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中國的漢字,從創造至今也經歷了許多的改變和變革,源遠流長,歷史悠久。不過其實文字的誕生也是一個逐步形成的過程,《荀子·解蔽》有言:「故好書者眾矣,而倉頡獨傳者,一也」,所說的其實就是倉頡造字的傳說。但傳說也都是虛無縹緲的,故而文字的創造也還有多種說法,倉頡造字只是其中一種。
但不管它起源如何,都是經過了千年的演變,才成為了如今的樣子,有了如今的字體和如今的發音。而字體其實也在不斷的演變中,從最早的甲骨文到後來的篆書,再到現在的簡體字,漢字的變化其實有了很大改變。而在讀音上更是如此,更有可能兩個相鄰的小鎮,對於一個漢字的發音就會有所不同。而這個漢字則更為特殊,我國最奇特的一個字,3000年間都是一個讀音,你的讀法可能也錯了。那麼到底是哪個字呢?
中國漢字的存在時間也有數千年了,從起初的結繩記事,再到文字的出現,期間也經歷過了許久的演變。而在資料中記載顯示,黃帝出生在山西,此後當他打敗蚩尤以及炎帝的部落以後,便開始對漢字進行了改革。在對語言融合的過程中,華語和羌語以及其他的語言都有了一定程度的融合,這才有了古漢語的部分發音。
而後在周朝時期,周天子施行分封制,但對語言有了規定,那就是把洛陽當地的讀音作為全國的通用語言,可是在隨著時間發展中,漢字的語言早就誕生出不同,隨著地域的差異,不同性也很大。而八大官話也由此誕生,此後它們隨著時光的演變,才形成了七大方言,地區之間差異的不同,讓方言也有很大的區別。
可以說,不同地區之間,想要無障礙地聽懂對方所說的話,難度頗大。這樣地區之間差異極大的語言,在戰爭之中卻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戰爭時期,其他國家為了竊取我方機密,他們最常監聽我方的通訊,不過在我方早有準備之下,通訊員之間都使用的閩南語作為交流語言,閩南語也是中國最有難度的一門方言了。如果不是本地人的話,就算是其他的中國人,也肯定聽不懂到底在說些什麼。
方言就這樣做出了極大的貢獻,而方言中有一個字讀音最為奇特,3000年以來它的讀音都沒有發生變化,就連如今的許多人,可能都讀錯了。這個字就是街,它如今的讀音大家都會讀成「jie」,但在方言裡,它一直都是「gai」的讀音,一直都從未變過。不少文言文和詩句裡,它也都是「gai」的讀音,釋義也是相通的道路。
其實很多地方的人都會把「街」讀成「gai」,就拿一些東北人說,他們說「上街」的時候,其實說的是「上gai」。在四川地區的一些方言當中,也將「街」讀作「gai」,人們說的「大街上」就是「大gai上」。除此之外,東南地區內的廣東粵語方言當中,「街」的讀音也是「gai」,可以說讀音「gai」在全國各地都有分布。比如遼寧蓋州的「十字街鎮」,這個街的讀音就是「gai」;而在湖北襄陽則有一個街道,名為十字街,它的讀音也是「gai」。
儘管現代以後普通話裡它成了「jie」的讀音,但方言中卻由於人們長久的習慣,無法改變了,但不管讀音如何,它的意思解釋都是相同的。這樣的例子,充分展現出中國漢字的奇妙,它的字形千年來在不斷改變,其讀音也一直呈現出多元化,這也是國家會大力推行普通話的緣故,否則要是大家的交流都成問題的話,那麼國家也不會更好的發展。
結語
陳振孫《直齋書錄題解·韻補》認為:「反切之學,自西域入中國。」這裡所說的反切就是古人來讀漢字的一種方式,在沒有拼音的年代,古人也都是靠著文字註解來讀的。拼音其實也是在建國以後,從1958年國家才開始對漢字有了注音,此前人們要麼是通過口口偶相傳,要麼是根據注釋的字來讀音,十分艱辛。
參考文獻
《荀子·解蔽》
陳振孫《直齋書錄題解·韻補》