路易斯先生於公元一九八六年出版的《珠的歷史》書中提到這類珠子為「蝕刻或漂白的紅玉髓」。《新唐書》記載:「吐蕃婦人辮髮,戴不瑟瑟珠,雲珠之好者,一珠易一良馬。」著名的現代藏學家格勒博士在《藏族苯教的神》論文稱這種珠子為九眼勒子。臺灣著名的學者劉良佑教授在《天珠探秘》文中提到西藏學者通常稱天珠為「白瑪瑙勒子」,是藏族服飾勒子項圈材料的一種。臺灣天珠商人林東廣在一九九七年出版的《西藏天珠》一文中從頭至尾稱天珠。
西藏先民認為,天珠是神創造的超自然之物,是自然生成的或天降下來的,如果有誰說天珠是「天人合一」的工藝品,會遭到他們強烈的反對。問許多藏族群眾天珠來自哪裡,他們講述著同一個古老的神話:在古代,天珠是神仙佩戴的裝飾物,每當珠子破損或稍有損壞,神仙就把他們拋灑下生物的化石,與鸚鵡螺、三葉蟲處於同一時代。有人曾提出證據,在喜馬拉雅定日一帶、藏北無人區化石山上都曾見過天珠化石。老百姓的故事則說:曾經有一個人在高山之巔見到這樣一隻蟲子,他用帽子撲它並將它罩住。當他挪開帽子時,蟲已經石化了,成了一粒天珠。R·內貝斯基—沃科維茨博士在其《西藏的史前珠子》一文中講述西藏西部阿里地區的一個傳說。人們認為,天珠起源於茹多克附近的一座山上,遇上大雨天珠如溪流般地沿餘坡瀉而下。然而,有一天,一個巫婆用「邪惡的目光」盯著那座山,於是天珠馬上停止流淌。直至今日,在天珠不斷流出的地方還可以看到頗具特色、黑白條紋相間的天珠。歸類起來天珠來源的傳說有十幾種:
1.天珠是浮生物,象貝類海螺一樣的浮生物,喜馬拉雅靠造山隆起,這種浮遊生物的化石在隆起中得見天日來到人間。
2.天珠是印度石頭繪製而成。
3.天珠是由外太空掉落的隕石製成。
4.天珠是成串像蛇一樣的生物。
5.天珠在田野間撿獲或在牛羊群的排洩物中發現。
6.天珠是幹僵的蟲屍體,是昆蟲的化石,或是大鵬金翅鳥結晶的化石。
7.天珠是會飛、會跑、會爬動的蟲類。
8.天珠可在西藏的天珠草原捕捉。
9.天珠是阿修羅製造的武器,用以對付帝釋天(佛教中的最高統治者,相當於道教中的玉皇大帝)。
10.天珠是天神的珍貴飾物。
11.發現天珠穴或天珠巢而獲得天珠。
12.阿里天珠泉流出的天珠。
13.智尊金剛亥母降下法寶天珠,拯救藏區災民脫離苦難,消除病災。
14.文珠菩薩的前身撒下的天寶。
15.天珠是大食國(即波斯)國庫裡的寶石之一。
16.天珠是瑪瑙國的寶物。(以上16種傳說摘自臺灣天珠商人林東廣《西藏天珠》)
那麼天珠到底為何物,從國內外專家考證及對其進行物理化學鑑定得到結論:天珠就是強鹼、硝雄蝕刻的工藝瑪瑙珠。
德國著名的「大衛·艾賓豪斯、麥可·溫斯騰博士」經過幾十年對自己收藏的幾百件天珠櫚進行研究,於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寫過一本專著,叫《藏族的瑟珠》(瑟,取之藏語天珠「熱」的譯音)。在這本書裡,兩位天珠研究專家明確地說:「就加工技術而言,藏族瑟珠是蝕刻瑪瑙珠一種。」蝕刻瑪瑙珠的加工方法是這樣的:先是在珠子表面按圖案(在粗加工的瑪瑙石上套上有各種圖案的模具,或貼上一種有圖案的特殊紙型,以使別的地方不被腐蝕,詳見天珠圖紋展開圖)噴上鹼水(有的使用鉀鹼、鉛白鹼、碳酸鈉)進行蝕刻,然後用火燒烤,這樣就使珠子表面附著強鹼處變成了永不褪色的白色,因使用強鹼所含萬分不同,烤出來的白色也不盡相同。這種增白不僅僅是在表面上釉,而表層下面也變白,一直深到古裝裡面。有些天珠,變白的地方則顯明突出。在折斷的天珠裡你會看到這種白色紋路滲透深淺基本一致,盡頭相對整齊,沒有石頭中天然的石頭底子上出現一個白色的圖案。
另一種加工技巧是,首先用上述方法把整個珠子變白,然後用別一種化學製劑畫出一種圖案(硝酸銅的效果最佳)。珠子再次用火燒烤,在白色的底子上勾勒出黑色圖案。有時,要除去前面變白的地方而將黑色圖案直接塗在光玉髓的天然瑪瑙上。西藏「天珠大王」嘎瑪桑珠曾將不同類型的「天珠」送上海矽酸研究所化驗,其結論是:天珠圖案上的蝕刻花紋除酸鹼外,都含有矽酸鹽(瓷器上的釉其主要萬分就是矽酸鹽)的成分,這再次證明,天珠是人為的,或者說是古裝是天然的,花紋是人為的,叫「天人合一珠」比較確切些。
根據使用的工藝類型將蝕刻加工黑白圖案大致歸類:
第一類:天然石頭底子上的白色圖案;
第二類:變白底子上的黑色圖案;
第三類:天然石頭底子上的黑色圖案;
變種(一)(第一類與第二類的結合)首先給珠子的一部分加白,其餘部分不變白,黑色圖案蝕刻在珠子變白的部分,叫做「生眼」。
變種(二)(第一類與第三類的結合)黑白相間的圖案出現在同一粒珠子上,但不像上面的那一種相互重疊,叫做「生形」。第一類蝕刻瑪瑙珠有一個有趣的特徵,即:變白的部分和沒有經過處理的部分呈現出明顯的不同。此時,這兩個部分所含的化學成分也不同,結果使一些珠子上經過處理的地方發生部分脫落,使白色圖案留下粗糙、經過鑿刻過的表皮。由於第一類珠子要有這一特徵,因此,那些對它們早期研究過的人給我們留下了「蝕刻」的瑪瑙這一名稱。最早考古發現的這類圖案是由人工蝕刻的,並添加一些其他物質。
二、蝕刻瑪瑙的歷史溯源及現代天珠的加工仿製
世界上蝕刻的生產年代十分久遠,主要分三個時期:早期(公元)前2000年前;中期(公元前300-公元200年);後期(公元600年至公元1000年)。最早的蝕刻瑪瑙主要是在美索不達米亞(在伊拉克境內,底格裡斯河、幼發拉底河流域)和印度古代文明的遺址發現的。到目前為止,我們認為印度白塔拉爾和錢呼達拉是製作蝕刻瑪瑙的中心在伊朗,將其年代追溯到薩珊王朝(公元224-624年)。在二十世紀初期,那裡仍然採用手工加工蝕刻經文飾物。1875年,巴基斯坦的信得省仍採用這一加工工藝。1930年,在巴基斯坦信德省找到了一位名叫蘆赫迪諾的老人,他熟練掌握這一工藝並當場示範,但他說已經五十五年沒有蝕刻過瑪瑙珠子了,就是說到十九世紀末,在西北亞、南亞次大陸這種工藝已經逐漸失傳。
早在唐代天珠就已為人所知了,歐洲人勞弗於1913年撰寫了《東方綠松石考證。他引用《唐書》及幾部唐代經文中的「瑟瑟」一詞進行比較考證。他引用《唐書》上的一段陳述,說明最高品位的藏族官員肩上披掛著一串串「瑟瑟」。「瑟瑟」擺放在金銀之上。另一份摘自《新唐書》的文獻表明,「瑟瑟」一詞在唐朝有其特殊的含義,但後來僅有「珍貴石頭」這一比較普通的含義了。他進一步推測,「瑟瑟」一詞的原意可能是縞瑪瑙(帶條紋的瑪瑙),而這一詞可能與藏文詞「瑟」、波斯文中「Sjizu」、阿拉伯文中的「Djizu」和梵文中的「Cesha」有關。「瑟瑟」與「瑟」之間在發音上的相似性及人們所報導的藏人對它的極高評價都表明藏族瑟珠可能就是唐代的「瑟瑟」。另一個證據頗有啟發性,足以證明瑟在唐代就已為人所知,這就是貝克對瑟珠信製品進行的描述。據說這件信製品出自一個唐代墓穴。
19世紀初期,一位俗人蒙古醫生傑白多吉用藏文撰寫了《藏蒙醫藥學》一書,其中一章是關於天珠的,其標題為《白瑪瑙》。他多次講到「關於中國,非產於中國的天珠」,最令人感興趣的是,他引自17世紀文中有關一粒九眼珠的記載,「不發光,不堅硬」的中國製品的暗示也令人頗感興趣。因為他似乎表明,一些中國原產天珠的仿製品等在17世紀已為人所知了。這個時期正是內地康雍乾時期(17至18世紀),宮廷及民間已開始大量使用料器(介於瓷器和下班之間的一種原料,屬矽酸鹽),從工藝看大量仿製天珠是可能的。林東廣在《西藏天珠》一書中貼了一張四川距今200年前仿的天珠,那應屬料器之列。
在西藏地區,天珠可以追溯到史前時期。藏族普遍認為天珠具有極高的價值,這與和天珠有關的傳說和神話十分吻合。有人認為天珠是19世紀或20世紀首次傳入西藏,這缺乏實物依據,西亞和南亞次大陸的蝕刻天珠工藝在那時已經失傳了。天珠在西藏獲得如此高的評價並贊成這麼深遠的文化影響,絕不是一朝一夕就形成的。內貝斯基—沃科維茨 博士在其著名的論文《西藏的史前珠子》一文中指出,西藏東北部居民不斷地報導在那一地區古代葬墓中偶然發現了與箭頭一起出土的瑟珠。根據內貝斯基—沃科維茨博士的說法,在西藏各地、不丹和拉達克據說都發現了瑟珠,但在錫金和尼泊爾從未發現過。據說不丹一度是瑟珠的主要來源地,但內貝斯基在1952年撰寫論文時,他在康區有了更大的發現。他還說拉達克的瑟珠都是沉重劣質瑟珠(來自拉達克的劣質瑟珠可能是我們探討過的第一類五角形的蝕刻瑪瑙珠)。在西藏製作的天珠是傳統製品中的一個支派,它可能是古代(現今的阿里地區)象雄文明的產物。在這一時期,苯教信仰佔主導地位。對九眼珠的偏愛可能是這一時期的遺風,因為「九」這個數字是苯重要的數字,與數字「三、五、七、十一、十三」是佛教最重要的數字如出一轍。對藏族而言,有關天珠的起源已經消失在朦朧的過去。因此,為了對天珠崇拜和使其「增值」,他們不斷對傳統進行弘揚和補充,並融入深受佛教文化影響的價值標準,保留了一些古老的佛教之前的崇拜思想,使帶有反映佛教觀念圖案的珠子被賦予天價。
新天珠的仿製當前首推臺灣,目前拉薩市場流通的新天珠百分之九十皆為臺灣新仿天珠,還有尼泊爾、不丹仿,內地江浙和中原坊,另有一些寺廟自己也在尋找原料製作,筆者曾見一「扎巴」在烤制蝕刻瑪瑙時由於火候過大致使瑪瑙石被烤裂開。
1、臺灣仿:在瑪瑙石上用強鹼、強酸蝕刻燒制而成。色澤紋路幾可亂真,仔細觀察無風化紋、兩端線孔及質地等仍可分辨出新舊及產地。
2、不丹仿:主要是轉折分明的新天珠,質地透明,無風化紋。
3、四川二百年前仿主要是一種料器。
4、浙江仿:樹脂混合物。
5、中原仿:ABS工程塑料混合物。
6、西藏本地仿:在劣質玉石上蝕刻。
這些新仿天珠的價格(進貨):臺灣仿200-800元;不丹仿100-300元;浙江和中原仿5-10元左右不等。
三、天珠的分類、紋飾、圖案、符號、眼紋的含義
天珠的分類從開頭上可分為:1、長形天珠;2、短弄散天珠;3、橢圓形天珠;4、線珠;5、羊眼天珠;6、天珠族群。從圖案符號組合上說,一個圓「O」形紋的天珠,稱為一眼珠,兩個圓「0」形紋的天珠稱為兩眼珠,依此類推到十三個圓「0」形紋的天珠,稱為十三眼天珠。大衛·艾賓豪斯在《藏族的瑟珠》一書中曾提到一位藏族商人讓他看一個20眼的天珠。一個圓「0」形紋及一個方「□」形紋的天珠稱為天地珠;四圓四方,簡稱為四天地珠。從形意上說:有長壽珠、蓮花珠、虎皮珠、虎牙珠、條紋珠等(康巴人認為,有九條紋的線珠與九眼珠相同)。這些天珠,從宗教角度上說,有消災珠、增宜珠、圓滿珠、除魔降怪珠。「息、增、懷、誅」珠,這是集合四種圖案「○、□、月形、△」在一顆天珠上,具有「息災、增益、圓滿、降魔」四種作用,類天珠極為少見。
天珠上符號的含義是什麼呢,西藏是佛神的天國,藏族人民都是佛神的信徒,衣食住行、風土人情只能從宗教上去解釋。他們用白色及圓「○」形符號來代表防止災難、轉化噩運,消除障礙;用黃色及「□」形符號來祈求事業順利、財源廣進、福祿雙全;用紅色及半月「月形」形符號來祈求圓滿健康、良好關係、完整權威;用黑色及三角「△」形符號來代表祛除邪惡、降伏鬼怪、消除魔障。翻開苯教主要經典《十萬龍經》,媾詳細記載著「念神」的抽象圖案。苯教十三念神為「太陽念、月念、星念、雲念、虹念、風念、地念、雪念、海念、崖念、木念、水念、石念」等。它主管著陰、晴、風、雪、雨、風、雲、雷、電等大自然現象。苯教信徒所創造的圓「○」形是代表「太陽念」,方「□」形是代表「地念」,半月「月形」形代表「月念」等。其最著名的就是「卐」符號,是逆時針方向的「萬」字,代表永恆不變的意思,是古象國國家的圖騰符號。從宗教角度解釋,佩帶這些符號的天珠不但可以消災祈福、治病祛邪,還能圓滿功德。天珠,是原始苯教的崇拜物及符號,有人叫它「象雄圖騰」是有道理的。各種「念」的符號交織在一起,就成了苯教信徒「與天通話」和「與各種自然神靈」通話的圖解。目前,藏族群眾收藏的古代惡有惡報絕大多數是從古象雄流傳過來,這種流入始於吐蕃時期。
人們看天珠眼紋常提出「死眼」和「活眼」,這是常人的說法,叫眼本身就有牽強古人之意,其實,它就是「十三念神」符號,以及由不同「念神」符號組合起來對自然現象進行神化的解釋。佛教上講「五眼周視、四魔怖攝」。所謂五眼是指肉眼、天眼、慧眼、法眼及佛眼。天珠的眼紋從宗教的意義上而言,應離不開佛教「五眼」的範圍,但從目前在國內及港澳流行的一般分類,僅將天珠的眼紋分成普通眼、金剛眼及佛眼三種。計算天珠眼紋簡便的方法,即:1、白線環繞所形成的黑(棕)色部位,其開頭不拘,均可稱為眼;2、天地珠「○」、「□」形狀統計在眼中;3、金剛之眼加三對虎牙、稱為金剛九眼珠也說得過去;4、線紋、龜背紋、以線的條數、龜板塊數為眼數;5、不規則的變形的天珠,其眼的計算參照「(1)」去確定。
四、天珠鑑別、鑑賞
天珠的鑑別可以用「八看」來進行初鑑。
(一)看天珠的質地。從礦物解放來觀察,各類礦物質地的顏色,可分為原本固有的顏色稱為白色;混入色素離子引起的顏色稱為他色;產生裂紋引起的顏色,稱為假色,這是礦物學質地的三種色。天珠質地的顏色大致分為:乳白色、黑色、棕色、紅色及淡綠色五種,其中以乳白色的質地最佳,某些天珠研究者都把天珠線孔內是否為乳白色列入至純蠶桑珠的必備條件之一,是從質地上鑑別。
(二)看天珠的色澤,天珠一般呈黑白色、深棕色及乳白色四種相間的紋路,黑白分明的紋路也是許多人首選之一。(臺灣仿的新天珠為後者)
(三)看天珠的光澤。所謂洶湧是指表面反向光的強度而言,反射率大,洶湧就強。一般洶湧可分為:玻璃光澤、油脂光澤、蠟狀光澤及土狀光澤等。天珠表面由於年代久遠的自然風化而形成較不平滑、反射光有紊亂的現象,用肉眼觀察表面似塗一層油脂,這種光澤稱為油脂光澤。有些油脂光澤特別亮,則可稱為蠟狀光澤。有些天珠經過火烘,表面呈現灰白色,對光產生某種陷阱而暗淡無光,這種情形稱為土狀光澤。
(四)看天珠的透明度,透明度是指透光的能力,其實透光與不透光是相對的。一般鑑定透明的標準,是以兩毫米的厚度用適當的光源透視,光全部透出稱為透明,部分透過稱為半透明,不透過稱為不透明。選擇天珠以透明和半透明作為取捨標準,當然,不透明的珠子 也有極品,以透明取捨天珠難免有遺珠之悔。
(五)看天珠的完整性。從外觀察整顆天珠的完整度,是最直接且效果好。由於老天珠年代久遠,想找一顆完善無暇的天珠頗為困難,因此天珠兩端呈現斜面丟眼色的磨損並不影響其完整度。一般而言,除傳世品外少部分的破損可能是供佛裝藏或磨粉配藥之用,應可接受。至於斷裂成半或嚴重破損的天珠,已失去作用不宜收藏。新仿天珠一般都完好無缺,其傾斜面都有「作殘」痕跡,要特別留心。
(六)看天珠的風化紋。所謂風化紋是指老化表面特徵,最具代表年代長短的標誌,用放大鏡仔細觀察,可以發現許多自然而不規則的風化紋路,深淺不一,似魚鱗紋又似鳳爪紋,尤其在黑棕色紋路上觀察比較清楚明顯。
(七)看天珠的硃砂點。所謂硃砂點是一種紅色的斑點,從裡到外自然生長在天珠的珠體上 ,但並不是每一顆天珠上都有硃砂點,也不表示有硃砂點的天珠就是好貨。它僅是供判斷新舊天珠的標誌之一,就像舊玉中沁色中的「屍斑」(「屍古」)。這種紅色斑點可能是天珠與人體的磁場融合所成長出來的。因玉石本身就有滲透性,也可能身上抓傷、撓傷出血後,使之吸滲到天珠體裡,逐漸形成「血斑」。
(八)看包漿。包漿不是天珠上的汙垢,是酸、鹼、分子與本體分沁物長期融合的一種附著物,它是洗、刮不掉的,就像舊瓷器、明清家具上的包漿一樣。這種包漿滑潤自然,任何作舊都不能做成這種自然形成的包漿,「自然成舊」與「人工作舊」是不可同日而語的,歲月的殘缺是一種美,人工的「做殘做舊」越看越醜。
當然還有用儀器進行化學和物理分析看、從宗教角度上看等,這裡不一一細說,至於天珠的作用,藏族人對天珠的崇敬,本文暫不涉及,關於上述觀點僅是一孔之見,本人將繼續探討研究。
溫馨提示:
【如果您希望每天都離藝術近一點.請點擊右上角
分享到朋友圈或關注添加微信公眾帳號xjt13500113322.或私人微信號jt13500113322
在這裡讓您遇見最珍貴的藝術品.最前沿的藝術市場和高端藝術品交流平臺.歡迎您的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